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简述什么是行为主义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后期行为主义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过程是什么?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学习过程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195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认知革命,产生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比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的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
消退法的名词解释?
在行为治疗中,经常采用漠视、不理睬等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所谓消退,指的是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与阳性强化法一样,消退法依据的也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比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异同?
这四个是心理学四大流派,同就是都是解释人类心理活动的角度。
异:
精神分析讲的是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还有力比多。
行为主义讲的是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认知主义讲的是意识在认知世界和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讲的是人是向往真善美的,不断的在为了完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