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谊契合 亲如兄弟,莫逆于心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释义】
莫,没有;逆,抵触;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编辑本段【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北史·司马膺之传》中有“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景等并为莫逆之交”之语,为其出典。
编辑本段【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编辑本段【示例】
茅盾《子夜》:“也是在这一点上,唐云山和吴荪甫新近就成了~。”
《周书·张弘传》:“机子弘,字匡道,少聪颖,亦善草隶,博涉群书,辞色雅瞻。与弘农样素为~
编辑本段【近反义词】
近义词:生死之交、莫逆于心
反义词:一面之交
编辑本段【典故】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叫“八拜之交”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范云和何逊)
总年之交是什么意思啊?
莫逆之交 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宋江要是听说过武二郎的名字才怪了呢,他这不明摆着,分明是说给柴大官人听的!
可以说,宋江仅凭一句话,在武二郎的心里就把养了他一年的柴大官人给比下去了,而后又通过几日的相处,赢得武二郎的心。这就是宋江这个《水浒》中社交大师的厉害之处。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有那么夸张吗?你怎么知道武松是这么想的?
别急,咱们回顾下《水浒》小说中这一段内容,你就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情世故的门道了。
宋江当时原话是这么说的:
“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宋江是听谁介绍武松的呢?
当然是柴大官人。
当时因为宋江不小心踩翻了武松取暖的火锨,弄了武松一脸灰。武松愤怒地站起身,薅着宋江的脖领子就要揍他。
庄客劝不住,柴进是过来给宋江解围的。当时柴大官人指着武松向宋江介绍道:
“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一年前,武松在清河县跟人家打架,以为自己打死了人(其实是把人打晕了),就慌忙跑路。当时武松身上盘缠不多,听说沧州的柴大官人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无论犯下什么事儿,只要到他的庄子上,他都会款待。所以,武松就逃到了柴进的庄子上。这一住,就是一年。
宋江是杀了阎婆惜后,也逃到了柴进的庄上。柴进听到宋公明来投奔他了,马上摆下酒席,又安排庄客作陪,来招待宋江。
这酒从中午一直喝到了傍晚。酒过多巡后,宋江不仅有些醉,还走肾了。所以,就起身上厕所。
柴大官人一看宋江起身如厕,怕他天黑摔着,就差一个庄客打着灯笼跟着宋江。
去厕所的途中,经过一个走廊。一个大汉因为害了疟疾,正在廊下用火锨取暖。宋江因为醉酒头重脚轻,一个不小心,一脚就踩在了火锨的把头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
这个烤火的大汉,其实就是武松。
武松那爆脾气,怎么忍得了这个,他愤怒之下,一把就薅住了宋江的脖领子,大喝道:
“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
那个给宋江提灯笼的庄客,慌忙叫道:
“不得无礼!这位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
你仔细想想,武松心思缜密,眼前这黑汉子上个厕所都有人打着灯笼跟着,他岂能不知道被他揪着的这个黑汉子是柴进的贵客?
贵客怎么样?我武二郎揍的就是你这柴大官人的贵客。武松不理庄客,举起拳头就要揍宋江,嘴里还嘟囔道:
“‘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你听,武松举起拳头要打宋江,但他的言语之中,却表达着对柴进的不满——武二郎初来时,柴大官人也是对我厚待,但自从听了几个庄客搬弄是非之后,便疏远了我。
说完,武松就要揍宋江。
还好,柴大官人见宋江离席后迟迟不归,便带着人来寻,拦下了武松,这才让宋江避免了挨拳头。
跟着宋江的庄客见到柴进后,马上把发生的事情复述给柴进。
柴进对武松说道:“大汉,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
你细品,为何柴进明明知道武二郎姓甚名谁,但却不叫他的名字,只用“大汉”代替?
就是因为此时的武松,在江湖上还是默默无闻的武二郎,再加上被柴进的庄客嚼舌头,使得柴进更加看不上他,以至于他感染了疟疾只能在走廊中靠火锨取暖。
武松在柴进心里没有位置,所以在他的口中,不配拥有姓名。柴进在听说了宋江踏翻了武松火锨之事后,不说谁是谁非,只问一句“你不认识这位奢遮的押司?”
言外之意就是,这押司大名鼎鼎,你竟然要打他?
武松能吃柴进这一套吗?
当然不能。咱看武松是怎么说的:
那汉道:“奢遮,奢遮!他敢比不得郓城宋押司少些儿!”
柴进大笑道:“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那汉道:“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柴进问道:“如何见的他是天下闻名的好汉?”
那汉道:“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你看,武松回答柴进时的语气,处处透露着对柴进的不忿,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寄人篱下的感觉。
柴进问武松,宋江如何见的是天下闻名的好汉。你看武松是怎么回答的?
武松说,“宋江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等我病好了就投奔他去”。
这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讥讽柴进吗?你柴大官人待人“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武松在养了自己一年的柴进面前,公然说要投奔他人,这不就是当着柴大官人的面,打他的脸吗?
柴大官人不知道是真没听出来武松的愤慨,还是装的,竟然顺着武松说:
“你要见他么?”
那汉道:“我可知要见他哩!”
柴进道:“大汉,远便十万八千里,近便只在面前。”
柴进指着宋江,便道:“此位便是及时雨宋公明。”
那汉道:“真个也不是?”
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
那汉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说道:“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
接下来就是宋江发挥的时刻了,老城的宋江顺势说道:
“何故如此错爱?”
那汉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
宋江慌忙扶住道:“足下高姓大名?”
柴进这才指着武松,对宋江说出了他的姓名:“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宋江马上说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很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很自然地觉得宋江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出于客套,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最近我精读《水浒》后发现,这部小说中很多的精髓,其实都在这些容易让人忽视的小细节中。
为什么达文会这么说呢?咱们看看接下来宋江是如何做的,你就明白了。
宋江一说自己“多闻武二郎的名字”后,柴进马上道:
“偶然豪杰相聚,实是难得。就请同做一席说话。”
你看,宋江的话多管用,柴进听完他的话,武松马上就从“大汉”变成“豪杰”了。
听柴进邀请武松入席后,宋江非常高兴,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便唤宋清与武松相见。柴进便邀武松坐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武松那里肯坐,谦了半晌,武松坐了第三位。柴进叫再整杯盘来,劝三人痛饮。宋江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你看吧,宋江是“携住”了武松的手,一同入席的。当时武松的心里得是何等的感激啊,宋江是闻名江湖的大哥,先是在柴大官人面前抬举了武松,柴进才邀请他一起入席。
这时候,武松估计也得跟咱们一样,在心里犯嘀咕,这宋大哥是否说的只是客套话?自己是不是够格入席呢?所以,他当时肯定会表现出迟疑的样子。
然而,宋江似乎是看出了武松的心思,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携住”了武松的手,一来让武松感到自己的热情不是客套,二来也是进一步抬高武松,让柴进和他的庄客再也不敢小看他。
而后,宋江又让弟弟宋清跟武松相见,进一步让武松感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柴进邀武松落座时,宋江甚至想让武松跟他一起坐到主宾的位置,最后,他坐了第三位。
你体会吧,就在刚刚,身受疟疾的武松,还落魄地只能在走廊中取暖呢,见到宋江后,竟然坐上了柴大官人设置的酒席主宾位置上。这从地上到天上的境遇转换,全都拜宋江一路的抬举所赐。
而后,宋江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把武松带在身边寸步不离。更有甚者,过了数日,宋江拿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
你看吧,一般来说,能给自己做衣服的都是父母亲这样的长辈。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拉扯大的,所以,此时给自己做衣服的宋江,已经在做父兄做的事了,武松的心中怎么能不暖?
柴进知道这事儿后,哪里肯要宋江花钱?马上自取出一箱缎匹绸绢,他门下自有针工,便他们教做三人的称体衣裳。
柴进此时已经是“亡羊补牢”了,这时候他花再多的钱,武松也不会感激他,只会更感激宋江。宋江这是用了柴进的钱,暖了武松的心。
再后来,武松要回家探望哥哥武大郎,便向柴进和宋江请辞。柴进又是大摆宴席,为武二郎送行。
柴进和宋江送武松到庄门前,宋江却让武松稍等,自己回房中拿银子。回来后,宋江对柴进说,“大官人,暂别了便来。”
啥意思?宋江的言外之意是,大官人请回吧,我要单独再去送送武松。
这时候武松和宋江一样,都是柴进的客人,要说怎么送武松,应该是柴进这个主人决定,怎么能让宋江这个客人做主呢?
怎奈,宋江这个人就是喜欢做他人的主。这时候在柴进的庄园做柴进的主,到了清风寨做花荣的主,到了梁山自然要做晁盖的主了。
就这样,宋江带着弟弟宋清,又送了武松好几里地。武松都被宋大哥的热情给弄得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儿地苦劝宋江:“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
这时候的宋江哪里肯在乎柴大官人?他对武松说:“何妨再送几步。”
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宋江指着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钟了作别。”
就这样,宋江又把武松留住,抛开柴大官人,又和一顿属于宋江和武二郎的送行酒。
武松从小到大,哪里受到过别人这样的尊重?更何况这还是闻名天下的宋大哥?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宋江大喜,他等的就是武松这句话。武松再不提,他宋公明就要说了。
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
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
你看,宋江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威严?但武松听起来又是何等地温暖?
自从武松遇到宋江开始,宋大哥就把武二郎当成了最亲的小弟,对他的照顾更是从身体,到心灵,几乎是无微不至。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一个极度缺乏他人关爱的人,宋江温情的关怀,恰好击中了武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此时此刻宋大哥不容置疑的威严,给武松的感受却是非常温暖的。
宋大哥都这么说了,武松只得拜受了,将大哥赠与的银子收放在缠袋里,而后,眼含热泪,辞别宋大哥。
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
结语你看吧,武松从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大汉,到后来的打虎英雄,其际遇的转变,正是从宋江的一句“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开始的。
在武松的心里,在读者的心中,宋江和柴进二人的水准,也仅凭借宋江的一句话就能高下立判。
怎么说呢?
你想啊,仅是刚见到武松,还差点儿挨了武松的拳头,宋江凭什么会认定武松是个英雄呢?
这其实就是宋江的特殊能力,仅仅几个照面,就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本事。
你想啊,宋江初来柴进庄上,武松虽然不认识他,但宋江连撒个尿都有庄客提着灯笼陪着,是心细如发的武松能看不出来宋江是柴进的贵客吗?
要是把武松换成一个普通人,被柴大官人的贵客踏翻了火锨后,大概只会喊一声:“哎呦,看着点儿!”,然后,一边清理脸上的灰,一边等着宋江过来跟自己赔礼道歉。等宋江赔礼道歉后,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接受道歉。最后,继续蜷缩在避风的角落,用火锨取暖,该干嘛干嘛。
然而,武松不是一般人,他被宋江踏翻了火锨后,第一时间就揪住了宋江的脖领,大声吼他。
通过武松对宋江的反应,可以判断,要么他是个一点就着的愣头青,要么就是个具有高度自尊,又极具个性的真英雄。
此时的宋江还判断不出武松到底是哪种人,还拿不定主意。但是,柴进的到来,让他迅速判断出武松属于后者。
柴进问武松,为何宋江是天下闻名的好汉?武松却含沙射影地揶揄柴进。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庄客,竟然因为柴进听信其他庄客的谗言怠慢了自己而公然讥讽他。由此可见,武松绝不是个愣头青,而是一个将自身的尊严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好汉。
所以,看出来武二郎具有高度自尊,宋大哥就投其所好,在柴大官人面前使劲儿地抬举你,捧着你。仗义的人有的是,舍得疏财的人也很多,但是帮人能像在他人的心坎上按摩的人,整个《水浒》中,谁也比不上宋大哥。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上古汉语称谓?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人们喜欢刘备和诸葛亮,并不是在汉末三国的时候,而是在很久很久的以后。具体的说差不多就是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主流的学说,正统的观念广泛的为人们接受,刘备和诸葛亮才被塑造成了代表正义的一方。
刘备和诸葛亮受不受人们欢迎,看一看三国时期就明白了。当刘备拿下四川的时候,汉中的张鲁就对刘备非常不感冒。张鲁在汉中的政权是政教合一的,既是当地的土皇帝,又是教主。
张鲁面对着刘备的压力,果断选择了投奔曹操。他宁愿做曹操身边的一条狗,也不愿意当刘备面前的一头狼。当然曹操对张鲁还是不错的,给他了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真正悲催的是,张鲁把汉中交给了曹操,最终却被刘备给打了下来。
刘备拿下四川以后,并不受四川人的待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磨刀霍霍,杀掉了几个反对的人,才慢慢稳定了四川的局势。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备和诸葛亮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后来孙权偷袭荆州的时候,刘备的小舅子你也选择了投靠孙权。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对刘备的忠诚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多。刘备为关羽报仇的时候,也没有见荆州父老乡亲为刘备当带路党,在背后偷袭东吴的军队。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没有取得成功,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粮草和后勤保障跟不上。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真的那么受欢迎的话,陕西和甘肃的父老乡亲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粮草,并且帮助他们打仗,事实上啥都没有。
刘备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被捧上神坛,就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想。皇帝认为大臣们的忠诚非常重要,因此才在刘备和诸葛亮忠于汉室,后来更是把刘备塑造成了中山靖王之后,汉朝皇帝的正宗接班人,都是为了维护正统。
刘备和诸葛亮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皇帝们的需要出现的,其实刘备还是那个刘备,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本质上是没有改变的,改变的是人们的想象和对他们的心理投射。
人们之所以喜欢刘备和诸葛亮,完全是后世皇帝们的需要。皇帝们不希望老百姓会造反,因此就要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把刘备和诸葛亮树成榜样,就是希望让老百姓们来学习他们忠于汉室的精神。
很多的时候我们说“没有真相,只有立场”,很多的榜样都是根据需要被塑造出来的,很多的英雄人物就是这样被捧上神坛,如果将来有需要,还会把他们丢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