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沁园春雪算是什么词?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体裁,体裁,是创作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是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方面所形成的外部形态,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体裁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体裁.
《 沁园春.雪》是词牌名,是词作的一种,属于古典诗歌的种类,如果说词牌属于什么体裁,可说归类为叫词、或者叫长短句.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体裁: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沁园春雪发生在什么时期?
沁园春雪这首词发生时期在1936年。有2种说法:第一种: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第二种: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从不同角赏析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沁园春雪作品说明怎么写?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战争年代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
朝代:近现代|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