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赵云传修改器,三国中的赵云是女扮男装吗?
概述
不是女的,不管我们从《三国志 赵云传》或者《三国志》其他传记里,甚至《三国演义》里都没有说赵云是女人。而且在正史中、赵云邂逅了几名女孩子。赵云还有自己的子女,他很爱自己的妻子,这些足以说明赵云不是女的,你是不是看到99年”刘备墓出土的手稿,说三国名将赵云竟然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我们且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第一赵云二十岁就跟着刘备了,从界桥到长坂坡,到后面依然年轻貌美,面孔白晰,不像别的那些男人,胡子拉碴的。
在长阪坡一战中,刘备丢下了妻儿老小自个儿逃命去了,后面就是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救出了阿斗,别人说这是母性泛滥,而且阿斗不哭不闹这是母性身体导致。回到了刘备阵营刘备说:”小娃儿险折吾大将!”,又扔掉了自己的孩子这里强调了赵云的重要性。
第三赵云从最开始跟着公孙瓒,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说法,刘备与赵云临别时;执云之手依依不舍男人见到男人,顶多是识英雄重英雄,互相尊重,何来依依不舍?这也是一个痕迹。然后说赵云不愿意结婚,给介绍守寡的嫂子时候竟然翻脸了,然后这也是一个疑点。
结语因为这个,史学没有官方的公布跟认可,所以赵云是男的。如果非要说是女的话,史学家肯定比你我最先公布出来,学术界的认可肯定早出来了。
与吕布相关的成语?
孙策
不胫而走
bù jìng ér zǒu
三国时,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
吕布遇貂蝉(猜一成语)---一见钟情
赵云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周瑜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张飞
张飞人物性格成语:胆大心细,声如洪钟.豹头环眼.
为何三国志中没有赵云?
三国志里有赵云,并且陈寿还为他写了《赵云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我最近就在迷恋手游版三国志~战略版?
为什么三国题材的游戏会很火爆,受众很多呢?其实纵观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游戏来说,三国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且非常火爆的游戏,但是他的成功也不是那么一个两个原因,我认为有太多的原因了。
历史原因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是历史始终是不断的由分裂和统一两个时期组成,那么统一的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做出游戏的,除了像大唐盛世、大宋及大明那种极特殊的情况会出现一些架空或是历史的游戏,但是这一些时期的游戏多以武林或者是朝廷题材的比较多,而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战乱年代,上下5000年除去上古也只有战国、三国和五代十国时期比较出名。五代十国因为一些原因,所以很少有描绘它的场景。而战国时期又因为跨越的年代长,数代甚至十数代人,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题材很难去一一列举,而且战国时期更多的是以诸子百家策略类的为主,想要演绎战争也没有那么惊险刺激,而三国时期只有那么一两代人跨越的时间也没有多久,整篇三国的历史都是以真正的战争为主。
三国演义小说原因接下来的一个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罗贯中所写出来的《三国演义》不单单是四大名著,这种似乎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读物,他更是能够贴近于每个人生活中的一本小说,我想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都直接间接地接触过《三国演义》内容,尽管其他的三个名著仍然深入人心,但是在从内容的规模宏大和气魄上,终究比不上以历史战争为题材的《三国演义》更深入人心。而且罗贯中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刻画的都是那么细腻,曾经义绝的关羽、智绝得孔明、仁绝的刘备、奸绝的曹操...等等,而且这个大IP也没有什么版权上的影响,所以很多人也愿意去做。
日本三国游戏的影响除了中国以外,日本人对于三国时期各种人物内容是最热爱的了。日本人最喜欢做的就是三国类型的游戏,比如三国志、三国群英传和三国无双等等,早些年因为中国单机游戏并没有这么发展壮大,再加上那个时候游戏普遍很少,中国能接触到的游戏,大多数都是日本传过来的盗版游戏,而由于日本游戏制作的精良,再加上日本人更喜欢做三国类型的游戏,所以很多人接触游戏更多的都是日本的三国类型游戏,这种也潜移默化的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三国游戏情有独钟。
国内部分商家的模仿其实这一点怎么说呢?国内虽然游戏市场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还是比不上国际大多数的水准,再加上很多游戏公司喜欢搞快餐化的游戏,开发一款新的IP游戏,不但耗费时间,还有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金钱,尤其是在于版权上会有很多的资金问题。所以改编这种老IP的游戏是没有这些限制,再加上之前说到的,很多人对于三国游戏已经是情有独钟了,所以更愿意开发这种有受众大基数的游戏,再加上因为日本很多三国游戏的建模,比较精美精良,很多商家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所以国内就出现了很多的三国类型游戏,尽管这些游戏有好有坏,但由于玩家基数大,所以也会给人家一种三国游戏火爆的感觉。
很多人的英雄梦在我看来,很多的男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在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乱世英雄或者是一个执掌权力的君主。尤其是生在乱世中,手里携三尺剑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和平的年代纵然可贵,但是乱世却往往会出现英雄,而人们又是敬佩和喜爱英雄的。尤其是三国那个年代,英雄辈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占满了整篇史书,所以人们更愿意玩儿这种题材的游戏。
三国题材的游戏火爆绝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多年以来逐渐潜移默化在人们心中种植而形成的。但是三国题材能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因为三国本身就是有一个独特魅力的,让人们忍不住去探索的一个时代。一本史书道不尽多少英雄人物。
它真的是诸葛亮写的吗?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与第一次北伐前上表的《前出师表》相对应。但是很多人认为,《后出师表》系伪作。那么《后出师表》真的是伪作么?且看下文分析:
赵云去世时间与《三国志》不符合有人认为后出师表系伪作的原因之一,是赵云去世时间不对。
《后出师表》中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
根据《后出师表》,赵云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就已经去世,即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可是《三国志》却写道:七年卒,追谥顺平侯。既赵云去世时间为建兴七年。而且《后出师表》提到的“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三国志》中不见记载但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已经建兴六年冬天了,这不到半年的误差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而且既然可以从陈寿的《三国志》中推出《后出师表》记载错误,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求之,从《后出师表》推出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错误呢?实际上《三国志》也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仅仅凭借与《三国志》那点小小的误差,难道不荒谬么?
再说,赵云一直随军出征,最清楚赵云死亡时间的是诸葛亮而不是陈寿。赵云自从箕谷之战后屯田赤崖,之后的事迹就未见记载。再说,假设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是真的,出《后师表》是伪作,那《后师表》不是更加应该采用《三国志》中赵云去世的说法么?知道赵云具体去世时间很难么?伪作者又何必故意留下破绽呢?至于去世将领名单,诸葛亮只不过是列举了一部分去世的将领,这部分将领又不一定建立了大的功勋,《三国志》不记载很正常呀。正常的逻辑,撒过慌的都知道,会尽量减少细节的描述,因为细节越多破绽越多,侦探探案都要不断询问细节寻找矛盾之处。《后出师表》去世名单那么详细,如果真是伪作。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
《后师表》记载的一些战役《三国志》未见记载《后出师表》中写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这里面的“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其中险于乌巢应该指的是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殆死潼关应该指的是曹操马超潼关之战,但是“困于南阳、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这四个战役《三国志》未见记载。但是也有可能是《三国志》记载漏了,或者觉得这几个小战役不值得记录。并不能说明《后出师表》是胡编乱造的。反证一下:假如《后出师表》系伪作,伪作者直接写“险于乌巢,殆死潼关”岂不是更?加天衣无缝,何必写出“困于南阳、危于祁连”其中三国志未见记载的战役而留下漏洞?
《三国志》未收录《后出师表》《后出师表》中第一句话就是:“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全篇多次提到魏国是“贼”,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是晋朝时期了,他的《三国志》是要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看的。而因为晋是魏禅让得国,所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自然不可能会收录诸葛亮这篇全篇一直在骂“魏贼”的《后出师表》了。
而且对于《后出师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时,特意说明:“《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问题是,如果裴松之不相信《后出师表》是真的,用得着补录么?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虽然因为不是官修史书,未能入列二十四史,但是史学家依然公认《汉晋春秋》是良史,《汉晋春秋》直接收录了《后出师表》,侧面证明《后出师表》为真。最早收录《后出师表》是《默记》,而《默记》可是出自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吴国大鸿儒张俨,张俨的记载,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
综述,《后出师表>系诸葛亮所著,并非伪作!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习凿齿《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