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军长强宠妻,你是怎样理解?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在塔山组织保卫战的是东野的第二兵团,负责正面防守的是四纵,实际摆在前线的是34、35、36团。
负责对塔山进行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54军,后来独立95师也加入了进来。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但当时的作战任务也非常明显,必须死死的守住塔山。
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将对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形成合围,整个战争都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国民党动用优势的炮火,几乎将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战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顽强的意志在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时的伤亡非常的惨烈。
34团的一连原本是一个加强连有178人,到战斗结束,只剩下了7个士兵。36团警卫二排在前线阵地上全军覆没。三十四团最后只剩下了21个人,35团最后也不足100人。
正像电视剧描写的一样,当时前线的指挥官向林彪打电话,说自己部队的伤亡太大,请求增援,或者撤下来休息。当时林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要求你必须守住塔山。
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官在很多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姓性命,去减少整体的伤亡,最终实现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
试想如果当时林彪心一软,同意四纵撤下来,那将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后果。进攻锦州的主力军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的合围,大批的重武器将会丢掉,惨重的伤亡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锦州,把55万国民党军队消灭在关外的计划就破产了。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重要含义,古今中外的优秀将领都明白这一点。
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军事组织,戚继光对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训练和作战,就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在鸳鸯阵中,指挥官如果战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处死,如果指挥官受伤,战士也要被处罚。
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纪,戚家军才以少胜多,战胜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到了北方的长城防线,同样把北方的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国时期的白起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赵国的40万大军活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正是靠着白起的不人道行为,才让赵国这一秦国的重要对手基本上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门户。
在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别人问董存瑞,你的班长和战友哪儿去了?董存瑞说都死球了。有人说董存瑞冷血,董存瑞回答说,他们都死了,哭有球用,只有替他们报仇才有意义。
这就是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判断战争也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战争就是死亡的艺术,只有理智的指挥官才能减少死亡,才会对局部的死亡视若无睹。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对一部分人的残忍就是对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希姆莱属于德国元帅吗?
如果希姆莱的军衔敢称为“陆军元帅”或者什么“党卫军元帅”的话,他的老大希特勒和纳粹党在1934年就应该彻底倒台了,甚至都不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其中包含着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党之间既合作又鄙视、既效忠又反抗的复杂关系,而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德国国防军作为普鲁士军官团的历史传承,强调自身是“德国唯一合法的武装力量”。
(全国总指挥领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德国所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怪胎,它虽然表面上是政党制的西式政治,而实际上军人出身的总统兴登堡和超然于政党存在的陆军(由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真正的海军、当时更没有什么空军,所以“陆军”成为德国军队的代名词),却在德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这支军队只有10万人。所以民选总理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兴登堡和陆军对于他们不满意的政党或者总理,也有足够的能力搞掉之。
在1932年4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第二轮投票兴登堡的得票率为53%,而希特勒的得票率为36.8%,说明纳粹党头目仍然不敌这位老元帅的威望,并且在这次选举中,有40万冲锋队员被动员起来在柏林周围构建了一道警戒线,尽管冲锋队头子罗姆跟陆军解释成为“必要的预防措施”,但是纳粹企图在选举失败后实施“政变”的企图已经昭然若揭。兴登堡和陆军随后稳定了局势,同时也开始对冲锋队这支庞大的准军事武装有所警惕。
(注意领章)
为了镇慑希特勒的野心,兴登堡于8月6日在总统府接见了小胡子同学,老元帅一手拄着拐杖,严厉地训斥了希特勒的不臣之举,在官方公报中有如下的消息:“总统严重地告诫希特勒先生,他要以骑士的风度来领导国社党(纳粹)作为反对党的运动,要记住他对祖国和德国人民的责任”。翻译过来,就是兴登堡警告希特勒,可以通过民选上台,但是如果想凭借冲锋队搞军事政变,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所以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兴登堡和坚决支持他的陆军,在小胡子面前那是神一般的存在,纳粹再不敢以非常手段夺权,只能乖乖地抓选举。并且在垄断资本、失业工人等阶层的支持下,终于在政党选举中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那么理论上希特勒将成为德国总理,兴登堡犹豫再三,在希特勒不断表示的恭顺之下,最终做出了这一任命,时间是1933年1月30日。
(兴登堡)
1927年的希姆莱,已经是从属冲锋队而存在的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党卫队也成为希特勒的嫡系近卫力量,其忠诚度比鱼龙混杂的冲锋队要高得多,到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初,党卫队已经发展到52000余人,最关键的是,希姆莱一直致力于将党卫队独立于冲锋队而存在。因此希姆莱后来在党卫队内部也设置了衔级,最高一级是“全国总指挥”,其他诸如什么小队长、突击队中队长、突击队大队长、旗队长等等。
但是要注意,第一这还不能称为“军衔”,而只是准军事组织自己封的东西,并不具备合法性和官方的认可,第二,就50000多人的队伍,希姆莱的级别也高不到哪里去,也就相当于个中将军长,所以讨论党卫队的军衔,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解读。包括冲锋队的什么冲锋队员、下级突击队长、上级突击队长和高级突击队长等衔级,也是自己弄自己玩的,德国官方并不承认,比如罗姆的职衔就是冲锋队参谋长、全国总指挥。
(罗姆和希姆莱)
希特勒上台后,冲锋队的人数和实力急剧膨胀,到1934年初已经达到250万之众,而实际控制人罗姆更加野心勃勃,企图把冲锋队建设成为“第二陆军”,这就让兴登堡和陆军大为光火。于1934年2月28日,希特勒召集陆军和冲锋队首脑举行三方会谈,议定陆军才是德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而冲锋队则负责入伍前的青年、退伍军人的军事训练,但是罗姆等冲锋队高层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叫嚣进行“第二次革命”,最终遭到“长刀之夜”的大清洗。
因为这个时候兴登堡还健在,因为罗姆已经不大听从希特勒的招呼,因为希特勒的地位并不稳固,所以冲锋队被清洗势在必行。老实说虽然冲锋队有数百万之众,但那是一群缺乏武器装备的乌合之众,真造起反来未必是国防军的对手,希特勒也是权衡过利弊才下手的,而他干掉罗姆和冲锋队所依靠的力量(陆军只是监督而没有插手),就是希姆莱的党卫队。
(必须老实)
党卫队从此以后成为纳粹的主要政治武装力量,人数也扩充极快,尤其是兴登堡1934年8月挂了以后,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改称元首)的大权于一身,希姆莱的势力自然壮大,到1935年党卫队已经发展到47万余人。至1936年6月,希姆莱升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从党卫队当时的规模和级别上看,他的衔级大约相当于国防军的陆军大将(一级上将)。
大家要注意,希特勒尽管已经熬死了兴登堡,但是在势力庞大的普鲁士军官团面前,他在处理党卫队和国防军的关系时,仍然是小心翼翼尽量保持平衡的。他在初期支持党卫队控制警察和情报、治安系统,却不敢轻易的同意希姆莱组建武装党卫军野战部队,直到1938年前后,才开了一个口子同意组建武装党卫军三个团级战斗队,然而在国防军高层的干预下,党卫军并没有独立的征兵系统和补给系统。
(这是全国领袖领章)
二战初期,武装党卫军的野战部队从团到师,仍然是配属给国防军各大战略单位作战,并且要接受国防军战地司令部的指挥,到法国战役的1940年,武装党卫军的规模也仅仅在90638人的规模,尚不及国防军的一个满编集团军。所以这一时期,希姆莱的所谓“全国总指挥”仍然也就相当一个大将衔,并且只是“相当”,因为国防军从来不认为党卫队和武装党卫军是一支正规的军队,双方的矛盾也是较大的。
分水岭应该是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纵容下,以及武装党卫军在战场上的狂热表现,使其野战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是年底已经发展到50万人,再加上国内“下属党卫队”的各色人员,希姆莱掌握的武装分子已经超过百万之数。为了让武装党卫军跟国防军在战场上衔级配套,不仅增设了“党卫军军衔”,也就是我们了解的什么党卫军少校、党卫军少将等等,同时还把党卫队相当于将官的肩章,全部采用与国防军一样的金线编织大肩章,这时候称为军衔还算靠谱。
与此同时,希姆莱在党卫队全国总指挥的衔级之上,增设自己专属的“党卫队全国领袖”衔,同时保留“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等衔级,既然“党卫队全国总指挥”类同于大将衔,那么希姆莱的新衔级,确实要等同于国防军的陆军元帅衔,在二战末期,希姆莱能够出任后备军总司令和“维斯瓦集团军群”总司令,也说明了这一对应标准。所以我们说,希姆莱的军衔等同于元帅,仅仅是从1942年到德国战败不到三年的光景。
然而仅仅是“等同”或者说是对应而已,还说不上什么“属于”,毕竟那是两套衔级系统(军队和党属武装),毕竟国防军到战败也不认为武装党卫军是什么正规军。
女主姓苏男主姓顾的小说?
男主顾沉女主苏沫沫的小说《花样宠妻:冷酷总裁欺上身》又名《军长把我宠上天》。
作者:杨子之爱
简介:苏沫沫为救母亲被迫卖身,不料买她的竟是前男友顾沉,到底是缘分使然,还是某人刻意为之? “我不卖你!”她后悔万分。 “我看除了我还有谁敢要你!”他淡定自如。说好的再见面,他必然报被抛弃之仇,为何一颗心全扑在她身上,生怕她受委屈? 婚后更是花样宠妻,除了她不想要的,没有他给不了的。小三嫉恨,他一巴掌拍走;朋友陷害,他抬解决,只为她的小妻子过的幸福快乐。
历史上有哪些惊世骇俗的事?
“干什么的?”一国军连长拦住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此刻饶漱石等人正从山间小路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这样的场面一路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几次了。
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并说道:“我们是商人,遇到打仗后我们就躲进了山里,无奈在山中迷了路!”
这样的话在这个关键时期无疑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在银元这些通关“利器”面前,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嗯!你们从这里下山后往东走就安全了!”看在通关“利器”的面子上,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就此放行了。
但就在饶漱石等人往前走了不到20米的时候,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等等!”说完就朝着他们走了过来。饶漱石等人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暴起反击,国军连长一边走一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就这样下去,是过不了关的,这是路条,拿着这个你们才能顺利走出去!”
就这样,饶漱石一行顺利到达了盐城新四军总部。饶漱石也成为了“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在后来重建新四军的艰难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饶漱石“皖南事变”的悲壮“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途径安徽泾县时遭遇国军7个师8万人袭击,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在随后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新四军高层决定分头突围,这样突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这样,一路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率领;一路由军长叶挺和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饶漱石率领的新四军余部开始了艰难的突围战。
突围的第七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了一旁的草丛中,当天晚上被突围至此的军部卫士连发现并救起,但随后在章家渡渡河过程中,卫士连被敌人察觉,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湍流的河水中,就算如此,战士们也没有放弃重伤的袁国平,而是将他举过头顶顺利渡过了河,袁国平此刻虽然重伤在身,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他几次要求战士放下他突围,但都遭到了拒绝,最终袁国平趁着大家不注意之际,毅然决然拔出了随身的配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袁国平“皖南事变”后第九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副政委饶漱石等人翻过火云尖,来到一处狭长的深谷中,这里正是国军108师驻地所在,叶挺和饶漱石带领着身边的千余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激战。过程中,队伍再次被困,饶漱石和其他战士们一度要求叶挺带一部分人先行突围,但被叶挺拒绝了。
正当队伍就快弹尽粮绝之际,只见国军方向一个举着白旗的人朝新四军跑来,口中还喊着:“叶军长,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你们可以派个人来谈谈。”见状,时任政工部部长的林植夫不待叶挺开口,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和国军108师的高层有点旧交,我去谈谈!”结果林植夫一去不复返。
叶挺叶挺身为军长,戎马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早就将生死看淡了。此刻他为了手下的战士,决定亲自去谈,这一去就被扣押了,身陷囹圄多年。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二位新四军高级干部被扣押。
一个多月后,已经成功隐藏在赤坑山蜜蜂洞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人正在筹划向江北突围的计划。由于蜜蜂洞太小,只够容纳4个人,警卫员只能到蜜蜂洞的四周进行警戒,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意外发生。
项英一天夜里,叛徒刘厚总趁项英、周子昆等人熟睡之际,悍然朝二人开枪射击,两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蜜蜂洞。
到这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扣押,已经没有几人了,饶漱石无疑是幸运的,叶挺离开后一段时间,饶漱石知道情况不对,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他深知聚集在一起目标太大,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下令大家化装后分散突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子昆匪夷所思之处首先,“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很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当然,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考虑,或许没有毛病,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做的并不是时候。
主要就是此时国军已经和八路军及新四军并肩作战了数年,底层军官和战士们已经结下了深厚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友谊,正是同仇敌忾之际。老蒋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有人敢违抗命令,但一定会对国军士气产生影响,以及对他自己的威望产生影响。当然,全世界、全国的舆论也不可能站在他这边,所以老蒋的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老蒋其次,就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几乎被团灭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已经已经到了他们那种层次,虽然避免不了还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牺牲的概率却是很低的。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牺牲过程,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毅然决然开枪自杀殉国、叶挺为了队伍亲赴敌营谈判就是那一带革命家大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钦佩,所以也没啥好匪夷所思的,只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在这一次事件中差点被团灭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项英和周子昆的死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枪是没有消声器的,而且警卫员就算不能在洞里休息,肯定也不会距离洞口太远,而是在四周警戒,枪声那么大,他们听不到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事后刘厚总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投敌。
蜜蜂洞最后,饶漱石等人被国军连长放走的事。这个事情也很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能成为连长的人自然不傻,他一定看出了饶漱石等人的身份,而且能拿出那么多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的人,在新四军中地位自然不会底,如果把饶漱石等人抓了送回去,自己的仕途岂不是一片大好,但这个国军连长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明显不符合常理,难道说这个国军连长的觉悟很高?换做是正在看此文的你是当时那个国军连长,你会怎么做?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国军连长觉悟确实很高。就像上面说的,老蒋的这个决定是不得人心的,国军连长和新四军部队一起抗击日军那么多年,有感情基础也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感情基础,饶漱石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干部,认识他的国军战士怕不在少数。就算不认识,老蒋既然要发动“皖南事变”,会不将饶漱石等新四军高级干部的照片或者画像分发到基层搜山队伍中?就算国军连长有放走饶漱石的心,其他某些有心的小弟怕是也不乐意。所以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饶漱石结语几乎经历了革命所有时期的饶漱石,可以说绝对是坚定的革命家,而且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自然是经受住重重磨难和考验的,思想上也不应该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家在后来竟然犯了错误,让自己身陷囹圄。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花样作死的事?
1】汉武帝的儿子刘胥是一位肌肉男。他饲养了一群狗熊作为格斗陪练。这一次,他挑中了一头威猛的大熊进行对打,没想到大熊不讲武德,一巴掌扇向了他。
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四子,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他身材高大魁梧,浑身都是腱子肉,拥有八块腹肌,孔武有力。
刘胥自幼不喜欢读书,热衷于户外运动,每天都要出门嬉戏游玩。
这家伙智商有点欠费,他的爱好说起来让人不可置信,那就是与野兽搏斗。
汉武帝对他的荒唐行为非常愤怒,屡次对他进行训斥。可是他根本就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久而久之,汉武帝对他彻底失去信心,将刘胥的名字从储君之位的清单中直接删除掉。
《汉书》中记载:“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最初刘胥心中深知皇位与自己无缘,因此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展自己的爱好。
他斥巨资修建了一座“熊瞎子格斗陪练俱乐部”。在其中圈养了各种狗熊,没事的时候,就要翻狗熊的牌子,选一个来跟他搏斗练手。
当然,选陪练狗熊的任务都由手下人来进行,这活儿可是要掉脑袋的活儿,跟狗熊搏斗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伤了刘胥,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因此,手下人费尽心思,想方设法饲养一些有气无力的弱熊,每次刘胥要跟熊搏斗的时候,就将这些弱熊挑出来应对。
刘胥不明白其中的机窍,每次将熊打得奄奄一息,都觉得自己力大无穷,仿佛化身“无敌战神”,内心成就感膨胀到无限。
可是有一次,刘胥执意自己钦点了一只威猛的大熊。没想到还没等他施展拳脚,就被熊一巴掌打倒了。
是不是刘胥最后的死因就是因为挨了大熊的巴掌呢?确实有人认为刘胥是在跟熊格斗过程中死掉的。
可是从年龄上来看,这个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刘胥出生时间不详,他被封为广陵王时是公元前117年,死亡的时间是公元前54年。在广陵王这个位置,他坐了64年。
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64岁,在如此垂垂老矣的时候,再自视甚高,也不太可能去和狗熊搏斗。
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这又是另一个花样作死的故事。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嫡长子刘据7岁就被立为太子。刘胥在这个时候并未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而是一门心思吃喝玩乐。
可是,刘据37岁时,被人陷害,汉武帝在他家中竟然搜出了人偶,认定他行巫蛊诅咒天子。
刘据被逼无奈,起兵造反,后来兵败自尽。
储位出现了空虚,刘胥内心突然萌发出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汉武帝还有四个儿子。他指定了最小的儿子刘弗陵成为太子,即位后,被称为汉昭帝。
汉昭帝即位时只有8岁,刘胥认为这个弟弟相当弱小。因此内心一直蠢蠢欲动,盲目自信不断滋长,几年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准备采取点实际行动来夺取皇位。
他想到的是什么办法呢?
现在听起来有点可笑,可是当时楚地非常流行巫蛊之术。于是,刘胥精挑细选,请来了一位楚地著名的女巫李女须,让她请神并下诅咒。
李女须又跳又唱,哭泣着说,汉武帝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汉武帝想让让刘胥当天子。周围人听到此话,立即匍匐在地。
刘胥又让李女须到巫山祈祷。恰在不久后,汉昭帝突然生病去世。刘胥认为李女须能力超强,杀牛宰羊庆祝祈祷灵验。
可是,刘胥并没有如愿以偿当上皇帝。权臣们经过一番讨论,急招昌邑王刘贺入京为帝。
刘胥又让李女须祈祷诅咒。这一次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刘贺糊里糊涂地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还没等屁股坐热,就被权臣们列出1127条罪状,赶下了皇位,他只在皇位上坐了27天。
听到这个消息,刘胥心中大喜:女巫实在是灵验,看来我很快就要当上皇帝了。
还没等刘胥的兴奋劲儿过去,一盆冷水又泼了下来。皇帝依然不是他,这次上位的是哥哥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即汉宣帝。
更让刘胥绝望的是,汉宣帝没多久就立了太子。刘胥不由得感叹:“这还有完没完啊,看来我终究无法成为天子。”
于是,他终于停止诅咒。别以为这家伙就这样安稳度日了,他作死的历程还没有结束。
其实汉宣帝对爷爷辈的刘胥很不错,陆续赐给他黄金共五千斤,其他器物也赏赐很多。
可是刘胥内心总有一股愤愤不平之气,平静的日子过得飞快。突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像药引子一样,将刘胥内心的不满引发了出来。
刘胥的儿子刘宝因杀人被剥夺爵位,又与刘胥的姬妾通奸被发觉,而后被关进监狱,诛杀。
刘胥受到此事牵连,很多田地被没收,分给贫民。
心中愤怒的小火苗熊熊燃烧起来,刘胥又想起了久未运用的巫蛊之术,让女巫重新开始请神诅咒。
这一次可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行诅咒之事被人发觉,有官员来追查此事,刘胥内心惶恐不安。
刘胥的行事就像见不得光的老鼠,虽然背地里干了很多坏事,却胆子相当小,不敢承担后果。
他先是杀人灭口,处死了巫师和相关人员20多人。
可是,这一行为也没有瞒过查案的官员。汉宣帝亲自指定官员审讯刘胥。
刘胥谢罪说:“罪该万死,这些罪状,确实都有。不过事情已过很久,请允许我回去仔细想想再全部招供。”
刘胥回宫后,自知很难逃脱罪责。干脆进行了最后的狂欢,他大摆酒席,与儿女、姬妾等弹琴唱歌,胡吃海喝,一直狂欢了整夜。
接着,他留下遗言:“皇上待我很重,而我太辜负皇上。我死后,尸骨应当暴露在外。如果有幸允许安葬,也应薄葬,不要厚葬。”随即用自缢而死。
汉宣帝对这个荒唐的爷爷也是无可奈何,不过他并没有按照刘胥的遗言行事。而是格外开恩,赦免了刘胥几个儿子的死罪,只是贬为庶人。
那么,汉宣帝是否让刘胥暴尸荒野了呢?这件事情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2000多年后,一束光照进幽暗的地底,尘封已久的一切又重现世间。
1979年,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乡的神居山上,一声炸山的炮响,炸开了两座汉墓,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展现在众人眼前。
深达几十米的地下,皇室贵族的气派尽显,宛若昔日的歌舞升平在时空中凝滞。
两座汉墓中正是广陵王刘胥和他的夫人。
汉宣帝不仅没有让刘胥夫妇暴尸荒野,反而为他们举行了诸侯王级别的奢华墓葬。
无数精美的随葬品让人赞叹,而最为让人惊喜的是代表皇族身份的汉代最高葬制--黄肠题凑、金缕玉衣。
“黄肠题凑”是帝王陵寝椁室的标志,四周用柏木或者楠木搭成框架架构,其上覆盖上顶,好像一间有顶有围墙的小房子。
柏木黄心,因此叫做黄肠。题凑是木头的堆叠方式,均将小头向里,大头向外。木头缝隙之间严丝合缝,连薄薄的刀片也无法插入。
柏木和楠木都是生长十分缓慢的树木,水桶粗的木料生长要用近百年的时间,而刘胥的寝陵实际的黄肠题凑面积竟然半个足球场大,全部是用大型楠木组合成的!木头之间全靠榫卯结构相连,刚出土时连薄薄的刀片都无法插入其连接缝隙。
“金缕玉衣”更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由金丝将一片片精雕细琢的玉片按照身体的形状,连接成衣服,穿在死者身上。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制作一套“金缕玉衣”十分不易。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几千片玉片。再用特制的金丝穿缀起来,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刘胥墓地中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粗略估计一下,整个墓地价值150亿!
一个荒唐王爷,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入住顶级奢华墓地。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声:投胎真是个技术活!
2】千万别以为刘胥这样作死的王爷只此一个,别无分号。仅仅过了100多年,东汉又出现一位同样作死的王爷,他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刘荆。碰巧的是,他是最后一代广陵王。
这位广陵王并没有和狗熊搏斗的勇气,不过他对皇位的热衷更甚于刘胥。
光武帝刘秀死后,他的四儿子刘庄继承了皇位,即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和刘荆同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按照道理来说,刘荆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可是他偏偏心中不服,都是同一个爹同一个妈,凭什么你是皇帝,而我只是王爷?
于是他就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作死之路,而且一路生命不息,作死不止。
刘荆亲自冒充大鸿胪郭况,给前太子刘疆写了封信,怂恿他起兵造反。
刘疆可没有造反的胆子,接到信后,就立即举报给汉明帝。
查来查去,最终查到了刘荆头上。汉明帝念及刘荆和自己是亲得不能再亲的兄弟,并没有问罪于他,只是安排了人监视刘荆的一举一动。
刘荆并未因为此事有所反悔,而是更加变本加厉,一直寻找机会,想一举夺取大权。
几年后,边疆羌人造反。刘荆不仅不共同抵抗外敌,反而意图趁乱起兵,逼汉明帝退位。
可是还没等他动手,就又败露了。
汉明帝一看,这个兄弟留在身边就是个祸害,杀他不忍心,宠他又会有恃无恐。于是,汉明帝将刘荆封为广陵王,将他打发到封地,远离都城。
按理说,刘荆多次犯了谋逆大罪,却没有受到惩罚,正常人对此都应该感恩。可是,刘荆却并非常人,他反而觉得汉明帝对他不公,心中愤恨难平。
要说这人一根筋起来,真是神仙也拉不回。
到达封地后,刘荆又开始策划第三次谋反。这一次,为了能够一举成事,他找了个有名的相士来占卜。
刘荆问相士:“我和先帝长得很像,先帝30岁得天下,我现在也30岁了,到了起兵的时机吗?”
相士一听,心里大叫不妙,原来这家伙是个反贼。于是,他敷衍了刘荆后,立即向汉明帝打了个小报告。
这一次,刘荆得知事情败露后,态度很好,自己把自己关进了大牢。
汉明帝一看,这熊弟弟好像是知错了,就再给他一次机会吧。于是又一次原谅了他,将他的广陵王降为广陵侯,减少了他的随从和护卫。
刘荆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刚从大牢里出来没多久,刘荆找来巫师行巫蛊之术,没想到马上又被人举报了。
这一次,没等汉明帝发话,就引起了众怒。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一门心思,执迷不悔想造反的刘荆。
不知道是因为屡次失败受不了打击,还是因为皇帝的理想无法实现造成的绝望,或者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刘荆自尽了。
刘荆死后,汉明帝将广陵国改为广陵郡,刘荆的后代降为比“王”低一级的侯,广陵王从此绝迹。
刘荆的墓地在扬州甘泉山,虽然没有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却依然规模宏大,气魄非凡。
墓地经过多次盗掘,大部分随葬品已经被盗。可是从仅剩下来的一些随葬品中,仍然发现了不少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足以让人见识到汉朝工匠的鬼斧神工。
这些文物中,错银铜牛灯可谓是国宝级文物,集创造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见者无不击节赞叹。
铜牛灯高46厘米,铜牛身长36厘米。牛腹中空,背上驮着圆形灯盘,灯盘上有一片镂空菱形斜方格花纹式样的遮罩,通过转动灯盘上的把手,调节遮罩的角度,起到挡风、遮光的效果。
最为绝妙的是,灯罩上有罩盖,盖顶之上一根烟管与铜牛头顶相连接。当灯火点燃时,烟尘通过烟管导入铜牛腹中,被其中预置的清水溶解。
这竟然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环保灯,构思巧妙之极!
铜牛灯上用银丝装饰出龙、凤、虎、鹿等各种珍禽异兽的图案,说不出的灵动和飘逸。
可想而知,如果盗墓贼没有捷足先登,刘荆墓中将会有多少精巧奢华的稀世珍品!
刘胥和刘荆同为广陵王,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屡次造反屡次失败的滑稽形象。如果他们不是这么作,将会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奢华生活。
可是人性总是贪婪的,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王位,刘胥和刘荆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不作不死之路。最终自作自受,只能让人徒呼奈何了!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