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伏皇后,汉献帝时期的四位强臣?
1 士孙瑞(?-195年)
东汉末年大臣。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永汉三年四月,为尚书仆射、与司徒王允、董卓的部将吕布共谋诛卓。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每三公缺,瑞常在选中。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张喜等为公,皆辞拜让瑞。后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瑞为尚书令,为乱兵所害。天子都许,追论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2 伏完(?-209年)
国舅爷之一,伏皇后伏寿之父,时人称其“深沉有大度”。历任屯骑校尉,执金吾,光禄勋;后病逝。守护自己的女婿到生命最后一刻。伏寿曾写信给伏完数落曹操的残暴,希望伏完铲除曹操;但是伏完不敢轻举妄动。214年事情暴露,伏寿和伏氏宗族百余口被曹操诛杀。
3 杨彪(142年—225年)
杨彪,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汉献帝时,杨彪历官三公(司空、司徒、太尉)。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年八十四。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
4 孔融(153-208年)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董妃之死主要内容?
董妃乃董承之女。因董承事发,株连到董妃,曹操入宫,也将董妃勒死在宫门之外。这首悲叹董妃之死的诗与此回回目“国贼行凶杀贵妃”相映衬。
曹操杀董妃的情节,《三国演义》与《后汉书·献帝伏皇后》中的记载大致相同。这首诗没有悲叹董妃被害,也没有咒骂曹操残暴。而是紧紧抓住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汉献帝却连自己的妻妾都不能保护,“堂堂帝主难相救”,言外之意皇权衰落到何等地步,权臣可以任意杀戮后宫。更可悲的是汉献帝的懦弱到了连一个普通男人都不如的地步,竟半点反抗的举止都没有,“掩面徒看泪涌泉”,隐含着对“堂堂帝主”的讽刺。
史载:“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小说据此描写的情节:“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一边是帝后可怜巴巴地求告;一边是曹操冷漠凶狠地回绝。等待董妃的只有死,“春殿承恩亦枉然”。当然她怀的那个“龙种”也一起被扼杀了。
这一回围绕董承事件而设置的三首小诗,前两首都是从忠君,即封建的政治道德伦理角度出发的,词语平直,诗意显露。而这首小诗从帝与妃的夫妻关系这一视角透视了曹操的残暴,连一个孕妇也不放过,连未出生的“龙种”都斩尽杀绝,情味凄凉,诗意也略显含蓄。其共同点都是毛宗岗在修定《三国演义》时,站在叙事者的立场上进行的评议:鞭挞国贼,颂赞忠臣。
汉献帝为什么禅位给曹丕?
曹丕称帝:我也过过被人禅让的感觉
先回答问题,汉献帝为什么禅位给曹丕?我的回答是汉献帝禅让不禅让,他说的不算,所谓“禅让”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无论汉献帝愿不愿意,都必须走完这一流程。
我们来看看禅让的故事是怎么演的。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了,曹丕于是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曹操生前怕落恶名,自己不敢称帝,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曹丕身上,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
汉献帝在曹操时代就成了傀儡,魏终将代汉,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所以,曹丕上台后,禅代的事情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谁最明白曹丕的心思呢?大家都明白。不知为什么,却叫左中郎将李伏抢了先机。李伏下手最快。
《献帝传》载禅代故事说:左中郎将李伏给魏王曹丕上表说:当初曹操初建魏国的时候,在境外的人,都以为曹公称王了。当时,武都人李庶、姜合在汉中对臣说:一定是称魏公,不一定称王。能够定天下的是魏国的子桓,曹丕字子桓。这是神的命令,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我就把姜合的话对张鲁说了。张鲁就问姜合,那本书上写着的?姜合回答说:孔子玉版也。孔子说: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姜合可不是一般的学者,关右知名的。殿下即位初年,祥瑞之事月月有、天天有,来自上天的命令,昭然若见。——等等。
孔子虽然说了“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可并没有说曹丕应当皇帝的,这个李伏真敢胡诌。
曹丕接到李伏的表文,非常高兴,下令说:快拿出去叫大家都看看。孤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我可不敢当;这都是先王至德通於神明的结果,这可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
曹丕手下的众大臣都是经过曹操调教过的,一个个精明过人,没有一个傻子。看了曹丕发下来的表张,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都纷纷上表说:“臣读了左中郎将李伏所上表张,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考察古代,没有不是这样的。——。自从桓、灵二帝末年,天下大乱。还不是靠你父子才重新收拾出一片江山。殿下践阼还不到一年,而灵象变于上,群瑞应于下,四方不羁之民,归心向义,都怕来的晚了,就是典籍上记载的,也没有今天的盛世。你就该当皇帝了。
曹丕看了大臣上的表张,非常的高兴,他知道大臣们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就这样答应呀,总得让一让吧。于是曹丕说:犁牛之駮似虎,草小的时候看上去和禾苗差不多,事有似是而非者,你们觉得我的德行很好,你们不会看错吧!看看你们说的事,这是加重我的不德。尚书仆射你快去宣告官僚,把我推让的话让大家都能听到。
当皇帝多好的事呀,曹丕还这么谦虚。大臣们一看不行,曹丕越不想当皇帝,就越得让他当,不是不答应吗?再劝
太史丞许芝把魏代汉见于谶纬的事一条条写出来,报告给魏王曹丕。春秋佐助期说:汉以许昌失天下。“代汉者当涂高”,“涂”就是道路,“高”就是巍峨高大的意思。“当涂高”说的就是“魏”呀;路上有什么高大呢?路上树立的两观阙就是吗;所以,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又说:易运期谶上说,你看许昌的“昌”字,“昌”字两日呀。天无二日,“昌”字二日,必然是一日兴,一日亡。汉在许昌亡,魏在许昌兴。
谶纬的事在古代可以理解成上天的命令,按理说,曹丕见到这些就该答应了,可是曹丕就是不答应。
曹丕令说:“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还照样臣服殷商,孔子感叹他的德行是最高的德行;周公是天子一家的人,天下大事都是他处理的,他最后还是把皇权交给了周成王,书上赞美他的为人。我的德行虽然赶不上二圣,但他们高尚的德行我怎么敢忘呢?今天我的德行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然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仍然是寒者没有都穿暖,饥饿的人还没有都吃饱。我整天忧惧担心的都是这些事,我不得安宁。
我闲暇的时候曾经作诗说“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 我准备一生都按诗中说的去做,我不说瞎话。
曹丕这首诗的意思是:丧乱不知不觉已经很长时间了,使得天下到处都是白骨,我可怜天下的百姓没有依靠,我将佐时把纷乱的天下治理,给你们创造一个合谐的工作环境,直到你们退休。
既然曹丕还没有答应,大臣只好再劝。
曹丕说:你们都说我该当天命,都不如我自己清楚。我是不敢当的。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有的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这都是我的罪过;在上对不起出现的那么多的祥瑞之事,我感到惭愧,在下对不起士民。从这几方面来说,我的德行连当王都不够格,更不要说当皇帝了。再不要说这样的话了,不要加重我的不德,让我死之后,不愧对后世的君子。
当大臣们再劝时,曹丕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曾经受过君子的教育,皇帝我是不会当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的志向,岂可夺哉?我还在外面打猎,等我回去了还会专门下个命令。
曹丕的话真是态度坚定、掷地有声!
当大臣们在讨论怎样劝曹丕答应时,人家曹丕根本就没有当回事,人家还在外面打猎呢。
就这样,曹丕和众大臣玩起了太极推手。
篡盗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按照惯例,总要推辞个两三次,可是曹丕一让再让,态度既坚定又诚恳,又赌咒又发誓,足足推辞了十五、六回。到最后才说:“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亦曷以辞焉?”
汉献帝把禅让的诏书也发了四次,前三次曹丕说什么也不答应,直到第四次,大臣们把禅让台搭好了,把两个女儿献给曹丕,曹丕才批了一个字“可”。
曹丕纳献帝二女,并不全是曹丕好色,他在刻意模仿尧舜禅代故事,尧不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吗?
曹丕如愿地当上了皇帝。曹丕代汉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值得谴责。但你代汉就代汉吧,玩这么多虚的干吗?魏氏春秋曰: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总算知道虞舜的禅让是怎么一回事了。呵呵,曹丕很实在啊!
被董卓废掉的少帝是谁?
董卓他废掉少帝刘宏,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
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的弟弟,原封陈留王。死后葬于禅陵。
其生母是王美人,由于倍受汉灵帝的宠爱,被嫉妒心极强的何皇后设计杀害了。
他随刘辩在袁绍等人诛杀宦官时被宦官张让和段圭绑架,遇到董卓。董卓曾和少帝谈话,少帝语无伦次,再和刘协谈话,刘协则将事情经过完整交代。董卓以为刘协贤能,且为董太后所养,又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
董卓为了立威,于是废少帝,立当时九岁的刘协为皇帝,以使用他挟天子而令诸侯。董死后,刘协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李傕、郭氾执政,后来李郭二人内讧战斗。他被迫流亡,屡被劫持。196年,曹操迎刘协到许昌。改称许都。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刘协试图谋杀曹操的计划未能实现。先有大臣董承联同刘备等谋杀曹操,后有伏皇后,但事情泄露,董、伏等被杀。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认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经足够稳固,于是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开辟了魏国。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伏寿皇后是哪一集死的?
伏寿皇后是第8集死的,伏寿的历史结局
伏寿(180-214年),汉献帝皇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立为皇后,伏完任执金吾,当时汉献帝14岁,伏寿15岁。
不久,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击打败汉献帝于曹阳,汉献帝于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杀左右侍者,血液飞溅到伏皇后衣上。等到达安邑,汉献帝穿的衣服都烂了,以枣栗为粮。伏寿当了二十年的皇后,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