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纹饰,先秦时期青铜器形制的发展?
夏代青铜器
夏代(公元前2l世纪至前16世纪)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据《越绝书》卷十一“记宝剑”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又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之间,与《史记》的夏代纪年相当,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青铜器
公元前16世纪前11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为代表,器形有鼎、觚、簋、钺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西周青铜器
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的重大历史事件;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 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出现、钟、等新品种,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克鼎及史墙盘,县出土的方彝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虎?等,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春秋青铜器
公元前8世纪前476年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虺纹与蟠螭纹;燕、赵、蔡等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越、楚等国出现鸟篆铭文。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螭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鹅,壶身攀拊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战国青铜器
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 战国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传出洛阳金村、今藏日本永青文库的错金银骑土刺虎纹铜镜,表现了人们战胜猛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战国青铜器。此外,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表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继续发展;同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音调洪亮悦耳,造型恢宏庄严,堪称战国青铜器的杰作。
夔龙纹的寓意?
寓意是辅弼良臣,象征王权和神权。夔龙是古代器物上的纹饰,象征王权和神权。《山海经》中记载:“黄帝乃令玄女客运音成雷公,况玄股,告天之鼓,以制夔龙。”因此夔龙纹也多用于历代帝王的各类物品,如龙袍、宝座等。青铜器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兴起,流行于战国时期。它不仅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与尊贵,还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青铜器是否有不带花纹的?
1、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瓶瓶罐罐,也有刀矛戈镞,还有镜铲刀叉,你说有没有不带花纹的。
2、估计你是想问青铜礼器有没有不带纹饰的,当然有,叫作素面或者素纹青铜器。
3、一般来说,带纹饰的青铜器价值往往更高,因为纹饰青铜器往往比不带纹饰的更具欣赏性,工艺也更为复杂,时代风格也鲜明。
4、购买青铜器时,断代不仅仅靠花纹,别听故事,小心上当!
为何被古人制成青铜器上的精美纹饰?
先说什么是饕餮纹呢?它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后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为什么大多饰饕餮纹呢?因为代表着一种威严,是一种象征,那种虎虎生威的气势令人喜欢。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其实饕餮纹由来已久,在良渚时期就有了。那还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后来在商周时期盛行。人们考古发现了很多这样的青铜和玉器。
二里头文化,现在已有不少学者认为那是夏文化,是一种青铜时代的文化。发现的青铜器中就有工艺最为精美的镶嵌绿松石的饕餮纹铜饰。下面我就给大家列举几个。
在二里头圪垱村西北,4号墓属于二里头二期偏晚,就出土了这样一件铜饰。呈长圆形,长14.2,宽9.8厘米,中间呈弧状束腰,近似鞋底形,两侧各有二穿孔钮,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粘嵌排列成兽面纹。凹面附着有麻布纹。这其实是属于夏朝的文物。
后来,二里头村南,又出土了一件,那是二里头四期的。这件也和上一件形制相类,有人认为这是大致处于商朝前期。另外还有一件,属于二里头四期的,牌面镂空,绿松石片镶嵌细密坚固,饕餮纹有带分枝的角,圆目尖喙,两侧有内向的爪,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素面的铜饰还不少,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饕餮纹。这说明这种观念发展开来。有专家做过统计,有绿松石的饕餮纹铜饰有10件之多,
1975年,在二里头土坑中有一件玉柄形饰,上面有浮雕的饕餮纹两目是梭形的。时期是二里头三期的。我们可以说,这里的饕餮纹是从龙山文化的型式转化 到商代的型式。二里头文化铜饰的花纹是龙山和商代饕餮纹之间的特点。是一种文化和观念的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体现。
蟠螭纹和蟠虺纹的区别?
区别如下:
1、形态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形态不同,蟠虺纹的形态较小,所呈现出来的造型比较丰富自由。蟠螭纹的形态较大,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大都是中规中矩的,比较威严。
2、用途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用途不同,蟠虺纹由于体态娇小的原因,可以设计成几何图形的平面纹饰。蟠螭纹体型较大,常用作器物的立体装饰,显得比较独特。
3、主次不同。蟠虺纹与蟠螭纹的主次不同,蟠虺纹大多是以单个形态出现的,设计较为简单,只有个别蟠虺纹能作为主纹饰出现。蟠螭纹的设计则要复杂得多,一般是作为主纹饰出现的。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蟠螭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汉族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