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来历,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
近日东非多国以及中东各国,相继受到蝗虫灾害影响,沙漠蝗虫数量一年半内暴增6400万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都在面临着几十年未遇的严重蝗灾。
这些沙漠蝗虫,正在以150公里每天的速度向南和向东蔓延,1月31日,我们的友好邻居巴基斯坦已经因为蝗灾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蝗灾一直是影响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灾害,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又以蝗灾的危害性最大。
就连古诗词中也有众多表现蝗灾的词句,“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就生动地描绘了蝗灾发生时的惨景,对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
蝗灾作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几乎贯穿了我国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最早对蝗灾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商代,在那时先民们就已经在思考该如何治理蝗灾。
而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蝗灾的记载,出现在周代,具体时间是公元前707年,《春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桓公五年,秋……螽。”
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历经三千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先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努力来治理蝗灾,在蝗灾治理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蝗灾在我国,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出现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我国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蝗灾就多达796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而随着史料记载越来越详细和保存下来的越来越多,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935年,发生的蝗灾高达619次,比隔年一次的发生频率还要高。
我国疆域广阔,在历史上经常发生蝗灾的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尤其是以华北平原为主。严重威胁着中原地区,威胁着粮食主产区。
蝗灾的出现,一直以危害巨大而著称,首先就是旱灾与蝗灾相连,而且由于蝗虫成虫的飞徙性,往往导致受灾面积非常大,如果治理不当,扩散速度也非常之快。
蝗灾的另一危害,就是对农业的破坏力巨大。“天下大蝗,连岁不解,行则蔽地,起则蔽天。入人家舍,莫能制御,穿户入牖,井溷填咽,腥秽床帐,损啮书衣,积日连宵,不胜其苦。”
大规模的蝗灾不仅威胁农业生产,在史料中甚至有吃人的记载。“河南飞蝗食民间小儿。每一阵来,如猛雨毒箭,环抱人而蚕食之,顷刻皮肉俱尽。”
而与蝗灾一同到来的,就是严重的饥荒,因为蝗灾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蝗虫所到之处,人能吃的蝗虫都给吃完了,要比旱灾水灾导致的饥荒严重的多。
由于蝗灾造成的危害巨大,各朝各代也对治蝗重视,从唐朝以来,便开始鼓励民众捕蝗,并设有捕蝗吏一职,统管全国治蝗之事。
历朝历代对捕蝗的奖赏不一,但都足够优厚,通常一斗蝗虫可以换一斗米,明代甚至可以换两斗米。而且朝廷注意在蝗虫刚刚孵化未成灾之时捕蝗,也是防患于未然。
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因为我国农业大国的大背景环境,蝗灾依旧以每3-5年就爆发一次的频率发生,且在治理过程中有反复。
五六十年代蝗灾频发,波及范围广,危害大。经过治理在七十年代得到了控制,但是80年代又有回升之势,受灾面积大幅上升,但好在治理及时,未造成严重破坏。
但进入九十年代,蝗灾卷土重来,1987年蝗灾受灾面积为13.79万公顷,而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蝗灾受灾面积就陡增到158.4万和363万公顷。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政府治理力度的增大和治理经验的积累,我国境内大规模破坏力巨大的蝗灾已经基本被消灭,只剩下小规模的蝗灾时有发生。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古人说天圆地方?
(象征盖天“三衡”的北京天坛圜丘)
中国古代,有过三种“宇宙理论”。
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天圆地方”,是“盖天说”的简单概括,即所谓“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理论”。考古资料证明,早到至迟在公元前五千纪,“盖天说”已经很完善了。
距今6000多年的新时代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礼器和图形,清晰地显现了中央凸耸的“璇玑”下“斗形”方脸的神祇,可知当时古人通过天文观象,已经掌握了“天极”“北斗”位置并形成了“天如华盖”或“盖笠”的认知。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璇玑”神祇)
古人如何认定“天圆”。上古先民观测天象,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确定一个“天上”的坐标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极”。
《吕氏春秋》云:“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作为居于北半球的上古先民,夜观天象,很自然地就望向了北方的星空,选定了“北斗”环绕运行的中心点为“天极”;而环绕运行所画出的“圆”之内的天区。古人称之为“璇玑”。
“璇玑”,在上古“宇宙观”中,不仅被认为是“天极”的中心,而且是中央凸起的绝阴之地。
(璇玑天区示意图)
记录了上古先民天文思想,并作为“盖天说”理论“代表作”的《周髀算经》曰——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古人发现,“璇玑”中心的“天一”“太一”等星,亮度明显弱于环绕运行的“北斗”,因此想象,“璇玑”是一个凸起的更高更远的天区。
这是“天如华盖”或曰“天如盖笠”观念形成的最初原因。
同样,这也是中国原始宗教中认为至上神“天帝”居于天之最高处“璇玑”的最初原因。
(距今7000年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图形)
古人如何认定“地方”。上古先民认为“天”像个“华盖”或者“盖笠”扣在大地上,那么,大地不也应该是圆形的么?
古人的“地方”概念,并非来自直观观测——观测大地形状,在古代,比观测天空困难难得多。
古人认定大地是方形,其实也是通过观测天象观象授时得出的结论——这就是通过确定“二分二至”而对东南西北的测定。
前面说到了《周髀算经》。“周”,之圆周;“髀”,本义是人的大腿或腿骨。人们最早以“人体测影”,然后,“立表测影”,“髀者,表也”。
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总结出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将“四点”以直线相连,得到了“+”这个符号。东汉许慎说,汉字“十”由此而来——“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古人不仅通过测影掌握了“四季”,还确认了方向。
(春秋时期“亜”字形墓葬)
古人把“+”符号的“一”和“丨”均等加宽,就形成了“亜”字,进而确定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当“一”和“丨”不停均等加宽,最后,就不再是“亜”字,而成了“囗”形。
距今7000年之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图形,证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由“+”符号,这在《周髀算经》中称为“二绳”,进而扩展为“亜”字图形。
而安徽埠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盘”,则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宇宙理论”的概貌。
(西汉天圆地方六壬盘)
“盖天说”的演进和特色。“天圆地方”,是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理论”的简单表述,但绝不是全部。
首先,“盖天说”也在演进。
《晋书.天文志》说——
“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曰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又《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是说,古代《周髀》研究者认为,“天圆”就像“锅盖”一样,“地方”恰似方形平坦的棋盘,天扣在地上。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天象“斗笠”,地如扣着的盘子,天和地,都是中高四周低。
这是“盖天说”关于“天圆地方”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
有学者认为,第二个阶段的认知,是古人关于“昆仑之丘”传说的根源。
其次,“盖天说”对太阳运行的认知。
还是《晋书.天文志》,其曰——
“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髀》。”
这是讲,通过“股表”测量,并使用“勾股”计算,得知太阳在天运行,有一个“七衡六间”的“天图”——
这个图,记载了太阳每日运行的轨迹——七个同心圆,是全年十二个“中气”的太阳视运动的日行轨道——内衡为夏至日道;二衡为小满和大暑日道;三衡为谷雨和处暑日道;四衡为春分和秋分日道;五衡为雨水和霜降日道;六衡为小雪和大雪日道;外衡为冬至日道。
七衡中,最重要的是“三衡”——内衡夏至;四衡春分秋分;外衡冬至。可知,“七衡”是“三衡”的细化。
“三衡”,标志着古人对“二分二至”的掌握。中国“三衡”遗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圜丘和三环玉礼器,直到明代北京的天坛圜丘,都是“天圆”“天盖”的象征。
再次,“盖天说”对日月星辰升降起落的解释。
又是《晋书.天文志》:——
“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廻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天阴气匀,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古人,还不了解地球自转,所以认为是“天转”;天南高北低,因此,“日入下”就看不见了,其实还在天上;夏日长冬日短,古人认为是阴阳变幻的关系。
“天南高北低”,有学者说,这是共工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神话的根源。
除此之外,“盖天说”,还包含了精细的几何数学计算,前面说到了“勾股”,所以才称《周髀算经》,限于篇幅,不详赘述,但其成就,足令人叹为观止。
(《周髀算经》方圆图和圆方图)
自然,“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也有自身难以弥合的“漏洞”。《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
“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揜”,即“覆盖”,这是说,“天圆”的盖子,总是不能把“地方”的四角都盖住。
于是接着说——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上面一句的质疑,也是后来“浑天说”和“宣夜说”两种“宇宙理论”认为“盖天说”不“圆满”之处,尽管“盖天说”后来让大地也“鼓起来”了,但毕竟还是难自圆其说。
曾子的后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理解,就已经离开“天文学”而进入儒学经学了。
男子出轨朋友妻被发现后?
自古奸情出人命,男子发现自己的的妻子跟自己朋友有一腿,怒火中烧真对方理论,对方同意可以补偿男子,但是男子提出要求,让对方的女人陪自己睡,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吃亏,毕竟自己被对方戴绿帽了,自己要找回场子,也想要同样的方式来弥补一下自己。
对于这种行为算不算强奸呢,这个首先得明确一点,那就是女的自己愿意而不是被强迫,男子强迫出轨自己妻子的人,要求对方让自己睡他的女人,而对方愿不愿意这个不知道,就算他愿意女的不愿意,那么也是不行的,如果女的自己愿意,这个事情就不好说是不是强奸,但是敲诈肯定是有了。
现实中曾经有一个案例,在云南的一个地方,一名男子拥有一个完整家庭,由于他要养家糊口,所以经常开车出远门送货搞运输,这种情况本来没有什么,只是他的妻子在家,而他同村的几个堂兄弟对他妻子产生了想法,偷偷的给他带了绿帽,刚开始他并不知道,后来他偷偷调查发现了。
他非常的生气,于是主动上门去寻找对方理论,对方知道理亏,于是想补偿平息这个事情,最终男子提出来一个要求,让他们把自己的老婆带来,自己跟他们的另一半也做同样的事长可以,这样才能让他满意,对方自然不愿意,还嘲笑他戏弄他,于是不欢而散,男子气不过想要报复他们,于是在跑运输的时候偷偷的从边境一些走私犯手中花大价钱非法购买枪支。
而且偷偷的在山里面进行射击训练,在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以后,除夕当天下午,他带着非法购买的枪支到那几个给自己戴绿帽的人家里,直接二话不说进行射击,最终造成了六人死亡的特大恶性案件,其中他的两个跟自己妻子有染的堂哥中的一个以及家人被杀,另外一个家人被杀自己躲了起来,还有一个住其他村,他不想自己家人被孤立,所以就没有去。
当然这个案件跟题目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在这里面反应出来的是情况的严重性,在绝大多数男人眼中都接受不了这种事情,所以自己妻子出轨对方,这种其实是道德上面的事情,法律上面并没有相关规定对出轨双方的处罚,当然在军婚里面有对破坏军人家庭的处罚,普通家庭里面是没有的。
但是提出自己要对方的爱人来补偿自己,这种情况就变了,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面就是一种胁迫,属于违法犯罪的,当然有很多人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法律所以这样,为什么地方给自己戴绿帽没有罪,自己用同样的方法还回去就有罪,其实原因在于对方你情我愿,而你是一种要挟的胁迫,意思性质就不一样了。
为何满清要强制实行剃发令?
辫子是清朝的象征, 而“剃发令”也是一个改变中华文明方向的重要政策。
剃发令的执行
金钱鼠尾是满族的传统,满族人自然是要留着辫子的,在入关之前那些投降后金及清朝的汉族士民与将领也遵循满族这一传统留着金钱鼠尾,但是这些人相对于满族主体来说毕竟还是少数,少数服从多数,遵循满族的习俗也可以理解。
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后,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入关后满族成了少数的那一方,而且中原文化向来是正统并且远远高于满族的文化水平,而发式冠服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作为统治者的满族还要不要让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汉族去剃发、遵从满族的文化?
从多尔衮入京(1644年五月初二日)到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入京之后的多尔衮颁布命令,命令在为崇祯皇帝守孝三日之后“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各官宜痛改故明陋习。”在多尔衮眼中,明朝的发型冠服反而成了陋习,投降清朝的官吏军民们都应该像新朝的君王臣民们那样留着金钱鼠尾。
金钱鼠尾样式
但是,很明显多尔衮低估了百姓们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也低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发肤受到损伤即是不孝,而儒家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所以剃发这一行为在当时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而清廷颁发的剃发令自然也受到了强烈的抵制,刚刚安定的北京秩序受到了动荡。
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意识到“剃发令”颁布得不是时候之后,多尔衮立即进行了调整。五月二十日,颁布了新的命令:“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清世祖实录》)首先掩盖了之前颁布的“剃发令”背后的真实目的,“剃发以别顺逆”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从文化上征服人数占绝对多数的汉族才是“剃发令”的真正目的。然后,又及时的改变了这一效果不佳的命令,从今之后“悉从其便”。
清兵入关后的形势图
而上述政策也不过只是缓兵之计而已,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因为这一年内清军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顺治元年五月到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军在山西、陕西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李自成被迫放弃陕西向南转移,李自成于五月初四牺牲,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在击败大顺之后,清军又马不停蹄的南下江南,于五月十五日进入南明首都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垮台。
弘光政权倒台后的形势图
在这种形势之下,作为唯一胜利者的多尔衮又想起了剃发,此时他觉得可以撕下那伪善的面具了。六月初五日,接到清军占领南京捷报的多尔衮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在多尔衮看来,剩下来的地区传檄可定,统一全国指日可待,强制推行“剃发令”再也不会对清朝统一天下造成影响了,即使有,也只会是螳臂当车罢了。
多尔衮剧照
紧接着,十五日又谕礼部:“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剃发令
至此,虚伪面具已经完全撕下,只剩下赤裸裸的征服者姿态。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一为大家熟知的恐怖言语即出自此后的正式官方文件之中,可见满清统治者的有恃无恐。
但是,多尔衮和其他满清统治者还是低估了汉民族捍卫自己文化的决心,就在“剃发令”颁布之后不久,已经归顺的江阴人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头发发动了起义,随后在嘉定、浙江金华等地又发生了民众自发的抵抗运动。而题主所说的“江阴八十一日”就是这个故事。
剃发的消息传到了原本已经归顺清朝的小县城江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1645年闰六月初一,江阴诸生在孔庙几回,一致决定不剃发,然而此时,江阴的上级政府常州府发来剃发的正式命令,其中含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著名的恐怖词语,一时间群情沸腾,而清江阴知县方亨见百姓闹事,就密告常州府希望上面派兵来“多杀树威”。然而这封密信却被截获,这封信彻底点燃了江阴人民抵抗清军的怒火。
于是,六月初二日江阴民众将方亨逮捕,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是陈明遇自知能力不足,就推举原任典史阎应元担任义军领袖。那么典史是个什么官?典史是州、县官的属官,主要掌管缉捕、监狱事务,但是品级很低,连从九品都算不上,是个“不入流”的官。
典史
正是在这两个不入流的小官的领导下,江阴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第一波赶来镇压的清军是常州知府派来的三百兵丁,六月初五被江阴义军全部消灭。随之而来的则是降将、原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率领的数万军队,但是由于阎应元等人布置有方,数万大军也束手无策,刘良佐无奈之下只能在城下对阎应元等人进行招降,没想到此举更是遭到了羞辱,阎应元在城头痛斥刘良佐:“有降将军,无降典史。”说得刘良佐无脸面对。
阎应元抗清
刘良佐久攻不下,引起了多铎的不满,多铎认为刘良佐一个明朝伯爵居然不能攻下一个小小的江阴县城,于是又派了博洛、尼堪两位贝勒率满洲八旗以及红衣大炮前来助阵,于是江阴城下集结了数万满汉大军,并日夜不停的用红衣大炮对城墙进行轰击。
八月二十一日,坚持了八十天的江阴城终于撑不住了,城墙一角被大炮轰塌,清军一拥而上,江阴城失守。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则投湖自尽,被清军救出,不屈遇害。而后,清军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恨,在江阴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直到二十三日才停止屠杀,等屠杀结束之后,城内只剩下大小五十三人。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是当时士人为了赞扬江阴人抵抗清朝运动的精神而写的一副对联。江阴一座小小的县城,以数万军民抵抗了清朝满汉大军八十天的进攻,极大的延误了清军推进的速度,如果全国每一座县城都能如江阴县城如此,那么清军恐怕没有推进到长江,就已经消耗殆尽了吧。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什么意思?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什么意思?有何依据?
答:因为月相变化一周为一个“朔望月”,也就是农历的一个月。天文专家说,从月亏到月盈需要有一个29天半左右的时间过程,只有全部过程都走向,月亮才能真正的圆满。
众所周知,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而在一个农历月的月中,月亮是从“新月”到“满月”的,而“新月”也叫“朔”,月亮最圆的那天称“望日”,也叫“满月”。但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优点混合而成的,因此这就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运转的情况而定了。
按照农历的标准,“朔”一定要落在“初一”这天,但“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早晚不管,而且每个“朔望月”本身也有长有短,这样月亮最圆满时刻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十五日的凌晨,但由于每个“朔望月”本身有长有短,于是“望”的时间就不能确定了,通常为农历每个月的十四、十五、十六甚至是十七日这天,按正常的时间规律来说,如果“朔”在初一的凌晨时分,那么“望”则一定在十五的晚上。这个时候,地球正好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最垂直的角度,这时从地球上看:当太阳缓缓的西下时,而月亮则正好从东方升徐徐起,那么,这个时候被太阳照亮的月亮,在此时此刻才是最圆的。
然而,当“朔”在初一这天出现的比较晚时,那么“望”就错过初一,而出现在了十六这天,甚至有时还会延长到农历的十七日。
其实,导致“满月”迟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引起的。月亮究竟是在十五这天最圆,还是在十六这天最圆,还要看“朔”和“望”的运行规律。受几百种因素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也是不匀称的,而是有时快、有时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具体时间也都是不是完全相同的。
其实,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所以总是时近时远的;最近时约有36万千米,最远时大概是40万千米。因此,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月亮和地球的距离近时,就走得快一些,而两者之间的距离远时,就会走得慢一些。天文学说,只有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在180度的时候,我们从地球上看去,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如同两个人正好脸对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圆月”。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与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两天的晚,上月亮看上去通常都是圆的,这时候月亮如镜似盘,又大又亮,珠圆玉润,如果是万里晴空,月亮会显得格外皎洁明亮,分外迷人。所以,这两个时候,是一年中赏月的最好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