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一,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与唐代的哪个时期写的

天美资源网

悯农一,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与唐代的哪个时期写的?

《悯农》(其一)这一首诗,作者作于唐朝的中期(中唐时期)。 作者李绅历经宦海沉浮,中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虽最后得居宰相之尊,但李绅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创作,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悯农一意思?

意思是怜悯农民的第一则。

悯农一,悯农其一这首诗作者与唐代的哪个时期写的

悯农写的是什么时分?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写的是春天和秋天时分农民干活的情景。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具体形象描绘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农民辛苦劳动却两手空空。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绘了烈日当空,农民田间辛苦劳作,最后蕴含深意地表达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之心。

很多人都会读悯农这首诗?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悯农》(其二)这首诗本身就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后来又因为收编进了小学课本,所以在现代社会知名度大为提高,很多小学生都能完整地背下来。

但是真正能懂得诗人的悲悯之情的人恐怕很少,能理解农民的辛苦并能真正做到“悯农”的人就更少了。

一、《悯农》二首

《悯农》诗是一组两首,我们最常见到和运用的还是第二首,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首诗:

悯农(二首)李绅(唐)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李绅其人

这两首诗的作者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安徽亳州人,官至宰相。生前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悯民》是其代表作。

三、《悯农》诗背后的故事

提到这两首诗,还有一个故事:

当年李绅中了进士,做了翰林学士。一年夏天,他回老家毫州探亲,恰好遇到同榜进士浙东节度使李逢吉。

二人登上城东高台,李绅见看到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吟了三首《悯农》诗。

李逢吉认为诗中有指责讽刺朝廷之意,就想踩着李绅再官升一级。

李逢吉就把这三首诗献给皇上,说李绅写反诗泄私愤。

谁知皇上看到后认为李绅能体察民情,反而升李绅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而李逢吉反而被降了官。

人们一直以为《悯农》诗只有两首,第三首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诗卷中被发现。

四、《悯农》诗的内涵

这两首共同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怜悯,为农民的悲惨命运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并含有强烈的警示、教育和劝诫意味。

第一首诗写农民辛苦劳动,就算是获得了丰收,就算是农民拼命地开荒种田,但是农民依然难逃饿死的命运,这让人不得不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第二首诗写农民耕种的辛劳,顶着烈日,汗如雨下,但是那是不事稼穑的达官贵人,有谁知道他们盘中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劳作换来的呢?

五、《悯农》的写作风格

这两首诗从风格上讲简朴厚重,语言朴实通俗,音节琅琅上口,正因为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所以才广为传诵,被人们广泛选为启蒙诗作。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讲究虚实结合,既有亲眼所见农民劳作场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中的达官贵人对粮食毫不珍惜的虚写;

同时诗中农民辛苦劳作与地主阶层的毫不珍惜粮食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农民辛勤劳作却最终落个饿死的命运也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六、当代社会怎样“悯农”

1. 珍惜粮食是“悯农”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的辛劳和农民的生存状况,读到这两首诗也只是读读而已,最多也只是停留在爱惜粮食的层面,而爱惜粮食这一点也落实得并不是太好。

现实生活中,国家提倡“光盘行动”,这个倡议的提出就是因为很多有识之士看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多久,很多人就忘了挨饿的历史,点餐时为了面子铺张浪费,吃不完的食物为了面子不肯打包,餐厅、饭店每天都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费,实在令人心疼。

就算是我们的下一代青年学生们,有些人不知道粮食怎么来,也不知道粮食生产的辛苦,也有些人大放厥词,认为世界上粮食很多,外国的粮食很便宜,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担心粮食危机。这是一种危险而又幼稚的想法,我们的口粮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任何时候依靠别人都是危险的。

我们不仅要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同时一定要节约粮食,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我们一定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否则有一天粮食出现了问题,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2.关心农民的生存状况是真正的“悯农”

曾经有一个学者对中国农村进行了调查,然后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要义就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对他这种说法,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是一个有良知的、有实践、有科学精神的专家。

现在的农村,因为缺乏工业和商业,大批农民只好外出打工。打工的农民打了工就顾不了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些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养老都是问题。

农民工外出打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而且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出卖劳力的阶段,打工看不到前途,收入也并不高,一旦遇上经济衰退或者产业升级,将会产生大量失业的农民,这些农民将会生活无着。农村的土地被大量蚕食,也有大量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我们18亿亩耕地红线无法很好地得到保障。因为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大,很多搞养殖和种植的农民经营风险很大,一旦出现失误,就会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而农民抗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许多农民放弃了这种风险很大的产业,宁肯到外地打工。农民的就医、养老、教育、环境等问题都日益严峻。所以,希望人们读了这两首《悯农》诗以后,“悯农”不要只停留在珍惜粮食这个层面上,而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我们才算真正具有了比古人李绅更慈悲的情怀和更深入的悲悯。七、为什么真正做到“悯农”的人并不多

首先现在是经济社会,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创造的经济效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在重视经济效益的今天,不能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农业和农民不受重视是必然的。

当代社会有些人受一些视频或文章的影响,把农业生产当成了诗酒田园,以为农业就是自己到农村去见到的农庄、农家乐和采摘节,以为农业是快乐的、诗意的、美好的。他们以自己短暂的、肤浅的体验代替了对农业繁重劳动的看法,认为农业并不辛苦。也有些人认为国外的粮食又多又便宜,我们没有必要再进行辛苦的农业劳作,只要进口进行了,缺乏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有了这种看法,当然认为农民辛苦是多此一举,认为粮食那么多,当然也没有必要珍惜了。也有些人,认为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农民的劳动已经今非昔比,农民的劳作已经没有那么辛苦了。实际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的辛苦程度确实有所减轻,但是我国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还有很多农业劳作是纯手工、纯体力的,是非常辛苦的。也有一些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也没有深入的体验和研究,不了解农民的疾苦,认为农民的生活都像新闻里那样美好。农民这个阶层,也缺少代言人,很少有人为农民发声,所以很多人心目中的农民生活闲适幸福,而淡忘了农民真正的疾苦。八、总结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地悯农,不仅珍惜粮食,更要关心农民的疾苦,关心农业的重要性,关心农村的建设,让我们的国家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

悯农一和悯农二的古诗?

1、《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