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多少功臣,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汉初的大臣们对吕氏一族可谓又惧又恨,对于她的子孙当然也是如此,必定处之而后快。
汉惠帝刘盈膝下原有皇子,且被扶立为君,不过在吕后离世之后,诸吕之乱爆发,经过激烈的征伐相斗,高祖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帝。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惠帝的子嗣们被群臣称作“非亲生子”,皆诛之。
惠帝刘盈,到底有没有子嗣汉高祖刘邦与其正宫吕雉,膝下仅有一对儿女,儿子就是汉惠帝刘盈。
惠帝刘盈性子软,其登基后,大权都掌握在其母亲吕氏手里。
吕后鸩杀赵王如意,又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直接把惠帝吓得一病不起,从此之后朝政几乎完全都由吕后掌握,吕氏一族也开始全面兴起。
为了巩固权势,吕后将外孙女张嫣,也就是鲁元公主所生的孩子嫁给了刘盈,外甥女嫁舅舅成为皇后,如此荒唐的事情,却真的发生了。
且不说张嫣是自己的亲外甥女,而且当时的张嫣年纪尚幼,惠帝不忍碰她,直到张嫣离开人世都还是完璧之身,两人并没有生下孩子。
原本,吕后将张嫣嫁给刘盈,就是希望张嫣生下带有吕氏血脉的孩子,可刘盈张嫣迟迟没有动静,她也只能另想办法。
按照史料记载,刘盈不忍碰张嫣,但他的后宫还有很多其他人,加上朝政也不需要他管,惠帝刘盈终日流连在未央宫内,因此有孕者还是不少的。
最终,吕后让张嫣假称妊娠,将宫人所生之子假称是张嫣所生,再将宫人除掉。
这个借鸡生蛋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少帝刘恭。
惠帝驾崩后吕后扶持刘恭登基,因为刘恭尚在襁褓张嫣也是个孩子,吕后开始真正临朝称制主宰一切,刘恭如同扯线木偶一般。
公元前184年,少帝刘恭因为发现自己的身世,与吕后发生冲突,最终被吕后幽禁而崩,吕后借着册立刘弘为新帝。
刘弘做了四年的皇帝,直到吕后离世,诸吕之乱被平定后,被废黜处死。
按照史料记载,刘盈共有六个儿子,除了刘恭与刘弘,还有淮阳王刘彊、常山王刘不疑、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
虽然后来汉朝群臣都否定这几个孩子是刘盈子嗣,但动机可疑。
刘盈毕竟是吕后亲子,希望儿子子嗣繁盛是母亲的常态,虽然吕后希望刘盈的孩子出自吕氏血脉腹中,可她也不是不让刘盈有其他子嗣,刘盈有孩子很正常。
令人胆寒的“除宫”事件吕后在世的时候,吕氏一族急速崛起,甚至打破了当年高祖确立的“非刘氏子孙不得封王”的规矩,吕氏一族被封王封侯者甚多。
虽然群臣还有刘氏子孙们多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吕后实在厉害。
可吕后终究是凡人,还是有离开人世的一天,果不其然,吕后崩逝之后刘氏子孙与群臣们立刻就坐不住了,直接对吕氏准备动手,而吕氏也准备先下手为强,诸吕之乱爆发。
因为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吕氏群龙无首没有章法,很快就被平定剿灭。
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君,不过此前的长安城发生了一件更加令人咋舌的事,那就是后少帝刘弘被群臣废黜并且处决。
刘弘做了四年皇帝,说被除掉就被除掉,而且还被扣上了“非先帝亲子”的帽子。
史料记载的描述: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
诸吕之乱,不仅后少帝刘弘被废黜处决,而且朝臣们还将之前的前少帝刘恭,还有其他四个惠帝的儿子,全都否定了身份。
长安的群臣与其他刘氏诸王声称,这六个孩子全都不是惠帝刘盈亲生儿子,都是吕后为了吕氏权势抱养的,因此全都需要除掉,史称“除宫事件”。
而且在除宫事件中,有好几位关键人物,都是类似于托孤大臣一样的存在,比如周勃陈平。
此外还有就是汝阴侯夏侯婴,他绝对是这场除宫事件里最特别的人。
当年在彭城的时候,正式因为他的一时恻隐,不顾盛怒之下的刘邦圣旨,豁出性命救下了惠帝刘盈与鲁元公主,所以后来的吕后对其非常尊宠。
结果,几十年后将惠帝子孙送上绝路的,却也是他。
夏侯婴这样的,与吕氏一族牵连极端深的人,竟然对惠帝子孙下如此黑手,也是唏嘘。
最终,惠帝的儿子不仅被臣子们除掉,而且还被直接否定了出身,从原本高祖嫡脉变成了不知从哪儿来的野孩子,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诛除先帝子嗣,群臣为求自保的心狠计划夏侯婴在汉朝初期,是个非比寻常的存在,然而包括他在内,掺和到除宫事件中的前朝重臣比比皆是,不少还都是刘邦与吕后当年的心腹。
那么,他们为何要对惠帝刘盈的子孙如此这般呢?
其实不难理解,以夏侯婴为例,他在吕后垂帘时代受尽尊宠,可一朝天子一朝臣,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他与吕家密切的关系成了个祸端。
铲除先帝子嗣,并且在名份上去掉他们的正统地位,算是一份投名状。
继承皇位的不管是刘恒还是其他人,全都并非出自吕氏一脉,新帝绝对不会容忍当年那些与吕氏有密切来往的人,他们必须想办法表示效忠。
吕后垂帘时代,曾将诸多吕氏女儿嫁给各诸侯王,而在吕氏被除后,她们的灾难来临了。
汉文帝刘恒曾有一位元配王后,并且为其生下了四个儿子,但非常诡异的是,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这位代王后的任何姓名、出身等内容。
毕竟刘恒后来成了皇帝,他的元配居然只是被一笔带过,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另外,刘恒登基前后,代王后与其所生的四个王子也都相继离世,后世多认为代王后极有可能就是吕氏之女,因此而被除掉。
诸吕被刘氏子孙还有长安群臣所平定,那么当然要除恶务尽,绝对不能给吕氏的族人留下任何反扑的机会,惠帝是吕后所生,他的孩子当然也不能留。
吕后与高祖只有惠帝刘盈这么一个儿子,刘盈的孩子们自然就是高祖嫡脉后裔,在宗法上属于绝对的大宗,是拥有优先继承权的。
然而,惠帝诸子都还年幼,根本无力参与到这场朝堂变局之中,一旦其中有谁被吕氏或者其他有心之人所利用,那么又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长安群臣除掉惠帝诸子,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朝堂安宁。
不过很显然,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实在很不高明,因为按照后世的普遍做法,都是先贬谪流放幽禁,然后暗中下手,这么堂而皇之说先帝诸子是野生的,实在不像话。
就这样,刘邦唯一的一支嫡脉就此彻底断绝,此后的汉朝皇族与吕氏再也没有任何的血脉亲缘关系,惠帝这个生前悲戚的皇帝,身后多年,命运还是没放过他的子孙。
担心他和吕后合伙害戚夫人和儿子如意?
很多人都认为皇帝想干嘛就干嘛,想杀谁就杀谁?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了。就连纣王这样残暴无道的,杀皇后还要找个罪名。更何况刘邦这样的老牌政治家;如果要杀吕后(国母),这等同于杀自己;不但历史上会给他记录一笔(皇帝非常在乎这个,不然不会修史书了);而且朝堂上下会立刻炸了锅,各地王打着刘邦无道的旗号反叛,天下人会觉得刘邦无道而跟他分心离德。所以,杀皇后这是一件既不符合当时法律也不符合社会道德事情,一般皇帝最多是废了皇后,杀皇后这种冒天线之大不韪的事情,一般皇帝是不会干的,也干不成的。
刘邦逃跑的时候,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能丢下的人,你觉会是担心一个女人?
刘邦要杀樊哙,不是因为担心樊哙和吕后合伙害戚夫人和儿子如意;而是因为有人告发说樊哙和吕后串通图谋不轨——也就是谋反。刘邦的最根本的利益是——保证天下姓刘不变。至于戚夫人,只是他的一个爱好而已,就像一个男孩的玩具,再爱也比不上让他失去家里的地位重要。
俗话说,最铁的兄弟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一起经过商。这四样樊哙和刘邦都有:打仗、一起住、一起找乐子、樊哙卖狗肉的时候刘邦也来。但是面对谋反这个问题上——刘邦的决定很简单:杀了。
刘邦夺取天下后,面临了最大的挑战就是各地的异姓王的威胁——每一个地方诸侯都拥有强大的军力。而且个个都是饱经战场洗礼的名将,自己都不一定能镇得住这些异姓王,一旦自己不在人世了。自己的儿孙面对这些叔叔异姓王,能坐的稳?更可怕的是,这些异姓王都对自己的封赏觉得不满意。再刘邦看来,这些人造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了大汉江山姓刘,为了自己得儿孙。刘邦做梦都想除掉这些异姓王,尤其是最厉害得两个——楚王兵仙韩信、梁王彭越。看看韩信得绰号就知道这人有多厉害了,曾经3万打陈余20万,最后得战果是击溃了陈余;这还只是他其中一个战例;梁王彭越也不是个善茬,跟项羽打了那么多年,依然是一个神奇得存在,让项羽头疼不已。但是这两个人战功卓著——杀了人心就散了,队伍没法带了。
于是刘邦就各种阴招,把韩信弄到洛阳贬为淮阴侯,彭越也弄到洛阳然后让他去四川。
其实,刘邦是想杀了他们的——毕竟死人才不会造反。但是如果真杀了,立刻就会人心散了,天下大乱。毕竟都是为了混个荣华富贵妻妾成群才跟着刘邦的,杀了这俩人等于画的饼就破了,跟随刘邦的人立刻会因为恐惧而联合起来干掉刘邦。
杀韩信太难了——韩信被封为三不见: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太难了。但是这时候吕后出来了,对于吕后这个女人来讲——办法总比困难多。吕后对自己的老公心思实在是太熟悉了;吕后劫持了萧何,里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把韩信骗进宫里。吕后创造性的实现了三不见,再阁楼上,让韩信站在凳子上,用布把他围起来,让一群宫女用竹子把韩信扎死。
刘邦回来,看到韩信死了,也没说什么;心里却舒了一口气,韩信终于死了。
还有彭越呢,咋办?彭越就没那么幸运了。彭越再路上对人抱怨,结果怨言传到了京城洛阳,吕后得知了。如果你仔细想想吕后是怎么知道一个王在路上的抱怨的,你就能感受到这个女人有多可怕了。吕后做法很简单:剁了他。一代勇将彭越就这样被剁成了肉酱。这还没结束,吕后把彭越做成了肉丸,然后把九江王英布(猛将出身)叫到京城,让九江王英布吃。
九江王英布吃了之后,总感觉哪里不对。回去的时候走到河边,当得知吃的是彭越的时候,吐了。吐出来的彭越变成了一种小虾(传说)。
刘邦对这个老婆很满意,也很恐惧;这个老婆已经不是一个女人了;她已经是自己不能随便除掉的一个人了,是一个自己的盟友了——也可以说是绑架了自己。如果杀了吕后,就等于说杀韩信、彭越是错的,自己也会成了过河拆桥的人。
刘邦的恐惧无奈——来自于一次朝会。刘邦一直想立如意为太子,把吕后生的汉惠帝刘盈给废了。刘邦在超会上刚刚表达出这个意思;自己最信任也是人品最老实的的周勃跳出来了,公然反对。刘邦一看,只好作罢——朝会上反对声音浪潮太高了。自己光屁股张大的兄弟都反对。
吕后做了一件让大家十分感动的事情——下朝后,吕后给周勃跪下感谢。就像当嫂子的感谢小叔子那样。吕后获得军方的支持——刘邦的兄弟们的支持。
加上下棋的四个白胡子老头(可以查查史记),不想写了。
总之,吕后的政治影响力不亚于刘邦。而且在保证大汉江山姓刘这一点上,吕后和刘邦的利益是一致的。
杀吕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吕后在朝廷中的根基以及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当得知樊哙——刘邦的妹夫,娶了吕后的妹妹;和吕后串通谋反,刘邦能做的是先杀樊哙,因为60岁的刘邦身上的箭伤复发了。但是派去的人很有意思——收兵权的是周勃,杀樊哙的是陈平。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为其建功立业的功臣?
俺主要讲三点意见:
一、凭什么你老刘老朱就能当皇帝?
皇帝?人人想当!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人人向往!因为能将利益最大化!
无论是流氓无赖出身的刘邦也好,还是落魄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也罢。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为甚?皇帝的权力太多太大。过去大家谁也别笑话谁?都是半斤八两,都差不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就是你当时充当了个“领头大哥”罢了,俺们都是“小弟”而已。过去大家能一切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现在倒好,你住的房子要比俺们都大,你娶的女人都比俺们多,你拥有的是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什么“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让俺们情以何堪?
二、没有俺老韩俺老蓝你能当上皇帝稳坐江山?
同样是抛头颅洒热血,同样是披荆斩棘九死一生,同样是甘洒热血写春秋,但人和人的区别怎么这么大?你能高高在上,咱就不能飞扬跋扈?要么怎么还有个成语叫什么居功自傲?存在即合理嘛!你老刘老朱考虑过俺们的切身感受吗?俺老韩发发牢骚就不行了吗?俺老蓝耀武扬威一下就不行吗?谁家的逻辑?何况俺们给你立下了不朽奇功,你老刘还将俺的楚王弄成什么淮阴侯?你老朱还只是给俺封了一个什么凉国公?老刘!别忘了十面埋伏,是俺韩信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打的满地找牙。老朱!别忘了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是俺蓝玉打的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抱头鼠窜。没有俺韩信,你能坐上皇帝的宝座?没有俺蓝玉,你能坐稳皇帝的宝座?
三、有了你们这些功臣,朕怎么吃得香睡得好?
朕们就实话实说了罢!没有你们这些旷世奇才,朕们当不了皇帝!可当上皇帝后,朕们的确是寝食难安。皇帝!的确是家大业大权力更大!可你们想过吗?朕们为什么称孤道寡后就不敢和你们称兄道弟?朕们怕啊!万一哪天你们觊觎皇位,朕们可是死无葬身之地啊!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只能有一个!朕们怕啊!罢了!为了朕们能稳坐钓鱼台,为了朕们的锦绣江山能传之千秋万代,朕们只好忍痛割爱,痛下杀手。
望你们能体谅朕们的良苦用心和残忍无情,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安息吧!朕的功臣们!
如何理解网络上某人后代为刘邦杀害功臣拼命洗白的动机?
谢谢邀请! 楚汉战争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承诺只要能够战胜项羽就将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给有功之人,战胜项羽之后也是韩信联合众人上书劝进而当上了皇帝,在韩信等人谋反证据不明,最后未经审查就将其杀害可谓冤杀。刘邦失信,吕后谋杀,萧何协从无法洗白。不管刘邦的后人如何去洗,只能越洗越黑。再说刘邦的后人在“刘皇叔”时代已是真假难辨。
刘邦杀功臣其动机是寻求统治的稳定,时代发展到战国后期,中国需要统一,周初的分封已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另行讨论)但滥杀功臣导致的后果是汉初武力孱弱,有亡国之危。
历史上有没有重名的两个人?
我一直觉得我国的姓名特别讲究,名字中蕴藏一定内涵。我国的姓名不像欧美国家,欧美国家的名字相对比较固定。比如,俄罗斯的姓名只能从那几百个名字中选择,西欧的名字也基本上都是一些现成的名字。
由于欧美国家的很多名字都是现成的,所以你在大街上大喊一句,就有可能有好几个人回应你。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姓名的重名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一直相对较多,而且有些姓氏人数很多,有些字的入名率又非常高,所以我国也经常出现重名的情况。
比如,全国竟然有近30万人叫张伟。李倩、李伟、李娜、王芳、王伟等名字的重名率也非常高。近些年,取名字也比较“诗意”,子涵、梓涵、紫涵、子轩、梓轩、紫轩等名字的重名率也非常高。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重名的历史人物,而且有些历史人物都非常厉害。重名的历史人物都在各自的区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来一起看看那些重名的历史名人。
韩信与韩信。两个韩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处于同一个阵营。一个韩信就是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另一个韩信是韩国后裔韩信。史书为了记载方便,将韩国后裔韩信称之为韩王信。
韩信被称为兵仙,汉初三杰之一,西汉最大的功臣。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江山。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然后最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王信依靠祖上的荣光也位列汉初异姓诸侯王之一,最终也成为刘邦剪除的对象,最后逃往匈奴。
刘武与刘武。说起刘武我们可能马上想到梁孝王刘武,实际上梁孝王有个堂兄弟也叫刘武。汉惠帝也有一个儿子名叫刘武,被封为淮阳王。
李密与李密与李密。高中阶段我们都学过《陈情表》。《陈情表》也是高中阶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陈情表的作者为李密。此李密为西晋初年的官员,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隋唐英雄中有一位豪杰李密。此李密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瓦岗军的重要领袖,后来叛唐被杀。此外,北齐还有一位大员名叫李密。
李达与李达。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有一位名叫李达。一大中,李达被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人,后来先后在北平大学、中国大学等大学任教。建国之后,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哲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等职位。
1955开国将军中有一位上将名为李达。该李达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长征。建国后,曾经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秀和刘秀。说到刘秀,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汉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被称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光武帝成功地将一个已经灭亡十几年的王朝拯救出来,创造了最具有中兴意义的光武中兴。
西汉时期,有一对著名的文学父子——刘向和刘歆。刘歆在汉哀帝时期曾经改名为刘秀。刘歆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非常高。刘歆和父亲编成的“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刘歆还编写了《山海经》。刘歆还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对于儒家经典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刘歆推算的圆周率为3.15471,称之为刘歆率。此外,刘歆还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东汉建立之后,刘歆自然不能再叫刘秀,只能被改回刘歆。
李通与李通与李通与李通与李通。李通为东汉开国功臣第32名,被封为固始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曾经有一位名将李通,曾经帮助曹操击败张绣、袁绍,协助曹仁等。唐代宗李豫的第十八子名为李通。金朝的李通曾经官至吏部尚书。元代的李通是一位画家,代表作为《寓意编》。明朝永乐年间,曾经有一位知县名为李通。
马忠和马忠。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听过马忠。吴国的马忠为潘璋的部将,在临沮俘获关羽父子。蜀汉的马忠是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刘备曾经评价道: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张衡和张衡和张衡和张衡。仅东汉就有两位张衡。一位张衡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月球上“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是汉大赋的代表作,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东汉的另一位张衡是道教第二代张天师,张道陵的长子,张鲁的父亲,后被追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隋朝时期曾经有一位重臣名为张衡,后被追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为忠。明朝前期,有一位大臣名为张衡。
中国历史上重名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汉朝卫青和明朝卫青、汉朝的陈平和现代的各个陈平、解放军中的大小陈毅、清朝的大小于成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