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是谁,为什么大家都独爱李白的诗

天美资源网

诗仙是谁,为什么大家都独爱李白的诗?

谢邀。

盛唐诗人那么多。为什么大家都独爱李白的诗?

诗仙是谁,为什么大家都独爱李白的诗

说独爱有些过了。

李白是毫无争议的中国古诗词第一人,但是正像题主所言,盛唐诗人那么多,还有中唐、晚唐、宋诗、明清诗作,往前面也有踌躇满志、音韵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诗。好的诗人层出不穷,好的作品浩瀚星辰,哪里有什么独爱?

独爱李白,不能证明李白的伟大,反而证明了读者对诗词的阅读狭隘。

你接受到的只是从小教科书里告诉你:“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你看到的只是教科书,和媒体经常翻出来轰炸你的《静夜思》、《蜀道难》、《将敬酒》等作品。

虽然这是基于正确知识的洗脑,是我们传统诗词知识的底线。

但是底线不应该是上限。

如果增大我们的阅读量,我们就会发现《诗经》的美,发现三曹七子的力量,发现大小谢、庾信、鲍照的文采,发现诗歌史在二千年中数不尽的美丽时刻。

更遑论和李白同时期的杜甫、王维、高适、杜牧、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

李白,是会当其时,诗歌走上高峰的时代中的顶尖高手。

但是从来都有很多人更喜欢杜甫、李商隐、王维。每一个读诗人都会有适合自己风格的喜欢作品和崇拜对象。

喜欢李白,只代表着你喜欢他的风格而已。

李白的走红与大时代有关,更与皇帝对他的眷顾有关,虽然最后赠金放还,但是他在玄宗、杨贵妃身边的两年就好像我们今天去国外镀了一层金。

上有高层认可,下有百姓喜爱,诗文确实又独树一格,无人匹敌,这样的诗人,怎么会不让人喜欢。

和杜甫不同,李白的红是生前的红,就好像现如今的演艺明星,他是享受过自己被人追捧的待遇的。杜甫就可怜了,死了多少年之后,到了中唐元稹才将他捧红,并逐渐与李白同步。

李白固然是天才,但是文学风格总有来处,他的诗文意象远承庄子、屈子,近接庾信、鲍照,加上盛唐气象和独一份的人生际遇,打造了他傲视众人的清高、狂狼文风。

这种文风是所有文人都希望有的,但是要真把李白一生困顿安排到我们身上,估计也没什么人愿意。

同样的潦倒困顿,杜甫的诗文理论就有迹可循,因此后世诗人都知道杜甫好学,李白难追。

李白个人气质、道教氛围、以及盛唐时唯文取仕的社会坏境,已经不可能再现。

后世学李白稍有像处,仅唐伯虎一人而已,但也是天差地远。

能学到的不羡慕,学不到的钟爱之。

这是世人的普遍心理,也就是李白为什么稳居中国古诗坛一哥位置的原因。

要是用情人来比喻的话,他就是中国诗人心头的白月光。

千里迢迢前往桃花潭?

导语 :这首诗看似熟悉,其实很奇特,只有28个字,人名、地名、歌唱形式就占了9个字, 两个人名中,一个是作者李白,一个是送别他的汪伦,一个地名,是桃花潭,一种歌 唱形式,是踏歌。李白、汪伦、桃花潭、踏歌,这9个字就是全诗的灵魂,就是全诗 的关键词!

解析全诗,李白绝不是讥讽汪伦

首先,为什么李白将自己和汪伦的姓名都写入诗中?他为什么不说本人乘舟将欲 行,太白乘舟将欲行,小李乘舟将欲行?小白乘舟将欲行?不及老汪送我情?不及阿 伦送我情?不及汪兄送我情?要知道,古人出于自谦或尊重,很少直接称呼自己和对 方的名字,而是称呼表字。

比如,李白,字太白,我们一般不会直呼李白,而会称呼他为太白兄。李白在家族中 排行第十二,我们也可以称呼他李十二,李白曽经担任翰林供奉,我们也可以称呼他 为李供奉。.

但都不会自称李白,那太骄 傲了,太自恋了!一般会自称:白,仆、愚、不才、在下、鄙人。

讲了这么多规矩,那为什么在这首诗中,李白公开的点名称呼自己和汪伦呢?首先, 李白个性狂放飘逸,一般不走寻常路,不做寻常事,为人处世极为髙调,他说“天生我 材必有用,他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不是一般 人敢说的话,他敢说。

在很多赠别友人的诗中,他也是直呼对方姓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似乎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不太尊童对方。其实不 然,我们发现,孟浩然也罢王昌龄也罢贺知章也罢,都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交心的朋 友。

所谓: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再比如他跟朋友岑勋和元丹丘暍酒,他就直接说: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你们俩喝着酒,不要停,我来给你们唱首歌,你们竖起耳朵好好听着。

都是知己。用现在的话说,都是铁哥们,直呼你的名字, 那是一种特别的待遇哩!再者,李白是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只要是看得上的朋友,真诚相待的朋友,就直呼其名,毫无隔阂!

这种真诚的赤子之心一样的情感,在送别的时刻自然而然的喷薄而出的,于是直接说 出"李白乘舟将欲行”说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见,他和汪伦的关系真的不一般,情 谊真的非常深厚。

第二,什么是踏歌?这其实是一种歌唱家舞蹈的形式,大家成群结队,围成圆圈, 手拉手,顿足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看来这踏歌声,不是汪伦一个人的歌声,而是 一群人的歌声,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早上起来,李白来到桃花潭边,准备乘舟离去,结果发现除了船夫,周围空无一人,他可能有些失落,唉,看来人要走了,茶要凉了,我对汪伦这么深情,汪伦居然不来为我送行!正在那儿郁闷呢!

忽然耳边传来歌声,回头一看,汪伦手里打着节拍,带着一大群好朋友从各种类型的 大树、大树后跳出来,手拉着手,脚踩着音乐的节拍,唱着欢快的歌儿来为他送行!这个场景真的很熟悉!就好像我们想给一位朋友过生日,但大家都不告诉他,他还有 点儿郁闷呢。

结果等他下班打算走出办公室时,忽然哗啦一下子所有的灯都灭了,忽然出现了一大 群朋友,忽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蛋糕上好多蜡烛,然后大家手拉着手为他唱起了生日歌,那一瞬间,还不泪流满面呀?我们想象,汪伦和他的朋友们手拉手围着李 白唱着歌:太白啊太白你要走了,朋友的惰谊呀有多深啊!那一瞬间李白感动了、激 动了、冲动了,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

第三,还有一个“桃花潭、因为这首诗,全世界都知道有个桃花潭水,这地儿在哪 呢?在安徽宣城市的泾县。.我曾先后两次在桃花潭游玩,真的是风光如仙境。.

那天早上我五点钟就起床了,散步走到桃花潭边,只见茫茫白雾浮在水面,一叶乌蓬 小舟从雾里缓缓飘出,真的是如诗如画。只是有一条,以我的目测,潭水肯定没有千尺 之深,我身髙大概一米七四,我想潭水顶多也就是三四米深可李白却说桃花潭水深 千尺。大家还记得吗?

他说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什么任何长度到了李白手里都变成以千为单 位了呢?因为李白用情深呐,重情重义的人,对美好事物拥有巨大热爱的人,他的表 达就会有起凡的想象力。而且现场的场景太感人了,太戏剧性了,这个桃花潭虽然李 白天天看见,但是今天的深度与往日的确不同,所以就深千尺喽!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间,李白跟汪伦到底是啥关系?他为啥千里迢迢来到桃花潭这 个地方呢?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讲了一个小故事。汪伦听说李白要来宣城, 来泾县,赶紧写了一封信给李白,骗他说:先生喜欢旅游吧?俺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先生喜欢暍酒吧?俺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信,当然髙兴了,兴冲冲的跑来了,一看,什么都没有。汪伦笑嘻嘻的告诉 他:我们这里有桃花潭,但是没有桃花,我们这里有家酒店,主人姓万,但是并没有 一万家酒店。好尴尬,就差一个无就成了三无了,怎么办?怎么办?

李白放声大笑,三无没关系,只要有朋友就行!于是在这里和汪伦等朋友玩儿了好几 天。汪伦对李白真是太好了,临行时,赠送李白八匹宝马,上好的锦绣十端,相当于 五六十米长。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馈赠,算下来最少也得十几万钱。

你可能会问,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袁枚讲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现在已经很难判 断了 。但是首先,李白来桃花潭肯定是真的,跟汪伦相识相交以至于成为好朋友,也是真的。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这年底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换句 话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天下的形势正所谓黑云压城城欲摧,不好。而早在十三 年前,也就是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在唐玄宗身 边担任翰林供奉,渴望在政治上一展抱负,后来机緣不合,不得不叹息着离开了这伟 大的都城,诗人从此踏上了再次追寻理想的道路。就像屈原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这十几年当中,李白漫游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现在他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在他 自己看来,他只是写的一手好诗,政治抱负方面一事无成,而眼看北方的安禄山蠢蠢欲 动,国家将要陷入战乱,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的心情怎么 好的了?!不要紧,他的朋友多,总有人让他开心,眼前就有一个,这个人就是汪 伦。

汪伦者何许人也?汪伦的五世祖汪华乃是歙州都督,总管现在黄山市、绩溪县等皖南 地区以及江西婺源一带◊可见任氏乃是皖南世家望族,汪姓也是皖南的大姓,汪伦本 人又做过安徽泾县的县令,在当地很有声望,也很有经济基础。.

大家可能会问,难道汪伦安慰李白的方式就是送几匹马,几匹布吗?当然不是。其实 在桃花潭期间,李白不只写给任伦《赠汪伦》这一首诗,还写了另外两首诗,这就是 《过汪氏别业》:

第一首: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橫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槌炰 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这首诗的主題就是:在汪伦家里暍酒真痛快!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

汪先生的别业面朝北山,池台亭馆幽雅清静。主人对我真是情真意切,蒸煮烧烤摆满 了美味佳肴。我们静静的等待着明月升起,喝酒暍的痛快忘记了秋叶的寒冷。

第二首诗: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裴回。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这首主题是:为什么要来汪伦家里喝酒?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

过去和您素不相识,就听说您喜欢结交贤才。您的别业依山而建,亭台楼阁无所不 有。我真想在仲夏时分来这里观赏百花盛开。

今天通宵达旦的盛会真令我开怀,玉杯美酒伴着吴歌慷慨,酒喝得高兴正要起舞,四 座的朋友歌声已经传来。眼看太阳已经从云海中升起,大家又相约到龙潭漫游,头枕 着石头看着远山,轻轻拂去石头上的青苔。

可见桃花潭边的送别只是冰山一角,李白在桃花潭的这些天,他和汪伦等朋友可以 说是日日夜夜都在一起,真可以说是日日畅谈,夜夜酒酣。汪伦为什么要如此厚待李 白?因为他喜欢欣赏李白的才华。

不仅是汪伦如此,整个唐代都是一个重才的时代、爱才的时代,这个“才”是“才 华的“才” .只要你有才华,人们就追捧你,崇拜你,也愿意资助你。李白一生就没做 过正儿八经的官,离开长安之后,他也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

为什么他还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呢?就是因为有这些重情重义、爱慕他才华的朋 友们在帮助他。汪伦就是这样的人。李白口口声声说自己怀才不遇,但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他其实是怀才有遇的,那些朝廷的达官贵族不买他的账,但是我们的昔通老百 姓,像汪伦这样的识材之人买李白的帐。

他们不买账,我们买账,而我们是大多数,李白在天有灵,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正 是在汪伦这些人的面前,李白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刚才说,我去过桃花潭。我在桃花潭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感受,就是当地人对于李 白和汪伦的这段友情念念不忘、念兹在兹,他们认为桃花潭是中国人的情感圣地。这 也难怪,李白感谢汪伦,话很少,诗很短,只有28个字,但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都 记住了这28个字,可见真诚真情的话不必在多,有时候一句就够。

总结:李白是个真情的人,也是个大胆的人,当他觉得需要表达的时候,他就直接地表达出来他内心所想。

在诗词领域哪个人实力最强?

如果按王勃去世的时间段来说,在这不到三十年的时光中,王勃所取得的成就远超李白、苏轼和柳永,因为,在一个同年龄的时段中,王勃的收获要远比后面这几位要多得多。倘若天假其年,不知这才华横溢的王勃,还会为我们留下多少优美的篇章来传唱千年的风雅。

“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这段诗意的评价,是一代文学大师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激情满怀写下的文字,好精准,好唯美!

中国文学史上有个很有著名的名词叫“初唐四杰”,所谓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在“四杰”的排序中,王勃一直是排第一的,但他作为唐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文革时,但凡写同外国友人或国家外交事务,总能见到这句诗,什么阿尔巴尼亚,古巴等等等等地一大堆,同这个是邻,同那个也是邻,同这个亲,同那个也亲,岂不知,隔壁也有向你捅刀子的,也有背后使袢子的,说不定还有那著名的隔壁老王,是吧。

但王勃却因为首诗,在那个特殊时期,知识极度贫乏之时却广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个幸运。从对这句诗的注释,我又知道了初唐四杰,以及他英年早逝,溺水而亡,至于其它,就不是太清楚了,对于他那有名的《滕王阁序》,那也是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的。

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即进士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后去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记得以前学文学史,一进入唐代,先学的是一个叫王绩的《野望》,一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好有画面感,据介绍这是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而且他还有个侄孙儿更牛,叫王勃。

王勃的家学渊源很是深厚,家中是一堆地文化牛人,他本人全盘地继承了家族的文学基因,是个典型的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四杰可以说都是神童,比起7岁写出《咏鹅》的骆宾王,王勃6岁即可作文,史书说他“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不过我想可能有夸大之嫌,至少是提前了一些时日。不过,他九岁读《汉书》并且指出书中错误当属实,因为他写了《汉书指瑕》,这不是神童是什么?

他14岁上书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弊,令其击节赞叹,大呼神童;15岁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高宗惊叹为大唐奇才;16岁参加高考,龙门一跃,成为当朝最年轻的进士,达到了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他被授正七品上的散朝郎一职,十几岁便成为最年轻的朝廷命官,真是让人羡煞;接下来又被推荐到皇子沛王府任修撰,其实就是皇子的老师,可别小看这个职务,要知道皇子在某种意义上,都有着登皇位潜质的,如果一旦梦想成真,那帝师的荣耀可是光芒万丈。

王勃太顺了,顺得都让他有些飘起来了,这时的他也为年轻不谙世事付出了代价,也导致了他仕途的最高之处,止步于这七品的散朝郎。

唐王朝盛行斗鸡,风靡朝野,皇家也不能免俗,都好这一口,但毕竟这是有些玩物丧志的意味,不能太张扬,皇子应该尽可能地少沾,而作为皇子之师的王勃有着劝戒之责,这个是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的事吧。

当时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不但不予以规劝,反而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威,于是有“好事”者将此文呈到唐高宗那里,圣颜大怒,命把王勃逐出沛王府。王勃的仕途折戟沉沙,就此终结。

在王府期间的日子王勃过得应该是很滋润的,本人也是朝气蓬勃,一腔豪情,而且我想象也有点率性而为的意思,当然,这样说是很温柔的,如果说直白点,那就是四川人说的话,脑壳少一瓢,不然也不会去写那《檄英王鸡文》,这威助得,把一个玩艺儿弄得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般,这不是卖弄是什么?

但是,也正是老天第一我第二的豪情,他在此期间写下了最为著名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同爱情一样,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一次离别就很可能再难相见。所以,自古伤别离,伤感就是别离的主旋律。江淹的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别离诗词奠定了哀伤凄婉的基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大概你一听那古曲《阳关三叠》,就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叫送别了。

初唐,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是每个男儿应有的胸襟。王勃正是以昂扬的气概,将伤心离别幻化成一曲高亢的天籁,他一改传统送别诗哀伤、悲苦的基调,清新高远,以旷达胸怀独树一帜,成就了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也成为史上最豪放的送别诗。

王勃因那没名堂“鸡”文被赶出王府后,游历巴蜀,一面散心、一面重新求职。三年后22岁的他返回长安,应朋友之邀,赴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谁料想,平地又起波澜,期间又因事犯下大罪,锒铛入狱,秋后问斩。他父亲王福畤也为此受到牵连,被贬为荒蛮之地交趾去当了个县令,那可是远在越南那儿呐,唉,这背时娃儿坑爹啊。

运气好,没多久遇高宗更改年号大赦出狱,心怀愧疚的王勃决定南下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正值都督阎大人重修滕王阁竣工,举办庆祝宴会,邀请各方名流参加,王勃也受邀参加并为之作序。因此有了闻名后世的《滕王阁序》。

这一惊世骇俗的千古名篇奠定了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这一串珍珠般的名句,既是对自己命运坎坷、身处困境的感慨,也不乏虽身处困境却依旧坚强的笃定。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尤其是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狂引后人一片地点赞。

王勃探望父亲之后,在渡海返程途中,不幸遇风浪溺水而亡。英年早逝,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27岁的大好时光里,他以特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王勃的一诗一赋,成就了他的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有人也指出,这两个作品中,皆有盗版之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盗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并非王勃首创,原句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这个其实不必过于苛求,至少比曹操直接将《诗经》弄进他的《短歌行》,秦观把隋炀帝的“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 换改为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要好得多吧。化用前人名句而能超越前人,甚至让人忘了原句,这真是天才大手笔才能做的一件事,而王勃正是这样的天才大手笔。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好像是他自己的预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作派,必然会遭人嫉妒。但我们细看一下,似乎也没人同他成心地过不去,他所遭遇的不幸,也都含有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下这样的结论,王勃的起起落落,皆是由他个性使然,是怪不得别人的。

唐风宋雨,淋湿了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广阔天空,滋润了东方特色水墨丹青的艺术土壤,直到今天,每当我们在送别时,就会想到王勃的诗;每当看见瑰魅地烟霞时,就会想起王勃的句。在王勃不多的作品中,居然会带给我们后人这样多的美好。以至于毛主席对王勃也有很高的评价:“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

诗魔分别是谁?

1、诗圣-杜甫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诗仙-李白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诗神-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5、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李白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李白的主要作品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ɡ)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十五岁时已有多首诗作,并且开始得到了一些社会上流人士的推崇。二十四岁时,李白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写诗文娱乐。次年,李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生活,离开了宫廷。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几年后,李白重获自由,最终在当涂县病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