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壁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
谢邀。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到底啥意思?
从字面来讲,“言”就是“说话”,“文”是记录,记载,书写。那么这句话是不是说咱们在这聊诗词歌赋,人生理想,如果不写下来,也就“行之不远”——没办法流传出去或者说流传下去呢?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文”是“文饰”的意思,是从“纹”而来,用在“言”上,就是装饰、修辞的意思。所以我们称古文为“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饰”,第二个“文”才是文字、文章。所以“文言文”实际上是“用修辞饰过的语言写的文章”的意思,是和“白话”相对应的一种文本文体。就好像今天咱们说话和讲话稿之间的区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所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现在普遍的理解是用“言”代替文章,意思是“写的文章如果没有文采,那么也就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是一些知识增量,那些总是嫌我啰嗦的人可以不用看了。
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孔子引用了《志》上面说的“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想法,而进行调整、修饰是让我们说出来的话语更清晰有条理、更具有说服力。
随后孔子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你说都不说,谁知道你想的什么呢?你说话结结巴巴、颠三倒四,又如何能说服其他人呢?
为什么孔子会发这种感叹?那是有原因的:“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晋国是老大,郑国入侵陈国,是文辞的功劳。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言辞!
这里面有一段春秋争霸的小恩怨。而在这一章“襄公二十五年”里,实际上详细记叙了前因后果:
郑子产献捷于晋,戎服将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称霸中原。当时共推晋为盟主,其他小国都臣服。所以有“晋为伯”的说法,“伯”就是老大。而郑国、陈国都是周朝分封的小国家,当时都归附晋国。
也正因为如此,在晋国看来,小弟之间是不应该互相攻击的。而子产虽然在攻击陈国后将大量战利品(国器)献给大哥(晋国),但是身着戎装,于礼仪上显得不恭敬,有些让人怀疑他是防备着晋国要为陈国做主对付自己的意思。
晋国当然觉得不恭了,虽然于自己是得利的一方,但是于礼仪、于公义,肯定需要指责子产,问罪于郑国。
而孔子说的“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就展现在子产的对答之中。
晋人问陈之罪,对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不可亿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成命,则有我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不竟,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
这一大段是陈述郑国为何要发动对陈战争。
一是因为陈国忘恩负义,联合其他国家发动灭郑的“东门之役”。这是报仇,在讲究“有仇必报”的时代,这是正当的,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第二,为何要攻入陈国,夺陈国国器,那是因为陈国太可恶了。在当时,打仗是明明白白,你来我往,以实力说话,不赶尽杀绝,为君子之风,使用极端恶劣手段是被鄙视的。而陈国在东门之役中,“井堙木刊”,把树都砍了,把井都填了,这是要灭绝民生的手段,是坚壁清野、危害百姓的行为。
所以子产说,陈国的行为太无耻,简直就侮辱了当年周天子下嫁给他们的长女“太姬”,所以顺天应命,不打穿都不行!
发动战争的原因还真是无懈可击,有理有据,有德有功。
但是晋国士大夫也不好糊弄,就转而问其他:
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你郑国比陈国实力强太多,怎么好意思以大欺小?这在当时也是受鄙视的战争格式——因为不公平。子产怎么回答的呢?“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先王,这里应该是指晋、郑、陈共同的王,自然就是周天子了。先王说的,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咱们先不说大小,难道小国家犯错就不追究了吗?既用周天子下压,又讲究逻辑辩证。子产的思路极其清晰,然后再干脆推翻“以大欺小”,这本来就不合理,而且你们都在干,凭什么指责我呢?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原来天子的领地不过千里,诸侯国的领地不过百里,可如今你们这些大国,占地何止数百里?你们的土地是长出来的?不吞并小国家,这不开玩笑嘛。
晋国大夫哑口无言,只好又转移火力,攻击他不知礼数,军装朝见:
晋人曰:“何故戎服?”对曰:“我先君武、庄,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布命,曰:‘各复旧职!’命我文公戎服辅王,以授楚捷,不敢废王命故也。”
子产在前面用周天子之名推翻“以大欺小”之论,而在应对“戎服将事”这个诘问上,就搬出晋文公来。晋文公重耳,就是发明寒食节的那位,流楚二十年,在城濮之役中,信守对楚的承诺,“退避三舍”,然后一战而定中原。而当时郑国先君武公、庄公是周平王、周桓王的卿士。城濮这一战役后,晋文公发布命令,“各人恢复原来的职务。”命令郑文公穿军服辅佐天子,以接受楚国俘虏献给天子,现在子产穿着军服,就是效法当年郑文公。
这是晋文公的命令,戎装越级献礼,看上去和当年的情形差不多,又隐隐中有把晋国国君当做周天子的吹捧意味。这一番话说出来,头头是道,无懈可击。
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文子曰:“其辞顺,犯顺不祥。”乃受之。
士庄伯已经不能再质问,于是向赵文子回复。赵文子说:“他的言辞顺理成章,违背了情理不吉利。”于是就接受郑国奉献的战利品,也就是实际上默认了郑国对陈国的入侵行动是师出有名,合理合法的行动。
子产的这一番宏论,不但条理清晰,言出有据,同时巧妙地使用了周天子、晋文公这些更加上一层的领导的旧事、成典,完美地化解了晋国对他们的追责,将原本要承受的罪过轻轻松松消灭于无形之中。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
就在这年冬天,子展陪郑国君入晋,感谢晋国对军事行动的谅解。而子西又一次讨伐陈国,签订协议,终于和平,或者说降服了陈国。
孔子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子产的“言之有文”发表了评价,认为子产的这一次答辩是“言之有文,行而远之”的典范。
而这个“文”,其实在这里,更多的是指有条理、有道理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文采、有修辞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不过今天来说,都无所谓。毕竟文学修辞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可能再回头去到没有文艺的原始风格中去了。
就好像毫无文采的说明书,行倒是行得远了(谁都能看懂),但是有谁爱看呢?
坚壁清野主义赏析?
新近,我在中国社会上发现了几样主义。其一,是坚壁清野主义(开宗明义,点明本文要说的主要内容)。
“坚壁清野”②是兵家言(点明“坚壁清野”来源于军事),兵家非我的素业,所以这话不是从兵家得来,乃是从别的书上看来,或社会上听来的(由于作者并非从军事角度阐述“坚壁清野”,而是从社会和思想角度进行剖析,所以荡开一笔,点明作者得此“主义”的来源——“书上看来”和“社会上听来”。既然来源不同,其含义就和“兵家言”有了区别,后文做进一步说明)。听说这回的欧洲战争时最要紧的是壕堑战,那么,虽现在也还使用着这战法——坚壁。至于清野,世界史上就有着有趣的事例:相传十九世纪初拿破仑进攻俄国,到了墨斯科时,俄人便大发挥其清野手段,同时在这地方纵火,将生活所需的东西烧个干净,请拿破仑和他的雄兵猛将在空城里吸西北风。吸不到一个月,他们便退走了(阐明作者所“得来”的“坚壁”和“清野”具体含义,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中国虽说是儒教国,年年祭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③但上上下下却都使用着这兵法(此句为反讽,意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仁、礼”之类,凡和军事军事有关之物均被所谓“士大夫”所鄙视,然发源于军事的“坚壁清野”,却天生被这些人普遍应用,后文通过举例做进一步阐释说明);引导我看出来的是本月的报纸上的一条新闻。据说,教育当局因为公共娱乐场中常常发生有伤风化情事,所以令行各校,禁止女学生往游艺场和公园,并通知女主家属,协同禁止。④自然,我并不深知这事是否确实(“坚壁清野”的实际应用,作者又进行了讽刺性议论);更未见明令的原文;也不明白教育当局之意,是因为娱乐场中的“有伤风化”情事,即从女生发生,所以不许其去,还是只要女生不去,别人也不发生,抑或即使发生,也就管他妈的了。
带深的成语有哪些?
深奥莫测
深闭固拒
深闭固距
深壁固垒
深不可测
深藏简出
深藏若虚
深藏远遁
深仇大恨
深仇积恨
深仇宿怨
深仇重怨
深雠大恨
深刺腧髓
深得民心
深得人心
深孚众望
深根固本
深根固柢
深根固蒂
深根宁极
深根蟠结
深耕易耨
深更半夜
深沟壁垒
深沟高壁
深沟高垒
深沟固垒
深沟坚壁
深沟坚垒
深谷为陵
深稽博考
深计远虑
深奸巨猾
深奸巨滑
深见远虑
深扃固钥
深居简出
深厉浅揭
深虑远议
深明大义
深铭肺腑
深谋远计
深谋远虑
深谋远略
深谋远猷
深切着白
深切着明
深切著白
深切著明
深情底理
深情故剑
深情厚谊
深情厚意
深仁厚泽
深入不毛
深入膏肓
深入骨髓
深入浅出
深入人心
深入细致
深入显出
深山大泽
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
深山穷谷
深山穷林
深山野墺
深山幽谷
深山长谷
深识远虑
深思极虑
深思苦索
深思熟虑
深思远虑
深思长计
深图远虑
深图远算
深恶痛诋
深恶痛恨
深恶痛疾
深恶痛嫉
深恶痛绝
深惟重虑
深文奥义
深文大义
深文附会
深文傅会
深文峻法
深文罗织
深文巧诋
深文巧劾
深文曲折
深文周纳
深文周内
深信不疑
深猷远计
深于城府
深渊薄冰
深宅大院
深知灼见
深中笃行
深中肯綮
深中隐厚
深自砥砺
本深末茂
创深痛巨
春深似海
德深望重
恩深爱重
恩深法弛
恩深法驰
恩深似海
恩深义重
感深肺腑
高深莫测
高深远度
根深本固
根深柢固
根深蒂固
根深蒂结
根深固本
根深固蒂
根深叶茂
根深枝茂
更深人静
更深夜静
沟深垒高
钩深极奥
钩深索隐
钩深图远
钩深致远
机深智远
汲深绠短
极深研几
计深虑远
艰深晦涩
就深就浅
极深研几
利深祸速
临深履薄
临深履冰
临深履尾
没深没浅
年深日久
年深岁久
年深月久
潜深伏隩
情深骨肉
情深伉俪
情深如海
情深似海
情深潭水
情深一网
情深一往
情深义厚
情深义重
情深意重
情深友于
殊深轸念
水深火热
水深鱼聚
思深忧远
痛深恶绝
文深网密
雄深雅健
言深交浅
研深覃精
夜深人静
忧深思远
源深流长
泽深恩重
资深望重
步步深入
不知深浅
层层深入
城府深沉
底里深情
大院深宅
发人深省
发人深思
高岸深谷
高壁深垒
高壁深堑
高城深池
高城深沟
高城深堑
高居深拱
高举深藏
孤军深入
高垒深壁
高垒深沟
高垒深堑
高山深涧
衡门深巷
厚貌深辞
厚貌深情
厚貌深文
好学深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鸡黍深盟
臼头深目
款款深深
苦难深重
老谋深算
良贾深藏
猛虎深山
茂林深篁
谋虑深远
如临深谷
如临深渊
熟读深思
宿怨深仇
微文深诋
万丈深渊
血海深仇
悬军深入
雅人深致
长驱深入
诱敌深入
燕居深念
宇量深广
远虑深计
远虑深谋
远虑深思
远谋深算
鱼水深情
一往深情
意味深长
意义深长
寓意深远
寓意深长
远引深潜
罪恶深重
灾难深重
罪逆深重
罪孽深重
罪业深重
博大精深
兵连祸深
材高知深
处高临深
创钜痛深
创剧痛深
创巨痛深
出浅入深
短绠汲深
根柢未深
绠短汲深
故剑情深
感人至深
故作高深
祸结衅深
讳莫高深
讳莫如深
火热水深
海岳高深
居安资深
交浅言深
极致高深
苦大仇深
伉俪情深
履薄临深
面壁功深
莫测高深
年久日深
日久年深
日久岁深
日久月深
山高海深
舐犊情深
树大根深
水径不深
探赜钩深
雾暗云深
外宽内深
言简意深
夜半更深
孕大含深
研精钩深
夜静更深
由浅入深
鱼水情深
言文刻深
一往而深
一往情深
源远根深
义重恩深
语重情深
轸念殊深
芝兰生于深林
高岸成谷,深谷为陵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交浅不可言深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慢诲是什么意思?
慢诲意思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
解释: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出处:《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例子:古圣人所教的“~,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
谏壁清野的意思?
汉语成语
坚壁清野,汉语成语,拼音是jiān bì qīng yě,也说空室清野。意思是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力量,无所获取。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