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来历,我国的上下五千年是怎么区分的

天美资源网

年的来历,我国的上下五千年是怎么区分的?

一、中国所谓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正确的的解读区分应该为从有记載的公元前的历史被称为“上”,上从夏朝开始。夏朝(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6世纪);商朝(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066年);周朝:包括西周与东周的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

二、汉朝(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横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统治维持最长久(426年)、国家长治久安、对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朝代,汉人、汉字、汉文字能传承至今,足以证明这个“橫跨”历史的汉朝特殊重大的历史意含。

年的来历,我国的上下五千年是怎么区分的

三、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长达361年战乱(220一581年);随朝(581一618年)、唐朝(618一907年);五代十国的72年战乱(907一979年);宋朝(960一1279年)与辽、西夏、金朝等牽扯不清并存于中国;元朝(1279一1368)、明朝(1368一1644年)、清朝(1644一1911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

四、这就是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由来,其实还不夠五仟年…

我们中国把没有历史记载的称为史前,把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称为史后。我们中国有历史记载的已有五千年了,据专家考证我国史前还可以追溯五千年。所以人们就把这两个五千年分开,这就有了上下五千年之说。

另,中国人用上下5000年说中国历史,表意中国历史更灿烂,开篇更久远;洋洋洒洒中,透露着自豪感!

年号的由来?

年号作为纪年名号,初期比较简单,周至秦汉之交,均以最高者的王号为纪年,如周宣王元年、秦始皇元年等,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多有本国的纪年。自汉文帝时,始另立年号。年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汉文帝在汉高祖吕后执政八年后恢复刘姓执政,始立年号“前元”,表示继承吕后之前的刘姓传承。东汉刘秀以武得天下,年号“建武”。东汉末,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天下大乱,汉室危殆,汉献帝年号分别为“永汉”,“初平”、“兴平”、“建安”,以示天下太平、汉室永存之意,最后生命将亡之时,年号“永康”。宋仁宗即位时年15,宋真宗后利太后听政,年号“天圣(即“二人圣”)。仁宗行冠礼之后,不断有大臣提议刘太后归政于仁宗,大刘太后以“帝少,内侍多,恐未能制之”为由拖延,仁宗25岁时,改元“明道”,以示日、月有别,高下有序,一年后刘太后退隐,仁宗亲政。年号随政治变化给史家纪年造成许多不便,明太祖时,改为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至清末均如此,这样,年号也就成了帝号。如明朱元璋帝号太祖,年号洪武,也可称洪武帝。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也可称永乐皇帝,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也称康熙帝等。

元旦的起源和由来?

早来自西方。

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

同时古埃及人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由此,我国政府采用更彻底的公元纪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统计报表、报纸刊头等均采用公历,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除了在重要报纸报头的公历后边标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彻底没了踪影。而元旦节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务院(即今国务院)会议上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并决定全国放假一天。

你知道中国农历的节令吗?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节气谣谚诗歌节气分类节气的安排及含义二十四番花信风各地有关节气的谚语节气谣谚诗歌。民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天干的起源是什么?

谢邀,学医及学方术的人,一定要明白天地阴阳以及五行的道理,这样才能开始知晓人们的疾病与自然是有强有力的关系的。这样说吧,如果知道了自然的各种不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知道人们生这种疾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很多人都知道五运的变化来自五行、五质、五气,却不知道六气的变化是来自天地阴阳、六质、六气。这里的六质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火,这个是不同于五行的,然后是天地阴阳,这里指的是包藏的生、长、化、收、藏,这五种。再是六气指的是风、暑、湿、燥、寒、火,这六气。

说到这里我就想说下天干地支的由来。什么是天干地支,可能大部分人都能说出它们的一二,比如说十天干不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等,但是却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或者是怎么衍生出来的。这里我要讲解一下它们的衍生原理,先说天干,它是由天数五,然后分俩仪现,出来五阴和五阳,合起来就是十天干,所以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也有阴阳,而且是五阴和五阳。再然后是十二地支的衍生。十二地支是由地数六,分俩仪后,出六阴和六阳,和天干一样地支也是有六阴六阳的。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不知道什么是俩仪,我在这里简要说一下就是太极中的俩仪意思,这个我暂在这里不详细回答了,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我到时发表一篇专题文章。

—> —>作者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如想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易经奇门太乙六壬国学头条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