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败,跑马圈地类似的成语?
跑马圈地,跳梁小丑,走投无路,跪地求和,坐以待毙,睡眼惺松,笑里藏刀,哭天抹泪,悲欢离合,喜笑颜开,怒气冲天,哀兵必败,乐见...
为什么会从平壤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呢?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耻辱,以天朝上邦、泱泱大国自居的清帝国竟然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其中原因值得反思,教训亦尤其深刻。
晚清洋务运动“摸石头过河”般地搞了30年,到甲午之战爆发前夜,清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清廷砸入重金打造的北洋海军实力已不容小觑,其舰船吨位、战力评估排序已进入世界第六、亚洲第一。与此同时,清朝陆军的装备也有了质的飞升,不论是八旗、绿营还是淮军,均鸟枪换炮,普遍装备了采购自西洋以及自造的现代化武器,虽不敢说已全面超过日本,但至少差距不大。
甲午海战结束后,世界排名第十一的日本海军获得全胜,排名世界第六大清国北洋水师基本全军覆没。不仅北洋海军的表现让中外人士大失所望并大跌眼镜,而且清国陆军的表现同样糟糕,清军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是毫无章法、一败再败。
战前,“当中日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均认为中国有优势”《剑桥中国晚清史》。然而,战争爆发后,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不被看好的日军均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清军均大败亏输。而这一切,均有迹可循。从清军自身来看,不能不说早有征兆,甚至可以断言败局早已注定。
在此单说清军陆军的表现。晚清时,李鸿章创立的淮军是大清的国防中坚力量,也是甲午陆战的主力,但其后勤建设却极其简陋、粗放,文献载:“(淮军)以间色服装,持旧式器械,用密集阵法。而且,无工兵为营垒,则战守咸失其宜;无辎重以运输,则首尾不能相顾”。严格来说,这样一支缺乏后勤保障、还在死抱过时人海战术的军队,在国内打打太平军还凑合,一旦遇到经过严格训练、装备精良、将士俱怀必死之心的日本军队,必败无疑。
而且当时整个大清军队,包括禁卫军、八旗兵、绿营、湘淮系军队,对待军事训练均敷衍塞责,如同儿戏。
1894年10月,某报曾刊登过一篇署名文章,作者以辛辣的笔触,形象地刻画出清军当时的训练实景:“若夫统带诸员,则惟知克扣军粮,以充私囊,迷花醉月,自命风流......一得上宪阅兵之 信,始预期传令勤操,藤牌短刀,无殊儿戏”。军官们只知克扣兵粮,中饱私囊,还狎妓吃花酒,自命风流......得知上级将要阅兵,才临阵磨枪,勤加操练,藤牌短刀齐步走,早已被淘汰的冷兵器全部上阵,好似顽童游戏。而且,军官不参加操练,是晚清所有军队的惯例。
这样一支手握新式武器, 却满脑子旧观念的军队,一遇到武装到牙齿且训练有素的侵略军,焉得不败?
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前,在朝鲜战场上,很多军队仓促上阵,根本未加以严格训练,且员额严重不足,比如平壤战役打响前,清军中比较能战的武毅军将领聂士成因部队不满编,还要赶回直隶(京津地区)招募士卒。另一位将领宋庆为了抵抗咄咄逼人的日军,也被迫临时招兵买马,把毅军由原来的8营扩充至39营。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即便人数再多也是乌合之众,其训练水准、兵员素质、战斗力与作战经验,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指挥员死抱过时观念,指挥失当、士气低落、军事技术水平低劣也是大清陆军战败的直接原因。
其次,清军缺乏斗志,士气低迷,大多数将士胆怯畏战,贪生怕死,也是一触即溃的主要原因。自古两军对垒,唯其将士皆有必死之心,积极备战而又力求不战,方能砥砺军心,巩固防线,使敌人没有可乘之机,不敢妄起觊觎之心。但纵观平壤战役,清军从上至下都无心恋战,甚至没有人愿意认真备战,好好打仗。从日方的记载可以看出,1894年中日两军鏖战平壤,“兵力不足的日军,经过浴血奋战,击败了士气不高、缺乏战意的清军” 。
《日本无外交史》记载,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方面很有危机感,天皇下令“以后每年从内帑(皇室专费)中拨出30万元 ”,并命令文武官员从薪金中拿出十分之一上缴国库,用以采购武器,并要求上下“齐心协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廷划拨的巨额军购款却成了各方追逐的“唐僧肉”,你割一块,他吞一块,真正用于北洋水师以及大清陆师的训练和装备上的,只剩一小块了。
到甲午开战前,清军陆师的装备已经相当困窘了。而日军,不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其装备的先进性已全面超过清军。《东方兵事纪略》载,清军枪炮弹药的采购积弊丛生。李鸿章的马弁、伙夫的亲戚都利用特殊关系经手武器采购,串通西洋军火商以次充好,从中赚取差价,分肥渔利,再把残损的坏炮破枪配给前方将士。
可以这么说,在甲午陆地战场上, 装备精良、军兵种齐备、磨刀霍霍之日军面对的,是一群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建制不全、训练不精、士气低迷的羸弱清军,无异于一群待宰的羔羊。
清军当时担任对日作战的军队基本都是淮军系统,国内的主战派借助光绪、西太后的威权逼迫李鸿章的北洋集团全面与日军开战,但诡异的是,以光绪老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以地方督抚大员为主的“主战派”却在战事开始前后袖手旁观,不仅百般阻挠李氏购买外国的新式战舰、枪炮,还拒绝派兵增援,颇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原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及全权外交大臣的李鸿章权倾朝野,红极一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其中就包括“帝师”翁同龢。他们对淮军冷眼旁观,甚至巴不得其大败亏输,这样的主战派与清流派,真是中外绝无仅有之奇闻,令人匪夷所思。
随着北洋海军的灰飞烟灭,以及叶志超、卫汝贵等人在平壤战役中的糟糕表现,淮军势力也随之一蹶不振,甚至可以说一落千丈。
日军进攻平壤时,清军悍将左宝贵拼死坚守,日军久攻不克。但左宝贵整日身穿黄马褂在城头督战,目标太过明显,遂被日军狙击手发现并射杀 。平壤北门被攻破,日军鱼贯而入,平壤沦陷。
虽有左宝贵、聂士成以及广大基层官兵的英勇表现,但主帅叶志超畏敌如虎,一逃再逃,狂奔千余里回到国内,成为笑柄 。淮将卫汝贵率六千人入朝增援,他贪生怕死,胆怯无能,还纵容部下大肆抢掠朝鲜百姓,以致声名狼藉。开打后,卫汝贵部初期表现的还算可以,奋力抗击,但打到后来,其部节节败退,他不但不激励士兵奋勇作战,还乘机克扣军饷,以致将士怨怒,军心不稳,平壤的失守和卫汝贵的贪鄙无耻有莫大关联。后卫汝贵被押解回京,即行正法。
平壤战役结束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打败了清朝这个庞然大物。清军除少数英勇抵抗外,大多数一触即溃,且一溃千里。日军则士气大振,杀气腾腾,期间日军还缴获了一封淮军将领卫汝贵的家书,是他老婆写给他的,大意是:夫君您戎马一生, 才好不容易做到统帅的位置,如今家中广有积蓄,不愁钱花, 你春秋已高, 也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到前线后,切记不要拼命往前冲,保命要紧......
日军如获至宝,纷纷传阅,从此更加对清军视若无物了。
后来,卫汝贵家书还被编入教材,成为清国的反面材料,在日本尽人皆知。
身为清军大将,叶志超、卫汝贵等人不思报国,不尽力杀敌,而是一败再败,一路溃逃。连统帅都这样,更不要说基层官兵了,清军从平壤一路溃退到山海关,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往后看,大清的灭亡也早已注定。
除了武器因素外,人的精神面貌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在谈到甲午战争的失败的原因时, 严复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 彼国(东西洋)之民,且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 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驱奴隶与贵人斗,焉能不败(因何所往而不败)”?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今晚国奥的足球比赛你们怎么看?
今天晚上,中国国奥队将迎来在U23亚洲杯小组赛的最后一个对手,实力强大的伊朗国奥队。由于在此前小组赛前两场比赛,中国国奥队遭遇两连败,分别输给了韩国国奥队和乌兹别克国奥队,提前宣告小组赛无缘出线。由于U23亚洲杯又是东京奥运会预选赛,中国国奥队也提前无缘东京奥运会,这场比赛,也被外界认为是在为尊严而战。
尽管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上到足协领导,下到国奥球员,都纷纷表态上,今天晚上对阵伊朗国奥队的比赛肯定会全力以赴,而且还是为了中国足球的尊严。问题是,在小组前两场比赛,中国国奥队已经把中国足球的脸面和尊严丢尽,也不差这一场比赛。如果想要维护中国足球的尊严,关键也得拥有这个实力不是么。
更何况,伊朗国奥队也是亚洲的一支劲旅,在小组赛的前两轮比赛,先是跟乌兹别克国奥队1-1战平,后又1-2输给了韩国国奥队,他们若是在今天晚上大比分战胜中国国奥队,而与此同时,韩国国奥队击败了乌兹别克国奥队,还有小组出线的可能。所以说,伊朗国奥队不仅求胜欲望更加强烈,他们为了小组出线的一线希望肯定会猛攻中国国奥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奥队可以抵挡住对方的猛烈进攻?鬼才信呢?
在小组首场比赛,中国国奥队尽管0-1输给了韩国国奥队,而且,还是在比赛的最后时刻被对方打进一球,外界都普遍认为中国国奥队虽败犹荣。问题是,对方却雪藏了七名主力球员,在小组赛第二轮全主力迎战伊朗国奥队。小组赛第二轮,中国国奥队0-2输给了乌兹别克国奥队,对方若是把握能力再强一些,中国国奥队输个0-6甚至是0-7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说,今天晚上,中国国奥队会被伊朗国奥队打成筛子不可,中国足球年轻一代没救了,别指望他们会创造奇迹战胜伊朗国奥队,根本是不可能的。
揭子兵法是如何论述"励"的?
奖喜誉能谓之励。明末清初揭暄的军事名著《揭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共100篇,每篇篇名就一个字,100篇100个字,因此又名《兵法百字》,其中第三十九篇篇名就是《励》,此篇全面论述了“励”之谋略:
揭子曰:励士原不一紶,而予谓名加则刚勇者奋,利诱则忍毅者奋,迫之以势,陷之以危,诡之以术,则柔弱者亦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激励士气本来不止一种方法,但我认为,以荣誉激励就会使刚强勇敢的人更加振作,用物质引诱就能使坚毅的人奋起,以形势逼迫,使其陷于危险的境地,并辅之以哄骗的手段,那么胆小力弱的人也能精神抖擞。
揭子曰:将能恩威毕协,所策皆获,则三军之士,彪飞龙蹲,遇敌可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将帅治军能恩威并施,策划的计谋每次都能取得预期的胜利,那么三军在作战时的勃勃生气,就会像龙腾虎跃,无论遇到什么强敌都能攻克。
揭子曰:而又立势佐威,盈节护气,虽北不损其锐,虽危不震其心,则又无人无时而不可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再能造成有利的态势以助军威,通过培养高尚的节操来保持旺盛的士气,这样的军队即使受到挫败也不会损伤锐气,处于危险的境地士兵也不会动摇战而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能做到这些,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士气。
名词解释:1.紶:即方法。2.名加:给予荣誉奖励的意思。3.忍毅:坚毅的意思。4.诡:欺骗的意思。5.胁:共同的意思。6.盈节: 意思是说培养将士高尚的节操。
下面从兵战上进行解说:
奖喜誉能谓之励。励即激励、激发、鼓励,这里指振奋和激发部属拼死杀敌的斗志。《百战奇法》讲,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士气,在战场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激励士气呢?揭子在这里列举了四五种励士的方法。古代将帅激励士气的方法很多,如:项羽破釜沉舟,断己后路,激励将士义无反顾、死中求生;韩信背水布阵,“迫之以势,陷之以危”,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死中求生。皆为“励”之典范。
下面举项羽破釜沉舟致胜的战例:
秦二世三年,即公元前208年10月至公元前207年9月至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上面讲的是兵战,下面从商战方面进行解说:
在商战中运用“励”的谋略,要求商家注重激励士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兵书《三略》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可见,“赏”的确是激励人的法宝。
在企业经营中,士气低落,是企业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企业陷入困境时,企业员工往往出现严重的士气低落。士气不振,人心不稳,自然会出现哀兵必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稳不住人心,不能振奋士气,那么企业绝无东山再起的希望。
在商战中,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刻处在生死危机之中。经营者对广大员工的教育,虽不像战场那样直接灌输仇敌、恨敌的思想,但必须教育员工认识竞争的残酷性和企业生存的危机感,才能不断激发员工热爱本企业,加倍工作,使员工与经营者拧成一股劲,共同担当竞争风险。
人们常说: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是说竞争会使人产生隔膜,但同时,人在压力下会产生一种在常态下不可能有的抗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企业经营者就要用竞争的残酷性和生存的危机感,时刻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自愿为企业尽心效力。
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商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激将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在屈辱面前不甘低头、不认输、不投降的强烈自尊心理,利用员工这样的心理,会更有效地焕发起员工的聪明才智。
好了,《揭子兵法》百字问答系列之三十九“励”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再回答之四十“勒”。
哀兵之策是什么?
哀兵政策:就是一种人际策略,以哀取得同情,哀兵必败,以哀兵自居可以取得同情,然后可以趁其不备或是心理警惕放松之时进攻。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