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仙童,神仙道3斗战胜佛阵容搭配?
1. 阵容搭配:主角:斗战胜佛队友1:狮驼岭的狮驼王队友2:天宫的哪吒队友3:东海龙宫的敖丙队友4:西游记中的唐僧2. 策略分析:斗战胜佛作为主角,可以发挥出强大的输出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狮驼王和哪吒也是非常强大的输出型角色,可以快速消灭敌人。敖丙则可以提供强大的辅助能力,为队友提供加速和治疗。唐僧则可以提供强大的控制和治疗能力,为队友提供保护和支援。整个阵容的配合非常默契,可以在战斗中快速击败敌人。
托塔天王把手里的塔放下就会被哪吒杀死?
李靖和哪吒父子的纠葛,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关于哪吒闹海的描述:话说当时还是凡人的陈塘关总兵李靖,因为自己的三儿子,怪力乱神,不明身份,所以对这个孩子天生一副比较厌烦的心态。本来在哪吒降生之时就想一刀斩杀这个“妖孽”,而在母亲的保护下,哪吒得以生存。而此后,父亲果然也没看错,这个孩子天生的胆大刁钻,闯祸不断,甚至和龙王三太子打起来而且把龙王三太子打死。李靖此时火冒三丈,悔不当初,自然是想要杀子息怒的,而哪吒身为人子,自知闯下大祸,看见自己的父王如此对待薄情,不免失望加绝望,于是怒从心头起,割肉换母,剔骨还父,来了一个自我了断。
哪吒闹海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年少无知,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哪吒,因为缺乏有效的管教,到处闯祸,甚至酿成大祸失手杀害了富二代龙太子的故事。而哪吒的父王李靖,那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粗暴的“直男癌”父亲,对待孩子毫无耐心,孩子惹祸了不教育,拳打脚踢,直接是“能动手尽量别叨叨”,追着儿子满地跑,甚至要杀了这个“逆子”才能除了自己的这口恶气。
临危关头,父亲靠不住,还是要靠师父。哪吒降生之时,已经拜师,师父是太乙真人。得知徒弟有难,师父自然伸手相救。根据师父的安排,只要为哪吒建一座庙,接受了香火,自然有办法能将哪吒重新复活人间。而此时父亲李靖却还在气头上,他得知此事,愤怒赶去,拆毁庙宇,打乱了太乙真人的计划,阻止了三太子哪吒的复活。此情此由,日后哪吒得知,便成了父子心中的一个结。
哪吒命大,比那九头虫还多一条命。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最终以莲花化身转世再生,再生为人的哪吒有了神力,他因为痛恨父亲,誓要断绝父子关系,杀了李靖报仇。李靖自然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打不过自己的儿子,只能慌忙逃窜,边骂娘边恨造化弄人。正在李靖被亲生孩儿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时,燃灯古佛赠他玲珑宝塔出面搭救,此塔正是哪吒的克星,哪吒见了宝塔,顷刻被困于塔内,宝塔中的熊熊佛光将他的怒火熄灭,他终于慢慢的恢复神智,幡然醒悟,最终和父亲重归于好。至此,李靖塔不离身,此塔也成了李靖的标记,人称“托塔李天王”是也。
神仙打架而在《西游记》八十三回中,有简单的描述这段故事,当金鼻白发老鼠精又称“半截观音”,捉了唐僧之后,孙悟空发现这个女妖居然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鉴于此种情由,大圣驾起筋斗云,跃上凌霄宝殿来找李天王对峙,谁知李靖已经忘了自己曾经收过一个干闺女的事情,“直男癌”李靖以为是大圣诬陷,气的浑身发颤并且拔刀来砍。此时哪吒突然想起以前的情由,确实曾经有过一个妹妹。于是挡住了天王的砍刀,此情此景,天王顿时一个机灵,自己的三儿子如何能耐他自然是知道的,此时因为宝塔不在手中,他不由想起之前被哪吒追杀的情景,不禁大汗淋漓,赶紧取了宝塔托在手中,才敢继续和哪吒说话。
李靖和哪吒,恩怨如此,自然让人唏嘘连连。即便是神仙父子,也有神仙打架的场景,可见,孙悟空并不是无法无天的典型,也不是神怪忤逆的第一人,在那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社会道德观里,作为父亲的李靖无法约束儿子,竟然需要通过外力“宝塔”才能震慑哪吒最终保全父子关系,如此的哪吒,如此的顽童,果真堪称是“反抗封建纨绔”的第一人。
托塔天王把手里的塔放下就会被哪吒杀死,是真的吗?如此一问,就好像是问如果唐僧给悟空脱了紧箍咒,悟空会打死师傅吗?答案自然是不会的。虽然哪吒和悟空一样,都是天生一副“混世魔王”的存在,不过经历了这么多是是非非,这么多大神的教诲,他自然是越发的灵台清明,已然知道自己以前的所做作为实属不该。他们父子二人的化解纠葛之后,作为亲生骨肉的他们,依然是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所以,托塔天王纵然不再托塔,三太子哪吒也不会将父亲李靖杀死。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三太子哪吒虽然年轻,经过了莲花的洗礼,经过了太乙真人和燃灯古佛的点化,已经七窍全开,洞悉真情。此情此景,像极了反叛的少年,迷途知返,自然还是大好男儿。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实力排名如何?
菩提老祖是《西游记》中最神秘的神仙,教授孙悟空本事,把猴头赶下山之后,再也没有在书中露面。取经途中,孙悟空也只是偶尔提及,更无其后续故事。那么,神秘的菩提祖师究竟是谁,其实力在《西游记》中能排第几,他的师傅又是谁呢?
菩提祖师是“大觉金仙”,在灵山修道美猴王漂洋过海,来到了西牛贺洲寻道访仙,要学长生不老之术。经一个砍柴的樵夫指点,猴头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首尾两字就是“灵山”,美猴王所到之处,正是西牛贺洲之灵山。
“三星洞”,是一个“心”字,与“灵台方寸山”一样,都指的是“心”。菩提祖师就住在三星洞中,这个神仙便是“灵山之心”。
石猴在三星洞前看了许久,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这一笔,为后文书伏线,孙悟空因为在众人面前显摆本事,变成松树而被菩提祖师赶下了灵山。松树,在《西游记》中,是佛门的象征寓意。唐僧即将前往西天取经,出发前回洪福寺告诉徒弟们:“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取经归来时,洪福寺的僧人们“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
孙悟空从老君八卦炉中逃出,大闹通明殿,此时,书中有几首赞诗描述美猴王大猫通过,其中有一句:“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双林,就是如来佛祖的涅槃处,孙悟空在松树边变松树,便是揭秘了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他就是涅槃于“双林”的如来佛祖。怎么讲?
猴王在三星洞前吃了一番松子,寓意石猴即将皈依佛门。这时,一个仙童出来迎接猴头,带着他进了三星洞。石猴来到瑶台下,见到了端坐在台上的菩提祖师,书中有诗描写这位神秘大仙,道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首瘦词的第一联,就暗点了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他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西方妙相”如来佛祖。“大觉金仙”是有历史出处的,不是吴承恩虚构的神仙。《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诏曰:“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观音菩萨又叫观音大士,其出处就在这里。
佛,指一切佛,所有的佛都改号叫做“大觉金仙”。《西游记》中的佛,主要是指如来佛祖,西方释迦摩尼尊者。所以,大觉金仙后面,就以“菩提”界定,释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而成佛。
毫无疑问,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法力无边,其实力能排第几,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过,如来佛祖是有师父的,无论怎么排名,都很难超越其师父,最多也就是第二名。
那么,如来佛祖的师父是谁,他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观音菩萨挑战,沙僧自述揭秘佛祖师父真身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一齐捉拿。南海观世音菩萨得知,自告奋勇前来相助,保举玉帝外甥小圣二郎神对付猴头。二郎神以及梅山兄弟,加上天兵天将和哮天犬,也奈何不了孙猴子。于是,观音在太上老君面前逞能,说要助二郎真君一臂之力,捉拿猴头。
老君问菩萨,拿什么兵器助二郎神。观音菩萨颇为自得地说:“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太上老君说:“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
观音似有不服,反问老君:“你有什么兵器?”老君称观音为“你”而不叫菩萨,这是因为老君至少是菩萨的祖师爷级别。观音菩萨不称老君而叫“你”,则是菩萨不懂事了。因而,老君便要教训菩萨了。老君十分得意地说:“有,有,有。”便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
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老君这番话,其实并不是夸耀兵器厉害,而是教训观音菩萨,佛都是太上老君教化出来的。这就是《西游记》中隐藏的“老君化胡为佛”。很多读者朋友错解了这句话,认为是太上老君自己变成了佛,所以,佛祖“安天”,老君也要去迎拜。
其实,老君化胡为佛,是指老子西出函关到了胡地,以道教教化胡人,胡人因此创立了佛教。换句话说,太上老君是一切佛的祖师爷。因此,如来佛祖的师父,或者说是师爷是太上老君。
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因不满王母蟠桃会没有请他,便大闹蟠桃会,然后来到兜率宫偷吃金丹。此时,“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燃灯古佛是过去佛,如来佛祖是现在佛,燃灯都要听老君讲道,如来佛祖恐怕辈分更低。
到了“八戒大战流沙河”这回书中,沙僧迎战猪八戒,以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其中说道: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沙僧的这番话,说的就是“老子化胡为佛”。真人,指的是道家真仙,沙僧“衣钵谨随身”拜真人为师,就是胡人学道。“金光亮”指的是得道而创立了浮屠教。“金光”指佛教,典出《后汉书·西域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西游记》中暗写了汉明帝西天取经的历史,明帝是汉光武之子,曾封东海王。书中的“东海龙王”,其中之一寓意就是汉明帝。白龙马,出自洛阳白马寺驮经白马。所以,孙悟空龙宫得宝,是两次佛法东渐历史的暗喻。
“引开大道金光亮”,就是“老子化胡为佛”,沙僧便是“佛”修道成佛过程中的罗汉之体。故此,沙僧取经成真,恢复其“金身罗汉”本尊。
太上老君是一切佛的祖师,这是道家之说。此说,佛门从来就不予认可,历史上也因此发生了多次佛道之争。《西游记》中,以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度孤魂萧瑀正空门”,暗写了唐高祖武德七年的一段真实历史,也就是傅奕要除浮屠,李渊便以萧瑀与之争辩。历史真实是,傅奕大获全胜。
《西游记》中,并不是写的佛道之争,而是以“老子化胡为佛”写的佛道相融,共同抵御另一支正在东渐的西教——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总而言之,因为是“老子化胡为佛”,菩提祖师的祖师爷就是太上老君。
佛祖是不敢居于老君之上的,其实力也确实不及老子。曾经随老子化胡的青牛下界作怪,佛祖都不敢直接说出其身份,而是“暗示主人公”,借金刚之口,把青牛精的来历说给了孙悟空。
但是,如来佛祖制服了孙悟空而“安天”,太上老君为何就屈服了呢?
孙悟空成佛的过程,是老子化胡为佛的写照却说石猴来到西牛贺洲山上,遇见了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樵夫其实就是释迦摩尼的化身。美猴王未见其人,先听到了樵夫的山歌。这个樵夫唱的是《满庭芳》,其词云: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指的是《老子黄庭经》,所以,猴头说:“《黄庭》乃道德真言”。也就是说,菩提祖师(释迦摩尼)此时正在按照老子的道法修道,尚未成佛,是老子的“化胡”阶段。
美猴王来自花果山,花果山其实也是灵山。石猴是花果山顶上的巨石孕育,巨石“按九宫八卦”,其实就是老君的八卦炉。化出石猴后,花果山变成了“平顶山”,老君的两个司炉童子金角、银角依然留守在这里。
石猴就是“胡”,因而,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时就说:“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月,就是“胡”。孙悟空诞生于老君八卦炉,便是“化胡”。
花果山为何就是灵山呢?书中交代,花果山水帘洞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福地,即“佛地”,花果山巨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石猴到西牛贺洲灵山时,书中写道:“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这里也是“灵佛地”,与花果山是同一个地方。从石猴到菩提祖师,是老子化胡到了胡人修道的阶段。
沙僧在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讲述了遇真人而“金光亮”,胡人得道创立了佛教,然后:“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南天门里、灵霄殿上,原本是玉皇大帝所在,沙僧为何也是南天门里的尊者,灵霄殿前的皇上呢?
这其中,就隐藏了老子所化之胡已经创立了浮屠教,灵山就成了佛教的圣地。需要提请列位看官注意的是,玉皇大帝并不是在道教“皇极凌霄殿”中,而是在佛门灵山宝殿之“灵霄殿”中。老子化胡为佛,是在灵山,孙悟空大闹天宫,被老君再炼了一回,然后,就把灵山让给了佛。所以,如来佛祖收拾了自己的心魔,安了西方之天。
如此,道家从玉皇大帝起,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等等一应灵通,都来献拜。这就意味着西方佛教已经完成东渐,“东土”已经是佛道相融的时代了。
那么,道家为何要让出西天灵霄殿呢?这就是《西游记》所要讲述的真故事了。《西游记》真正的历史背景是明朝,说得再精确一点,就是明朝万历时期。此时,另一支西教正在东渐,那就是来自罗马的利玛窦进入“东土”。于是,吴承恩以佛道为大明文化象征,联手抵御这支西教。故此,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大闹了西王母的蟠桃会。
说白了,大闹天宫是佛道联手,共同演绎的一场大戏,针对的就是西王母。所以,佛教“安天”,道家诸仙献拜,太上老君的弟子们一齐抵御西教东渐。佛祖安天,也是“老子化胡为佛”大功告成的寓意。
《西游记》所隐藏的深刻主题,在此按下不表,本号其他文章中对此多有解读。此处,小结本题:菩提祖师即如来佛祖,太上老君是其祖师,按照实力排名,应当居于老君、燃灯古佛之下。而在老君之前,则有“开辟鸿蒙”之前的玉皇大帝。
所以,如来佛祖的实力最多排在第三。假如以如来佛祖还在菩提祖师修道阶段而言,恐怕第三都排不上。
太乙救苦天尊?
好么,神仙法力大比拼,太乙救苦天尊、真武大帝、观音菩萨和镇元子,这几位可都是妥妥的神仙界宗师级别的人物。其中有天庭主导的六御级别的大拿,有潜龙在渊的祖师,有七佛之师的观世音,有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镇元子,这个擂台热闹了,值得一看。
所谓神仙的法力,无外乎要靠这么几个要素来支撑:自身修为和神通,所持有的法宝,以及匹配的组合或阵图。打擂台,比拼的实力,则落实在实打实的战绩上,光说不练,不算好汉。声名在外,或是有地位,有身份是一回事情,到底谁能撂倒谁,一举夺魁,那可真得拿业绩说事。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本次擂台的终极排行榜应该是这样的,顺次,从高到低,即是:真武大帝、太乙救苦天尊、镇元子和观音菩萨。
什么?真武大帝居然能是头号种子选手,还能力压东极青华大帝一头?南海观音,主持西天取经计划的七佛之师,西天如来佛祖跟前第一等的大红人,竟然只落得个最末尾的名次?长公子你是不是有点搞笑哦!
还真不是这样的。百闻不如一见,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今天,本公子这个伯乐,就邀请你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针尖对麦芒。
第一名,头号种子选手,真武大帝:九天荡魔、力挫群妖与三界明日之星******孙悟空金箍棒被黄眉老佛收走,叫苦不迭,苦不堪言,吃饭的家伙如意金箍棒被没收了,花果山美猴王齐天大圣什么时候吃过这样的亏?这个时候,猴哥第一个想到的救兵,就是南赡部洲武当山的真武大帝,而不是其他人。可见,真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的名号货真价实,名不虚传,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空穴来风(这个词就见仁见智了哈哈)。
(一)荡平北俱芦洲,镇压三界四方妖邪。
真武大帝有话说,他有很多名号,比如:玄天上帝、上帝祖师、玉虚师相、真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混元教主等等。
这些名号怎么得来的呢?完全靠的是真功夫,真本事。一句话,他有辉煌的过去和惊人的战绩。
当时天下四大部洲,按如来的说法,其他三大部洲还好说,唯有北俱芦洲是个化外之地,妖魔丛生,不服教化。就是天庭和西天,也是苦恼非常,都把它视作是一个令人头疼不已的刺儿头。给北俱芦洲剃光头的是谁呢?就是真武大帝本尊。
真武大帝率领北极四圣和龟蛇二将、五大神龙,以及36位雷部众将,一举拿下北俱芦洲,荡平北方妖魔,鼎定三界,功莫大焉。他的这个战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存在。没有点真功夫怎么行?
(二)真武大帝是三清之首元始天尊的八十二化身,是未来接班玉帝的不二人选。
元始天尊先后两次,亲自出马,下界点化真武大帝,赐给他一把玄铁重剑。这把宝剑刚猛无比,对妖魔鬼怪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杀伤力。从此,一身玄衣,脚踏神龟,巨蛇,披头跣足,手握宝剑的九天荡魔祖师形象深入人心,威震三界。
我们说三清四帝,或六御,为啥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中天北极紫薇大帝从始至终就没有出来露个脸呢?理由很简单。因为,真武大帝已经被元始天尊钦点为天庭未来的掌门人,玉帝的接班人,真武大帝已经从北极四圣中独立出来,并且高于紫薇大帝了。虽然辅佐玉帝的四帝大佬们也足够犀利,但对真武大帝来说,他也绝对不遑多让。
我们从真武大帝的几个名号看,比如玄天上帝、上帝祖师、玉虚师相、混元教主,也是如此。
真武大帝不显山,不漏水,实际已经是绝对的一等一的超高选手,不是一般神圣可以比拟的。
龟蛇二将和五大神龙为什么没有发挥出来什么作用?真武大帝没有得到元始天尊和玉帝的手谕,没给他们临战的组合阵图,这就是奥妙所在。真武大帝的部曲,打的是阵地战,组合拳,是一种华丽的正规军,不是随便拿来给猴哥当枪使的。
第二、太乙救苦天尊:东极青华大帝=接引佛+地藏王菩萨(或观音菩萨)****太乙救苦天尊在《西游记》中没有具体表现,但是,九头狮子精九灵元圣的表现也足够惊艳。
作为太乙救苦天尊的一个坐骑,神兽,九头狮号称“九灵元圣”,一个“九”字,一个“圣”子,一个“元”子,也足见他的坐骑的配置之豪华。九是极致的意思,元是“从所出”的表达,源流,而能称“圣”的灵兽,三界六道只有九灵元圣一个。
九灵元圣能一口带走唐僧师徒并孙悟空,是有点真本事的。九灵元圣应该是所有神仙大佬中坐骑中的老司机。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作是“东极青华大帝”,他的神通和职责,对接是主要是两项:闻声寻苦和接引仙道。
他有大慈悲的的无上法力,可以超度众生,解脱苦海,他有天生慧眼,负责考核三界六道,经过精心遴选,把达到太乙境界的人送到天庭,位列仙班。
地藏王菩萨作为幽冥教主,也有超度往生的能力,观音菩萨似乎也具备,而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佛,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接引道人,干的也是“接引”、“度化”的工作。唐僧师徒到达灵山,首先就得过接引佛驾驶的一叶扁舟,一只无底小船。金蝉子正是在接引佛管辖的凌云渡脱胎换骨,成就仙佛的。
如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乙救苦天尊就有点地藏王+接引佛的意思。
也是,作为玉帝的左辅右弼,太乙救苦天尊和玉帝一样,能从六御中剥离出来,独立成一个山头,必须要有高神修为和广大神通。东极青华大帝,这也是个仙界“大帝”级别的人物。
第三、镇元子大仙:与世同君,地仙之祖,独立成系***万寿山五庄观的镇元子大仙,号称与世同君,地仙之祖。所谓“与世同君”,开天辟地他就修成仙道,资格老,还天长地久,无始无终。因此,镇元子只拜“天地”二字,就是只拜洪荒宇宙与玄门大道的意思。用清风明月两位仙童的话说,三清是他的朋友,四帝是他的故交,其他后面随便谁,都是他的宾客、晚辈。
镇元子是自己吹牛,拉虎皮,还是真的如此牛气呢?用事实说话,拿孙悟空做参照。
孙悟空的神通就不必说了,到镇元子这里,却只有被秒杀的份儿。镇元子一个袖里乾坤,连人带马,连唐长老带行李,包括孙悟空,一股脑地全给装了。
镇元子用了什么宝贝吗?并没有。所谓袖里乾坤,不过是他老人家的一个胳膊袖子,就那么轻轻一挥衣袖,就秒杀了齐天大圣。这可是完全的神通,靠的完全是镇元子一己之力,完全是修为和神通的体现。
这一点,镇元子似乎比如来佛祖还要高明。毕竟,如来佛祖用手掌拿住孙悟空,用的是一种幻术,带有“骗”的嫌疑,就是猴哥也不服,口服心不服。镇元子可是直接来硬的,伸手就搞定孙猴子。猴哥不服气也不行啊,还不是乖乖地去找人给医治人参果树,赔礼道歉。
也是,你也不看看五庄观中的人参果树是个什么宝贝?闻一闻多活360年,吃一口就能长生不老,与天齐寿,这得有多少人惦记呀!镇元子能够守住这个宝贝疙瘩,靠的自然是实力。他在,别人只能看,只能听传说,连闻味道都难。
再者,蓬莱三仙福禄寿三星也说了,他们是天仙之宗,镇元子可是妥妥的地仙之祖,有差距,老寿星也是镇元子的后生晚辈。能够在天庭和西天主导下,保留独立的山头,镇元子实力不俗。当然,很有可能,镇元子就是封神之战中的西昆仑散仙陆压道人。如此,做个地仙之祖,也算够低调了。
镇元子类似于某种天庭之外的“外藩”,虽然独立成系,实际上,也得承认,他还是不如三清四帝、太乙救苦天尊那么威风的。
第四、观音菩萨:五方五老,慈悲为怀**跟以上几位比较,观音菩萨可能有点吃亏。为啥呢?南海观音一向慈悲为怀,主修的是一颗慈悲的心,救苦救难的济世之心,所以,她的侧重点在于一个“救”字,而不是比神通,比杀伐。
比如,观音菩萨主持取经计划,为的是佛法东渡,度化苍生。她给猴哥三根救命毫毛,关键时刻,可以保猴子一命。人参果树也是她救活的。就是真遇到“妖精”,麻烦的事情,也都是跟前的护法惠岸行者木吒出手。
观音菩萨唯一一次想出手,没干成。就是道祖太上老君和观音比金刚镯和玉净瓶那次。没有实际施展,能不能拿下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也就成了个悬案。不过,杨柳玉净瓶可以复活在道祖兜率宫八卦炉中烧焦的杨柳枝,也可见,菩萨还是值得期待的。
朱紫国金毛吼赛太岁出手,似乎主要是太上老君打造的三色紫金铃的功劳。不过,通天河中的灵感大王金鱼精的表现,也算不错,至少,水战犀利。
这样看的话,观音菩萨的神通,一个在于济世救人,一个则主打水战,南海观音嘛,手托装有甘露的玉净瓶,擅长水战也是自然的。所谓“济世渡航”,慈航道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前身。
再加上五方五老的地位,观音菩萨也只能排个最后了。
菩萨一向以女性的身份出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上几位大男人,好像也不会真跟女菩萨较劲吧!
综上,真武大帝是天庭未来的掌舵人,有荡平北俱芦洲的惊人战绩,武状元实至名归。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是玉帝的左辅右弼,慧眼识珠,度化神仙,也解厄芸芸众生,名列第二。镇元子遗世独立,地仙之祖,跟三清四帝和如来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实力使然,散仙之首,名列第三。观音菩萨作为五方五老,慈悲为怀,少有杀伐,七佛之师,低调华丽,算是第四。看来,这神仙界跟凡间一样,既得有征战杀伐的猛人镇四方,也允许有逍遥自在的壶中仙,当然,也会有抚慰心灵的拈花一笑。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时?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从斜月三星洞学到长生不老术、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之后不久,就被须菩提祖师以卖弄武艺为由赶出了仙洞。之后,孙悟空先后经历了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天庭为官、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以及西天取经,直到他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期间再也没有回到过斜月三星洞。不过,孙悟空成佛之后有了时间精力,他是否有可能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去拜访祖师和师兄呢?到那个时候,孙悟空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接下来,我们结合原著来分析推测一下。
客观而言,孙悟空成佛之后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拜访菩提祖师的可能性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概率趋近于零。理由如下:
第一,祖师警告孙悟空不能留在仙洞孙悟空在师兄面前卖弄武艺被祖师发现后,祖师非常气愤。于是对他下了逐客令,要求他马上离开斜月三星洞。原著第二回写道: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言外之意,孙悟空如果乖乖离开斜月三星洞一切都好说;如果不听话,执意留在这里,那么小命就会玩儿完。就当时而言,孙悟空对祖师的话是言听计从、深信不疑的,于是很快就返回了花果山。此后,无论孙悟空遇到什么好事、难事,从来都没有找过祖师,甚至想都没想过,可见祖师这句警告的威力有多大!由此可以判断,即便孙悟空成佛了,其回去拜访祖师的概率也不会很大。
第二,祖师和仙洞乃幻象,并不存在孙悟空不会回斜月三星洞的第二个原因是菩提祖师和仙洞本就是幻象,孙悟空离开后也就不存在了,他想回都找不到。对于这一点,原著中有多次暗示:首先,孙悟空到来之前,祖师那里门庭若市,而孙悟空拜师之后,祖师再也没有招过其他学员,这显然不合逻辑。以菩提祖师这么大名气,应该还会有众多修仙者慕名而来才对。其次,孙悟空离开斜月三星洞之后,再也没见过师兄,也没有从其他仙佛口中听说过祖师及其弟子的名号,这与菩提祖师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不符。最后,菩提祖师除了传授孙悟空几项武艺之外,并没有传授其他弟子什么利害的法术,这不是一位合格导师应该做的。
综上,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菩提祖师也好,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罢,完全就是为孙悟空一人量身定制的。换句话说,祖师真正意义上的弟子只有孙悟空一个人,孙悟空学成后,祖师以及斜月三星洞的使命就结束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那么对于菩提祖师和斜月三星洞的秘密,孙悟空知晓吗?我认为他是知晓的。第三十四回,孙悟空变成小妖去压龙山请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母亲。为了让老妖相信自己的身份,孙悟空逢场作戏,向老妖行了跪拜礼。不过行礼之前,孙悟空内心进行了一番苦苦挣扎。原著写道:
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实际上,在平顶山之前,孙悟空确实只拜了三位仙佛,但名单与这段话中略有出入。从原著来看,孙悟空拜过观音、唐僧,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西天拜佛祖却没有直接体现。而本应该让孙悟空铭记在心的在斜月三星洞叩拜菩提祖师,却意外被他忽略了,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孙悟空经过几年时间忘记了这件事?显然不太可能,孙悟空几乎所有本领都是祖师传授的,忘记谁也不应该把祖师忘了,这可是给他饭碗的人。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本就是同一人,孙悟空已经知道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变化而成,故而此处只提及了佛祖,而没有提及菩提祖师。
除此之外,原著中还有两处线索暗示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的关系。第一处在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奉命前来收伏。动手之前,两人有几句对话: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此次见面,是孙悟空第一次面见如来,之前两人并无交集。那么,如来是如何知道孙悟空的本来面目的?难不成他一直都在关注着孙悟空?孙悟空被天庭招安之前,活动范围很小,几乎都是在花果山附近,唯独有十年时间是在西牛贺洲菩提祖师处学艺,而如来的势力范围正是西牛贺洲,两者不谋而合。
另一处是在第十五回,观音帮助孙悟空收伏小白龙后,孙悟空觉得西天取经太过艰辛,心生退意。于是,观音给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
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
“未成人道”指的是孙悟空不畏艰险、潜心寻找长生不老术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主要遇到的人只有两位,即指路樵夫和菩提祖师。这两位很有可能就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两人相互配合,为的就是培养孙悟空,为西天取经铺路。这种猜测与他们两人在西天取经项目中的职责分工很契合——如来是总策划;观音是执行总监。不然,很难解释观音菩萨为何会知道孙悟空“未成人道”时的修炼情况。
如此看来,孙悟空成佛后到斜月三星洞故地重游的几率并不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假设他真的回去了,那么孙悟空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和触动呢?我认为,他至少可以明白以下三件事:
首先,任何事情都没有自由更重要。斜月三星洞学艺是孙悟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给他下任务,也没有管束他,可以说来去自由。在此之后,孙悟空虽然武艺见长,但自由却渐渐离他远去。在天庭为官时,要受玉皇大帝管辖;在取经过程中,要受唐僧约束;取经成功修成佛之后,还要听命于如来佛祖,这对于崇尚自由的孙悟空而言无疑是个悲剧。有朝一日,当孙悟空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面对昔日熟悉的一草一木,相信他的内心会有一丝后悔,后悔来到这个断送他自由的地方。
其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孙悟空跟随菩提祖师学艺时,自以为天资聪颖,受到祖师的特殊关照,比其他师兄学到的武艺高深,得意之时还在别人面前显摆展示一下。但是,当他离开这里,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后才发现,自己学到的那点儿武艺根本不值得一提。西天取经路上,随便一位大神的宠物或者坐骑都能让孙悟空束手无策,甚至性命不保。因此,当他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一定会对自己当初的盲目自大和懵懂无知感到可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的经历决定你的眼界,你的眼界决定你的格局。
最后,与能力相比,关系更重要。离开斜月三星洞以后,孙悟空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对手,这些对手的能力参差不一,有的比孙悟空水平高,有的不如孙悟空。但是,从结局来看,能力高低并不是他们最终命运的主要决定因素,背景和关系才更重要。有些妖怪实力很强大,如牛魔王,但是由于背景一般,最后只能被擒拿,任人宰割;而有些妖怪水平很一般,如玉兔精、金角大王、赛太岁等,如果纯拼武力的话根本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但由于其背后有大佬支持,虽然罪恶深重,但最后也仅仅是自罚三杯,被主人领走了事。经历过这些,当孙悟空再次面对斜月三星洞时,当年习武时如火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也许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原著中提供的线索分析,孙悟空成佛后再次回到斜月三星洞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师命难违,另一方面师父和仙洞本是幻象,根本没有再回去的机会。当然,如果我们假设他真的可以并且愿意故地重游,那么面对旧景,相信他会明白自由的珍贵性以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除此之外,还要更重要的一个感悟:在关系面前,能力不值一提,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不计。(完)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