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计攻略,你对周培公了解多少

天美资源网

清宫计攻略,你对周培公了解多少?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人,可能大部分人对他都不是那么的熟悉,这里我就来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他的原名是叫做周昌,属于清政权中期的人物,是在康熙在位时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我在翻阅对他的一些相关的记载当中,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其性格上来说也是非常的坚韧的,而他的一生也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不仅是不顺,可以说是在坎坷中成长的一个奇才。

他出生的时候,时间上来说正值是明朝将要灭亡的时候,在那个时期,很多的地方都爆发了起义,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社会十分的动荡,在他还比较年幼的时候,其父亲就去世了,而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在战乱中丢失了性命,而他就从那个时候起,便是没有了亲人,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成年人都难以保全性命,可想而知当时的他是生活的多么的艰难。

清宫计攻略,你对周培公了解多少

不过,都说上天在给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总会开启一扇窗,在后来的时候,也就是他时来运转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他成为了一个小吏,为当时的一些达官显贵做事,之后更是随着清政府的军队进入了京城,而在进入京城之后,他也是因为自身的才能出众,被他人所举荐,这样一来也就成功的进入到了内阁,可以说是完全的时来运转。而到了康熙削藩的时候,他已经是四十二岁了,当时的时候吴三桂联合其他的藩王叛乱,使得当时清政府的局势相当的混乱,而这个时候正是由他劝降了敌人,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他为当时的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不是他的话,当时刚刚建立没有多长时间的清政府又会饱受战争的痛苦,但是在对其进行赏赐的时候,他更是没有要什么金钱上的封赏,只是想要为自己的父母正名,也正是因为他所立下的功绩,使得他去世的母亲得以被追加了封号,甚至帝王亲自给他母亲作了祭文,可以说这在其他的朝代是绝对没有过的,可见其功劳是多么的大,可以说他不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更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

我们都知道,康熙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多年,可以说他所建立的功绩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功绩,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他在位的那几十年里,更可以说被任用的有才之士数不胜数,而周培公就是这些人才中的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谋士。在上文中咱们有说过他母亲的死亡,但是并,没有做什么论述,也就使得很多的朋友因为其为自己的母亲正名而感到奇怪,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件事。

他打小就没了父亲这一点在上文中也是提到过的,而他的母亲是在李自成攻打荆郢间的时候殉难了,而正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使得他对于战争给百姓所带来的苦难十分的了解,可以说不只是了解,应该说是感同身受,毕竟他是亲身经历过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更是了解建立一个稳定而又强大的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国家稳定了,百姓才能安康,也正因为这样他不仅积极的参军,还十分的敢拼,再加上他本身本就足智多谋,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他很快的受到了重用,之后更是凭借自身才能步步高升,而在建立功业之后,则是对之前在战乱之下殉难的母亲进行正名,可见其孝心。

而在相关的一些记载当中,曾提到与他一起共事的图海对他的一番评价,为了母亲敢于舍弃自己,为了国家更是可以捐躯,可以说在对于他的这番评价当中,足可以提现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清政府,为了国家而呕心沥血,即便是在后来的时候因为自身汉人身份的问题,被发配,之后更是没有再被重用,但他却是始终热爱国家的。

而在其他的一些记载当中,对他的评价有这样的三个字:好奇计。简短的三个字,无疑是对他的足智多谋做出了肯定,而且就从他在削藩平乱中的所作所为,也是完全可以看得出来的,在面对三藩的时候,更是主动去劝降王辅臣,最终更是取得了成功,可见不止是谋略上出众,他还十分的勇敢,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只能说不尽的赞美之词。谢谢大家观看,再见。

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想必大家对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非常熟悉,对他们的义举以及先进思想也颇有敬佩,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他们中有人竟然提出过要出卖国土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谭嗣同变卖国土以完成变法的想法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谭嗣同变卖国土的想法,这件事情他并没有公开提出来,不过在他和他老师欧阳中鹄的书信中提到过这个想法。

原文我们就不复制出来了,大概意思是他觉得西藏、新疆等地太过于偏远、没有太大的用处,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又无法保护这些地方。

所以他觉得应该把新疆卖给当时的俄国、把西藏卖给当时正盘踞在南亚大陆上对西藏虎视眈眈的英国。

他觉得如果把这两块地方卖出去了,那到时候谁拿到的钱将可以减缓满清曾经庞大债务所造成的巨大压力。

也可以让他们因为缺少金钱而出现的变法困境得到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英国和俄国保护清朝十年的时间,让清朝得到发展的机会。

最后谭嗣同谈到了其他宏伟的计划,觉得如果要实行自己这个计划,把这两个地方卖出去的钱肯定是不够的,所以他就觉得到时候也可以把东北或者蒙古这两块地方给通通卖出去,用每平方里五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去。

他觉得以这两块土地的辽阔其他国家肯定是暂时支付不了那么庞大钱财的。

所以他觉得其他国家不一定全部要用真金白银来买这些土地,如果想要买这些土地,他们可以拿枪支、大炮、铁舰或者生产这些武器的机器以及建造铁路的材料来抵押一部分的钱财。

这就是谭嗣同宏伟的变法计划,记载在了他寄给自己老师的书信中。

他给自己的老师欧阳中皓写过很多书信,在谭嗣同的老师死后多年,他老师的孙子特意整理了他寄给自己老师的书信。

然后在1940年的时候出了一本《谭嗣同书简》,里面就专门收录记载了谭嗣同这个想法的书信。

与谭嗣同有雷同想法的康有为

除了谭嗣同有这个想法之外,康有为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在康有为自己写的《我史》当中,他就提到过他变法的幻想。

在他的想法中变法应该是这样的:训练一百多万人的军队、购买一百艘的铁甲战船、在各个省份的府县之中开办各种各样的现代学堂、成立现代的银行、发行纸币替代金银。

而如果要完成他的这个幻想,钱肯定是少不了,到时候要如何筹集这么一笔庞大的金钱呢?

这个时候康有为就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法,第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将全国所有矿藏开采权卖给外国,这样就可以筹到一定的钱财了。

而如果第一个解决方法筹到的钱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变法,那就可以实行第二步方法了。

这第二步方法就是把边外的土地卖出去,通过卖土地的钱筹集到变法的资金。

至于他所提到的边外土地,肯定和谭嗣同所说到的省份是差不多的。

从这方面来看,谭嗣同和康有为果然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变法,竟然想出了这么异想天开的方法。

当然,我觉得这种想法应该不是他们两个人分别独自想到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一个人最先想到了这个念头。

然后在这个人念头的传播下,其他人才受到了他的影响。

当时走在一起的那一波变法人士不仅仅只有他们两个人,或许其他人也有他们这种想法、只不过没有被记载下来罢了。

大家想想以前对他们的印象,再想想现实中他们实际的变法强国计划,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冷了吧?

清朝灭亡的最后一把推手是袁世凯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关于袁世凯的冷知识,很多人都以为清朝是孙中山推翻的,虽然孙中山确实在推翻清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实际上使清朝灭亡的人是袁世凯。

1911年10月份武昌起义爆发了,武昌起义如同平地惊起的巨雷,轰得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大有一番倒塌的趋势。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正在美国什么都不知道的孙中山接到消息后就匆匆坐船回到了国内,回到国内主掌起了大务。

不过因为当时袁世凯北洋军队实力太过于强大、起义军太过于弱小的原因,所以他们想要灭亡清朝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最终他们向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声称如果袁世凯能将溥仪皇帝赶下皇位,那就推举他成为接下来新式政府的总统。

于是在袁世凯各种逼迫下,当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在1912年宣布了溥仪的退位、宣布了大清的灭亡,而袁世凯最后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从这方面来看,实际上袁世凯才是把清朝推翻的最后一把推手。

还有就是清朝不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灭亡的,而是在1912年的时候才灭亡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也是如此,中华民国是在1912年的时候才出现,并不是在1911年的时候出现的。

关于清朝皇帝不能娶汉人女子的事情我们也有必要辟一下谣,首先清朝皇帝以及满清贵族是可以和汉人通婚的。

只不过其中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只有早期投靠他们、加入八旗旗籍或者成为八旗包衣的汉人,只有这些汉人才能和他们通婚,至于其他汉人女子是不能和他们之间发生通婚的。

所以说这就是关于清朝的冷知识,清朝是一个年代比较久远、历史又比较屈辱的朝代,关于这个朝代有很多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当然其中大家所不知道的冷知识也是如同天空中的星辰一般繁杂的,因为这些冷知识太过于繁杂、写出来篇幅太过于巨大的原因,因此我们暂时就不一一去描写出来了。

你听过哪些不可思议的真实事件?

湖南省龙山县,17岁的女孩小慧,在回家途中被人贩子拐卖,结果一番神操作,竟把人贩子给卖了。

这年,17岁的小慧高考完,独立一人跑到城市里玩,结果准备买车票回家的时候,却发现钱包不见了。正当她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女人出现了。

这个30多岁明艳动人的女人,主动走过来问她出了什么事,当她知道女孩钱包被偷的时候,十分热心的帮她买了车票,并说自己正好也去龙山县,于是俩人就一起上了车。

在车上,俩人攀谈起来,小慧说自己高考没考好,来城里散心,本来想找个工作赚点钱,没想到钱没赚到,钱包却丢了。女人就一直开导她,俩人相谈甚欢,女人自称刘姐,有一个孩子,老公在县上开工厂。

这时,刘姐接了个电话,听电话的大体内容,是老公厂子里缺人,让她帮忙张罗几个工人。小慧一听,这不正是个好机会,于是提出能不能去她家工厂里干活。

刘姐一开始很为难的样子,后来打了个电话,说她老公同意了,她今天就可以去上班了。

小慧有些为难的说,她还要回家拿点东西,让刘姐等她一天,刘姐也痛快点答应了。

小慧家住在小山村,下了火车还要坐两个来小时的汽车,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家,下了火车,小慧刚想去汽车站,刘姐就拉住了她,说她舅舅就在县城附近住,让她陪着过去办点事。

小慧本来是不情愿去的,可是人家给自己买了票,欠这么大的人情,而且回家路费也没有,没办法,只好点头答应。可这时的小慧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阴谋正在悄悄地向她靠近…

于是小慧就被带到了刘姐所谓的舅舅家,舅舅舅妈热心的招待了他们,但奇怪的是,这个舅妈眼睛一直盯着她上下打量,让她心里有点发毛。看了一会,她急匆匆地出了院子,大约过了有15分钟的时间,舅妈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瘦小枯干、浑身脏兮兮的男人,弓着个腰,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小慧。小慧被看的是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心里直发毛。

这时候,刘梅说让小慧到隔壁屋休息一下,她要跟舅舅说点事儿,说完就把刘慧带到了隔壁的屋子里面,有张干干净净的这个床,让她先休息一会,睡会觉,等吃完饭再走。

小慧躺在床上,忽然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多年不见的外甥女来了,这舅妈不在家里招呼客人就急匆匆的出门干什么,而且那个男人来了之后就把自己支开了,而且俩人还那样看自己,就像在看一件商品。心想坏了,是不是被人拐卖了?

小慧再也躺不住了,只想赶紧回家,却发现门被锁住了。她搬了把椅子趴在窗户往外看,看见客厅里四个人正在商议什么,隐约听到刘姐要把她4000块钱卖给那个脏兮兮的男人。

这时小慧才知道,她真的遇到人贩子了。她想大声呼救,可此时周围没人,她只好强作镇定,想着逃脱的办法。

这时候门外响起了脚步声,小慧假装睡着了,刘姐进门,她假装睡眼惺忪的样子,刘姐说要带她去串个门,小慧知道,自己要被送到那个老男人家里去了,她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对刘姐说:“姐,有个事我还想麻烦你,我有几个小姐妹,高考也没考好,我们说好一起找工作,能不能让她们也到你的工厂里干活呢?”

刘姐听到这话,眼睛一下子亮了,可她嘴上却说挺为难的,需要问问她老公。于是刘姐跑出去打了个电话,回来之后,说她老公同意了,于是两人的商定,先到刘慧他们家所在的镇上,刘姐就住在镇上,小慧就回家去把三位姐妹找上,第二天一起直接回市里。

于是中午的时候,他俩就一起来到了镇上,刘姐找了家宾馆住下了,小慧离开宾馆去找她的小姐妹。小慧离开宾馆后,一阵狂奔,心想终于摆脱魔爪了,此时她已经可以回家了,可她越想越觉得憋屈,于是就想想个办法报复这个人贩子。

小慧在镇上走,在路边碰到一个在烧柴火的独眼男人,小慧跟他说,自己可以帮她介绍个媳妇,独眼男一听,自然是乐意,于是小慧就500块钱,把刘姐卖给了这个独眼男。

小慧去宾馆找到刘姐,对她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小姐妹,她们也同意了,但家长有些顾虑,需要刘姐去帮忙说服家长。

刘姐也没怀疑,就跟着她去了,小慧就把刘姐带到了独眼男那里,进了屋,小慧说让她等会,自己去找家长。出门后,独眼男给了小慧500块钱,小慧拿着钱就跑回家了。

回到家后,小慧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父母,父母赶紧带着女儿去派出所报案。警察在小慧的带领下,到独眼男那里去找刘姐,却发现刘姐已经不见了。

最后经过警察的一番盘问,却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秘密:原来独眼男也是个人贩子,他把刘姐糟蹋了之后,已经倒手卖出去了。

警察顺藤摸瓜,找到了买主,把刘姐救出来之后直接拘留了,然后把独眼男、“舅舅舅妈”也抓了起来,这个案子到这里也算圆满结束了。

最后,刘姐因多次拐卖少女,被判了无期徒刑。刘姐的舅舅因为是共犯,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独眼龙犯了强奸和拐卖妇女罪也被判了18年,令人意外的是,小慧因为拐卖妇女也被判了三年。

后来,小慧的父母提起上诉,因小慧犯罪时还不满18周岁(小慧犯罪时是18岁生日的前一天),而且情节轻微,其目的是为了报复而不是牟利,又帮助警察抓住了四个人贩子,有重大立功表现,最后法院判决免予刑事处罚。

这件事情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但这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女主小慧当时还上了热搜,新闻和普法栏目里,也专门讲过这个案例。

小慧的经历,也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名字叫做《空窗》,电影的前半段基本和小慧的经历一致,后半段进行了改编。

都说电影来源于生活,但现实的生活,却比电影更加精彩。电影为了观赏性,美化了部分剧情,但真实的故事,却更加能反映出人性中黑暗的那一面。

看了小慧的故事,网友们纷纷为这位机智勇敢的小姑娘点赞,也为人贩子最终能得到惩罚感到大快人心。

但我们同时也要知道,小慧把人贩子卖掉的行为,也是违法的,我们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让人贩子受到惩罚,而不是用非法的途径进行报复,把自己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写在最后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原文出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天使与恶魔并存,当我们怀着善意观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心中的天使占了上风,当我们心中的报复念起,灵魂中的小恶魔就会占了上风。

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更要想办法守住我们做人的底线,不要被拉入泥潭,变成有污点的人。

2020清宫表闰月的话怎么算?

谢谢邀答!

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获得手抄的《清宫表》,后来买了正规岀版的历法书,又附有《清宫表》。在乡下民间,这《清宫表》被传得神乎其神。因乡下人特别重男生男,所以很多人都迷信这《清宫表》的说法,都想效而习照之,事实上心理作用多些,并非人仿效习照了,就可要生男得男,生女得女,从概率看,男女各半,灵与不灵也是五十五十分。这是二选一的事,灵准了就说准灵,要男生女不灵了,只好无语。我结婚那时,也仿效这表了,想先男的,结果头两胎都生女不生男,所以,在我看来,这《清宫表》是没多少科学价值,不全可信的。

说及《清宫表》论月份的问题,是有争议的,不以阳历月为算,多数人认为以阴历月为准,其实依我之认识,以阴历的初一到廿九三十为一月,也是不对的,应该以节气月计才更符会原意一点。因为我国用干支纪时,有干支历,干支历纪月是节气为准的,更准确地表示了太阳的运动特点。立春后到惊蛰是寅月正月,惊蛰到清明是卯月二月,这样算没有闰月的歧义了。清明到立夏是辰月三月,立夏到芒种是已月四月,芒种到小暑是午月五月,如此算法,无论闰月,都存在闰月作何算的问题了。今年是闰四月,在闰四月十四交芒种前,算四月计,一交芒种后,到五月十六小暑前,就是五月算,小暑后就作六月算了。

关于《清宫表》的来历出处,是有多种说法,也经过“劫难”的,这在暗示人,要珍惜,得来不易。人生结婚,生育子女是大事,也想如意多添丁,所以,造出这传说,与这《清宫表》是很有市场的,也够神秘的,但灵的与失误并存,几乎是各占一半,略有头脑多思考,便会多问问为什么了。现在生殖科学大大发展了,要优生优育,还是多学知识,多了解生殖知识,不迷恋《清宫表》会更好。

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说,在雍正时期开始,大清便已经没有明确册立“太子”了,储君是谁,全靠皇帝自己决定,也只有等皇帝自己驾崩后,这个人选才会公开。

既然没有明确的太子,那么就没有明争的基础,当然皇子们依然还是会“斗”,但跟康熙九子夺嫡肯定是大有不同。

所以乾隆在位时期,他的儿子们没有因为“夺嫡”而大战,就是这个秘密立储制度带来的好处。

要说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乃是古代皇帝历史上的两个“标杆”。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四年,比康熙的辉煌还多四年。

不过他们爷孙二人看似在位时间相差不多,却有一个因素让他们二人和“儿子”的关系截然不同,那就是“岁月”。

康熙在位时间是长,但是康熙终年69岁,而乾隆却是89岁,康熙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位十七年了,同样的年龄,乾隆才刚登基,所以因为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儿子的命运也不同。

乾隆确实是中国古代掌权最久的皇帝,但乾隆这个做父亲的很无奈,他当了几十年皇帝,把大部分儿子都熬死了,在他在位的后期,还在世的儿子就只剩四个,年轻一点、综合能力强一点的也就只剩嘉庆一个了。

而乾隆的寿命绵长就算了,他的儿子,却只有康熙的一半。

若是不计算那些未命名便早夭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个数量可谓是非常多了,乾隆一生则是只有“十四个皇子”,通过年龄和儿子数量的比较,这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不得不说,做谁的儿子都得倒霉,做康熙的儿子得和兄弟“争斗”夺嫡,做乾隆的儿子更惨,首先你得“活”得过他。

九子夺嫡的必然性,康熙也只是历史的执行者。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有很多声音乃是指向康熙的“残忍”,因为九子夺嫡的源头,就是康熙公开废太子,然后又引导诸子争夺太子之位引发的一场“家庭灾难”,所谓九子夺嫡,看似只是几个皇子在斗法,可实际上牵动的影响乃是一整个皇朝的大半,是一场很恶劣的权力斗争。

可无奈的事实是,这种权力斗争,他并非是康熙这一位皇帝独有的,其实自古以来,这种“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就不少,而康熙也只是顺应着他的现状,引动了儿子们之间的“内耗”,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

例如汉武帝时期,他和太子“刘据”的矛盾,都是因为汉武帝太过长寿、在位时间太长引起的。

例如唐高祖时期,他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就是因为能力差异引起的,最后李世民则是以“玄武门之变”一次性解决了“夺嫡”以及“皇位”问题,是这种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

再例如唐玄宗时期,他和第一任太子李瑛、第二任太子李亨的矛盾,也都是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引起的,所以后来李瑛被唐玄宗处死,李亨也在安史之乱中趁机夺位登基。

所以从康熙的“前辈”们的经历来看,皇帝跟储君,本质上就是一对常态的矛盾,父子和谐永远是少数的,像朱元璋和朱标那样的关系,简直是罕有。

而皇帝和储君的矛盾,核心之处说起来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皇帝命太长,太子等不急,皇帝不想让位,只能让儿子们厮杀内耗”。

意思也就是“转移矛盾”。

除开李世民这种独特的“能力矛盾”(指李渊的能力不如李世民)外,绝大部分皇帝和太子面临的都是“寿命矛盾”,康熙也属于后者。

作为康熙的嫡子,胤礽一出生就被康熙百般宠爱,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立为太子了,年轻的康熙对太子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胤礽所用所学所享、都是最顶级的资源,康熙这样子去做,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比他更优秀的储君。

可是康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儿子太优秀了,开始“等不及”了,那该怎么办?

事实上康熙也有可能不是没想到,他只是从没对自己的寿命有过那么大的自信,因为康熙自己得过天花,他难免会觉得自身会有点“暗伤”,等到太子胤礽彻底成才的时机,他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如此一来,便可无缝衔接。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康熙在位快五十年的时候,胤礽慌了。

皇帝把太子熬死的事情,古代又不是没有过,唐玄宗就把自己很多儿子熬死了,所以胤礽自己不想成为这个倒霉的太子,于是他开始和康熙有了矛盾,这种矛盾是源自于胤礽的不安,也是来自于康熙对他倾心培养多年的能力带来的底气。

说白了,康熙自己“养子成患”了。

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胤礽的矛盾白热化阶段,康熙果断引动“诸子之战”,因为在此之前,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受到了康熙的“暗示”,他们是知道康熙的想法的,而且也愿意进入这个阳谋。

整个九子夺嫡中,最痛苦的莫过于胤礽了,因为他本身是无辜的,只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一个地步了,要知道,他当了几十年太子了,而且都已经监过国了,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威信和身为皇帝的“业务水平”了,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他,让康熙不放心。

康熙唯恐胤礽趁着他午睡都发动造反,只是这种事情也只是假设,而康熙更不可能提前禅让皇位,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这个爱子“渡劫”吧。

于是大阿哥、八阿哥都想尽办法把这个前太子打入尘埃,只要胤礽不翻身,未来就是他们的。

其实整一个九子夺嫡,康熙操控的过程是非常潦草而且目的明确的。

潦草在于康熙在十数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给出什么合理的“储君”标准,这导致他的儿子们自相残杀。

目的明确则是体现在康熙先后打压了有能力、威望的大阿哥、八阿哥,说白了,康熙就是跑来“钓鱼执法”的,他根本就不是选嫡,他是将这些有野心有能力的皇子给“诱导”出来,然后给自己消除隐患。

所以最后才有了雍正登基那般的匆忙,雍正登基早期的麻烦,可以说全是康熙留下的烂摊子。

雍正的“太子”新模式:秘密立储制度。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他去世之前,他没有给出朝堂任何暗示,没有公布他心中最满意的人选是雍正,所以康熙的“传位遗诏”,让雍正吃尽苦头。

别看雍正迅速登基了,好像局面就掌控住了,事实上雍正前两年的皇位十分不稳,“八爷党”众人压根不买康熙的账,对雍正百般刁难,后来雍正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受了很多侮辱才解决了这些隐患。

于是雍正自己一开始想明白了,以后这种“夺嫡”的事情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解决这种赤裸裸的夺嫡局面,操作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公开立储,这也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要知道九子夺嫡的表现是什么?

是诸皇子明争暗斗,夺得太子之位,这种公开的身份,就像是大海鲨鱼群头顶上的鲜血,让鲨鱼疯狂,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干脆就把这个太子“藏起来”,最好是连“太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

所以雍正一开始就把乾隆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然后把这份传位诏书放到了“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这等于是告诉众人,储君我已经选好了,你们可以猜是谁,但别问我,只有等我驾崩了,这份诏书才会彻底真相大白。

如此一来,各位皇子们就不争了,因为雍正选的人都已经确定了,有能力的就会觉得,雍正的这份诏书上面写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那既然有可能是自己,那么还争什么争,而那些没什么能力的,有自知之明的皇子也根本不会觉得是自己,他们更不会被卷入“夺嫡”的大战中。

所以雍正是很洞悉人性的,也是他这一招,让他的二哥胤礽成为大清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确立的“太子”,这是一场储君制度的改革。

乾隆:儿子太少而且命不长,根本没有父子矛盾。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不是雍正专属的,这是雍正真的拿来当作“传世制度”来用的,所以他的继位者乾隆,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制度。

乾隆登基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了,此时的乾隆有了三个儿子了,分别是庶长子永璜、嫡长子永琏、三子永璋,而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很像,他一开始也是对嫡长子钟爱有加,所以乾隆第一个“秘密立储”的人选,就是嫡长子永琏。

可好景不长,永琏还没长大就早逝了,这件事给乾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嫡长子去世后,乾隆没有再立储的意思,他心里还是想着和皇后继续生出嫡子,继续立为储君,而在乾隆和皇后富察氏熬过了长子早逝的痛苦后,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那就是永琮。

永琮一出生,乾隆又动起了立储的心思,刚准备把传位诏书写好,谁知道永琮又早夭了,永琮的早夭间接导致了富察氏皇后的驾崩,而乾隆也心灰意冷了。

而乾隆的寿命长得可怕,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命运多舛。

乾隆一生有十四个命名的皇子,真正成功活过三十岁的却没几个,而一旦活不到50岁,那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活不过”乾隆,更别说被乾隆立为储君了。

乾隆没超过十岁的儿子:永琏、永琮、永璟、永璐。

乾隆没超过三十岁的儿子:永璜、永璋、永琪、永璂。

乾隆没超过五十岁的儿子:永珹、永瑢。

上述的十位乾隆皇子,都是乾隆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去世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一个满面红光的乾隆,可见内心的郁闷是不少的,而其中“永璜”和“永琪”乃是乾隆在嫡子接连夭折后,曾想过“秘密立储”的人选,但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早逝,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这让乾隆很无奈。

跟康熙的儿子比,乾隆的儿子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断层”。

比如康熙的大阿哥、废太子,他们都活了三十多岁了,而且他们贯穿了康熙朝的前后,人脉资源把控很到位,但是乾隆呢,他那些靠前的儿子都早夭了,后来出生的儿子都处在乾隆的巅峰时期,被乾隆的“强势”笼罩着。

所以乾隆后期,他能立的儿子就只有四个了,乾隆根本不是怕孩子夺嫡打架,他很怕没孩子可以立,一个皇帝一生有十几个皇子,看似是不少,但问题是要看看这皇帝是谁,如果是乾隆皇帝这种活到快九十岁的人,十几个儿子,那其实真不算多。

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出生,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经等不及了,率先把这个安全长大,且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儿子秘密立储,其实比嘉庆优秀的皇子不是没有,但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当然啦,在乾隆一朝,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有用的,毕竟和嘉庆并列的还有三位皇子,一旦乾隆公开立储,也难免会形成“四子夺嫡”的局面,同样非常奇怪的是,乾隆晚年还剩下的这四个儿子中,反而都算长寿,跟他们之前的兄弟十分不同。

因此,乾隆一朝没有“夺嫡”现象的发生,这跟大清的储君制度、乾隆和儿子寿命的特殊反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康熙相比,这不仅是制度上的差异,也有客观事实特殊的差异。

结语:

从嘉庆的角度来讲,他不仅做皇子时不敢和乾隆有矛盾,就算登基做皇帝了,他都还是要被乾隆管得服服帖帖的,嘉庆也是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儿子皇帝”,就算当了皇帝,每天都还要去给乾隆跪安,接受乾隆教导,放在康熙身上,这根本做不到,随时都会玩脱了。

而乾隆之所以能够稳坐太上皇帝,这跟他强大的皇权掌控力有关,这也是十分客观的一个因素,康熙的皇权确实不如乾隆掌握得深,假如康熙有这种权力掌控度,那么也不至于担心被几个儿子造反了。

最后,对于乾隆来说,他的一生其实最大的矛盾是自己,他不能说不疼爱儿子,只是看着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渐渐灰心了,一直陪着他的,只有皇权,这也是为什么他都宁愿禅让皇位了,却不肯把权力给嘉庆的原因,所以乾隆的长寿,也并不是让他自满的一个事情,只能说人到了他这个层次,很多无奈也只是无声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