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劳动,哪位高手回答一下什么是劳动

天美资源网

辛勤劳动,哪位高手回答一下什么是劳动?

什么是劳动?这个既熟悉又生疏的词,真的不太好回答,都懂但很难下定义。词海上的解释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去适应自己需求的有目的的劳动力支出活动。

这个解释初看很牛,细思之下,却可以看到其错误百出,主要问题有如下数点:

辛勤劳动,哪位高手回答一下什么是劳动

1、这个概念是卖方市场的劳动概念,不是买方市场的劳动概念,就是说在卖方市场中其是一个正确的概念,在买方市场就成为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因为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相比,在产业、供求、动力以及经济关系上等等都起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使原来的劳动定义趋于狭窄。

2、劳动都是为需求服务的,包括商品需求和劳务需求,于是劳动对象也必然具有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内容。但在本概念中只叙述了劳动对象,并未叙明商品和劳务的两个内容;所谓改变劳动对象,是指有形商品,而劳务服务,不存在改变的特征。比如金融、商贸、传媒、旅游等等这些业务大都没有改变劳动对象的特征,只具有提供服务方式的特征。

3、之所以说这个劳动概念是卖方市场的概念,是因为在卖方市场的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市场供应的产品以工农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当时尚未兴起,还处在萌芽状态,一旦进入买方市场,第三产业崛起了,这个劳动概念就落伍了,就不适合买方市场了。所以劳动概念的内容不但要包括工农产业及其生产对象,还要包括第三产业以及服务业务的对象。

4、这个劳动概念只注重了劳动力的支出,未明确说明劳动还包括脑力的支出,就是说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

5、改变劳动对象去适应自己的需求,没有将劳动服务的两重性体现出来,在现代市场中,劳动是通过为别人为市场服务的形式来获得工资,从而通过交换来实现为自己需求的服务。而本概念没有体现现代劳动过程中具有开放劳动既服务于他人又服务于自己的两重性特征。

由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我对劳动概念的认识:劳动是人们在市场内外以创造商品和选择劳务为劳动对象,用以解决和提高生存发展需求水平为目的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活动。

这个劳动概念包括了两个市场(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两重(劳动)对象(商品和劳务)、两种两重劳动(为家庭服务的市场外劳动和为别人服务的市场内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三个产业、劳动目的、生存发展等主旨内容在内的含义。

另外,劳动还存在一些其它重要的意义: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己,从会制造工具开始,就是展现文明人类的开始。2、劳动是文化的基石,是文明的中枢,劳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推动着左右着社会前进,推动是动力,左右是方向,是正能量。3、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劳动还涉及具它一些重要内容:

一、封闭劳动和开放劳动

人类开化前的劳动是为自己和家属服务的封闭劳动。就是说封闭劳动具有为自己和家属生存延续服务的特征。随着物物交换和劳务交换的出现和形成,才逐步产生了开放劳动,开放劳动的服务对象不是直接为自己和家属服务,而是直接为他人服务。物物交换是推动开放劳动形成发展的一个原因,与物物交换同时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务交换,我们在考古中发现的数千年前的城邦地基形式,这种城市初期形式的建设,需要依靠劳务交换来进行劳动建设,就是说出劳动力的一方获得粮食食物,来为建设城邦或城市服务,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以劳役代赋税的可能,还有强制被迫的可能,但从有利发展的角度看,劳务交换是最有利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的利益互动。

现代劳动是以开放劳动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劳动的直接内容是先去为他人服务,以获取工资,通过工资的购买交换来实现间接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现代经济普遍存在开放劳动的状态,开放劳动是直接为他人为社会的劳动,是有偿劳动;同时也存在为自己为家庭的封闭劳动,直接为自己为家庭的劳动是无偿劳动,是不计报酬的。

于是,现代社会存在开放劳动和封闭劳动同时存在的局面,可以这样讲,从个人或者家庭来看,开放劳动是为自己提供物质资料等来源渠道,封闭劳动是消费过程中相关的体力消耗,比如买汰烧。

从社会的角度讲,开放劳动解决供应来源,封闭劳动解决消费需求问题和消费动力再生问题。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会采用开放劳动的形式,而不是采用封闭劳动的形式,来为自己服务?如果按照一部分先生们认为人是自私的观点,那么作为天性自私的人来讲,任何劳动更应该直接去为自己和家庭去劳作,为什么转着弯儿地先去为别人工作然后麻烦地领取工资再为自己服务呢?

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劳动的效率决定的。开放劳动的效率要明显高于封闭劳动。虽然说开放劳动的熟练程度最初由封闭劳动带来的,但专业的分工造就的开放劳动,有益于不断完善、熟练和提高劳动技巧,而重复的机械劳作也有利于进行机械化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而相比较而言,家庭劳动无法产生技术进步的需求空间和必须的动力来源,其受需求数量的限制而必然存在上限,就是说家庭需求量的有限性必然妨碍技术的进步,其必定是一个低效率的劳作方式。正是由于开放劳动的高效率,才是社会选择开放劳动的原因。

开放劳动除了具有高效率之外,还存在一个开放劳动的动力问题。农民在人均一亩三分地上的劳作,如果所生产的粮食都用于自己食用,那么这种劳作就是封闭劳动,如果吃不完的一部分粮食卖掉,则这种劳作叫做半开放劳动,不管是封闭劳动还是半开放劳动,都是低效率的劳动。

城市化的洪流,其基础是开放劳动效率构成的洪流,也影响席卷到了广袤的农村,处于低效率封闭劳动中的农民,必然会寻找汇入高效率开放劳动的洪流,不是生产供应城市需要的高质量蔬果,就是去城市寻找一个高效开放劳动的工作岗位。

我们常常愤懑分配问题,思索着二次或三次分配的公平性,但二次或三次分配常常是对参与开放劳动竞争的弱势群体而言,市场由于存在着一批参与开放劳动竞争能力的强势群体,才有具二次三次分配的可能,这或许可以说在开放劳动竞争中无力者,去占了竞争优胜者的光。这个概念或许不怎么符合社会主义,但是提高就业者的开放劳动竞争意识,寻找市场需求的空白点,有益于劳动竞争意识的提高。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完善分配体制,另一方面更需要提高开放劳动的竞争能力。社会的财富是靠社会中全体劳动者努力创造的,你只谈分配不去竞争算什么事呢?都去分配不去劳动何来分配?

开放劳动由于存在不断技术进步的原因从而效率会不断发展和提高,于是从开放劳动的功能和作用看,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协作能获得更多的平均收益,自私封闭的自我劳作,获益则更少,且更苦更累。

从现代的需求看,一个家庭有着无数的需要,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油盐酱醋到学习旅行,这么多的消费,是没有办法用为自我服务的封闭劳动来解决的。于是,从开放劳动的功能讲,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协作关系,是相互服务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发掘这个意义,有益于社会正能量的倡导、巩固和强化。

二、生产劳动和经营劳动

市场有两个,先有卖方市场,后有买方市场;卖方市场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买方市场的劳动称为经营劳动。

卖方市场的生产劳动怎么会演化到买方市场的经营劳动的呢?

卖方市场由于技水平低下产能处于发展之中,所以产量供应不足,导致市场产品总体上供不应求,于是生产供应的扩大构成了卖方市场的直接的基本的主体的矛盾,就是说生产能力的扩充发展成为直接的矛盾,在供不应求的矛盾下,社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是个必然的过程,于是卖方市场的劳动必定是——生产劳动。

整个卖方市场的运动,是一个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这个运动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产能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是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当产能超过了市场需求水平之后,就造成商品积压、价格下降、周转困难等情况发生,于是经济危机就来临。

可以这样说,经济危机是买方市场诞生的阵痛。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很多次经济危机,都无法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也无法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说经济危机是产能和产量都越过了社会需要的程度,所以这时候需要作供应调整,并作技术革新,将市场细分化,提高工人工资用以提高购买力,更且需要作非产能的城市交通等基建的扩充,使卖方市场消亡迎接买方市场来临。

买方市场的来临,供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在卖方市场中是不存在的概念,以市场为导向,就将买方市场的经济运行形式,变成为经营形式,这个经营形式构成了买方市场总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完全不同于卖方市场的无限止生产矛盾形式,由于这个经营形式的产生和存在,决定了买方市场的劳动是——经营劳动。

经营劳动在买方市场中的产生,导致了社会劳动动力的变化,就是说在卖方市场中,社会经济的主体动力是体力劳动;在买方市场中,社会经济的主体动力逐步转向到以脑力劳动为主。也可以这样说,卖方市场的生产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体,买方市场的经营劳动越来越体现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完全的绝对的体力劳动逐步被边缘化,就是说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在社会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于是,体力劳动,包括普遍的普通技术劳动,也必然存在需要革新进步的要求,用以适应市场不断提高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以普通技术为基础的体力劳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个是体力劳动被边缘化之后的战略思考之必须。

买方市场中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贡献着GDP的占比;另外,从经营劳动的对象看,有型劳动产品的占比结束了疯狂上升的势头,无型劳动服务业务占比上升势头迅猛,具体表现为工农产值占比不足50%,而服务业占比超过了52%;这是买方市场中经营劳动的二个特点,即趋向于脑力劳动和物务劳动的两个特点,物务劳动也叫做商务劳动,物指商品,务指服务业务。

经营劳动的产生,不但导致了经营供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更在于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动力不再以生产力为表述,而是以经营力来代表,同时,淘汰了卖方市场的生产关系,代之而起的是经营关系。

产权、生产地位和分配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在经营关系中,经营关系排首位,第二是产权,第三仍是分配。产权是经营能力的结果,有经营能力,无产权可以变成有产权,小产权可以变成大产权。无经营能力,大产权会变成小产权,有产权可以变成无产权,甚至负产权。所以经营能力比产权更重要。但并非说产权不重要,在相同的经营能力之下,一般有产权要比无产权发展得更快一些。经营劳动的本意有利用一切资源的特征,不唯产权而不忽视产权是经营力、也是经营劳动的内在本义,这也是产权靠后排位的原因。更何况,产权表现为物性,经营能力是人性,唯产权重资产不是唯物论,唯有依靠有经营能力的——经营劳动,才是正确的经济哲学思想。

由于经营劳动的产生,引起了经济动力和经济关系的变更,这个变化,才是认识经营劳动的最要点之一,而经营能力本身也是经营劳动的内容。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由于经营劳动替代了生产劳动的缘故,虽然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未变,但其中的价值转化定义产生了变化。

劳动存在多重两重性,如前例的封闭劳动和开放劳动、生产劳动和经营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等,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我们认识什么是劳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具体劳动具有及物性,及技性,就是说具体劳动必然涉及到劳动对象,涉及到改变劳动对象所采用的技术。抽象劳动具有支出劳动力的时空特点,就是说抽象劳动的劳动力支出总是在一定时空下进行;从抽象劳动的效果看,劳动质量也是抽象劳动的内容。

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概念,是劳动力支出转化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形成的概念。过去我们都将劳动时间作为形成衡量价值的尺度,但到了今天的买方市场,除了商品之外,第三产业广量的服务GDP,盖过工农产业的有型商品,(工农与三产的GDP比率是48比52)这个变化,将用劳动时间计量价值的转化形式否定了,这种否定原理是无法用定时来计量抽象劳动价值量的转化结果,只能解释服务的时长;而服务时长和服务质量是两个概念,服务时长相关于服务质量,但服务时长常常不等于服务质量,所以要以有服务质量的时长来定义服务价值的转化,也就是要以劳动质量来定义服务质量。

否定用劳动时间为价值转化的形式,并不否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来源。

劳动有时间尺度,还存在质量尺度,所以价值是由劳动质量和劳动时间双重创造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重复的体力劳动,以叠加的重复劳动时间来计量价值的转化有其简便性、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到了今天,服务价值不但要讲究服务时间,更重要的是讲究质量,商品生产时间只是为市场供应作准备,相关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脑力劳动质量才是价值转化的更重要内容。于是以劳动质量为主以劳动时间为副构成了现代价值创造转化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四、决策劳动和管理劳动

由于经营劳动的发现和产生,必然需要认识经营劳动中的中枢构成——决策劳动和管理劳动。

决策涉及每一企业、每一行业、每一国家乃至每一家庭,于是决策劳动涉及各级政府以及各种经济行为。同时为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管理,以及相关的管理劳动,是辅助决策目标成功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根本性手段。

决策方法以及决策目标的正确与否,是保证经济行为能否成功提供了可行性方向,如果决策目标错误,则管理也就是一种浪费的无用功,只有决策目标正确,实施方案可行,跟上的管理工作才能有作用。同时相关的管理劳动才能有价值出效果。另外,跟不上管理的正确决策也会造成失败。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不具有党和国家领导的决策劳动和管理劳动的巨大贡献和巨大功劳,没有这种巨大贡献的功劳,中国革命就很难出现那种摧枯拉朽的洪流,中国经济也很难产生连续的高速增长。

我们常常将劳动定性为体力的或者脑力的劳动,而现代劳动更涉及和包括决策劳动和管理劳动,这种处于宏观平台上的劳动,要比微观条件下的劳动,能够产生更巨大的效益。微观劳动,或者微观的管理劳动,都是在宏观决策管理下的劳动,微观劳动是不应否定和对抗宏观决策管理的,相反,微观劳动需要尊重宏观劳动,宏观劳动需要适应微观劳动需求的动向,这个就是面对决策劳动的态度问题,也是对劳动的认识问题。

决策和管理的劳动,不但涉及宏观平台,也涉及各级管理部门和各企业和各家庭等微观层面,决策和管理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生存发展状况,经济的好坏成败都取决于决策管理的正确和力度,决策的偏差和管理的软弱,是造成经济体衰弱的内在根源。

宏观平台上的决策和管理劳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也属于经营劳动的范围。

五、科技劳动和创新劳动

经营劳动包括决策劳动、管理劳动、科研劳动、创新劳动和营销劳动五种类型,工农产业中存在的生产劳动只是为营销劳动作准备,属于营销劳动的范围。于是科研劳动和创新劳动也属于经营劳动的范围,并且属于处于经济动力的——前锋位置,具有——锋面潮头的地位。

科研和创新决定了经济的未来,决定了经营力,经营力也是竞争力,经营力决定了我国能否雄居于东方,决定了我们不会被MG所搞垮。

科研和创新要依靠人,依靠有知识的科研劳动和创新劳动。我们的大学,是培养一批批人才的地方,培养好和用好这些人才,是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的骄子们要依靠科研劳动和创新劳动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的实力要依靠创新。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更应该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国的人均GDP在不断提高,要实现更高的增长速度,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必须依靠科研劳动和创新劳动,必须依靠这两个劳动产生的效率,来推高GDP,处于普通技术层面的劳动效率、利润率都是低水平的,只有掌握自主技术才能有更高的利润率,才能显示竞争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才能让中国经济更强盛。

(原创)

勤劳劳动的意义?

勤劳是创造之源,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勤劳是财富之母,勤劳出智慧,一切知识和智慧,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勤劳是进步之路,劳动改变了野蛮和愚昧,劳动使人类变得文明、高雅了,而劳动人民则是劳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勤劳是道德之本,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无疑具有阶级性。各种道德观念的解释,均不免以阶级利益为依归。

描写春耕秋收辛苦劳作的农民?

1,《观刈麦》唐代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译文: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2,《悯农二首》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农家》唐代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译文: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4,《观田家》唐代

韦应物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5,《田上》唐代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形容辛苦的成语?

1.百舍重茧 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2.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3.餐风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4.长途跋涉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5.戴月披星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6.风尘碌碌 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7.风尘仆仆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8.雨淋日晒 雨水淋浇,太阳曝晒。亦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

9.爬山越岭 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10:伴风搭雨 伴随着风雨做事,形容为人辛苦。

农民伯伯劳动的感受?

农民伯伯劳动感受,答,常言道一年庄稼两年的苦从这句古言我体会到农民的确是苦从基础开始首先你要耕种,耕种就要种子,化肥,农药最后还要收割,这个程序一定要走,有水地地方还可以一年可以解决温饱问题,遇到个靠天吃饭一年连一滴雨都没有下那就农民伯伯干受了一年的苦总之我们农民有收的收成那心里就杠杠的说不出的喜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