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断案的下一句,包公的衙门?
这句歇后语是: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相关歇后语还有: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包公的铡刀——不认人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像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诸葛亮说周瑜——请将不如激将
诸葛亮辅刘禅——聪明帮糊涂
诸葛亮帮蜀国——鞠躬尽瘁
诸葛亮华容道上用关羽——有意放曹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内柔外刚
刘备投曹操——寻找时机
刘备离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刘备陶谦让徐州——你推我攘
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
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周瑜谋杀诸葛亮——忌贤嫉能
曹操兵败赤壁——遗恨终身
两面三刀的意思?
两面三刀(拼音:liǎng miàn sān d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元·李行道《灰阑记》。
两面三刀比喻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猾。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惠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两面三刀”。
成语故事
李行道又叫李行甫,是元代戏剧家,他根据宋朝时期包公破案的故事,创作了一出杂剧《灰阑记》。
在《灰阑记》中,妓女张海棠为了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嫁给马员外为妾,生有一子。马妻与赵令史通奸,合谋害死员外,反诬陷海棠为凶手,又诡称海棠之子为己所生,买通邻里街坊、衙门上下,企图霸占全部家产。郑州府府尹苏顺受赵令史蒙蔽而错断,在严刑拷打下,海棠只得屈招,被押送到开封府定罪。包公审理此案,发现有冤,便用石灰画一阑圈,置小儿于其中,命马妻和海棠拽拉,并言明若孩儿是谁亲养的,她便拽得孩儿出来。海棠恐拉伤其子,不忍用力;马妻却悍然不顾,强行拉出。包公凭此断定小儿为海棠亲生,并由此审明马妻与赵令史的罪行,严加惩办,为海棠雪冤。在调查这一案件的过程中,马妻竭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一个本分的良家女子,不会玩两面三刀的手法。马妻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两面三刀”,背后却是他暗地里害死了自己的丈夫,最终包拯断案如神,严惩了马妻。
成语寓意
成语告诉人们,两面三刀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人人都不喜欢两面三刀的人,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出卖了,所以很排斥这种人,所以两面三刀的人是孤独的,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众叛亲离。生活中,人们提倡诚实守信,两面三刀的人在社会上可以混一时,但绝对不能混一世,只有诚信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得到尊敬,并且一生一世都会有很多很好的朋友相伴。
包公出巡片尾曲?
93版《包青天》主题曲:包青天—胡瓜,片尾曲:新鸳鸯蝴蝶梦—黄安,携手游人间—张真;插曲:新鸳鸯蝴蝶梦—黄安
94版《包公段悬案》主题曲:包青天(粤语)—吕良伟,片尾曲:包青天(伴奏),插曲:烟雨楼台—田心蕊
94版《七侠五义》主题曲:一肩挑起千古情—石村,美女如云剑如虹—石村,片尾曲:解姻缘—黄安《碧血青天杨家将》主题曲:吼天喝月
2000版《包公出巡》、《包公断案》主题曲:包公出巡、包青天(改编版)—焦恩俊2007版《江湖夜雨十年灯》主题曲:义薄云天—三木单丹,片尾曲:好心有好报—三木单丹、陈彦2008版《新包青天》主题曲:义薄云天—三木单丹,片尾曲:好心有好报—三木单丹、陈彦
2010版《新包青天之七侠五义》主题曲:包青天再现,片尾曲:声声慢
包拯一生中断过哪些奇案?
狸猫换太子,
陈世美与秦香莲案
包大人执法如山,不怕丢乌纱,硬是顶着国太、公主的天大压力,杀了那负心欺君的陈世美,演出一幕流传千古的"铡美案"。
乌盆记
定远县小沙窝村有一老者,姓张,排行老三,以打柴为生,人称“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此人耿直,好行仗义。一日,闲暇无事,偶然想起:“三年前东塔湾赵大欠我一担柴火钱,四百有零,今日无事,何不走走。”于是拄了竹杖,到了赵大的门首,只见房舍焕然一新,不敢敲门, 问了邻舍之人,方知是赵大发了财,如今都称他“赵大官人”了。老头子听了,不由得心中纳闷,暗想道:“赵大这小子,长处掐,短处捏,连柴火钱都赊着,他怎么会突然发财呢?”转到门口,便将竹杖敲打那门,口中叫道:“赵大!赵大!”只听里面答应道:“是谁这么大叫大嚷的?”门打开,只见赵大衣帽鲜明,果然不是先前光景。赵大见是张三,连忙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张大哥啊!请到家里坐”。正说间,只见走出一个妇人来,打扮得怪模怪样的,捏着腔儿问道:“官人,你同谁说话呢?”张三一见,向着赵大道:“好呃!你还干这个营生呢!怪得发财!”赵大道:“你休得胡说,这是你弟妹。”张三无奈,只得随着进来。只见一摞一摞的瓦盆,堆得不少,彼此让座,赵大叫妇人倒茶。张三道:“我不喝茶,你该我的四百多文钱,总要还我的,不用闹这些软局子。”赵大道:“张大哥,你放心,哪能短了你的区区四百多文钱!”张三道:“大兄弟如今发了,还把四百钱瞧在眼里!”说话间,只见赵大拿了四百钱递与张三。张三接过,揣在怀中,站起身来说:“不是我爱小,我上了年纪的人,夜里时常起夜,你把那小盆子给我一个,就算该我的零钱罢,从此两下开交。”赵大道:“你还是如此的倔强!这些盆子俱是拣选出来的,并无沙眼,你挑一个就是了。”张三挑了一个,夹在怀中,转身就走,也不告别,径自去了。
一天夜里,张别古在似梦非梦中听见盆子叫唤道:“我是扬州客人,你如何向我口中小便?”张别古大惊,问道:“这盆子,你若是冤枉,请分明说来,我与你申雪。”乌盆遂答道:“我是扬州人,姓李名浩,本是做缎行生意,只因乘骡回家,行李沉重,那日天晚,在赵大家借宿,不料赵大夫妻好狠,将我杀害,谋了资财,又将我血肉骨胳烧化,和泥做成这盆子,望求老伯替我在包公座下申明此冤,报仇雪恨,就是冤魂在九泉之下,也是感恩不尽的!”张别古醒来,越想越觉得个中必有蹊跷。可怜那李浩,无缘无故被恶人所害不觉动了他的侠义心肠。
次日,遂带这盆子去县府首告。包公问其备细,张三将赵大夫妻情况及夜来乌盆所言诉说一遍,包公遂唤手下将乌盆携进阶下问之,乌盆全不答应,包公怒道:“你这老头儿将此妖惑官府,还不速速退去。张三被责,将乌盆带回家下,悔恨不已。夜来盆子又叫道:“老者休闷,今日见包公,因无衣裳盖掩,这冤枉难诉。愿以衣裳借我,再去见包公,待我一一陈诉,决无异说。”张三不得已,次日以衣裳掩盖乌盆,去见包公,诉说详情。包公又问之,盆子哭诉冤情,发出的叽里咕噜声音,众人皆懵然不知所云,唯包公大骇。遂贴出告示:三日后,包公审乌盆案。包公这时把随从丁千、丁万唤到跟前,附耳吩咐数语。
赵大村上的人,闻得包公老爷要审乌盆,谁不觉得稀奇新鲜?男女老少议论纷纷。赵大夫妻听了吓得心惊肉跳。
三日后,公差押赵大夫妻二人到堂,包公细问杀李浩因由,二人不肯招认。包公唤出丁千、丁万当堂把赵大夫妻夜间对话陈述一遍,二人吓得浑身哆嗦,直喊要喝水。包公令收入监中跟勘。将夫妻二人分开问之。先问其妻,包公道:“你二人将李浩谋杀了,夺取黄金百两,将他烧骨为灰,和泥作盆。黄金是你收藏了,你夫分明认着,你还抵赖什么?”其妻惊恐,遂告包公道:“是有金百两埋在墙中。”公差果于墙中取出黄金。包公问赵大:“你妻子却取得黄金百两在此,分明是你二人谋死,还不招认!”二人面面相觑,只得招认了。包公判二人谋财害命,俱以死罪斩讫;“别古”首告得实,赏银二十两;将乌盆并原劫银两,着令李浩亲族领回葬之。
包公审驴
故事背景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刘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 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 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 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