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猛四绝十三杰,隋唐演义武功排名谁知道?
关于《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人物的武力排行,按照单田芳主讲的评书版本,有“四猛十三杰”的说法,四猛十三杰加起来总共十八条好汉(其中排名第十三的是两位好汉)。此外除了四猛十三杰之外,还有“四绝”四位好汉。
四猛指的是:
1 今世孟贲罗士信
2 铁枪大将来护儿
3 四宝大将尚师徒
4 八马将军新文礼
十三杰指的是:
1、西府赵王李元霸
2、天宝大将 宇文成都
3、银锤太保裴元庆
4、紫面天王 雄阔海
5、南阳侯 伍云召
6、双镗无敌将 伍天锡 伍云召族弟
7、冷面寒枪俏罗成罗少保
8、靠山王 杨林
9、花刀大将 魏文通
10、武王杨芳(杨义臣)
11、大锤公子 秦用(秦琼干儿子)
12、双枪将 丁延平(罗成的干爹,被罗成骗去单枪破双枪之 法)
13、小孟尝秦琼字叔宝和皂袍大将尉迟恭字敬德并称13杰
四绝指的是:
1姜松(罗松)字永年,姜家枪法第一绝。(世传罗家枪姜家传,姜松是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
2 程咬金三斧子半吃一生乃第二绝。
3 秦琼秦叔宝人称小孟尝,交友广阔乃第三绝。
4 杨广昏庸无道乃第四绝。
除了宇文成都能克制李元霸之外?
李元霸是或不是天下第一,具体还是要分不同版本来对待,就拿《说唐》来看,这个版本当中的李元霸,是所有系列中最强的李元霸,而且不接受任何反驳,甚至比起《隋唐演义》、《瓦岗英雄》中最强的李元霸,还要强的一批。《说唐》版本中的李元霸就好似一个杀人的永动机,似乎天下不管何人在他眼前,都只是待杀之羔羊、刀俎之鱼肉。
李元霸是天下第一不假,可与此同时,李元霸又不是天下第一,甚至连天下前十也挤不进去,这又从何说起呢?能够和《说唐》中的李元霸形成鲜明对比的,那就只剩下了《兴唐》。兴唐传当中的李元霸,甚至真的连当时天下的前十名高手的行列都挤不进去,因为提着一双大锤的李元霸在兴唐传当中的命运堪忧,只是和前隋大将鱼俱罗交战不到一个回合,便被鱼老将军斩于马下。
《兴唐》中诸位英雄好汉的排名并不像《说唐》那样分得仔细且明确,比如“四猛四绝十三杰”。在兴唐传中貌似只有前五名的排名,他们分别是:罗春、东方伯、丁彦平、罗艺、罗成(东方伯是罗春的亲传弟子),根据相关版本的演义记载说明,阵斩李元霸的鱼俱罗并非罗艺对手,应该可以勉强排到前十,那李元霸岂不是能不能挤进前十都是问题了。
我们今天不参考除《说唐》以外的其他版本,来看看宇文成都和伍天锡,为什么能克制住李元霸?
西府赵王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我总觉得《说唐》这版本把李元霸描述得像个杀人永动机一般,“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在古典小说中,一象之力为一万二千五百斤,四象不过之力则超过五万斤,这让我想起了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在殿前比试举石狮子时候的场面,约有三千斤重的石狮子放在李元霸和宇文成都面前。
只见宇文成都“一手托着腰,一手抵住狮子脚”,顺势便把这支约三千斤重的石狮子扛到了肩上,一步一步走向午门,随后把这石狮子放到殿前。整个过程看起来,宇文成都虽然能扛得动这三千斤重的石狮子,但却略显吃力,步伐上明显踉踉跄跄。放到殿前之后,宇文成都明显很有自信地大声问着李元霸“你可举得动吗?”
只见李元霸左手一只石狮子,右手顺带着把另一只石狮的也拿在手里,好家伙,这两只午门前摆放的石狮子,加起来足有六七千斤重,就这样被李元霸轻而易举的把玩起来。李元霸脸上虽然看得十分轻松,但从午门走到殿前,李元霸也是摇摇摆摆的模样,明显这六七千斤重对李元霸来说也很有压力。
除了李元霸和宇文成都比试举狮子来看,李元霸天生神力,莫说是一个宇文成都,怕再来两三个宇文成都,在力气上也很难和鬼面瘦材的李元霸相比。紧接着我们来看一看李元霸在整部《说唐》中的战绩,当初四明山一战,李元霸单枪匹马提着一双大锤对抗十八路反王的二百三十万大军。紫金山一战,李元霸同样单枪匹马面对一百八十万大军。
相较于一对一的战斗场景,对于李元霸来说,一对多的战斗场景则最为震撼,不管站在李元霸面前有多少军队,李元霸手中的两柄铁锤就如同拍苍蝇般,眼前一抹黑只打得尸山血海,令敌人闻风丧胆。读过《说唐》的读者朋友们,应该还能依稀记得李元霸和秦琼、罗成之间的战斗,不管是排名第十七的秦琼,还是排名第七的罗成,根本招架不住李元霸的一个回合。
紧接着我们再来看李元霸和排名前几位英雄好汉的打斗,其实大家应该能够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越是排名靠后,越是很难招架李元霸的一个招式,基本上排名靠后的英雄好汉们,在和李元霸的交手过程中,不到一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而排名靠前的几位英雄,基本上能够抵挡住李元霸的一个招式。
四明山一战,熊阔海、伍云召和伍天锡三人合围李元霸,三人虽然挡下了李元霸的一双大锤,但很明显不敌,随后大败径走。接下来就是排名第三的裴元庆迎战李元霸的精彩场面,裴元庆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连续抵挡住了李元霸的三锤,直接破了其他人的记录,连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也不得不很惊讶。
在没和李元霸交手之前,同样使一双大锤的裴元庆明显不服李元霸,但如今三锤定胜负,打得裴元庆直呼“哟呼,真的好厉害!”李元霸见眼前这位小将竟然能连续接下自己三锤,回应道:“好兄弟,天下没有挡得起我半锤的,你能接连挡我三锤,也算是个好汉,饶你去吧!”
宇文成都、伍天锡是李元霸的宿命为何说宇文成都和伍天锡都是李元霸的宿命呢?如果没有宇文成都和伍天锡的存在,李元霸或许会被作者以其他方式写死,可事实上,作者同样把李元霸的宿命归到了其他的英雄好汉身上。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从来都不认为李元霸可以算得上是隋唐的一条英雄好汉,尽管他是虚构人物,但从实际价值上来看,远远不如瓦岗寨的那群人。
天生的永动机、疯狂的杀人魔,这就是李元霸留给读者们的直观印象。在李元霸身上,拥有着浓厚的宿命论,当初李元霸的师夫紫阳真人就曾再三告诫他:若他日对敌之时遇见使镏金镋的,万不可伤他性命。如若不然又能怎样呢?否则便会不得善终。这让我想起了尉迟敬德的师夫曾告诫过他的一句话:鞭在人在,鞭毁人亡。同样地,镏金镋在李元霸在,镏金镋被毁李元霸身亡。
《说唐》中宇文成都和李元霸有过三次交战的记录,前两次李元霸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干掉宇文成都,但前两次都想起了师傅曾经告诫他的话,所以李元霸选择放掉宇文成都。两人第三次交手则体现了李元霸的宿命论,因为李元霸第三次直接把宇文成都给活活撕碎了。
原著中这样记载:
“硬着头皮,催马上前,举镏金镋来打元霸。镋未曾到,早被李元霸当的一锤,把镋打在一边,扑身上前,一把抓住成都勒甲,过来罢!提过马来,往空一抛,倒跌下来。元霸赶上接住,将他两脚一撕,分为两片。”
李元霸和宇文成都之间的最后交战,不仅把宇文成都手中的镏金镋给震碎了,而且用双手活活将宇文成都撕为两片。这还不算,因为《说唐》中一共有两人使用镏金镋,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算一个,排名第六的伍天锡是另一个(裴元庆排第三,熊阔海排第四,伍天召排第五)。原著当中,伍天锡是死在宇文成都之前的。
当时伍天锡用镏金镋把李元霸军队的开路将活活打死了,正因为如此,伍天锡的这个举动才彻底激怒了李元霸。面对迎面而来的李元霸,伍天锡当时根本躲闪不及,因为李元霸胯下的一条万里云,疾如闪电,日行八百里,夜行两千里。无可奈何,只能舍身拼命去挡。
也正是凭借着和李元霸的这一次战斗,才让伍天锡的名声显露了出来,上面我们提到了,排名第三的裴元庆能够勉强接下李元霸三锤,而排名第六的伍天锡则在这次战斗当中,硬生生地用性命接下了李元霸的两锤。第一锤直震得伍天锡双手流血,第二锤直接震开了伍天锡紧握镏金镋的双手虎口。
伍天锡此时见抵挡不住,便想纵马而逃,可谁曾想,始料不及地被李元霸直接抛向了空中,同样也是宇文成都的下场,待伍天锡从天上落到李元霸头顶之时,李元霸顺手握住了他的双腿,活生生地把他撕裂两片,伍天锡手中的镏金镋早被李元霸的一双大锤震得粉碎!镏金镋没了,使镏金镋的人也没了,李元霸“不得善终”的报应也就来了。
亮郎说由此可见,伍天锡和宇文成都的先后而死,其实早就注定了李元霸日后必会偿命。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李元霸是个天生的杀人狂魔,尽管他是在为李唐的积液扫除一切障碍,可他好歹也得明是非、懂善恶啊。宇文成都虽然是暴君隋炀帝的手下、乱臣贼子宇文化及的儿子,可他从头到尾也没干过一件伤天害理之事。
再来看伍天锡,伍天锡虽然站在了李唐政权的对立面,可在和李元霸交手之时,一直都处于一种慌乱避让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伍天锡自知不是李元霸对手,另一方面伍天锡一直在拼命告罪,简而言之,也就是求饶赎罪的意思。为何李元霸能先后两次放过宇文成都,而却一次都不放过伍天锡呢?
伍天锡和宇文成都的死状极其惨烈,死法也都大致相同,都是先被李元霸用大锤把镏金镋震掉,然后空手将二人先后扔到半空,待二人下降至自己头顶、手可以伸到的地方,李元霸顺势抓住二人双腿,直接从裆部将其整个身体撕成两片,场面一度惨不忍睹。从二人的死法来看,其实也是和李元霸最终的死法相呼应,李元霸被自己扔向天空的一双大锤活活砸死,这一次,老天爷没有给他伸出双手的机会。
罗成在真实历史中武功排第几?
罗成:是《隋唐演义》、《兴唐传》等旧武侠小说根据民间传说虚构的人物,北平王罗艺之子,秦琼的表弟。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罗艺有子,但正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李世民即位不久,罗艺举兵谋反失败,估计其亲属亦被屠灭全族。一般认为,罗成的原形是仅二十几岁便牺牲的初唐名将罗士信。在隋唐十八杰中列第七,十六杰列第八,在《隋唐演义》和,《说唐》中都是第七条好汉。性格特点“阴、险、毒、辣、狠”,使得一手“稳,准,狠”的绝枪,当时人称冷面寒枪美少年!
评书版中罗成为隋唐 “十三杰四猛四绝”中十三杰之七
十三杰四猛四绝:
十三杰:1.李元霸、2.宇文成都、3.裴元庆、4.雄阔海、5.伍云召、6.伍天锡、7.罗成、8.杨林、9.魏文通、10.秦用、11.尚师徒、12.梁师泰、13.秦琼/尉迟恭
四猛:1.罗士信、2.来护儿、3.新文礼、4.尚师徒
四绝:1.罗松、2.丁彦平、3.程咬金、4.王伯当
小说
少保罗成,又叫罗神枪、冷面寒枪(玉面银枪)俏罗成,罗成罗公然胯下一匹西方小白龙,掌中五钩神飞亮银枪! 从没打过败仗,人称“常胜将军”;头戴亮银白虎盔,身披素银甲,外罩素罗袍,面如敷粉,也就在十六七岁光景。生得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智勇双全,人面如敷粉,目若朗星,牙排碎玉,唇似丹朱,生就的苗条身材,头顶束发金冠,身披大红绣金团龙袍,腰扎金带,足登虎头靴。亮银白虎盔 (三岔亮银帅字盔)银盔银甲(素银甲、亮银铠大叶亮银云片甲)兵器: 五钩神飞亮银枪 蟠龙银锏坐骑:超山越影闪电白龙驹 (西方小白龙)绝技: 回马枪枪法:五虎断魂枪深深喜欢罗成的人,大多因为《兴唐传》。虽说这是个说书本子,有些故事情节、结构略有些不甚严密的地方,时有牵强和落俗,但是幽默诙谐的口头化的表达令人喜闻乐见。尤其是《兴唐传》里对罗成的塑造,太丰盈也太复杂,令大家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爱着,迷着,为魅力折服着。
《兴唐传》中罗成初出是在第八回。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杜差为了让恩人秦琼免去杀威棒,请求罗成向父亲罗艺求情,可平日和杜差很好的罗成听完他的仔细叙述后,却一口拒绝,也不再往下问。通常人们评论这里第一次显示出罗家家法森严,以致于罗成对父亲恐惧如此。但这个细节就已经令我吃了一惊。通常小孩子都心活面软易冲动的,可罗成却少年老成不为所动,显然不是那种愣小子,也不是滥好人,已经显得与众不同了。方出场,独特的性格就被撕开一角。
真正的天才往往不是一本正经的人,他总会趣味十足。当他和丁彦平对阵的时候,化妆打扮成黑脸红胡须。书中写到罗成的声音原本是甜润好听的,这会儿憋了个顸嗓子,喊道:“你呀问呀我呀,我呀乃呀是呀,程呀咬哪银哇!”丁彦平一听,说,“你们哥儿们个个都是好牙口啊,你们再有兄弟是不是得叫咬钢,咬铁呀?” ——化妆打扮一番,还用这么个嗓子,自称是程咬金的弟弟,叫程咬银,真敢干哪,让人完全笑趴。而他大大地把丁彦平耍了一番,破完阵回家,拦上丁彦平一解释,还把丁彦平的一肚子火气给消了。外交天才!要是去做说客什么的也很有优势呢。然后,那教他闭气功的游龙僧背地里五字评价罗成:“阴、险、毒、辣、狠。” 这时罗成还没拉大旗彻底反隋,后来叫父亲先别得罪隋朝,万一秦琼程咬金他们成不了气候,“两头留一手”,心思缜密可见!——一个“冷面寒枪”的俏美少年,同时擅长兵法破阵,擅长外交沟通,是不是太完美了呢。完美得又略带一点邪邪,酷毙啦。
阴、险、毒、辣、狠。”要是只是之前那点孩子气的谎言,可担不起这五个字。直到铜旗阵一节,这些字眼才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就知道他会做卧底,担当这个似明似暗攸关复杂的危险角色,这才是“阴”而“险”的本色,暗毁铜旗阵,在出其不意中制胜。真想提个细节,就是罗成刚见杨义臣时用闭气功装病,并且现编了瞎话,说自己“身子骨本来不好,我妈疼我,又给我娶了五房媳妇,就更差事啦……”,这时候,罗成应该长大点了,爱耍人好惹事的孩子气还是一点未脱,竟然随口编出这个,太敢说也太能编了!(莫非在罗艺面前天天进行撒谎练习,水平越来越高了?)但他的“惹是生非”却总是高明地把握分寸,有型而又从不会延误正事惹火烧身,太酷了。罗成对铜旗阵的娴熟又一次让我惊叹这个美少年的文韬武略以及那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无论是阵形,抑或世事,千变万化,在人们眼里犹如看不清的险恶浑水,而在他的浅笑中却永远清澈明白,可以被他轻而易举地操纵。
逼死义父杨义臣,包括后面杀五王的情节,也许你会说“这是出于各为其主,不能说他狠此举确实是狠了。除却事情本身,连他在做的过程中也不失狠毒。在他杀杨全忠的时候,用枪钩把肠子肚子拉出腹外,然后在马上摇晃脑袋说“看你还敢不敢和罗小爷瞪眼”——这一幕在罗成杀敌的时候经常上演,太血腥了。后来书里也有明文,通过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罗春瞧不上他,觉得他“心意狠毒”。罗成的“狠”是理性,逼死杨义臣、诛杀五王,他对待敌人,无疑是该杀就杀坚定决绝毫无情面的。在罗成杀李世民的舅舅,反王窦建德的时候,李世民说:“你不杀他,是人情;杀他,是本分。”——本分!残酷,但却惊人的理智。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心理,我不知道他的心是如何瞬间战胜那么多尖锐的矛盾和犹豫,果断决绝地对敌,无论他是义父还是谁,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干脆利落,决不留情和拖泥带水。无论做何事都依照心意和原则,不为人情所左右,“但使愿无违”,于是永远没有背叛和后悔。——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狠冷血无情人,对待亲人,对待朋友如秦琼程咬金,他能心灵相通肝胆相照,并且不惜一切不遗余力地帮助。天地间竟能有这样坚冷而又炽烈的灵魂,铁血如此,人们只能折服。
在扬州会上,罗成依然大放光彩,银盔银甲的美少年,五钩神飞枪与闪电白龙驹,尽显英姿。那匹训练有素的闪电白龙驹只需要摆弄枪杆就能指挥自如,不需手沾缰绳,令人称奇。不禁遐想,那一手“稳,准,狠”的绝枪,无须如临大敌地作战,只等敌人出实招,不能再变换了,方才轻易一抬手,拨弄枪杆,便一举制胜,笑容不改。那一听名字便知华丽而残酷的绝招“梅花七蕊”,阴狠却又如此绝美,正如罗成其人。
接下来再写到罗成,就是“玉玺换萧妃”的事情了——西魏王李密好色轻国,用传国玉玺换美貌的萧妃,一听到这消息,罗成竟是反应最激烈的一个,怒气冲冲地去争辩。大家都劝罗成,李密玉玺换萧妃使大家丧心离志,心里就跟他分了,硬去争辩倒落个没趣,可罗成还是不依不饶。我刚开始觉得这里实在是写歪了,罗成最是心明机巧的人,他处事沉着镇定,那些冲动易怒“哇呀呀的毛腾劲”是被他嘲笑的,现在怎么会犯这个傻呢,人家都懂得放心里,只有他竟然脸红脖子粗地去挑明来争辩,太不符合他的性格了。——可是再想想,就发现,罗成的阴险狠毒都是对敌而言,对挚友,对理想,对辅从明君的理想和追求,他向来出生入死不惜一切。对君主重色轻国这种大节问题,在罗成心中太重,所以他才会不惜冲撞大家也要去讲明,像变了个人似的如此冲动。热血堪敬!
萧妃有时觉得罗成很虚伪,很“圆”,善于演戏,善于欺骗,欺骗父母,欺骗丁彦平,欺骗单雄信,花言巧语舌如鼓簧,虽然目的不一定非常邪恶,但惯用此伎俩总给人不厚道的感觉,太精明玲珑和玩弄人心了。可有时,我又觉得罗成非常实在,很“方”,像初出场时杜差求他,没有十足把握的帮忙,不胡乱承揽下来。在战场上也是该杀就杀,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不在乎背上辣手之名,反正按原则办事,铁面无私不“通融”。很多人认为罗成背弃洛阳,欺骗单雄信,是最不义和最难以接受的情节。——但,他早已和秦琼他们一样投了唐,明着在洛阳王那里,暗地里自始至终都是起着卧底接应的作用。到了时机成熟就归唐。至于他欺骗单雄信的那些话和举动,都是为了让洛阳王和单雄信信任他,他在洛阳才能不被怀疑,他的“卧底”才能成功做下去,帮助大唐。——不惜遭受兄弟的猜疑乃至天下人的误会,甘愿承担这些看似不忠的行为,正是为了忠于大唐!罗成,太伟大,太忠心,太令人敬佩了!
到底,这个超拔不凡的冷面寒枪美少年会有个怎样的结局?他作为潼关大帅,治军严格,对士兵和百姓都非常好,人们交口称赞。刘黑闼苏定方攻潼关,潼关告急时,被派来援助的殷齐二王好酒色,被罗成严厉地教训——即使后来他已经和殷齐二王坦诚解释过,这件事看似过去了,可殷齐二王还是怀恨在心。罗成的结局竟然是,和被殷齐二王陷害,最终孤军奋战,在淤泥河被万箭穿心而死。竟然会有如此惨烈和冤屈的结局!不是被敌人打败,而是死于陷害。因为英雄无敌的罗成他不会被打败的,只有陷害。而罗成,即使遭受如此陷害和冤屈,依然忠于大唐,不肯投降杀父仇敌苏定方。最后,他劝兵士离开,逃命去,自求生路,投降亦可,他匹马单枪纵死乱军之中也心甘情愿。——他杀敌时冷血干脆,但却不漠视生命。——罗成和三国时期的马超,有人曾做过仔细的比较,非常相似,然而这一点却是不同,马超在历城进行的是残酷的屠杀,而罗成不会。罗成,到底是阴狠,还是善良?二者兼有。它们矛盾地结合着,交错着,构成独特的性格,像个令人敬畏而迷恋的谜。
他对大唐的绝对忠诚使敌人既佩服又痛恨,壮烈死去。最后的最后,在淤泥河中,他冷笑着,扔了五钩神飞枪,弃了闪电白龙驹,解了狮盔兽带,从容镇定而凛然不可侵犯地说,“常言道,贫而不可移其志,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没有不死之人,没有不败之家,没有不败之国……”——这几句话悲壮坚决得令我心中一震——罗成,何去何从?北平府的小王爷,大隋朝的燕山公,家世显赫的少保千岁,本可前程似锦,没有人欺压他,没有事情逼迫他,他只是为了朋友,然而更主要的是为了理想,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追求,为天下苍生重振乾坤,另立明主,轰轰烈烈的大丈夫之志,不枉此生!在理想面前,所谓的前程,甚至生命,都一一退让,他毅然选择了起义,用生命选择这不可预知的危险和结果,动机如此纯粹,仅此而已,无怨无悔!我被这强烈的,对理想的追求深深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论秦琼的凌烟阁排名是否过低?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这是评书《隋唐演义》中对秦叔宝的描写。
众所周知,在整部《隋唐演义》中,秦琼的武艺在“四猛”、“四绝”、“十三杰”中排名垫底,即使是在李世民所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秦叔宝依然是稳居老末,但他在民间的名气却是最大,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秦琼又如何?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是隋末唐初时期的名将,秦琼最初先后在隋将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为将,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当然没有什么“靠山王”杨林,他也不是什么“十三太保”。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的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位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秦琼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隋朝大业年间,秦琼在隋将来护儿(隋唐演义中的第三猛)帐下任职。
秦琼的母亲去世时,来护儿派人前去吊唁,军中将士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就问来护儿说:"军中将士死亡和家中有丧事的很多,将军为何只吊唁秦叔宝的家人呢?"来护儿回答道:"秦琼骁勇彪悍,又有志向气节,将来必能自己取得富贵,怎能当做卑微之人对待呢?"由此可见,秦琼此时在军中已是崭露头角了。
隋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涿郡叛军首领卢明月率军十余万叛军进攻下邳,秦琼随齐郡通守张须陀前往征讨。张须陀部共万余人,无法与占绝对优势的卢明月军匹敌,张须陀便对将士们说:"卢明月若见我军撤退必定前来追击,待他们大军出动营内空虚之时,若有人率兵一千前去袭营定能出奇制胜。只是这个行动实在凶险,不知诸位有谁能去?"众将无人应声,唯有秦琼和罗士信(评书中的“银面寒枪俏罗成”的原型)奋而请战。
张须陀于是让他二人各自领兵千人埋伏于芦苇丛中,自己率领大军佯装弃营逃遁。之后卢明月果然倾巢而出前往追击,秦琼和罗士信趁机发动偷袭。见敌营寨门紧闭无法进入,二人爬上门楼拔下叛军旗帜,各自杀死数人,之后斩断门锁放进了门外的伏兵,一举纵火烧毁了卢明月军三十多处营寨。趁卢明月匆忙回援之时,张须陀率主力掉头掩杀,大破卢明月军,此战之后,秦琼和罗士信的勇武之名闻于远近。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秦琼随张须陀征讨瓦岗军。
被李密佯败后诱至大海寺北林一带伏击,张须陀身陷重围力战身亡,秦琼率隋军残部依附了据守虎牢关的裴仁基(裴元庆的父亲)。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裴仁基与监军御史萧怀静不和,被李密成功招抚,杀死了萧怀静,以虎牢城向瓦岗请降。秦琼随裴仁基归降瓦岗军,李密非常高兴,任命秦琼为帐内骠骑,与程咬金等一起统领八千内军,虽不似评书中说是瓦岗军的大元帅,但也却是威名赫赫。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杨广,而后率十余万骁果禁军北返关中。同年七月,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军于黎阳童山大战,激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混战中李密被流矢射中坠马昏厥,部下全部逃散而去,李密几乎落入宇文化及的追兵之手,幸得秦琼拼死保卫才得以脱险。在救出李密后,秦琼又收拢溃军与宇文化及军决战,终于将宇文化及击败。
瓦岗军在击败宇文化及后元气大伤,然而瓦岗军的领袖李密却因胜利变得骄傲自负,不再体恤将士而使得部下纷纷离心,这与《隋唐演义》中的情景非常形似。此时占据洛阳的另一位大佬王世充,却趁机对瓦岗军突然发动了袭击,在邙山脚下大破李密。李密战败后惧怕翟让旧部报复,仓惶西逃长安投奔了李渊,秦琼被俘后暂时投奔了王世充,被封为龙骧大将军。
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秦琼因不耻王世充奸诈的为人,与程咬金等人乘唐郑两军于九曲对阵之时投奔了李唐(需要说明的是,他并不是什么李渊的救命恩人),被唐高祖李渊安排到秦王李世民府上任职。李世民对秦琼的英勇早有耳闻,对他十分礼遇,授予了他马军总管的职位,随自己一同征战四方。
据新旧唐书记载,秦琼每次随李世民征伐,敌阵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强马壮的武将,李世民就令秦琼出战,而秦琼也经常单枪匹马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而“摔死黄骠马,戳折虎头枪”也是常有的事。后来秦琼经常生病,他便对人说道“我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都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
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死,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于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用以彰显秦琼的战功,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改封为胡国公。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秦琼等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以供自己怀念,后人景仰。
而秦琼也以其勇武之名,同“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尉迟恭,被民间尊为“门神”。
另一个出处则是《西游记》中,泾河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便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只有秦琼和尉迟恭站在宫门外,李世民才能安然入睡。既然秦琼都能保皇帝的平安,平民百姓自然更不在话下了,因此,秦琼与他的搭档尉迟恭变成了中国百姓所敬畏的门神了。
隋唐演义四猛四绝十六杰介绍?
你好,希望能帮到你!
你还差了一勇,我都给你补上,不谢。
一勇:
罗春,手使一条五钩神飞枪,胯下骑“金线白龙驹”战马。
四猛:
“今世孟贲”罗士信,瓦岗山起义军(西魏)五虎上将第二名“大刀将 美髯公 绿袍帅”王宣(即王君可)的表弟。他是步军将领,出身放牛娃,手使镔铁枪,也是整部《兴唐传》中唯一力量可与大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相抗的将领。
“金锤小太保”秦用,手使一对八楞紫金锤,胯下骑“挠头狮子黑”战马。
“小霸王”翟让,手使一条丈八蛇矛枪,胯下骑青鬃马。
山东镇台将军唐璧的偏将“铁枪将”来呼尔,手使一条镔铁枪,胯下骑出青马。
四绝:
罗士信合称“三绝”的渡水如履平地、飞石打鸟百发百中、力大可分斗牛三项绝技。
曹州大帅定彦平的双枪枪法。
尚师徒合称四宝的夜明盔、柳叶绵竹铠、金纂提炉枪和“虎类豹”战马。
“混世魔王”程咬金的三板斧绝技。
十六杰(即大隋十六条好汉): 西府赵王李元霸,手使一对雷鼓翁金锤,胯下骑“万里烟云罩”战马。 京营节度使、“天宝将”宇文成都,手使七曲凤翅镏金镗,胯下骑“浑红兽”战马。 上马关总兵裴仁基之子、征讨大魔国(西魏的前身)先锋官、“银锤太保”裴元庆,手使一对八卦亮银锤,胯下骑“蹄血玉狮子”战马。 “白天大王”雄阔海,手使一条镔铁棍,胯下骑“黑煞兽”战马。 “黑天大王”伍天锡,手使一口锯齿飞镰大砍刀,胯下骑“紫电喷云兽”战马。 南阳侯伍云召,手使一条素缨枪,胯下骑“银河一点白”战马。 少保罗成,手使一条五钩神飞枪,胯下骑“闪电白龙驹”战马。 靠山王杨林,手使一对水火囚龙棒,胯下骑“山后雪”战马。 潼关总兵、“九马花刀”魏文通,手使一口金背砍山刀,胯下骑“紫电喷云兽”战马。 虎牢关总兵、“四宝将”尚师徒,手使一条金纂提炉枪,胯下骑“虎类豹”战马。 虹霓关总兵、“八马将”新文礼,手使一条力贯枪,胯下骑“一丈青”战马。 汜水关总兵、“金刀将”左天成,手使一口金背砍山刀,胯下骑“黄金兽”战马。 “大刀将 美髯公 绿袍帅”王宣,手使一口锯齿飞镰大砍刀,胯下骑“赤兔”战马。 武功郎、“赛专诸 似孟尝 神拳太保”秦琼,手使一条虎头錾金枪,胯下骑“黄骠透骨马”战马。 “皂袍将”尉迟恭,手使一条龟背驼龙枪,胯下骑“抱月乌龙驹”战马。 “小灵官”单通(即单雄信),手使一条钉钉狼牙槊,胯下骑枣红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