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与王朗,钟氏历史上最大的官

天美资源网

华歆与王朗,钟氏历史上最大的官?

太傅,属于三公,在三国时期是最显赫的官职,如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就是袁绍家族连续四代人都有人位居三公之位。

钟繇,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至今海内宗之 。

华歆与王朗,钟氏历史上最大的官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读yao还是you?

读you 。钟繇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大家,曹魏名臣。他以书法扬名后世,写得最好的是小楷。繇 yáo,古文中通“徭”:劳役、“谣”,歌谣、“遥”:远。“摇”:动摇。钟繇出身世家大族的颍川钟氏,自幼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想必其父母不会让孩子的名字与“徭役”相关联,更不能让孩子“摇摆不定”。因此,[yáo]字读音可以排除。

繇 yóu古同“尤”:从,由。另通“游”,优游,岁月悠闲,悠闲游乐。作为父母,肯定选后者,宁可让孩子就这样优游快乐、美好地过一生,所以“繇”字是个非常不错的名字。

如果诸葛亮听了王朗的?

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断然不会投降。作为三国第一谋士的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岂能轻信敌言?

且听笔者细细分析:

首先,不战而降、临阵倒戈乃军人大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即使我辈凡夫俗子遇敌亦会先行拼杀一番,况且诸葛亮位高权重,刘备对诸葛亮尚有知遇之恩。

其次,曹操乃一代枭雄。一次,诸葛亮与曹操对阵大胜后,刘备很诧异地问“为啥曹操败得这么快”?诸葛亮就笑着解释“曹操多疑,故以疑兵胜之”。曹操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多疑!多疑!多疑!诸葛亮很明白曹操心里容不得比自己聪明的人,所以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宁可“鞠耕于南阳”,也不愿意投奔曹操;两军对垒时,“脑残”才会听王朗的“谬论”。再看看曹营中的杨修之死,周不疑之死,都是因为“智商碾压曹操”;司马懿若非一直装傻充愣,也难逃一死;郭嘉若不是英年早逝,必死之局也是可以料到。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空城计”中部分内容:“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

很多读者朋友看过此章节都称赞诸葛亮善用计谋,以弱示强,吓退了司马懿。但却忽视了一个细节——“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显然,诸葛亮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如果司马懿命令将士率兵攻城,诸葛亮会拔剑自杀,接着脑袋朝下摔下城池以身殉国。

由此推断:司马懿很可能是故意“中计”,他深深地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此时,司马懿在曹营还不能大权在握,需要诸葛亮这个强敌存在来维持自己军中重要地位。诸葛亮也很明白司马懿的心思,于是二人联袂倾情合演了一出“空城计”。

事毕,诸葛亮在蜀国留下“忠君爱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司马懿回去后装病装聋、卧“病”在床、披头散发,在曹营计赚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与其子合谋杀死曹爽),终于大权独揽;其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孙子司马炎更加肆无忌惮,直接废掉了名义上的魏帝曹奂,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笔者以为,三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国家统治集团能力和综合国力。但不管发生何种变故,在三国结局中,司马懿家族都是最有实力、最有野心改朝换代的“权臣”。

(以上内容纯属推测,如有不同见解,请留言指正。欢迎大家关注、点赞。)

钟繇之子?

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的儿子

钟毓,字稚叔,钟繇长子,世袭定陵侯爵位,官至青州刺史,后将军,卒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

钟会,字士季,钟繇次子,官至司徒,封陈侯,与邓艾分兵灭蜀后意图反叛,被杀。

王朗真的如诸葛亮所说?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才智过人,文博富赡,性格严谨慷慨,恭俭节约,周济他人。

王朗晚年去世,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那样被诸葛亮骂死的。诸葛亮确实对王朗有过评价,说刘繇、王朗各占据州郡,每次谈论治理安邦的方法是,动辄就引用圣人言论,让大家满腹猜疑、有辩不过他,对孙策是处处避战,最后使其坐大、吞并江东。

根据《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记载。

①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拜为郎中并任菑丘县长;杨赐逝世,王朗为其弃官服丧,服丧期满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都没有应命;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 董卓之乱时期,汉献帝被劫持到长安,时任徐州治中从事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向献帝遣使进贡。于是陶谦命赵昱至长安表示忠于汉室,汉献帝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为会稽太守,赵昱为广陵太守。 王朗在会稽太守任上,孙策渡江略地。功曹虞翻劝王郎避战,王朗不听,举兵于孙策决战,战败后准备通过海路逃往东治。孙策追击不舍,王朗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而不作加害。

②曹操为丞相时征召王朗,到许昌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王朗在处理政务以宽恕为主,从轻处罚,与钟繇都以治狱而知名。

②曹丕继任魏王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王朗上疏劝曹丕减轻刑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称帝后,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王朗上疏对曹丕外出游猎、半夜回宫进行劝诫。

夷陵之战时,王朗建议曹丕等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出兵攻蜀军要害之处;之后曹丕打算进攻东吴时,王朗反对出兵,建议增强边境戍守。

③曹叡即位后,王朗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王朗曾上书劝谏曹睿营造宫室。

④王朗最后病逝,谥号成侯,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其子王肃袭爵兰陵侯;王朗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还有《冬腊不得朝表》《论乐舞表》《上求正贷民表》《谏行役夜表》《答文帝表》《劝育民省刑疏》《谏文帝游猎疏》《谏东征疏》《谏明帝营修宫室疏》《屡失皇子上疏》《上请叙主簿张登》《上刘纂等樗蒱事》《奏贺朔故事》、《奏宜节省》《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四孤议》《兴师与吴取蜀议》《改元议》《遗针御衣议》《议不宜复肉刑》《议》《对孙策诘》《答太祖遣谘孙权称臣》《遗孙伯符书》《与魏太子书》《与许文休书三首》《与钟繇书》《论丧服书》《相论》《杂箴》《贫窭语》《塞势》被收录于《全三国文》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