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自杀的吗

天美资源网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自杀的吗?

王国维先生对我国甲骨文和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国学大师。他也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王国维不但在历史学,哲学,考古学方面颇有造诣,他还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外语,做到了从西方的新角度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看他的文章,挥洒自如,可见到中西贯通之自然。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自杀的吗

何为大师?

《红楼梦评论》——成于1904年,从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和悲剧命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也是红学史上重要的“文学评论派”开创者。

《人间词话》——成于1910年,对历代诗词作了解读和评价。不仅分析各词人的风格,更阐明了自己的“境界”一说,即“出于外而能观,入于内而能写,内外圆融而悟”。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宋元戏曲考》——成于1913年,又名《宋元戏曲史》,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戏曲历史的专著。以戏曲大发展的宋元时期为重点,给读者探讨了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历程。被后世的戏曲研究者每每用作重要参考依据。

《观堂集林》——成于1923年,晚年的王国维把自己对殷墟卜辞,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西域汉简,汉魏石经,敦煌文书等等史料的研究总结收录在了一处。

《古史新证》——成于1925年,王国维此时在清华国学院担任导师。他在自己对历史的考证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份基于甲骨文和殷墟研究讲义,第一次倡导研究历史需要“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加以“地下之新材料”,即史料与文物相结合来研究历史,意义极其重大。

不仅于此,王国维还著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本作品,可以说留下了丰富的文史研究遗产。后人大量新的研究其实都建立在他的成果之上。

大师之死:

1927年6月2日,蒋介石的北伐军节节胜利,孙传芳下野在即。这天,身处北京的王国维参加了讨论下学期招生的会议,席间他笑容依然。稍后,他向朋友借了五元钱,雇人力车来到颐和园,在院中的昆明湖鱼藻轩悄然投水。据说他面朝下而毫无挣扎,两分钟便告身亡,连后背也没有打湿。人们捞起遗体后于衣袋内发现了一纸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目前学术界对大师的死因有几种推测。但很可能是多种负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殉清说——王国维16岁就中秀才,对经史研究非常深入。希望像传统文人一般能以己之学来挽救国家挽救帝制。但当时列强入侵,国家崩坏,可谓内外交困,让他的志向无法实现。随后又接触到新兴的“西学”,并且对西方哲学研究很有见解。通过对叔本华等人悲观主义的理解,他认为西方思想崇尚竞争贪欲,全盘引入西学会更加“国将不国”。

因此,王国维把中国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也就是需要延续满清的统治。辛亥革命后,他对立宪共和持消极态度,寄望溥仪能够重振朝纲。张勋复辟失败后,王国维对现状更加失望。数年后,他被退位的溥仪封为“帝师”,再度燃起重新恢复孔孟之道的希望。1924年,冯玉祥等人用武力威胁溥仪,称两天内离开紫禁城,否则就要开炮轰击。见不仅皇帝退位,连优待条件也被撕毁,王国维等忠于清廷的保皇派以为奇耻大辱,他和罗振玉,柯蓼园等人相约准备一起投河自尽,结果因家人极力阻拦未果。

1927年,北伐大军一路向北京扑来,王国维和章太炎等传统学者纷纷反对。路上由于军纪不严,北伐军杀了不少传统学者的头,比如王国维也认识的湖南大儒叶德辉。还有传言称北伐军进北京后腰杀光留有发辫的遗老。这样令人绝望的未来景象,加上国民党所谓宪政的名不副实,让王国维对当下时代彻底灰心。也就导致了再次投水的“义无再辱”。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讨债逼死说——王国维求学时代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日本的数年研究生活全靠学者罗振玉在经济上帮扶。对此,王国维也很感恩图报,接连几本著作都以罗振玉的名义出版,后来的《殷墟书契》更是轰动一时。两人还成为了儿女亲家。罗振玉推荐王国维给溥仪以后,完全以恩人自居,处处使唤吩咐王国维。一般人恐怕认为过去的经济资助已经抵消之时,罗振玉却突然向他追债,更不知用什么手段三番五次的逼迫王国维,让又穷又爱护面子的王国维走投无路。按照溥仪的回忆,当时他让内务府托王国维卖掉一些字画来换取现金。结果罗振玉横插一杠,要过字画贩卖了1000多元,却全部做为王国维欠他的债务扣下。王国维找他索要,他竟然算起旧账,还要王国维补上欠款不足的部分。如此把王国维逼上了绝路。

自杀前,王国维把和罗振玉来往的信件统统烧掉,与其绝交。加之家中大儿子离世,妻子出走,王国维内心痛苦可想而知。这不能不说也是一项重要的催化剂。

(年轻时的王国维与罗振玉,左为王国维)

文化衰落说——对于传统文化,中国人千百年来生于其中,长于其中。文人以其为生存根本。在满清没落民国混乱之时,新旧交替并没有带来稳定局面。反而战火相接,争乱不止。民众朝不保夕,活命尚不可保证,军阀们又杀戮文人。各种思潮更是四处涌动,让人无所适从。正如民国媒体叫嚣废除汉字,采用拉丁字母,许多新文化运动过于激进,友人陈寅恪也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精通中国文史的王国维可以说眼见时局,而经受着思想上的痛苦折磨。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传统文人还认为满清统治即是传统孔孟文化存在的根本,如今帝制消亡,纲常不存,整个中华文化失去依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定也难以在洪流中存在下去。他的举动就是以自身为正在消亡的传统文化殉葬。

(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上,拉丁字母把汉字杀的七零八落)

对未来的悲观——王国维在文史方面学识渊博,他的总体性格是偏向悲观的。通过对国史的研究和对德国哲学的探析,他认为欧美文化不到十年间就会消灭殆尽,届时“数万里之大陆将空无居人”。那些以欧美文化为自身文化,或者自身文化不足以匹敌欧美文化者,也将面临同样的结局。中国文化便是如此,“中国且学欧美人之破坏文化,以自破坏其文化”。至于最终的结局,他悲观的认为“世界最后之日将近矣。”

(批判主义的尼采和悲观主义的叔本华影响了王国维的思想体系)

尾声。

纵然大师离去,但他留下的著作已经成为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基石。

时隔80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于2009年11月重新建立,我们衷心希望我国的国学研究能够延续王国维等一批大师的步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文献:《追忆王国维:增订本》《王国维寻死原因三说质疑》《国学大师之死》《我的前半生》

王国维被誉为?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在史学上,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其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开拓了史学的新向度,其于上古史、唐史、宋史等古史的研究,于历史地理的种种发明,于历代文物的精心考证、于敦煌学的拓荒,无不展现了王国维卓越的史学才能与博大的堂庑。在古文字、语言学方面,王国维于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石经等呈功赫赫,丰碑巍峨;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校勘学,皆渊萃卓如;且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为王国维治学中的一大法宝

学者研究红楼梦都有哪些作用?

术业有专攻,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内容知识丰富,人物真实多彩。读懂读透不容易,需要学者的研究解读。有很多不读红楼梦,或误解红楼梦,或不喜欢红楼梦的人,他们经常会讽刺揶揄红楼梦研究学者,说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人等等风凉刻薄之话。

红楼梦需要研究在于:一是红楼梦作者不明,虽然经红学家考证,前八十回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作者为高鹗或无名氏。但至今对于曹雪芹还是有争议,一是作者是否曹雪芹有疑问,而是曹雪芹是否就是曹寅后人也有疑问。再就是是一人独创还是在前任基础上修改增删也有疑问。只要有疑问,就需要去探索。

二是红楼梦的诞生流传出版历程复杂,散佚较多,各版本皆有出入。手抄本散佚的散佚,拼接的拼接。程高本与抄本出入较大,修改甚多。为考证校订出接近作者原稿或较好的版本同样需要学者的校对考证研究。

三是红楼梦的作品意义也是很有争议,就像鲁迅说的,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等等。现代人同样各人看法不同,红学索隐派虽然不占主流,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笃信其说。考证派虽仍是主流越说,但却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疑问。后世学者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

四是红楼梦的解读看法更是不同,红楼梦就是一个明清时代人们生活场景的一个活的纪录片,里面不只有贵族的生活,同样能看到平民和下人等生活和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心理思想。以至于现在对于红楼人物,红楼事件的解读层出不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现在得自媒体解读红楼梦的是不厌其多,图文的视频的等等等等。出版的专著分析人物的,建筑的经济的更是琳琅满目。

总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学者研究红楼梦的工作会一直继续下去。

如何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属《人间词话》,其中谈及治学经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

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比喻成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寓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

其实,凡事皆类似,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

有了目标,欲追求之;

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

挺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才可喜获成功的果实。

否则,半途而废,万事难成!

......

王国维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国人评价说,王国维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做学问是他一生的全部工作和事业,他以其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

民国最牛的国学大师是谁?

现代教育制度引入中国,也只有120年历史。之前实施的是科举制度,虽然在考试科目中增加了少数西学,但不是完整的教育体系。民国的大师耳能熟详,有谁认真读过他们的著作?在当时世界上占什么地位?和当时西方学者比较,谁的学术造诣更为卓著?我们当然要遵重历史,不倡导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不说,由于当年西方自然科学逐步引入中国,梁启超等人顺应国家转型,对新文化起到了启蒙作用,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基础。这不是大师有多公牛气,钱学森、杨振宁等人后来都超过他们;也不是民国政治有多么美好,恰恰说明它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一大批文化人和开国将军相互支持,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必然会有大师辈出的高光时刻。如同春科战国时期,社会急骤动荡,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消灭了封建制度,催生了王权专制的郡县体制。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必然由中国文化接续再造,出现一些大师级人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