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历史,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83
黄河与人的历史?
黄河华夏子孙的母亲河,滋养了华夏文化,有力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
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
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清朝有几次黄河决口?
清代时,黄河平均每三年就发生一次决口,在康熙初年更是几乎年年决口。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洪水波及河南、山东、直隶共3省10府40余州县,受灾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于没有堤防约束,此后洪水泛滥横流达20多年,泛流宽度达200多里,其中仅仅被洪水冲塌或淹浸的县城就有六七个,濮州、范县、齐东等县更是不得不迁城以避水患。
在气候、地貌、水系特征、人为因素的多重干扰下,中华帝国的洪灾不断发生、泛滥,这给我们的先民造成了深沉的苦难。但它促成了秦国的强大和中华帝国的一统,也间接导致了隋朝和元朝的灭亡,以及开封城的兴衰起落与沉沦。
但另一面,洪水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洪水的冲击,不断冲刷航道,使得长江、珠江成为优质的黄金航运水道。
洪水也不断在为中国创造新陆地。中国有10%的国土面积,本质上都是千百万年来,洪水泛滥带来的泥沙冲击而成的洪泛平原地区。以华北平原为例,31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其实就是黄河携带泥沙,千万年来冲刷积淀形成的。
黄河为人们做了哪些贡献?
《天下黄河富宁夏》:
@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民谚:黄河九曲十八湾,富了宁夏中卫川"。
“一套"即中卫平原。看中国地图,顺黄河水流方向,第一个较大的黄河冲积平原就是中卫平原,其面积比兰州盆地还要大。由于河谷冲积平原形成套状,并且站在川,渝,湘,鄂,陕,甘,豫等省人们的位置看黄河,宁夏平原(宁夏川)为《前套》或“西套"。而牛首山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被称为《前套之首》。
@前套之首的中卫川,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39年),置旬卷县,并大规模开挖了蜘蛛渠的前身(今美利渠)和七星渠,于是今天的中卫市黄河两岸就成为黄河上游第一个引黄自流灌溉市(地级市)。在《后汉书》里记载,仓廪俱实,阡陌纵横,牛羊塞道,牛马衔尾。黄河百害,唯富了一套。中卫市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宁夏引黄古老灌区以牛首山,青铜峡为界,以上为沙坡头枢纽灌区(中卫平原),以下为青铜峡枢纽灌区(银川平原)。后者开挖了秦渠,汉渠,唐徕渠(汉代开挖),汉延渠,惠农渠,昊王渠(西夏开挖)等古老干渠正渠12条。元朝科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1264年随张守谦(西夏行省平章)奉忽必烈之命令,疏浚了古代干渠正渠12条。宁夏平原成为西北粮仓。
@《全唐诗》收录诗人韦蟾诗“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今天,宁夏古老引黄自流灌区又申遗成功。2008年,秦大河院士等几十个地理科学家又高票评选宁夏平原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其中之一。自此,作为塞上新天府的八百里宁夏川更加谱写大地辉煌!
(图片:中卫平原,银川平原,中卫高庙,中卫金沙岛薰衣草庄园,中卫市区的景观河,中卫硒砂瓜,塞上湖城银川,中卫,古代科学家郭守敬)。
历史上黄河泛滥的记录?
历史上的黄河水灾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
一、下游水灾: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围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区涉及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五省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
1933年洪水。1933年8月,黄河中游干支流发生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决口50余处,淹没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四省30个县,死亡1.2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