康熙微服私访记霞帔记,清朝的服装跟别的朝代都有啥不同?
清王朝时段推行
剃发易服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
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皇帝朝袍(3张)
,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1]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
龙四
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
、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2]龙袍
清
清代皇帝龙袍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
戴吉
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
,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
清代皇后凤袍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
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3]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
与衬衣
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
、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
清代八旗兵甲胄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
蒙古八旗
,在汉族设汉八旗(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
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
,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女装常服
从《大清会典
》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服用也随意得多。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
、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使用纽扣,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对领和圆领、。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
开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样慢慢出现,两广和苏杭一带成为“时式新装”的发源地;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
、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详查。违者治罪,一并严惩绝不宽大。女装礼服
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规定:皇太后
、皇后、皇贵妃
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
(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补子的形制为方,清末品官的命妇有用圆形补底。一品文官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3] ;八品绣鹌鹑;九品及未入流的绣练鹊。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无品级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补子,红裙,衣袖口边镶绣可随意。而妾只能用粉红色和淡蓝色。清代命妇的凤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为主要装饰),霞帔
、蟒袄没有规定。总之,清朝命妇的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这一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妇大衫不绣蟒,而只绣雉(瞿)、孔雀、鸳鸯和练鹊。女装丧服
自古以来,丧服也被列为礼服之类。丧服可分两部分:一种是后辈人为长者预制的“寿衣”;一种是在丧礼上人们的着装。官者服用“寿衣”是按品级穿戴,平民妇女则用元青
或蓝色大褂。出席葬礼者要按照月份分别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细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丧服。在着丧服期间女人不得戴有色鲜花,不可涂抹脂粉,也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使用鲜艳色彩,只准采用白、灰、黑、蓝几色。这些是丧礼的一般规定,根据地区习惯还另有不同。南方比较遵守古礼,比如女人
用粗衣时边缘不缝,腰下系麻裙,头上用一条麻布缝缀一侧,呈风帽形状,戴帽后布的两端一边长一边稍短;北方则将白布纽结包在头上,在不缀边线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辈留黑色跟,祖辈留红鞋跟。女装公服
是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贵妃的正式官样服装。其朝服朝褂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中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下面简要介绍一二。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饰
女装公服(12张)
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
夏朝冠
为青绒。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彩帨,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
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演变
编辑
康熙年间
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
满族服饰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
翠花
,并有珠珰垂肩。乾隆年间
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嘉庆道光年间
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栏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的着团花绿衣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同治年间
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光绪中期
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有余,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将流苏缝于带端,摆动时呈现异样效果。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蓝和大红等色。光绪末年
妇女的衣服身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声,甚为风趣。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与此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裤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清末
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民国初年
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却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服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清代男装
编辑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在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
》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一节中,记述了一段内容“那日宝玉本来穿着”一裹圆的皮袄在家休息,忽听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这里说明“一裹圆”,是休闲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贾母的到来,必须换掉便装,改着正式穿戴。满清时期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且短。衣服上的佩饰比较琐繁,一个金银牌上垂挂着数十件小东西,如耳挖子、镊子、牙签,还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枪之类,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旗人男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丛考·马褂》记“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裾,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做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马褂又名“德胜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
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民国时期流行浅灰和浅驼颜色。黄马褂
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1)皇帝出巡时,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
、内大臣、内廷王大臣
、侍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这种黄马褂没有花纹,是取淡黄色(明黄)纱或绸缎原料制作,又叫“职任褂子”,所以卸职者不可服用。(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享用。(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
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
年间尤为盛行。马褂有长袖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是宽肥的。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指“剃掉”)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由于古时男女之别在着裙和头髻上较为明显,故较为容易改扮女装)。由于拒绝?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直至乾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乾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清代蟒袍
莽袍有很多种,皇帝穿的龙袍只是莽袍中的一种,皇帝的龙袍为五爪金龙
,一般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为四爪龙。在清代莽袍上的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皇帝9条,其它8条以下。此图应为将相、亲王或有功之臣的莽袍。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7)
女装公服(12)
皇帝朝袍(3)
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李纨的判词上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预示着贾兰将来升官发财。李纨曲子里有“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揭示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诸人置之不理。贾兰为何这样做呢?
失去荣光的同时也卸下了责任贾兰的父亲贾珠是贾政的长子,贾珠这一系原本是接续贾政的正统。他们这一脉不仅要继承贾政的绝大部分财产,对族人也有照管义务。只是,这一切的权益和责任都随着贾珠死亡而旁落。
我国有长子死、长孙接续的传统,例如南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死了,齐武帝便立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继承人。只是贾政和王夫人没有按这一古制,贾珠死后便将接续大任交给了次子贾宝玉。
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对马道婆说:“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
赵姨娘觉得只要宝玉死了,这份家财就是贾环的了。看来贾兰已经从继承的第一顺位跌落至最后一个,继承家业的机会渺茫。
一个人从拥有到失去,很难不对“失去”这一现实产生怨念。携着怨念与荣光和责任告别,告别之后,对关爱、责任这一项的抗拒是加倍的。
当贾府衰落,族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升官发财的贾兰凭借着往日怨念的支撑,心安理得地对他们不管不问。或许他心里会想:“吃肉的时候没我的份,凭什么挨打的时候我得上啊!”舍钱周济族人,损耗的是他的钱财,而他们曾经剥夺过他的权益,可不就像替人挨打那么冤吗。
自扫门前雪是贾兰的天性,母亲李纨又天性悭吝。第九回,宝玉秦钟上学。秦钟与金荣言语不和,贾蔷为替秦钟出气,挑唆茗烟大闹课堂。金荣的朋友欲助金荣,抛一飞砚砸向秦钟,却落在了贾兰、贾菌的桌上。
贾菌是荣府近派重孙,与贾兰交好,因这件事与宝玉有关,而对方的砚台又正好落在他面前,砸碎了瓷砚水壶,溅了一书墨水。贾菌抓起砚来也要动手,贾兰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亲叔叔跟人打架,族兄弟还想上去帮忙,而贾兰却觉得这事“不与咱们相干”。可见贾兰的心性原本就凉薄,只想管好自己就行了。打个小架尚且不愿搭手,更不可能出钱出力资助族人。
第四十五回,李纨带着姊妹们来凤姐屋里,请凤姐做监社御史。凤姐看出拉她入社不过是要银子,笑道:
“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还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份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总共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从凤姐的话里可以看出,贾府虽说剥夺了贾兰的继承权,但是对他们母子在经济上做出很多弥补。李纨的月钱比凤姐多一倍,贾兰的月钱有足足十两,宝玉、贾环只有二两,贾兰比两个叔叔多五倍。拨出地来让李纨单独收租,年终分红,得上上份儿。
贾府给予李纨、贾兰母子的特殊关照有不少,但似乎也弥补不了他们心中的失落,捂不热他们的心,更给不了他们安全感。
李纨很懂世故,但凡涉及到孙媳妇、儿媳、嫂子的身份该尽的礼数,必然尽到。只是一旦需要出钱,就变得抠抠缩缩。
第三十七回,探春组建诗社,李纨自荐担任社长,当即与众人约定,每月初二、十六必去她那里。可是自这之后,她的稻香村却一次诗会都不曾办过。
第四十九回,宝琴、岫烟、李纹、李绮一块来贾府,李纨倡议在芦雪广开诗会,为宝琴等人接风。这是她作为社长、长嫂操办的唯一一次诗会,而这次诗会她还拉上宝钗、黛玉、探春、宝玉四人凑份子。没有一丁点成年人的气度和长嫂的风范。
凤姐的那长篇大套数落李纨吝啬,看似玩笑,实则是借玩笑一抒己见。李纨的吝啬应该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凤姐早就看不过眼了。
贾府落败后,族人生活惨淡。贾兰升官发财了,他们母子过的富足和满。只是他们母子一个凉薄,一个吝啬,都不愿意向族人伸出援手。
贾兰对当初权益剥夺的事耿耿于怀,更兼天性凉薄,完全没有接济族人的愿望。而他的母亲李纨,早年丧夫,极度缺乏安全感,怕受老来贫,把钱看的真,也不愿意接济族人。他们母子一拍即合,对贾府置之不理,心头毫无压力。
霞帔记剧情?
康熙微服记第二部第21集开始是霞帔记。
第21集剧情:
庄宜院内,宜妃急不可待地等着接见郭络罗氏的亲戚,又急又怨向小桃红 说着做妃子的不自由。太监来报,亲戚进不来,宜妃十分不快,只好把自己亲手所绣霞帔送给亲戚。
康熙夜读奏折,困乏之至,三德子把新学的戏法变给康熙看,康熙看不憧,非要三德子教他。 宜妃和一个亲戚在宫外焦急等着,看到宫里拿出的霞破。
争执不下,郭通 的仆人郭安用钱来平了此事,霞帔归他主子。康熙来到庄宜院,看到宜妃不高兴,笨手笨脚给她变从三德子处学来的戏法。
宜妃不以为然,叫上小桃红,给康熙变戏法,令康熙看得目瞪口呆,睡觉时 缠着宜妃教他,宜妃说戏法是骗人的,说穿了说就没有意思了。
扩展资料:
《霞帔记》剧情简介:
康熙四十二年,宜妃族人,借一霞披做保让伞,罗官卖官,无恶不做,不讲情面。皇帝毅然断了国舅爷的裙带关系,要了他的命。
《霞帔记》结局:
康熙最后一天坐堂,方小亚欲去告状,不想被郭通派来的兵丁抓住了,莲儿抽空逃了出去。被王八发现追杀。刚巧被宜妃看见,宜妃和小桃红赶跑王八,救起莲儿,直奔衙门。
康熙久等不见方小亚来击鼓告状,十分烦躁,命人燃一支香,以香燃尽为 退堂。 宜妃路遇法印三德子,一起赶往衙门,莲儿刚把族谱交给康熙便咽了气。
康熙意识到方小亚有危险,遂令宜妃、小桃红去传方小亚。法印、三德子当堂状告郭通盘剥农民,贪污国银。康熙提审郭通,郭通垂 死挣扎,亮出霞帔。
此时,于世龙率官兵赶到,叩见康熙。康熙令于世龙将郭通一伙治罪,并免去方家人之罪。宜妃自觉霞帔被郭通利用,欲毁掉,被康熙拦住,转赠方小亚。
青州看花最好的地方?
最好的地方——偶园。
偶园原是清初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系清康熙初年所建,是中国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偶园的规模虽不大,但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别有一番情趣,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
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经四百余年,三株明代留下来的迎春花,虽“老态龙钟”,但每年隆冬都会绽开满枝黄花,迎接春天的到来。在偶园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偶园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园东、南两墙环列,乍看并无奇特之处,细考究则颇有趣味,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个假山繁而不乱,静中有变,层次分明。
为什么女医明妃传里的服装让人觉得像韩国古装?
并非《明妃传》像韩服,而是因为韩国古装自明代服装演变而来。至于为何87《红楼梦》没有这个感觉,是因为《红楼梦》和《明妃传》反映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状态。《女医明妃传》里的服饰使用了很多跨越了上百年的明代元素,特别是参考了一些近十来年汉服界流行的“明式袄裙”,短上袄和大摆裙的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明式袄裙”主要流行于明代前中期,并非贯穿整个明代,比如著名的明成化《元宵行乐图》里描绘的宫女嫔妃,就全数穿着这种服装。
明成化《元宵行乐图》中穿短袄长裙的明前中期嫔妃宫女。
明代前期中期身穿短袄长裙的妇女画像。
《女医明妃传》中的短袄长裙,大体接近明前中期的状态。
而李氏朝鲜前期的服装,王室服装基本由明朝颁赐而来,官服和普通男装也基本脱胎于明代服装,一致性相当高,自然相似;女装则比较接近元到明前中期女装,以短上衣和大摆裙为主。(后期日常女装上衣越发变短,就成为现在我们熟悉的韩服)
韩国国川出土李氏朝鲜中期的女装上衣(赤古里)和襕裙,和明代前中期类似。
韩国古装影视中的女装。
所以看起来,观感就会很类似。主要原因是韩国女装和明前中期女装类似。不过明代后期的女装已经逐渐演变成其他状态,衣衫变长,出现竖领衫、大量使用对襟披风、裙摆不再蓬张等等;与此同时,朝鲜女装也逐渐走上独立发展国俗化的道路,不再和明代同步。所以如果是运用晚明元素的影视剧,观感就不会不太类似。
清康熙末年绘制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就属于大体继承晚明模式的女汉装。
《红楼梦》原著里虽然模糊了时代背景,但具体的女装描述细节,其实更多还是属于作者生活过的清代前中期女汉装的系统。至于87版红楼梦,里面的女装设计,参照更多的其实也是明末清初的女装(甚至清初仕女画的比例还更高)。以对襟的长披风、立领衫为主,裙摆也偏直垂,和反映明末以后状态的戏曲服装其实属于一个体系。
87版《红楼梦》剧照,反映的是明末清初阶段的女装风格。
那么看起来,这些影视剧就不会有题主所谓的“韩国古装味”。因为反映的就不是一个时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