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阵,近防炮每分钟射速超万发

天美资源网

密集阵,近防炮每分钟射速超万发?

谢谢邀请。 舰载近防炮是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军舰装备的多为730和1130近防炮,1130是730的升级版,都属于转管炮,其核心是呈圆筒状并列安装的7、11根单管30毫米火炮,随着圆筒旋转,各炮在旋转中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管数越多,射速越高。

最早的转管机枪是由美国理查德-加特林博士发明的,所以称为加特林机枪和加特林炮。刚出来时需要射手通过手柄转动枪管,后改为电动机驱动,达到了4000发/每分钟。一万发/每分钟换算到1130近防炮这种加特林火炮上,每分钟每根管不到1000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射速。

密集阵,近防炮每分钟射速超万发

横向比较下1130近防炮的性能,它的最大射速达到1万发/分钟级别,这应该是世界上射速最快的三种近防炮之一了。另外两种是西班牙的"梅罗卡"近防炮和俄罗斯"卡什坦"弹炮合一系统。

当然,近防炮一次射击通常只持续5秒左右,一次“撒出”数百发炮弹覆盖来袭导弹的航路,即便如此,弹舱备弹最多也只够射击5次。以我国730、1130近防炮为例,除火炮及供弹系统外,它还安装了1部跟踪雷达、1部光电瞄准具,美国密集阵近防炮还要加上1部搜索雷达。美国密集阵近防炮在1980年代的单价大约在600-700万美元,我国的730、1130近防炮造价也要数千万人民币。

以我国730、1130近防炮为例,除火炮及供弹系统外,它还安装了1部跟踪雷达、1部光电瞄准具,美国密集阵近防炮还要加上1部搜索雷达。

近防炮主要装备穿甲弹、高爆榴弹、半穿甲榴弹等多型号弹种,而其中又以小口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用最多。近防炮穿甲弹构造和坦克用穿甲弹基本类似,内部长杆式弹芯也多使用钨合金或者贫铀合金材料制造而成。

相比于一体成型的普通高爆弹和尖头穿甲弹而言,由于高规格的弹体材料和复杂的加工工艺,尾稳脱壳穿甲弹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1130近防炮上所使用的30毫米口径钨合金弹体尾稳脱穿弹,单发价格大约为1000元人民币/发,密集阵和守门员近防系统则多采用贫铀穿甲弹。贫铀弹成本约为钨合金弹的一半。

其实近防炮的攻击模式和我们想的并不相同,近防炮因为有火控雷达自动进行搜索瞄准,因此可以迅速完成对目标的方位锁定,所以只需要通过超高射速在指定空域形成密集弹幕就可以对空中目标进行有效拦截,不需要向老式防空火炮一样连续不停地对目标进行跟踪射击。

1130炮通常是以长短点射的方式进行防空拦截,每次拦截发射时间为0.1秒,也就是一次拦截只消耗约20发钨合金穿甲弹,换算下来也就是说2万人民币而已,如果再算上穿甲弹与高爆弹的搭配混合使用,费用还会更低,相对于反舰导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单价而言,还是非常划算的!

10机炮与航母密集阵哪个更强?

7管30毫米与6管20毫米比较,你说谁强?

A-10攻击机的GAU-8“复仇者”加特林机炮,是1977年开始服役,是专门为A-10攻击机研发,实际上也可以说A-10攻击机专门为了适应GAU-8机炮而研发来形容。该炮重281千克,7管30毫米布置,采用电控,液压驱动。最高射速4200发/分钟,后为延长寿命改为3900发/分钟。GAU-8“复仇者”机炮与大众甲壳虫汽车对比A-10的GAU-8机炮,主要使用PAU-14穿甲燃烧弹,穿甲威力(与目标呈30°攻击角)在300米距离为76mm,1000米处为59mm,在空中可以轻易的给当时大部分坦克侧面和顶部装甲“开罐”。在海湾战争中,美军148架A-10共飞行8007架次。一共摧毁987辆坦克,926门火炮,501辆装甲车辆,1106辆车辆,轰塌112处军事建筑,96座雷达,并用机炮击落2架直升机。曾有一个双机编队一天之内摧毁了23辆伊拉克坦克。

而密集阵系统所使用的M61A1加特林速射炮,是M61“火神”机炮改进而来,该炮在1950年时推出,使用6管20毫米结构布置,美军大部分战斗机都仍在使用这款机炮。M61A1重量为112千克,与GAU-8相比,其唯一的优点就是射速较快,达到6000发/分钟。GAU-8和M61A1,发射炮弹初速相同,但是GAU-8弹道性能更好,弹头较重,存速较高。同样飞行1200米(4000英尺)距离,GAU-8要比M61A1少30%的飞行时间。值得注意的是GAU-8也是有该为近防炮的,那就是荷兰的守门员近防炮,两者最大区别就是威力和有效拦截距离。密集阵近防炮有效拦截距离为2000米,而守卫员近防炮拦截距离为3500米,因而同样拦截来袭反舰导弹,密集阵有两次拦截机会,而守卫员近防炮可以有三次拦截机会。

现代防空炮打二战的机群?

这个要看是什么目标了,如果是重型轰炸机执行高空面积轰炸,现在的高炮基本上是无能为力,因为现在的高炮主要的目标是低空的目标,想对付高空轰炸机,现在普遍使用的中小口径高炮根本打不到,而如果是低空的目标,现在的高炮射击命中率会好一点,但也不会到什么玩似的。

象B-29、B-17、兰开斯特这些重型轰炸机,飞行高度通常都在万米高空,现在的高炮可真的是打不到他们了。

要打到二战期间的重型轰炸机,要这种玩意,但是这种口径的高炮各个国家已经基本退役了。

二战以来,由于防空导弹的崛起,现在各国装备的主要是中小口径高炮,高炮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防空导弹中低空的射击盲区,高空的事已经交给防空导弹去了,而象二战中美英对德进行的战略轰炸,英美机群的飞行高度一般都在10000米以上,高炮想要达到这个高度,口径都在100毫米以上,而这种口径的高炮,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没有现役装备了,当然像中国、俄国这样的可能在预备役部队中还有一些,但是这种高炮已经用的不多了,在越南战争中,对于美军的B52,越南人用的最多的还是各种萨姆导弹,100毫米高炮基本用不上。

对于俯冲轰炸机、强击机这种飞机来说,由于主要活动范围就是中低空,这正好是中小口径高炮的射击单位。

以猎豹为代表的自行高炮由雷达控制,命中率非常高,对于强击机有很好的射击命中率,而且由于弹药的改进,强击机上的装甲恐怕已经扛不住了。

这种场面恐怕不会再出现了,早就给打下来了,本身执行对地支援任务的作战飞机就容易被击落,战损率非常高,象伊尔2,生产了3万多架,被击落了一万多架。

不过,对于各种低空目标,现在由雷达控制高炮的确是提高了命中率,而且现在的35毫米高炮已经基本上是全自动化,威力也随着弹药的改进而大幅度提升,对付二战时期的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的确省事很多,但是作为防守的一方来说,进攻还是可以通过低空飞行避开雷达的探测,当然这是对着强击机说的,俯冲轰炸机就困难了,特别是强击机,本身螺旋桨飞机的低空性能就比较好,10米的飞行高度并不难做到,而这么低的高度,地面雷达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强击机就有了机会。

本身各种武器都有优缺点,就看谁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避免自己的短处暴露出来,在战场始终是人+武器之间的斗争,很多时候一种武器要看你怎么使,而不光是看纸面上的性能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用来拦截洲际导弹么?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是关于“密集阵”的拦截效率,说实话不高,这玩意用来拦截普通的反舰导弹都够呛,就别说是洲际导弹了,而且洲际导弹也不是用“密集阵”来拦截的,“密集阵”是什么?就是一个近程武器防御系统,用来针对各种近距离低速目标的,比如反舰导弹、直升机等,是的,反舰导弹也是低速目标,哪怕速度达到了几马赫一样,因为跟洲际导弹比速度,其他任何的导弹都是弟弟,而即使是普通的反舰导弹,用“密集阵”拦截的效率也不高,这个“效率不高”我指的是在实战中,因为老美的密集阵在测试中貌似很好用,然而在实战中的战绩却非常尴尬:来袭导弹打不中,能打中的直升机又是友军的。

▲“佩里级”护卫舰上的密集阵防御系统

关于密集阵的实战战绩,这里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我说“密集阵”的实战拦截效率不高是有道理的了:

1、1987年5月17日,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美国海军“佩里级”护卫舰上的“密集阵”武器防御系统对伊拉克空军发射的2枚“飞鱼”反舰导弹拦截失败,导致被击中;

2、2000年10月12日,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科尔号”在也门亚丁港加油时遭到一艘小型自杀式橡皮艇袭击,这种情况下所谓拥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密集阵”仍然没有发生作用,只能看着这艘满载炸药的小艇给“伯克级”开个口子;

3、2006年7月24日,以色列海军的“萨尔-5”型护卫舰上面的“密集阵”面对来袭的导弹同样也没有任何建树;

4、1991年2月15日,“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对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发射了一枚“蚕式”反舰导弹,“密苏里号”随机释放干扰弹,然而,护航的“朱特里号”护卫舰上的密集阵不但没有对准“蚕式反”舰导弹开火,反而把目标对战了释放干扰箔的“密苏里号”。

▲密集阵系统内部控制面板

上面几个例子可以说就是实战中的“密集阵”的表现了,说完实战中的,再来看看在平时的演习中,“密集阵”又有着怎样的表现,还是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1989年10月11日,在一场演习时,“艾尔帕索号”驱逐舰上的“密集阵”系统把已经被击落海面又跳起来的导弹残骸视为目标再次开火,从而误伤了“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造舰上的水兵成一死一伤。

2、在1994年的“汉光演习”中,弯弯一艘“成功号”护卫舰上的“密集阵”击中了拖靶机,使得机上的4人全部遇难;

3、1996年4月4日,美日联合军演期间,海自“夕雾号”护卫舰上的“密集阵同样没有击中目标靶,反而将用来拖靶的美国海军A6战斗机打了下来,飞行员跳伞逃生。

▲“密集阵”相关技术指标

因此,看了这么多例子,“密集阵”这玩意的拦截效率真的不咋地,在实战中可以说是“寸功未建”,而且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密集阵”的作用空间已经被进一步压缩了,本来“密集阵”的有效射程就只有1500~1800米,但现在的反舰导弹速度是越来越快,结构强度也是越来越强,所以即使是在有效射程内,“密集阵”能起到作用的概率也是越来越低,这是仅仅是那些速度几马赫的反舰导弹,“密集阵”就已经力不从心了,然而洲际导弹弹头落地时的速度可能达到了20马赫,也就是大概6800米/秒,这种“密集阵”根本就不可能反应过来,而且,别忘了弹头内部装的是核弹。来看看拦截洲际导弹需要怎样的“顶级配置”吧,以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例,也就是大家平时听到的NMD,那么NMD防御系统有什么组成呢?

▲“宙斯盾”上的“标准3”拦截弹

包括了:陆基中段拦截系统(GMD)、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BMD)、战区高空防御徐系统(THAAD)、机载拦截系统等,也就是说,想要拦截一枚洲际导弹,需要这么多拦截系统的配合使用,而且即使是这样,拦截成功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只能说在理论上具备拦截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拦截效果没人知道,可以这么说,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成熟的洲际导弹拦截技术,包括美国,而连一整套弹道导弹防御手段都无法保证可以成功地拦截洲际导弹,“密集阵”这种连普通反舰导弹都拦截不利索的东西怎么可能拿来应付洲际导弹?而且我们要知道,根据拦截区域的不同,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方式可以分为3种,分别是:助推(上升)段拦截、中段拦截、末端拦截。

▲大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助推段拦截,顾名思义,就是在导弹还处于飞出大气层的上升期进行拦截,此时导弹的速度还没有真正提起来,并且导弹的尾焰目标大,且不具备变轨能力,所以从技术上看是拦截难度应该是最小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洲际导弹的发射要么是敌国的本土、要么就是充满未知的大洋深处,所以,很难从地理上锁定拦截区域,同时,导弹的上升段时间也只有180秒;然后是在外太空的中段拦截,中段拦截的好处是时间长、防御范围广,但是难点己方拦截系统需要大型拦截导弹和复杂的、功能强大的雷达,且敌方的弹头具备变轨和释放诱饵的能力,同样是拦截难度很大;最后的末端拦截,难度非常大,允许拦截时间更短,只有不到30秒,防御区域很小,并且核战斗部充满不确定性,有一定概率造成大范围反射性污染。

▲中段拦截需要的巨大拦截导弹

因此,洲际导弹的拦截难度是非常大的,就目前来看,即使是在测试中,拦截不具备变轨能力的单弹头的成功率都非常低,就不用时候是聚变诱饵和变轨能力的多弹头洲际导弹了,现阶段“洲际导弹打击”和“洲际导弹防御”的“矛”和“盾”的较量中,明显是“矛”要占据上风的,洲际导弹是现在核大国的镇国重器,也是最有效的核威慑手段,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成熟的拦截能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