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节,到凌烟阁怎么垫底了

天美资源网

程知节,到凌烟阁怎么垫底了?

这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设置的历史原因分析。

程知节,到凌烟阁怎么垫底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按照顺序排列是: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司空、凉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魏征)、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特进、卫国公李靖、

特进、宋国公萧瑀、

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由此可见,秦琼秦叔宝是排在最后面的,也可判断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中,秦琼的功劳是较小的。

秦琼画像

其次,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会认为秦琼的功劳较小呢?我们可以先分析为什么长孙无忌等为什么排在前面。

文臣谋士和李世民的亲戚排在前面。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秦王府谋士)、高士廉。这六位排在尉迟敬德前面,细看唐朝正史,几乎都没有什么战功,但是除了魏征,在玄武门之变中,几乎都是李世民的坚定支持者。可以说,李世民的坚定支持者肯定排在最前面。

那么是不是皇亲国戚和文臣谋士都排在前面呢也不是。在尉迟敬德之后的皇亲国戚和文臣谋士还有萧瑀、柴绍、长孙顺德、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

去掉上述十三位,就剩下十一位了,这十一位武将在凌烟阁上的排序是这样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郧国公张亮、 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瑾、卢国公程咬金、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

在这里,排在最前面的尉迟敬德,因为不太受唐高祖李渊待见,所以尉迟敬德在贞观之前,一直是个“白身”。有一次,在李建成李元吉的控告下,还差点吧他推出去砍了:“(建成元吉)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秦王世民)固争,得免。《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秦琼属于战场起义,同时还带来了程咬金牛进达这样的悍将;尉迟敬德属于被围后投诚接受改编。战场起义和被围投诚,是两个概念,自然也就不能一视同仁,所以秦琼积功受封上柱国、翼国公:“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积赐金帛以千万计,进封翼国公。

李靖位列尉迟敬德之后,李勣甚至位列程咬金之后,只排了个倒数第二。其原因在唐朝史官刘餗的《隋唐嘉话》中写得很明白:“太宗将诛萧墙之恶(杀掉建成元吉),以匡社稷(似乎匡改成夺更合适),谋于卫公李靖,靖辞。谋于英公徐勣,勣亦辞。帝以是珍此二人。”至于李世民是由衷敬佩还是心存芥蒂,那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武将中,参与玄武门兵变的都排在前面。咱们看新旧两唐书的几段记载就知道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建成元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这里面找不见李靖、李勣、秦琼、程咬金,虽然秦琼是上柱国翼国公,程咬金是宿国公,所以秦琼未参与玄武门兵变,所以在李世民心目中他们的功劳对于李世民的政权不是最大的。

第三、秦琼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所作的贡献就非常少了,主要是因为伤病缠身基本上处于退休状态。《旧唐书·秦琼传》说:其后每多疾病。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第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秦琼死得太早!秦琼是在公元638年去世,而凌烟阁的建立时间是公元643年,如果不是李世民顾念着旧情,估计他连最后一个位置都保不住。

程知节是谁?

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对降将历来宽仁?

徐世绩愿以官爵赎命,李世民对降将历来宽仁,为何留不下单雄信?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而单雄信是其中的佼佼者,更被誉为隋唐十八好汉之一。他的武艺以及带兵的本领都处于一流水准。从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多处对单雄信的描述。例如《隋唐演义》中就说:单雄性有万夫不挡之勇。在史书中的记载中,单雄信也都是以骁勇善战闻名。

《旧唐书》: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资治通鉴》: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那么,求贤若渴的李世民在俘虏单雄信之后,为什么对其痛下杀手?即便是徐茂公劝阻,也没有能挽回善雄性的性命呢。我们从单雄信的生平所做之事,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其一,冷血

在隋末,翟让在瓦岗山打出起义的旗号,单雄信和徐世绩属于最早响应翟让的一批人。后来李密加入到瓦岗山的队伍,并且迅速成为瓦岗山的首领。单雄信任左武侯大将军,而徐世绩则是右后大将军,他们二人算得上是李密的左膀右臂,而程咬金,秦琼与单雄信都是好友。在李密和隋军交战期间做出不小的战绩。

李密入主瓦岗寨以后准备除掉翟让,而且事先通知过单雄信让其执行刺杀命令。对翟让的刺杀活动由一场宴会开始,期间单雄信在执行任务时,伤及自己的好友徐世绩。直到最后刺杀成功,徐世绩还没有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由此来看,虽然单雄信能力很强,但是在功绩面前丝毫不考虑感情。所以说单雄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之人。

其二,投机

在唐初明处,单雄信和徐世绩带兵与王世充交战。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两人败下阵来。单雄信选择投降敌人,王世充仍把他设为大将军。而徐世绩则选择归顺大唐,成为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干将。后来王世充和李世民之间的战争爆发,单雄信最后被李世民生擒,最后李世民下令把他处死。

当初单雄信和徐世绩一同迎战王世充被击败以后,单雄信选择投降敌人,而且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抗,很快就成开始王世充卖命。而徐世绩等人则是选择投奔李世民。后来王世充在和李世民作战时大败之后,单雄信才积极的表现出来投降李世民的意图。可见,善雄性是一个投机之人,多次易主毫无半点忠义可言。

《旧唐书》: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

综上所述虽然李世民求贤若渴,但绝对不是愚昧之人。像单雄信这种投机而且冷血之人,即便是招募到身边,也是为将来留下祸害。所以单雄信必须死,即便是徐茂公求情也不行。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凌云阁成员怎么称呼?

凌云阁二十四勋排序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土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

秦琼和尉迟恭谁比较厉害?

提起秦琼和尉迟恭来,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吧?

一个黄脸,一个黑脸,一个手持双锏,一个手握单鞭,一个骑着黄骠马,一个骑着乌云驹。多少年来,他俩一直以门神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下面我们就对这二人做个简单的介绍。先说秦琼

秦琼,字叔宝,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胡国公。

他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父亲爹是南陈马鸣关的大帅秦懿懿子厚,祖父是南陈的太宰秦旭秦东鼎。

南陈被隋文帝杨坚平灭之后,父亲、祖父双双殉国,幼小的他跟着母亲逃到了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在太平街专诸巷定居了下了。

秦琼这个人为人正直,义薄云天,在山东定居了二十多年,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儿。

他胯下一匹黄骠透骨龙,掌中一对瓦面熟铜锏,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故此又有“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的美誉。

他原本是历城县的一个捕快,由于见惯了官场的黑暗,对当今朝廷十分不满。因此,他暗中结交了很多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的朋友。

贾柳楼大结拜之后,他率领众人反出山东,和程咬金、徐茂公等人占据河南瓦岗山,成立大魔国。

程咬金任混世魔王大德天子,魏征任丞相,徐茂公任军师,而秦琼则担任兵马大元帅之职。余下众弟兄皆有官位。

在众弟兄齐心协力之下,数年之间,瓦岗山便变得兵强马壮,成了反隋联盟最大的势力。

后来,由于李密“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岗山散将。

再后来,五骑投唐,秦琼、徐茂公等人加入了李唐阵营,保了李渊、李世民父子。

由于秦琼能征惯战,投唐以后,深受李世民的信赖,照样担任大元帅之职,照样执掌兵权。

他征战多年,为大唐朝立下不世之功,故此有“双锏撑起大唐天下”之说。

再说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鄂国公。

他是山西朔州麻衣县人氏,本是铁匠出身,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后来参军入伍,加入了定阳王刘武周的队伍。

刘武周反唐之时,拜宋金刚为元帅,刘文静为军师,而尉迟恭则是前部正印先锋官。

这尉迟恭作战勇猛,势不可挡。他凭着胯下一匹乌云抱月驹,掌中一条十三节水磨钢鞭,曾创下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辉煌战绩。几乎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甚至有些大唐官兵一听到他的名号,就吓得望风而逃。

李世民爱其勇猛,想收其为己用。然而尉迟恭对刘武周还挺忠心,放出话去:只要刘武周活在世上一天,我尉迟恭绝不降唐。

哪知他这句看似忠心耿耿的话,却害了刘武周的性命。

李世民心说,既然刘武周活着你不肯投降,那我就想办法让刘武周死了呗。于是乎,他派出小白猿侯君集去行刺,终于在一天夜晚割下了刘武周的脑袋。

刘武周死后,尉迟恭又提出来一个条件:想让我投降,除非你们唐营之中有能胜我之将。

此时唐营之中的武将虽多,但能胜过尉迟恭的几乎没有。满营众将之中,也只有秦琼能和尉迟恭一战。

于是,李世民派大帅秦琼出马,对战尉迟恭。

美良川一场大战,三鞭换两锏,尉迟恭输给了秦琼。他无话可说,归顺了大唐。

降唐以后,尉迟恭更加卖力,打起仗来勇猛直前,悍不畏死。

由于他功勋卓著,故有“单鞭打出李氏江山”之说。

对这二人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之后,咱们再来回答问题。

要问秦琼、尉迟恭谁更厉害,其实他俩的武力差不多,基本上也就在伯仲之间。

但是,要非较真儿的话,我认为秦琼更胜一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排名

我们知道,在《说唐演义全传》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条好汉,分别是:

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条:天保将军宇文成都;

第三条: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

第六条:双镗无敌伍天锡;

第七条: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条:靠山王杨林;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条:四宝大将尚师徒;

第十一条: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十二条:双枪大将定彦平;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铁锤大将梁师泰;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

第十八条:赤发灵官单雄信。

大家看到了没有,在这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秦琼名列第十六,而尉迟恭则名列第十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秦琼的武力在尉迟恭之上啊。

除了《说唐演义全传》,在评书《隋唐演义》之中,也有个武力排名,就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四猛是:

第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

第二猛: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三猛: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四猛:四宝大将尚师徒。

四绝是:

第一绝:罗松的枪法;

第二绝:程咬金的斧子;

第三绝:尚师徒的呼雷豹;

第四绝:侯君集的轻功。

十三杰是:

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杰: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杰:南阳候伍云召;

第六杰:双镗大将伍天锡;

第七杰: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杰:靠山王杨林;

第九杰: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杰:金面韦陀秦用;

第十一杰:铁锤大将梁士泰;

第十二杰:武王杨芳杨义臣;

第十三杰并列两位:神拳太保秦琼;皂袍大将尉迟恭。

大家看到了没有,在这隋唐十三杰之中,虽然秦琼和尉迟恭并列第十三,但秦琼为上,尉迟恭为下。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秦琼略微压着尉迟恭一头啊。

第二个原因:比武

想当初恩收尉迟恭的时候,秦琼和尉迟恭在美良川进行了一场大战。

那一战,两人打了一百多个回合,始终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后来两人一商议,既然这么打分不出胜负,那就来一场君子战。

什么叫君子战?就是他用兵器打你,而你不能还手,只能用兵器硬接。反过来你打他也是如此,谁接不住谁就算输。

两人商量好了以后,尉迟恭先来。就见他举起掌中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一连打了秦琼三鞭。秦琼横锏举过头顶,硬接了他三鞭。

尉迟恭打完之后,该秦琼了。就见秦叔宝抡动掌中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刚打了尉迟恭两锏,尉迟恭就有点儿架不住了。第三锏他不敢接了,于是拨马而走。

这就是著名的“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关于“三鞭换两锏”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两人没有对打,而是比赛打石头。

两人找了两块大小差不多的岩石,看谁能用兵器将岩石击裂。

尉迟恭先来,他抡起自己的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一连打了三鞭,岩石裂开。

尉迟恭打完,该秦琼了。

再看秦叔宝,高高举起自己的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双锏齐下,一下子就将岩石击裂。

打裂岩石,尉迟恭用了三鞭,而秦琼只用了两锏。

其实不管那种说法吧,都是秦琼略胜尉迟恭一筹。

综上所述,秦琼和尉迟恭多年来一直并驾齐驱,武力值基本相等。但是非要分个高低的话,秦琼略微比尉迟恭高着一点儿。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