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密室逃脱攻略,琅琊榜曾是一部热播剧?
第一处,霓凰和林殊相认。霓凰心里已经认定梅长苏就是林殊,但她还需要得到林殊的确认。一番话语试探让梅长苏露出破绽。霓凰热泪盈眶,边说边哭。当她扒开梅长苏胸口的衣服发现没有了那颗痣,梅长苏再也忍不住了!
十三年的相思终相认,音乐响起时,多少人能控制着眼泪。这一场戏胡歌和刘涛可谓是飙戏,让观众沉浸其中,不知不觉被戳中泪点。
第二处,靖王从谢玉口中知道了赤焰军的冤情,和梅长苏深夜商议翻案。突然宫中传来27声大丧之音。太后已不在世,确定是太奶奶离世。靖王匆匆离开,梅长苏伤心欲绝,伏地泣血。太奶奶最疼他,而在他回到金陵,第一次见到太奶奶,太奶奶就喊他“小殊”,并把他小时候爱吃的点心塞到他手里。可见太奶奶对她多么疼爱。然而苦衷在心,他却不能和太奶奶相认,只期盼沉冤得雪以林殊身份和太奶奶相认,而太奶奶一走,这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
最后一处也许不是让人掉泪最多的,但一定是让人最感动的。 谢玉成为阶下囚,景睿身世被揭开。整个事件受伤害最大的是景睿。他并不知道梅长苏的真正身份。他视梅长苏为好朋友,接到金陵让他住自己家里调养身体。而这个最好的朋友却瞒着他,一手揭开了对他来说无比残酷的真相。连梅长苏自己都觉得心怀愧疚。觉得自己没有顾及到景睿的感受。 景睿反过来安慰梅长苏:我曾经因为你这么做非常难过。可我毕竟已经不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我明白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以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因为我没被选择而心生怨恨,那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为先,以我为重。无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梅长苏依然不能释怀,觉得自己对不起一向真诚对待自己的景睿。 景睿再次宽慰梅长苏,说出来几句让人感佩于心的话: 我之所以这样待你是因为我愿意,若能换回同样的诚心固然可喜。 若是没有,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情出自愿,事过无悔。我对你好,是我自己愿意。你怎样对我并不重要。能换回同样的真诚,固然可喜。如果没有,我也不怨恨,也不后悔。这样的坦荡和情怀怎不令人动容。 面对梅长苏对自己的放弃,他没有怨恨,而是给予极大的理解。要知道,他刚刚遭受人生巨大的打击,一夜之间物是人非,几乎家破人亡,要接受命运残酷的安排。而梅长苏策划了这一切。景睿面对梅长苏能说出这样的话,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气魄。这才是真英雄真豪杰。在《瑯玡榜》中,小景睿的戏份不多,尤其是后期,连豫津的戏都远多于他。但要论赤子之心,英雄气魄,他是最被忽视的一个,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个。
《琅琊榜》这部戏能成为经典,除了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演员不凡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于人性本身。而这些戳中泪点的片段就是最好的体现。
古代藏书阁排名?
古代专门用于藏书的地方,皇帝专门认命的用来珍藏古书画的地方,被称为藏书阁。
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2、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1781年。
文溯阁有“溯涧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3、北京圆明园文源阁
圆明园内的这座藏书楼名为文源阁,始建于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将《四库全书》第三抄写本藏于此。
据历史记载,文源阁内藏书《四库全书》页首印有“文源阁宝”“古稀天子”之印;页末则印“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喜欢浮华与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阁修好后,多次来圆明园享受生活与读书之乐。
4、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5、江苏镇江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阁楼仿“天一阁”,与两侧廊楼和阁前的门楼围成四合院落。藏书楼面临长江,雪涛翻卷,空阔无垠,楼后山崖奇崛,气势威严。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诗情蓬勃,写道:“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
然而,陶醉于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会想到,他之后的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猛攻镇江,战火硝烟将文宗阁和《四库全书》抄本烧为灰烬。
时隔160多年后,文宗阁于2011年复建完成,昔日风采重现盛世。
6、江苏扬州文汇阁
文汇阁1780年在古城扬州行宫御花园内建成,乾隆题写“文汇阁”匾和“东壁流辉”匾,入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文汇阁与其他藏书阁一样外观看似两层,实则利用两层之间的上下楼板部分暗中设计了一个夹层,从而使内部分为三层。人们不能不赞叹清代建筑设计艺术的高超。一层楼内左右侧安置经部,中层为史部,最上层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于士子阅读。
7、浙江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七座皇家藏书阁当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澜阁,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布局带有明显的江南园林之巧妙与精思。阁前假山堆叠,小桥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边建有碑亭,乾隆的题诗刻于石碑正面,碑后刻有《四库全书》上谕。
8、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9、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海渊阁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楼舍损毁,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1992年10月,聊城市筹集资金200万元,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10、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绵延二百多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12、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
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以皕(音bì)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 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砚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3、江苏苏州顾氏“过云楼”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值得一提的是,过云楼里面还有一个密室,顾家的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秘不示人。顾氏保存的善本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是艺术珍品。其中,《锦绣万花谷》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发行,是目前已知海内外最大部头的宋版书。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
杭州比较文艺的旅游地在哪里?
有图才有真相,图片如果侵权,马上删,谢谢。
让我慢慢道来(*ˉ︶ˉ*)
馒头山:老街区,喜欢那种感觉也是挺不错的。
(这个答案有点时间了,现在的馒头山那片开始建设了,这样的场景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也是一件好事,毕竟之前再美也只是破败美,能够发展起来也是好事(≧▽≦))
浙大之江校区:民国风校园,非常美
小河直街:人少,有江南水乡的感觉
鼓楼那一片:清河坊,南宋御街,大井坊巷。都很美,古风,民国风,旧街的感觉。
杭州江洋畔公园:人非常少,但是自然风光非常好。旁边有杭帮菜博物馆,也很有意思。
杭州九溪十八涧:这个比较有名,夏天人有点多,但是地方大,离城市远,所以还是很值得一去的。
州图书馆佛学分馆:这个馆,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气质。经常会有讲座。
杭州法云安缦:其实是一家酒店,但因为气质实在出众,所以忍不住想推荐。价格很不亲民,但是在外面拍拍照还是可以的。
杭州美丽洲教堂
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跑男在哪里拍过,主要是建筑艺术之美。
如果不要求旧街的风格,那么杭州还有很多拍照的好地方。
至于那些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说啦。有些地方美是美,人也是真的多。我说的这几个,除了鼓楼那个,其他的人真的都不算多。而且景色棒棒
--------
我觉得非常适合拍摄古装!!古风写真什么的再好不过了~~
云栖竹径
电影中哪些片段你看了觉得很过瘾很解气的?
我觉得是叶问4 完结篇,叶问和海军陆战队军官空手道高手PK很过瘾又解气。
故事是:因故来到美国唐人街的叶问(甄子丹 饰),意外卷入一场当地军方势力与华人武馆的纠纷,面对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视与压迫,叶问挺身而出,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营拼死一战,以正宗咏春,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功夫。
我心中的功夫片,是以展现中华武学为主要目的电影,功夫在电影中的地位,甚至要与故事的重要性看齐,而武打场面的呈现,则一定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且不能仅依靠用镜头和剪辑来完成——这无疑对演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照这个标准筛选下来,你就会发现如今的华语电影中,真就只剩下《叶问》系列这么一块招牌了。成龙大哥虽然还在敬业地冒险,但已经快打不动了,而吴京则更加热衷于在各种类型的商业片中尝试。
所以,我们看《叶问4》,看的就是功夫,就是甄子丹,就是袁和平。
在《叶问4》中,叶问“打过”的人,既有唐人街的中国拳师,也有美国校园的小混混,既有空手道的高手,也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而像以往的《叶问》系列一样,袁和平为甄子丹设计的武打动作都是有“针对性”的。
叶问打小混混的时候,出手非常克制,而且都是教训性质的攻击,如揪耳朵、打屁股这种。这里既是表达对手与叶问差距太大,以至于叶问在格斗中游刃有余,也是侧面彰显叶问的宗师风范,不屑与小辈动真格。
而在与外国的空手道高手和美国军官比试的时候,攻击节奏和技巧性自然就上来了。
有一些网友将《叶问4》与抗日神剧对比,这样的吐槽有点夸张了。叶问没有飞檐走壁的神功,更没有以血肉之躯对付坦克大炮。值得注意的是,《叶问4》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上的叶问彼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而电影中即使主角光环再强大,也没有让叶问像前三部中那样逆天。
更加重要的是,《叶问4》中的叶问还有着身患癌症的设定,身体机能自然更加脆弱一些,无论是力量、续航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叶问都是逊于对手的,这就使得他无法在格斗中和对手进行有效的“等价交换”,至于“占便宜”就更难了。
所以我们看到,《叶问4》中的叶问在和高手对决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喘不过气来的情况,这是前三部中很少出现的,无疑是叶问体能下降的表现。
而在和空手道高手和美国军官的“生死之战”中,叶问所使用的招数,不仅全力体现了咏春拳“近身不饶人”的贴身短打特点,所谓的“宗师范”也少了一些,多了一些更加实际也更凶狠的打法。
如《叶问3》中“咏春内战”时张天志所使用的戳伤敌方眼睛的“标手”,在咏春一脉中属于比较伤和气的杀招,一般以武会友时是不会用的。《叶问3》正是以此细节来表现张天志的功利心,而《叶问4》中“年老力衰”的叶问不仅用了“标手”,甚至连更加“下三滥”的“撩阴腿”都用上了。
这样的动作设定,一方面是体现叶问的身体机能下降,无奈之下要运用更丰富的技巧来弥补,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敌方充满恶意的残酷攻击的回应。
甄子丹扎实的功底和袁和平合理的设计,最终让《叶问4》中的叶问依然很“能打”,也打得很好看,而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其他动作演员的表现。
陈国坤再次出演李小龙效果不错,事实上他也是现阶段最适合演李小龙的演员了,《叶问4》中也给了他足够的篇幅来展示实力。
陈国坤不仅重现了李小龙在美国空手道比赛中的经典画面,还在一场街头格斗中全面展示了李小龙的武术风格,堪称全片最精彩的武打戏份之一。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演员是吴樾,他这次饰演的是唐人街的华人领袖万宗华,本身是一位太极拳宗师。
看过片子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与叶问的切磋中,还是与空手道高手的比试中,吴樾饰演的万宗华,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抢攻欲望和极为刚猛的格斗风格,比《叶问2》中的洪金宝还要大开大合。
是不是觉得这与我们印象中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风格大相径庭?
我们常见的慢吞吞的养生太极拳和真正格斗中的太极拳自然是不一样的,但如果仔细观察袁和平为吴樾设计的动作,就会发现吴樾虽然打得刚猛,但太极拳“因势利导、借力打力”的武术思想其实都有体现,而吴樾本也是一位八极拳高手。
能够让观众领略到太极拳的另外一面,吴樾的表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最后,谈一谈故事。
有些人觉得功夫片往往只顾“打”,忽略了文戏,其实有失偏颇,除了在武戏上的独树一帜,人物塑造和情感升华的讲究同样是《叶问》系列可圈可点的地方。
《叶问4》的故事看似与前作“一脉相承”,第一部在大陆打日本人,第二部在香港打洋人,第三部在香港打泰国人、黑人外加“咏春内战”,第四部则终于“冲出亚洲”,来到了美利坚的领土上。
但《叶问4》真正一脉相承的,其实是对于叶问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将叶问一步步“打造为人”的过程。
我们知道前两部《叶问》系列中,叶问的斗争都是为了民族大义和自尊,人物形象很高大,有种“神性”盖过了“人性”的趋势。
到了第三部中,导演叶伟信开始将叶问的活动范围“缩小”,叶问保护的对象变成了一所学校或自己的家庭,而在第三部的结局中,更是将叶问和妻子的感情进行了升华。
到了《叶问4》中,叶问的情感纠结则系于小儿子叶正身上。丧母的男孩子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而作为父亲的叶问虽然爱子心切,却与儿子的沟通始终有力不逮,很普通的家庭故事,就像你想追求你的音乐梦想但你爸妈非让你考公务员一个意思。
远赴美国帮儿子找学校的叶问,在与万宗华的女儿万若男的来往中,渐渐明白了孩子的心思,也明白了自己作为家长不该左右孩子的人生决定,更应该支持孩子。最终叶问回国后表示尊重儿子的选择,父子之间也完成了和解。
其实无论是叶问在大洋彼岸和种族歧视的斗争,亦或是和儿子之间父子关系的转变,都体现出了一个贯穿四部《叶问》系列的思想核心,就是“尊重”。
从叶问那句著名的“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人,只有尊重老婆的人”,到洪金宝的“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是不行”,到这一部中叶问所说的“学武之人的初心”, 四部《叶问》,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略带儒家色彩的武学精神:
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