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风月宝鉴,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风月

天美资源网

红楼之风月宝鉴,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风月?

《红楼梦》一度起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也是作者以前写过的一部小说的名称,这部小说的内容部分地挪移到《红楼梦》第十回,第十一回,按照笔者的个人理解,谈一下对《红楼梦》中“风月”的理解。

“风月笔墨”,风月含有淫秽色情的意思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红楼梦第一回)

红楼之风月宝鉴,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风月

这段话中所说的风月笔墨,含有“淫秽”“污臭”的内涵,而且能够坏人子弟,这里作者着重强调有一是淫秽污臭,二是坏人子弟,这种文字大概包含少儿不易的内容,是类似于《金瓶梅》之类的书籍,难登大雅之堂。

“风月宝鉴”,风月含有男女性事的意思

《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回目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书中写道:“说毕,从搭裢中取出个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风月宝鉴就是这面镜子的名称,这面镜子一面照出风姐,一面照出骷髅。从正面看,看到的是欲望的满足,那是人的欲望,从背面看,看到的是欲望的幻灭,那是义理。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急,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贾瑞偏偏在内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去请进那位菩萨来救命!”一面在枕头上磕头。众人只得带进那道士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搭裢中取出个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来,单与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病好。”说毕,徉长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接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那“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儿,立在里面。贾瑞忙掩了,骂那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便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点手儿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新又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的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掉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时,已经咽了气了,身子底下冰凉精湿遗下了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道!”遂命人架起火来烧那镜子。只听空中叫道:“谁叫他自己照了正面呢!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为何烧我此镜?”忽见那镜从房中飞出。代儒出门看时,却还是那个跛足道人,喊道:“还我的风月宝鉴来!”说着,抢了镜子,眼看着他飘然去了。

当下代儒没法,只得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铁槛寺后。一时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也是二十两,宁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其馀族中人贫富不一,或一二两、三四两不等。外又有各同窗家中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得此帮助,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书写的很有意思,跛足道人叮嘱他只可照背面不可照正面,但贾瑞还是喜欢照正面,最后把小命丢了。这段文字写得很奇特,有点说教的意味在里面,但也同时能够照出人性,照出人性的弱点,不禁让人想起开篇的那首好了歌。

“风月情浓”,风月含有男女爱情的意思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写过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大旨谈情”,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古代,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占有绝对影响力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教:“儒、释、道”。儒家讲礼,不讲情。男女成婚,讲的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是不能有情的,有情那也是很容易被扼杀的。佛家忌七情六欲,是不允许人和人之间有情的,特别是男女之情。“太上忘情”,道家是不多讲情的,道家讲的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这种封建文化背景下,曹学芹专门写一部书,要大旨谈情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是具有开创性的

“风影月俦”,风月含有自伤自怜的意思

开篇第一回,甄士隐宴请贾雨村,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的第三句暗含风月,这实际是贾士村在风尘(不是风尘女子之风尘,实乃风尘仆仆之风尘)中自感身世,自伤自怜的一种诗化表达。

“风花雪月”,大观园里的幸福绝好时光

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他曾有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略记几首云: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第一首暗写花,第二首暗写月,第三首暗写风,第四首暗写雪,这也是宝玉及大观园女儿们的幸福美好时光,这也是作者写出的世外桃园,表达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也是对自己家族秦淮河畔那段历史的回味和哀伤。

贾蓉的丫鬟是谁?

是银碟

银碟是《红楼梦》里的丫鬟。

出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作者:曹雪芹职位:宁国府贾珍媳妇尤氏的丫鬟剧中人物个性:聪明伶俐,活泼好胜。

贾蓉,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角色。宁国府贾珍之子,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他十六岁。出场时十七八岁,是一个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的男子

哪一部你认为写的艺术水平最高?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

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

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艺术造诣无法估量。它首先是曹雪芹写的,可以说曹雪芹的创作已经到达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问所经历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建议你如果有时间可以好好拜读一下。

后三部我的排序是

《西游记》

《三国传》

《水浒传》

秦可卿出殡为何如此声势浩大?

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皇帝之死,这就是其中的隐情。《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为大关节,大节点,把故事背景一分为二,自秦可卿出殡后,就到了南明时期了。那么,从秦可卿之死到出殡这段故事中,究竟隐藏了哪些隐情呢?

秦可卿到底死于哪年哪月哪日哪时

我从“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段故事中,解读出秦可卿死于春分节前一天,对应历史真实中的崇祯之死,应当是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丁未黎明时分,也就是1644年正月二十四(3月19日)清晨。正月建寅,黎明是卯时,正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秦可卿死后,贾元春魂游大观园。

却说冯紫英推荐了张太医来到宁国府,给秦可卿看病。号脉开方已毕,贾蓉问张太医秦氏的病情,张太医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张太医的话中有话,秦可卿活不过春分。查阅万年历可知,1644年的春分是3月20日,崇祯死后的第二天就是春分。

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此时正是四更天气。书中写道,王熙凤因贾琏陪林黛玉去了扬州,夜里无聊,与平儿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此时,“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秦可卿临行之前来托梦,说了一大通话,讲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时,王熙凤正要往下问,却被“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惊醒了。传事的人报信:“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云板响了四下,秦可卿死于四更时分,大约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明史·本纪·庄烈帝》记载:“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这其中的“昧爽”,指的是天亮之际,也就是黎明时分,正是卯时。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比历史真实中的崇祯之死早了一个时辰。这其中的缘故,就在“是夕,皇后周氏崩”,周皇后之死到崇祯之死,大概相差了一个多时辰吧。

奇怪的是,在秦可卿停丧期间,却忽然传来了林如海“捐馆”的消息,昭儿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这就出问题了,秦可卿是春分节前一天死的,停丧七七四十九天,五七这天昭儿回来报信,怎么又到了九月了呢?其实,林如海之死是崇祯之死的一个注脚,也是大明都城陷落的一大原因。

九月初三,是瘟神的诞辰,刘姥姥所讲的“雪下抽柴”故事中就有一个瘟神爷。这其中的隐情,就是崇祯之死与“瘟神”有关。据《崇祯实录》记载,自崇祯十四年(1642年)起,京城鼠疫横行,“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之死,以及李自成速败,历史在这里拐弯,都跟这场鼠疫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红楼梦》中不断写“耗子”,“鼠貂”等等。而且,以“鼠”暗喻几个关键性历史人物,揭示了明亡清兴的另一大客观原因。

从这些“隐情”看,秦可卿出殡声势浩大,说的就是崇祯之死。

秦可卿出殡暗伏崇祯安葬过程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忙成一团,尤氏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理事,贾珍便请来了荣国府的王熙凤前来“协理宁国府”。这一笔也是写实,交代了秦可卿死后历史背景的转换。这一笔究竟写的是什么,下文再来解读。

宁国府并没有料到秦可卿这么早就走了,根本就没有给她准备陵寝,就连棺材都没有备下。正当贾珍犯愁的时候,皇商薛蟠解了难,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对应的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笔的隐喻也是下文解读,此处先说说“樯木”。脂砚斋在薛蟠这番话中有一笔夹批,说的是“樯者,舟具也”。这个“舟具”出自“潢海铁网山”,暗指的是清朝。

《红楼梦》中,从薛宝琴的口中说出了故事的总背景“清明”,也就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末世”。薛小妹“不在梅边在柳边”,更是以“梅”谐音“煤”,暗伏了崇祯煤山自缢,李自成以柳木棺材葬崇祯及周皇后的历史。贾探春册页画中有一只大船,也是“樯木”。

宝琴在书中讲了一个真真国女子写汉诗的故事,“水国”、“真真国”,就是女真所建立的清朝。既是“水国”,当然有“樯木”了。这一笔,又写到了顺治安葬崇祯的历史。《明史》中说:

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明亡。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崇祯生前克勤克俭,忙碌于国事,没有给自己准备后事。李自成虽然答应明皇室厚葬崇祯,但却找不到陵寝。昌平人便打开了田贵妃的墓,把崇祯与周皇后安葬在这里。秦可卿出殡,暂措于水月庵,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由于连年战乱,明皇室无钱安葬崇祯,四处筹款,京城商人凑了233两银子才勉强办了丧事。到了安葬时,监葬官发现,崇祯与周后的棺材没有棺椁,便将田贵妃的棺椁拿下,套在了崇祯的棺材之上。薛蟠出樯木,恐怕就是这段历史的隐写。

清兵入关后,顺治以皇帝规制重新安葬了崇祯,想必,此时的棺材棺椁都改成“樯木”了。为笼络民心,清廷按照皇帝规制安葬崇祯,也是动员了王公大臣前来祭悼,“臣民服丧三日”。

《红楼梦》中写秦可卿出殡时的盛大声势,其实就是崇祯入葬思陵的历史重现。从此,朱家进入南明时期,开始了末世“分瓜”的苦难经历。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隐情

秦可卿之所以给王熙凤托梦,是因为王熙凤的判词中隐伏了秦可卿之死。凤姐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被视为红楼死结之一,其实,这句话很好解读,只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写的不是康雍乾三朝,而是明清之交的“末世”。所以,王熙凤判词的第一句就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与樯木有关的贾探春,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

因为《红楼梦》写的是“末世”,也就是明末清初之际,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就隐含了这样几层寓意:朱休、秦休、琹休、木休、春休、众休。其中,“秦休”就是秦可卿之死。“三人”是秦字头,“木”是秦字底,《说文解字》中说:“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与木原本是一个字,《红楼梦》中的“秦”,实出自《水浒传》秦明之“秦”,隐藏了明朝灭亡,“金”取代大明的寓意。

王熙凤的判词中,“春休”指的就是“三春去后诸芳尽”,然后众休,树倒猢狲散而“各自须寻各自门”。“木休”,既暗指了朱由检“木字辈”皇帝之死,又隐伏了崇祯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导致了桂林靖江王之死,更是暗藏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因“两地孤木”而亡。《明史》中说,崇祯死而“明亡”,实际上,大明皇统一直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两地孤木)以弓弦勒死才算真正灭亡。大明皇统在“樯木”中呻吟了一十八年,最终也是亡于“木字辈”。

崇祯死后第二年,桂林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做了代理皇帝。朱亨嘉是荣穆王之子,“荣穆王”这三个字隐藏在林黛玉所见的“荣禧堂”之中。第十一代靖江王朱履祜死后,谥号就是“荣穆王”。朱亨嘉称帝,以洪武278年为年号,取代了朱洪武之后的大明皇统。

桂林靖江王原本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也就是“兴隆街大爷”的后代,是没有资格继承大明皇统的。因而,隆武帝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王城,活捉了朱亨嘉,以得暴病之名将他秘密缢杀于福建连江。朱亨嘉死后,其部下追谥他为平帝(平儿)——这就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因此,秦可卿出殡是一个重大时间节点,标志着《红楼梦》故事进入了南明时期,写的是朱家藩王在末世自相残杀,最终导致“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做秦可卿棺材的樯木,后来还载着贾探春远嫁“真真国”。贾探春“远嫁”,暗喻的是永历帝朱由榔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明节期间渡过伊洛瓦底江,逃到缅甸避难的历史。这一笔,也隐伏在秦可卿出殡的情节之中。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为什么和秦可卿云雨?

秦可卿是贾蓉的妻子,按辈分贾宝玉是叔公。秦可卿作为一个已婚少妇,不应该让叔公睡她的卧室。宝玉在那儿第一次做了春梦,春梦的对象当然是秦可卿。 男孩子性成熟以后,开始有性幻想,性冲动,以至于做春梦。春梦的对象一般都是身边女子。如自己的姑姑,婶婶,阿姨之类。最应该是平时在生活中符合自己的性趣取向的对象,比如柔情、大胸、长腿、豪放等等。因为是在梦中,秦可卿才有可能兼俱三人之美,她的生活状态很精致,这里是她的卧室,房间部署正好符合宝玉的情趣爱好。所以春梦与她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仙子兼美服侍宝玉,可卿兼具宝钗黛玉之美,充满了性感香艳的诱惑。令宝玉喜欢,产生性欲冲动,便在梦里跟秦可卿云雨了,这是宝玉的第一次,是他成人的标志。 警幻仙姑召宝玉入太虚幻境,安排宝玉与兼美云雨,本来是希望宝玉通过体验而看破男女性事,但宝玉不仅没看破,反而不舍兼美,堕入迷津。 现实中,秦可卿为人好,深得贾府上下喜欢。秦可卿比贾宝玉大几岁,贾宝玉还是个只知道天天和女孩子混打胡闹的童男子,秦可卿早已是风月场里鲜嫩诱人,让人恨不得抱住就啃一口的水蜜桃。情窦初开的宝玉禁不住多看她几眼。 秦可卿既有宝钗的丰满,又有黛玉的风流,宝玉躺在秦可卿的床上,能不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秦可卿的卧室充满了暧昧淫糜的浓厚氛围,成为宝玉宝玉春心萌动的催化剂。宝玉还喝了点酒!和秦可卿手拉手走进了太虚幻境,如愿以偿成就了自己的千年一梦。宝玉重情,因为与其梦里温存而反应超越常规,也是有的。

有一点诸位答家都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两次从梦中醒来。第一次,秦可卿鲜艳妩媚和宝姐姐不相上下,袅娜风流又好像自己朝夕相处的林妹妹,加上秦可卿亲自为宝玉铺床抱枕,软语温存,当时就有一种渴望和秦可卿共赴巫山的冲动。冥冥之中,秦可卿成了他第一个。这位可爱的性启蒙老师,让宝玉第一次也是终身铭记下了可卿这个令宝玉神魂颠倒的名字。宝玉从梦中醒来,大呼可卿救我。 这第二次,便是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恓,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第一次因为是在梦中,出现了人格的重叠,宝玉与之云雨的是秦可卿,梦醒大呼可卿,却不无宝钗黛玉的作用。第二次黛玉探望重病父亲,宝玉剩得自己孤凄。宝玉白日寂寥,贾宝玉极度担心,不知回家探父的林妹妹怎样了。宝玉正在思念林黛玉,突然传来秦氏去逝的消息,夜梦被噩耗惊醒。那一瞬间,不排除误以为什么,进而惊叹红楼女儿薄命,人生无常,自己痛失梦中情人。想今后世间少了一个清净女儿,再想林妹妹离去多日,音信不知,命运无常。可卿重病期间,宝玉去看她时痛哭到不能自已。少年第一次面对女子死亡,又是从梦中惊醒,梦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让他猛然惊骇,一时百感交集,急火攻心,血不归经。吐出一口血来。 宝玉对女子的态度,与别的男子不同。他关爱呵护、尊重欣赏女子,而且不论出身地位。看看他身边的丫头,哪一个爱吃什么,爱喝什么,谁生气了,谁开心了,他都清楚。他与她们同欢共苦,把身边女子一个个放在心上。他常常闺中厮混,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为女儿家开心。宝玉最怜女子,秦可卿去世,宝玉回想到梦中兼美的情意绵绵,一下子明白了所有美好终有一天将失去不再拥有,悲从中来,急火攻心,他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死亡意味着什么。 秦可卿自从嫁进贾府,温柔和顺,心思灵巧,深得贾母喜爱,称她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 贾宝玉长期生活在贾母身边,常和王熙凤出入宁国府,听惯了对秦可卿的赞美,自己多次出入宁国府,面对温柔和顺,姿色绝代的秦可卿,定是欣赏而敬重了! 秦可卿不凡,贾府的兴衰她未卜先知。她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应该居安思危。贾府由盛转衰是必然的。要趁今日富贵,及早谋划,以保子孙香火不灭,子孙永续,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是何等大见识,非但贾氏须眉没人想得出,就连智慧如凤姐贾母,也没有意识到。秦可卿不仅看到了贾府的衰败,而且为贾家子孙谋划好出路。然而她的托付还是落空了,她的嘱托被丢到九霄云外。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正在于此。秦可卿死时不到二十岁。她美丽聪慧,目光长远,深谋远虑,迸发出惊人的人格魅力!她的死是一大悲剧,一个美丽、聪明、能干的女性被残酷的现实给活活逼死了。合该贾府败落,唯一有战略眼光的管理者,也因为贾家子弟的道德沦丧而香消玉陨。 秦可卿的死,是红楼金钗们悲惨命运的开始,在全书开始没多久就把最美的金钗用死亡的方式来预示全书人物的命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