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拓展资料
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论语·公冶长《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哪?
敏而好学
mǐn ér hǎo xué
成语解释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聪明好学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是以渭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中的“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做指示代词用,意思是“这”。句意就是“因此称他‘文’”。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懂就问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不耻下问”的拼音:bù chǐ xià wèn,意思是: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自高自大。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例句:
1、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2、鲁迅《坟·说胡须》:“他于是废然而去了,我仍旧废然而住,自愧无以对‘不耻下问’的朋友们。”
3、为学若能不耻下问,必有长足的进步。
敏而好学的好什么意思?
题目中的“敏”字是“聪明”的意思,“好”是“爱好”的意思。这句话意思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
全句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