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俗姓,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天美资源网

唐僧的俗姓,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这两句禅语原本是惠能和神秀大师两个人写出来的,这二者之间并没有高下,之所以非要分出一个高下,只是惠能的弟子后来编出来的故事罢了。

惠能和神秀都是弘忍大师的得意弟子,但又属于不同的派别。神秀认为要想弄懂佛教,就要天天不断的去钻研佛经,日积月累自然能成。惠能则认为哪有时间天天去研究佛经呢?只要足够用心,瞬间就能够顿悟其中的道理。

唐僧的俗姓,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

因此惠能属于顿悟派,神秀属于惭悟派。惠能主要在岭南地区传播佛经,经常还要干一些农活,况且他并不识字,只能够去顿悟。神秀却是像唐僧一样的佛学大师,精通理论。

神秀大师原本的地位比惠能要高,但后来唐朝的皇帝认为天下的和尚太多,占有了大量的资源,就开始在北方毁掉寺庙,强迫和尚还俗,这时期佛教就在北方慢慢的没落了。

在南方的惠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属于他这一派的不用天天去钻研佛经,经常还要下地去干活。同时这一地区远离唐朝的统治中心,并没有受到打压。

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惠能大师的弟子经过包装,就把惠能包装成了一代名师。同时他的弟子为了打压神秀这一派,就编出了神秀派人追杀惠能的故事,几千年后就流传了下来。

佛教是比较难懂的一个宗教,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从文字上来说是属于印度的梵文,真正的重点还不在这个地方。

真正的重点是,印度的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是比较残忍和血腥的。因此印度的高僧经常进行PK,如果输了就有可能死掉,不仅思想难以传播,更难以存活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高僧对佛教的理解和整个辩论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复杂。整个佛经中间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部分,就是在长期的佛教斗争中进化而来的。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想把佛经弄懂真的需要长期的研究,才能弄清楚。但是对于广大的佛教信徒来说,他们根本都不识字,这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事儿。

惠能就创造出了一种顿悟心法,他是通过别人念诵佛经突然顿悟的。他认为这种方法传播起来更快,也更省事儿,所以被广泛接受。只要心中有佛,念不念佛经都不重要。要弄懂了佛理,用不用长期钻研也不重要。

因此心中有没有尘埃,要不要天天擦洗,这根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双方对佛经的理解不同,后来又卷进了复杂的佛教内部斗争,才演变成了现在的结果。

西游记最厉害的人物为什么是为悟空指路的樵夫?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吴承恩赋予了天然的主角光环,所以这个“猴妖”所遇贵人无数,我们姑且不说西天取经路上各种山神土地,各类有意无意帮助孙猴子的高人,单单就从他的名字称号“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这四个称呼上说,为他指路,或者说是成就他的贵人至少就有怎么几个:通臂猿猴、樵夫、菩提祖师、太白金星、玉帝、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妖猴”华丽转身,成圣成佛,这个所谓的樵夫似乎也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那么,这个灵台方寸山的菩提祖师斜月三星洞附近的樵夫,他在美猴王孙悟空成圣成佛之路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亮点呢?他为什么要引导妖猴走向成功之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哪个大拿?哪路大神?为什么被一些《西游记》迷们称之为是“最厉害的人物”呢?这个评估是否恰当?是高估还是美誉?亲,你且随长公子我一起来看。

第一、《西游记》第一妖猴的成圣成佛镀金路上的“指路人”与樵夫。

作为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第一妖猴,孙悟空被直接赋予了无可匹敌的主角光环,一个石卵所化的野猴,在各路仙缘或是神圣指导教化之下,大放光彩,从妖猴一步步成为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不管是考验,还是惩戒,抑或是所谓的耍猴戏,登峰造极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美猴王,一个时代的叛逆者,抗争者。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惊天动地的妖猴一路所遇的几个关键“贵人”,各种原因指引他走向神圣的“有缘人”。

(一)通臂猿猴。

通臂猿猴是花果山猴妖猴怪里的四大健将之一,长者,见多识广。正是他率领群猴接纳了天产石猴,并诱导石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美猴王。

又是通臂猿猴指引美猴王走向寻求长生不老的求仙之路,告诉猴子佛、仙、神圣三者长寿不灭,跳出地府轮回,并明示仙人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亲,你要注意哦,这个通臂猿猴告诉美猴王,寻仙要去的地方是:阎浮世界,古洞仙山。阎浮世界就是须弥山四大部洲之一的南赡部洲,古洞仙山则指的是南赡部洲的东海之滨,蓬莱仙阁,或者算上东胜神洲——十洲三山怎么会没神仙呢?明确地讲,老猿猴并没有说到西牛贺洲。

(二)樵夫。

这个樵夫就是美猴王的指路人之一。美猴王小木筏南下南赡部洲,9年多都没找到半个神仙的毛,奇异怪哉!很奇怪啊有没有?蓬莱仙山闻名于世,这会儿的神仙们都哪里去了?

美猴王西渡重洋去了西牛贺洲,在灵台方寸山,他遇到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大贵人——手持钢斧的砍柴樵夫。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西游记》

会元龙。元龙是什么意思呢?元龙是个道教术语,元阳、得道的别称。纯阳、真阳、先天、名门之火。美猴王在这里修仙得道了。所以,亲,你能说樵夫这个人不重要吗?给指路的人啊。

正是樵夫给美猴王指明了方向: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仙山洞府所在。

(三)太白金星与玉帝。

美猴王孙悟空学艺归来,大闹东海龙宫和阴曹地府,欺负天庭的管理机构。

玉帝的办法是剿灭,太白金星两次劝谏,保全了第一妖猴孙悟空,弼马温,然后就是齐天大圣,不管怎么说,齐天大圣这个名号对美猴王来说,还是很受用的,方便朵朵,也实际结交了天宫的各种大佬神仙,称兄道弟,这都是后来的资本,嗯,得道后的第一桶金。

(四)观音菩萨与如来。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如来和玉帝协调,协商,如来把孙悟空镇压到五行山下,然后观音菩萨出面引导孙悟空走向取经之路。

不论是阴谋还是阳谋,也不管是耍猴还是磨练,孙悟空客观上是得到了修炼,无论是修真还是实战,素养都有极大提升,最后斗战胜佛名号也是很犀利的了。

作为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的指路人或是教化者,本质都是在布局,差别不过是,菩提祖师教化猴子,是为了“大闹天宫”,作为在野一派,挑战权威;太白金星、玉帝和观音菩萨、如来则是代表天庭和西天,征服或是收服孙猴子,维护既成原有权威和秩序。

第二、樵夫是个什么樵夫?他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是某种意图表达,还是具体某人某大神?菩提祖师又是什么菩提?

亲,这个关键问题真的比较大呢,大课题,你我一起来脑洞一下吧。

(一)菩提祖师究竟是谁?我们先从这个问题入手考量分析。

美猴王学艺,南赡部洲9年多,西牛贺洲菩提祖师这里10年多,正好20年光景。

美猴王孙悟空在斜月三星洞里,说是学艺,其实呢,老师菩提祖师仅仅只开坛讲经了两次,没错,亲,你真没看错,就是两次,孙猴子跟着菩提祖师上了十年课,可是,老师却只给讲了两节的课时。其他课时都是其他门下弟子代授的,真是辣眼睛。老师给起了个学名,然后睡觉去了。也是,猴子也没交过学费呀,怪不得老师。

猴子都学了些啥?主要三个内容:

1、散水扫地擦桌子。

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 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西游记》

就是些基本礼貌啊,人际关系啊,读书查字典啊,怎么些课程,都是跟“众师兄”学的。

2、孙悟空在山洞七年后,老师菩提祖师才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上第一节课。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西游记》

菩提祖师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儒释道贯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老师菩提他不讲就是不讲,一旦开口上课,那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博古通今,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天上地下儒释道,无所不及无所不能。菩提祖师金口一开,是个什么样的壮观场景呢?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九天之上鲜花朵朵飘落,九州大地上金莲朵朵开,这必须是得道的先天圣人修为啊有没有?而且,菩提祖师讲课可真不低调,声如洪钟,响彻九天。我菩提要正式布道授徒了,某些人你自己看着办。

这个菩提祖师不得了,他叫孙猴子选专业,哎,猴子你大学要选什么专业啊?ABCDE,什么天罡地煞,什么儒释道,随你选,可天下就没有老师我教不了的专业,法科,工科,理科,你挑。菩提祖师心说,听说有两所大学很厉害,叫什么北大清华,今天,我菩提老祖就是要教出个猴子来给你们看看,就用两节课时,叫板你们。

3、菩提祖师夜半三更点化高徒。

美猴王选不出来专业,老师就给办补习班,我菩提就是办个夜校,也要给某些人看看,不争馒头争口气,咱菩提真不差你们一星半点,我不服!随手教了孙猴子八九玄功,地煞七十二般变化。985的同学来跟我这夜校的学生来比比如何?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西游记》

菩提祖师对孙猴子的这段话,其实就是秘诀和教学大纲。

正着看,就是修真的途径,过程;反着看,则是成仙成圣的真实面目,奥妙所在。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是什么意思呢?菩提祖师要讲的,就是反过来看。所谓先天圣人也好,大罗金仙也罢,金丹之道,全在攒簇五行,水中生火雪地开花,逆施生化,于杀机中求生气,在死关口运火气。

先天圣人,混元大罗金仙,神圣,他们的所谓的“道”,所谓的修为,其实也就是历经天魔大战盘古开天辟地宇宙地水火风中通过各种修行再加上一点点缘分,才博得一线生机,成就正果的,是无数个劫无数人的“遴选”后的“天选”之才,不行的都被淘汰了,后世连个名号都没有,被视为根本没存在过。

亲,你且来看,这套理论是不是很熟悉呢?似曾相识,在哪里见过?没错,聪明如你,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截教,通天教主。

截教是什么意思呢?截取天机的意思,有教无类,万仙来朝。于万千大道中截取一线生机,求得正道,不生不灭,是为圣人。这才是成仙得道能够天人合一的真实修真途径。

阐教:"阐者,明也。''为阐明大道之教。阐教就受局限了,他的修真套路,不是踪源“先天大道”本身,不是质朴自然的修为,而是依据先天圣人成功之路的理论总结,然后安排其他精选人才去按他们的想法去修炼。可是,大道三千,你不能说就你是对的吧?这样摆明是为了约束别人吧。

亲,如上,综合《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菩提祖师就是通天教主无疑了。

4、菩提祖师二次登坛说法:教授筋斗云与最后一课。

很简单,老师教给孙猴子筋斗云,然后驱逐美猴王,并叮嘱:我不是你师父,你也不是我徒弟,敢乱讲:

你这去,定生不良 。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看看,这菩提祖师很有意思,摆明了就是叫孙悟空去搞事情的。老师是怎么说的,泼猴你搞事情没关系,凭你怎么闹,就是捅破天也无所谓,只要不说出老师我的名字就行。这就是菩提祖师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挑战天庭和西天秩序。而且,他的神通有多大呢?无所谓不知,无所不能,可以出手扭转玉帝主管的乾坤,如来神掌下的无边佛法,阻断六道轮回。菩提祖师就是通天教主。

(二)指路樵夫又是什么人?

美猴王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附近遇到的这个樵夫也很有意思,吴承恩对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伐木砍柴为生的樵夫不惜笔墨,做了大篇幅的描述。

樵夫一首《满庭芳》,给出了几个关键词:观棋、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而且呢“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下个围棋,砍柴换点酒喝,狂放不羁。

樵夫果断拒绝孙猴子“神仙”的称呼,拒绝同去菩提祖师那里修仙的提议,理由是什么呢?他有个寡居的老母亲要养活,母子俩相依为命,怎么个家庭状况。

樵夫不是神仙,可是他一身的神仙衣冠: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一个樵夫,穿戴却是齐整的很,而且都不是凡夫俗子穿的普通麻布衣服。他穿这样整齐,无非就是在故意掩饰他的邋遢形象。不过,他说的话,却出卖了他。这个樵夫,他,实际就是赤脚大仙。看官,你一定会要问了,理由呢?好,你且听长公子我娓娓道来。

美猴王齐天大圣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然后引发大闹天宫事件,其中,赤脚大仙是个关键人物。齐天大圣定住去采摘蟠桃的仙女们,自己去打探虚实,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赤脚大仙,难道这是偶遇吗?如此巧合?王母邀请的都是什么人呢?神仙界的贵宾,没点能耐是入不了这个局的。孙悟空就怎么一句话,就把赤脚大仙给骗去了通明殿,猴子自己变成赤脚大仙去赴会了。亲,赤脚大仙不卖个破绽,孙猴子怎么能得逞呢?故意的好吧,真相了。

1、传说中的赤脚大仙,他曾经在海边斩杀黑龙,拯救了一个寡居丧子的可怜的老妇人。这樵夫说漏了嘴,其实就是赤脚大仙救了寡居老妇人,自己把她当母亲来供养的怎么个真实情况。

2、樵夫穿戴干净整齐,正是为了掩饰他赤脚大仙不羁的放浪形象和破烂的衣着。

3、赤脚大仙是天庭的贵宾,宾客,他本人是个逍遥自在的散仙,不在玉帝编制里面。

4、赤脚大仙有个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他既是降妖除魔的大仙,又对各类妖魔鬼怪抱有同情心,就是捉妖,他也总是先仔细斟酌、分辨善恶吉凶,然后才动手。

所以呢,亲,你且来看:逍遥散仙赤脚大仙不归属天庭直接管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对神仙或是妖魔的定位比较模糊,他跟通天教主菩提祖师有一定的朋友关系,或者说是同情心。

赤脚大仙在王母娘娘蟠桃宴上,被孙猴子骗,是故意给的猴子机会,其实就是赤脚大仙和通天教主菩提祖师的一次亲密接触,商量好了的,要在天庭引导孙猴子齐天大圣做点出格的事情,大闹天宫。

而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正是赤脚大仙变化成为樵夫,来帮助菩提祖师搭线架桥,完成点化孙悟空的目的。

樵夫对于美猴王孙悟空的意义,领进菩提祖师的门下,而且神不知鬼不觉瞒天过海帮助菩提祖师叫猴子搅乱蟠桃会,大闹天宫挑战玉帝天庭乃至西方如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西游记》里胆敢在玉帝和菩提祖师两者之间走钢丝的第一厉害人物。当然,单论神通修为,轮不到他,太上三清、玉帝、如来、菩提祖师,个个都比他这个“樵夫”赤脚大仙要犀利多了。

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

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梦回长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如今的长安,它叫西安。连接长安和西安之间的,是浩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而其中的一院寺,一个和尚,一个传奇,一座塔,造就了今天西安的象征和标志。这座塔就是西安市徽上那座巍峨古塔---大雁塔。

大雁塔的诞生,和佛教密不可分。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浓厚的佛学氛围。在世界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两大体系中,陕西关中地区是北传佛教的翻译传播中心。位于关中的长安也就成了佛教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播地,也是中国佛教开始快速推进发展的发源地。自从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大寺(今西安草堂寺)创立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来,长安迅速发展为中国佛教最大的译经重镇。那些至今依然盛行的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均出自长安。

在关中浓厚的佛学氛围下,北魏道武帝时期,一座新的寺院在长安城南诞生,这就是净觉寺。然而在长安众多的寺院之中,净觉寺寂寂无名。到了隋文帝时期,净觉寺也只剩了一堆遗迹。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便在净觉寺故址上修建了无漏寺。隋唐时期,寺因僧显,如果某寺有僧参与奉送舍利,本身即彰显出该寺的地位。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身)晋昌坊的无漏寺,其规模虽占半坊之地,但寺中只有一人参与奉送舍利,可见无漏寺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到了唐武德初年,无漏寺被废。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驾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在征得父亲唐太宗的同意之后,下令在长安城内的旧废寺院之中,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按照太子李治的要求,最后选址在北魏的净觉寺,后来隋代的无漏寺旧址营建新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之后,营造新寺的官员最终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新的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新寺建成之后,奉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与此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

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虽然不能和当时长安城中的大庄严寺相媲美,但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还是有着宏大的规模和显赫的地位。这样的一座寺院,势必需要一位与之相匹配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刚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不二的人选。

玄奘法师求法归来后, 原本是想去嵩山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其留在京都长安,以便日后经常见面交流。于是安排玄奘法师去了长安城南的弘福寺充上座,住持寺务,翻译佛经。同时唐太宗也希望玄奘法师能把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扬大唐之国威。弘福寺作为皇家寺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思其母窦太后而修建。玄奘在宏福寺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徒弟辩机记录整理出了一部世界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的落成,也算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对长孙皇后追思的愿望,让玄奘法师来主持寺务再合适不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太宗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玄奘法师成了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

玄奘法师从天竺请回了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经梵文原典657部。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多罗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这些佛经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贝树叶子在干燥之后,容易发生失火现象。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唐永徽三年公元(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上书朝廷,希望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30丈的石塔用来保存这些佛教珍宝。唐高宗李治以用石造塔工程大,难以速成,又不愿玄奘法师辛劳为由,拒绝玄奘法师的要求,只是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建一座五层砖塔。

在玄奘法师的亲自督造下,历时两年,五层砖塔最终建成。这座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大觉塔)而建。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中心皆存舍利;塔最上层以石为室,内藏有佛经和佛像;塔最下层南外壁有两座石碑,左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侧为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所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皆由褚遂良所书写。

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之后被改称为了“雁塔”。 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最初形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如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绝境,幸而飞来大雁引路,才得以脱险。以上两种说法,也许都和大慈恩寺的“雁塔”命名有关。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其外观形似大慈恩寺的雁塔又小于雁塔,为了区分两座佛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荐福寺的佛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至此,唐长安城内形成了西南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双木塔,东南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雁塔最初的印度风格样式并没有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多少愉悦,反而觉得这样外来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于是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在经历了之后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由于大雁塔是砖面土心结构,砖缝中草木丛生,最终导致塔身损毁。

唐长安年间(公元701—公元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关于这次修建大雁塔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在原塔的基础上,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拆掉原塔,在原址上依东夏刹表旧式”重新建造七层青砖塔,高三百尺。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被改建为了十层。无论那种说法,最终大雁塔由九层增至十层是事实。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公元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然而到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题名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便上奏请求取消旧制,于是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被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八千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大雁塔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唐朝末年, 大雁塔惨遭兵燹,从十层变为七层。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修缮。从此,大雁塔保留了七层的格局。

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关中地区已经失去往日的地位。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历遭兵燹战火,已经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佛教重地的大慈恩寺香火依旧,大雁塔游人如织。然而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两场大火,使得大雁塔从此衰败,很少有人再去,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经荒废。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元军拖雷部攻破凤翔,金哀宗命令放弃京兆(今西安),军民全部内迁河南。在这次战火中,昔日占长安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被彻底焚毁,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恩寺,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今天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唐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明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当时大慈恩寺所在的咸宁县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塔内楼梯,在唐末剩余七层的塔体外则完整地包砌36至60厘米的砖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虽然后世的清代、民国以及近代对大雁塔也进行过修缮,但是整体没有大的改观。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外观是明代修缮的大雁塔。

在关中的佛教古刹中,法门寺是因塔而建寺,而大雁塔则是因寺而建塔。古塔的地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当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的文物轰动世界,而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带回的佛教珍宝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之中。

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在修建大雁塔时,这些舍利都安放在塔中。武则天在改造大雁塔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今天大雁塔中所供奉的舍利为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弥补了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大慈恩寺的唐代遗存唯有大雁塔以及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竖立于塔前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由褚遂良手书,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今天,大唐王朝早已烟消云散,盛世的荣光留给后人一座城;西天求经早已家喻户晓,大德的高僧为后世留下一座塔。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西安的美,美在它是古都,有钟楼,有城墙,有大雁塔。在那任何一块砖瓦中,都能找寻到历史,耳边也回响着诗歌的名句。让人感到厚重。

禅宗十大创始人排名?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

4.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5.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

6.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7.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

8.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年~727年),佛法名号。中国唐代着名的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一说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一说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长安华严寺。

9.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公元725年-公元785年)唐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僧名怀素,长沙人(另一说零陵人)。

10.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

唐僧乳名?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海州状元陈光蕊的腹遗子,本姓陈,因为还没出生,父亲即遭大难,所以无名。除此之外,他一共有五个名字: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给他取的乳名,叫做“江流儿”;十八岁出家受戒的时候,取法名“玄奘”;因为观音菩萨看到他的前世是极乐中降生的金蝉佛子,所以又称作“金蝉子”;当他下决心要为唐王取回真经的时候,太宗皇帝与他结拜为兄弟,指唐为姓,所以叫“唐僧”;因为要去西天取回三藏真经,故又称作“三藏法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