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富贵列车,今年的新冠疫情对你工作生活的影响怎么样?
春节前夕,买了1/23的车票准备在武汉转车到随州丈母娘家,当看到钟院士的央视采访,一查中转站是汉口火车站,那里离当时说的疫情爆发区华南海鲜市场仅一街之隔,带着两小孩去那里不是往病毒上凑吗!果断退票后又打算开车去(避开武汉),最后也好在没有前往。算是躲过了困在武汉或随州的境遇。
这个春节算是最长却又最宅的一个假期,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看电视,刚开始梅州也有出现感染病例,那几天都不敢出门,亲戚也没有拜访,老家也没有回去了。
当准备按原公司开工时间出发返莞上班时,接到公司通知延迟开工,许多同事已经在高速路上或是火车上了,又就近折返,也有的已经到达公司。当2/10复工时,人不到一半,一天三次测量体温,所有会议暂停,错位就餐,……
还好度过了那一段高度的防疫期,近两个月公司的订单也还算正常,正当中国疫情控制之时,只是国外疫情急剧蔓延,外国人甚至是外国领导人的不重视,对这个新冠病毒的认知错误,比如特朗普,约翰逊之流,如今海外停工停产,已然影响到外贸的订单,五六月份的影响会更明显。
但愿大家都能安然度过这个人类劫!祝我们好运!
要吃闺女一刀肉为什么不是儿子而是女儿呢?
为啥说“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是什么意思?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曾有无数的俗语流传下来,这些俗语大多都是通俗易懂的,并且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它们广泛都在农村流传,所以说我们有时候也千万不要小看了农村的文化,这些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带来的这则俗语便是来自于我国农村,虽然说这则俗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在它的身上却有很多的内涵。
这则俗语便是:'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样的话我们现代人听完之后便会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为什么人活到了六十六就要去吃女儿的肉,这也太血腥了,简直就是不把女儿给当人。其实当我们了解古时候的社会风俗之后,便会明白这句话并不是表面的意思了。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因为生产水平以及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的寿命普遍都非常短,在论语里边所说的“五十知天命”,意思便是说能够活到五十岁的人,基本上都算是长寿的了,都已经将生死给看淡总结人生了。并且根据古时候命理学的观点,只要是人过了五十岁之后便会有几个寿命上的大坎,只要是度过了一个便可以多活好几年,要是没能过去的话便只能寿终正寝了。
家里边有老人的朋友们都可以记一下,这几个坎分别为55岁,66岁,73岁以及84岁。古人们相信到了这几个命数的年份,自己都会遇到一些灾祸,到了55岁的时候人们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开始衰落,各种老年病都会接连而至,这个时候便会有一种命不久矣的感觉。
然而到了六十六岁,有句老话说“人过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意思就是说人到了六十六岁的时候,就算是不死也会有皮肉之灾的。据说这是由地府的阎王亲自给设下的坎,为的便是要老人们的性命。所以说为了能够骗过阎王活的时间更长,古人们就想出了吃闺女一刀肉的主意。
这里所说的吃肉并不是说真的要去吃自己闺女的肉,而是说在老人六十六岁生日的这一天,需要自己的女儿亲自上肉铺去割一刀肉,当然了这肉也不是随便割的,是需要一刀下去,肉的重量为六斤六两亦或者是八斤八两才是最好的。这块肉既是用来孝敬老人的,同时也是孝敬阎罗王的,希望这块肉能够替代老人被阎王给吃掉,而骗过阎王爷,让自己的父母可以长命百岁。
但是为啥要是女儿来买肉的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女子在出嫁了之后便不能算是本家的人了,一年也回家看不了父母几次,所以说在这样关键的时候就需要女儿来完成尽孝了,也算是女儿为父母尽了一次孝心。毕竟在古时候普通的老百姓能吃上一口肉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并且,到了这个年纪父母若是还能够吃的动肉,那么就说明父母的牙口以及胃口都是非常的好,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身体,的,即便是花了不少的钱女儿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句俗语虽然说在我现在看来是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这句话里边却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孝道观点。同时也表现出了子女们对父母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也是孝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于这句俗语我们只需要学习里边的孝敬之心便可以了,然后将其给流传下去。
至今为止你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
有人问电影《活着》在中国位于什么地位?大概就是《阿甘正传》在美国的地位吧;也只有最好的余华、最好的张艺谋、最好的葛优与巩俐,才能拼凑出一部《活着》。名留青史的伟大作品。而当下电影《活着》所拥有的荣耀与光环早就证明了它的艺术性;而同样经典的剧版《活着》仍然被埋没在历史尘埃里。
它叫做《福贵》
同样改编自余华的作品,同样拥有超高的艺术水准,同样拥有豆瓣9分以上的评分。
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部作品。
相比《活着》在豆瓣300000余人的评分,剧版《活着》3000人的标记是那么冷清。
这也应该是名留青史的作品。
说实话,我最先看的其实是剧版《活着》。
那时候尚且年幼,不知剧中的历史背景及作品厚重性,单纯的被剧中人物悲惨命运所打动;虽然不懂其艺术价值何如,但我知道这是一部好作品。
后来当我看完《活着》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改编自同一部作品;而等再次回温《福贵》的时候,才发现这部电视剧的牛逼。
虽然作为剧版《活着》,拥有瞩目的“IP”跟光环。
但电视剧《福贵》并没有沾到电影多大喜气;主要原因在于电视剧开播的2005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武侠年;而像这么一部反映时代跟历史伤痛的作品;只能接受不被重视的命运。
另外就是作品内容颇为敏感;这部涉及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时期的作品;很难得到上星的机遇。
最后,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知名度真的偏低,尤其是剧中的男女主角就算放到今天也只能算是五线演员。
所以因为诸多原因,导致这部堪称近十多年最好的电视剧被淹没在人潮里。
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更没有人知道中国有这么一部好作品。
真特么是可惜,我今天就要为它正名。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不输于《活着》的作品。
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超越《活着》的作品。
但就事论事,跟《活着》相比电视剧仍稍显逊色。
虽然该剧在艺术水准跟表演方面都堪称惊艳,豆瓣9.3的评分也高于电影《活着》的9.1;但在反映历史厚重性、时代的变迁以及在表演水准跟制作精良度方面仍难以跟电影比肩。
毕竟,那是国师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毕竟,那是葛优、巩俐最无懈可击的表演。
虽然电视剧中男女主的表演也很惊艳;但跟葛优、巩俐这种级别的演员相比仍有点差距。
所以与其将豆瓣评分当作衡量两者优劣的标准,不如当作观众对剧组人员的鼓励。
毕竟在《活着》已成传奇的情况下,敢拍剧版就值得尊敬。
况且在当时的中国市场,这种文艺性的作品只有赔钱的命运,在投资不多明知赔钱的情况下,主创们仍竭尽所能的奉献了一部堪比电影的作品。
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而就算现在这部电视剧被淹没在岁月的浪潮里默默无名,但我相信经过时间的冲击,历史也终将为这部佳作正名。
说回这部电视剧,其实对于演员观众可能既陌生又熟悉。
饰演福贵的叫陈创,你可能没听过;但你肯定知道他演过的一个角色。
那就是《宝莲灯》里的哮天犬。
说来遗憾,这么一位优秀甚至伟大的演员,被所熟知的却是一条狗的角色。
而在这部电视剧中,陈创可以说奉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
从最初的纨绔子弟到后来懦弱的平民,从尝尽了生活悲欢的父亲再到亲人相继告别的垂暮老人;这种跨越几十年的戏份最考验演员的功底。
而目前在饰演这种跨度的演员里,只有少数演员的诠释被铭记。
但陈创却在不到30岁的年纪,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
拥有如此超脱的演技却不被大众所熟知,真是可惜。
在这部作品里,没有陈创只有福贵。
在经历了历史动荡的年月,福贵的心酸、无奈、卑微、妥协,都被陈创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表演浸润到了骨子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他诠释的是一位经历沧桑巨变仍保持善心的老人,更是一位经历了几十年相伴仍初心不改的丈夫。
他演的真好,他是一位应该被时代铭记的好演员。
其实在剧情方面,相比电影我更喜欢电视剧。
不可否认张艺谋拍出了历史沧桑巨变的时代感以及生逢历史中小人物命运的无力。这种小人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下本就是一种悲剧;没有所谓追求与理想,唯有活着才是永恒的主题。
但时代偏偏跟你过不去。
而福贵的命运更是时代的缩影,在历史转变中经历离合悲欢。
影片注重的是时代的厚重。
这一点张艺谋无疑是成功的。
而《福贵》则是聚焦的是生逢历史齿轮下小人物的宿命。
没有时代没有主题更没有批判,只有跟生活搏击苟延残喘。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他们只有迷惑的接受世界不断的转变;然后将生活的中心放在家长里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是他生活的全部。
所有的苦难与悲欢,所有的屈辱与委屈都不能阻止他们乐观的活着。
如果说电影讲的是被时代所摇摆的命运,那剧版聚焦的则是跟命运斗争的不屈。
所以相较于电影,我更喜欢电视剧。
尤其是电视剧温情的结局,让我看到了苦难后的曙光。
相较于小说为了凸显时代的残酷福贵最后经历了亲人离世只有一头牛相伴。电视剧则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延续。
在原著中吃豆子被噎死的苦根活了下来;他成了电视剧更是时代下的延续,而最后电视剧中福贵也走进了新时代的变迁里,并且享受到了时代下的善意。
虽然相比小说削弱了时代的厚重性,但却是让我看到了活着最后的曙光。
我真的想说。
原著里生活赋予他们家庭的悲痛太多了,我宁愿以一种篡改结局的方式宽慰自己。
最后福贵微笑着送别老伴,那种乐观才是最生活最好的回敬。
最后他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在家珍离世时又跳起了那段花鼓戏;面对生活的磨难,他选了乐观与坦然。
最后我真诚地推荐这部作品。
虽然这个年代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碰触时代的伤痕;对于一些苦痛、灾难的反思作品选择了“袖手旁观”。
假装遗忘、掩盖跟伪装;假装历史跟自己没关系。
但反思不是让你纠错,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前进。
所以尽管知道观看这些作品时时代的疤痕会灼伤自己,更会让心情变得低沉。
但是总要有人去铭记。
如果你不喜欢,那我就替你喜欢。
如果你想遗忘,那我替你铭记。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位朋友问:“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千古名句,是苏轼人生智慧的总结,寄托了他对友人钱穆父的真挚情谊,蕴含着苏轼超然物外、恬淡自适的人生哲理。
苏轼的词
《临江仙·送钱穆父》全词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要想准确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词,需要从全词去把握,而要想充分理解全词,就要先知道词人苏轼的大致经历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然后再逐句推敲,上下阕联系起来分析。
结合他人生的曲折经历和当时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他这首词及最后的两句经典名言。
词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卓有成就,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至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这首词写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词中主人公之一的钱穆父,名勰,元祐初年与苏轼同在朝廷为官。后穆父“权知开封府,坐系囚别所,迁就圄空,出知越州” (据王称《东都事略·钱勰传》)。元祐三年(1088)九月,苏轼也受到排挤,不久即出知杭州。二人都是因直言得罪当朝权贵才被外放的。元祐六年3月苏东坡奉旨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此词估计应作于苏轼离开杭州前。当时他好友钱穆父罢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守改知瀛州(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看望苏轼。苏轼设酒宴饯别钱穆父时,写下了这首赠别词。
全词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帐饮后分别,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年。尽管你在人世间来回奔波甚至远涉天涯,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让人感受到像春天般的温暖。你的心平静如古井水不起波澜,你的品格像秋天的竹竿高风亮节。
让我感到惆怅的是,晚上你就要孤独地乘坐小船离去,到了为你送行的时候,月色浅淡,天空还飘着薄薄的云。陪酒助兴的美女不必紧皱眉头。人生就好像一场旅行,不仅你在路上,我也是旅途中的一个行人。
苏词解读
词的上阕写词人与友人钱穆父久别重逢的情景,赞美老友持守节操。
钱穆父的“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先看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元祐初年,苏轼任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即1088年,穆父出知越州,苏轼设宴为其送行,曾赋诗赠别。
“都门”指都城的城门。见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同义。
“改火”,指年度的更替。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天涯”比喻距离遥远。张九龄《望月怀远》有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三年来,穆父辗转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所以说“天涯踏尽红尘”,意为在人世间来回奔波甚至远涉天涯。“天涯踏尽红尘”是倒装句。
“依然一笑作春温”一句。 “春温”,指春天的温暖。承接上句,虽然不断来往奔波,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让人感受到像春天般的温暖。这一句反映了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后开心快乐的情景,也使钱穆父的豁达乐观表露无遗。
前面这三句可以这样理解:
自从我们在京城帐饮后分别,一晃已经过去了三年。尽管你在人世间来回奔波甚至远涉天涯,但相逢时依然笑容满面,让人感受到像春天般的温暖。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一句。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苏东坡与钱穆父志趣相投,都是固守君子之道的高洁之士,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看不惯的就是要议论要批评,因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所以才获罪。
“古井”比喻内心平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筠”就是竹子。词人化用白居易的《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为“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的心平静如古井水不起波澜,你的品格像秋天的竹竿高风亮节。这既是对友人的高度评价,也是词人自况,苏东坡何曾不是这样啊。自古文人多自比竹,代表其坚强、谦虚、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
上阕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写,先追述上次离别,再写穆父仕宦生涯的起起落落及其对身处逆境所持的人生态度,对淡泊功名、随遇而安、保持节操的老友表达赞美和同情,表面看似写朋友,实则二人同病相怜,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累遭贬谪的身世之感。
词的下阕写月夜送别钱穆父时的情景和词人的心理反应,劝慰友人同时也开释自己。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惆怅”形容词人送别钱穆父时的伤感和失落,“孤帆” 就是一张船帆,也指孤单的船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杜甫《秋风》(其二)有诗句“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孤帆”都是同样的意思。
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淡月微云反而衬托了浓厚的离情别绪。这一句是说,让我感到惆怅的是,晚上你就要孤独地乘坐小船离去,到了为你送行的时候,月色浅淡,天空还飘着薄薄的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这里代指酒席、宴会。“翠眉”指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颦”就是皱眉头。这一句是说,宴中歌舞助兴的美女不需要因离别而满脸哀怨,或者说陪酒助兴的美女不必紧皱眉头。词人在这里是借劝慰友人来安慰自己,要把哀愁转为旷达、豪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逆旅就是旅舍,旅店,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还可引申为旅途。《太平广记》中的许多故事都是在逆旅中发生的。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说天地是万物的客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间的不同,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
本词这一结尾,意思是说人生就好像一场旅行,不仅你在路上,我也是旅途中的一个行人。这与《古诗十九首》中诗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说的是一个意思。这一句拓宽了全词的境界,你我都是行人,谁也不孤独,这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开释,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苏轼写于熙宁九年(1076)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人间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界月亮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表达了苏轼那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这首《临江仙·送钱穆父》结尾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此词属赠别词却深含哲理,词风婉约与豪放兼具,一改苏轼其它诗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而是时空结合却情理相生,婉转回互而摇曳多姿。
苏轼此词写日常送别却写出新意,寓理于情却不露痕迹,写迎来送往、离愁别绪却无一愁字,写宦海浮沉、人生无常却哀而无怨,写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词中直抒胸臆却颇富理趣。
苏轼颂赞友人踏尽红尘仍高风亮节,词的句语意双关,不难解读,他自己也以竹自比终身守节,他劝慰友人却借用陪酒的美女说话,最后的点睛之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他在官场几起几落之后的思考所得,是他人生大智慧的集中体现。全词抒写了与友人共情共理的真挚情怀,表现出词人顺应时事的变化、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哪本书真正打动了你的心?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真正打动人的好书。以平凡人的世界演绎了不平凡的故事。作者以十年的跨度,宏观的讲述了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人生轨迹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情感和追求。是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