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3论坛,元朝真的有过所谓的盛世吗?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每一个王朝的初期,都会有一段所谓的“盛世”。然而,秦朝和元朝及明朝,这三个王朝,几乎所有人的意识里都只有残暴二字。
在很多网民的理解中,元朝是没有盛世的。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失去中原变为北元的历史。
元朝的至元盛世、大德之治、元太宗之治等既没有百度词条又很少被历史教科书提及,元朝商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那么发达,怎么会没有公认的盛世与治世呢?
《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一》对于世祖朝和成宗朝的文治记载: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元世祖至元盛世(1260——1294年)和元成宗大德之治(1294——1307年),可谓当之无愧。
明朝官修《元史》卷二《太宗本纪》,评价元太宗:
“帝有宽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一、宽刑慎法,历代难及。元朝时代刑法的最大特点是宽刑慎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开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并著重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与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宽了许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巨大进步,对犯罪处罚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种,而且在具体实行这五种刑罚手段时司法机关也格外慎重。 《元史》对此评价是“盖古者以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盖亦仁矣。”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也评价说:“忽必烈全面建立了一套比宋朝更稳定的刑法体系,它也要比宋律更温和、更人道。”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于酷刑,元朝中央政府是大力禁止的。《元典章》刑部二有《禁止惨刻酷刑》的专门条目,规定:“鞫狱之具,自有定制,比年以来,外路官府,酷法虐人。有不招承者,跪于瓷芒碎瓦之上,不胜楚痛,人不能堪。罪之有无,何求不得!其余法外惨刻,又不止比。今后似此鞫问之惨,自内而外,通行禁断。如有违犯官吏,重行治罪,似望体皇上恤刑之本意,去酷吏肆虐之余风,天下幸甚。” 从这一条文中,值得后人细细思索的是,在元朝时代,下级州府官员一些过分的拷问手段都受到元政府的大力禁止,而以人道主义精神提出“不胜楚痛,人不能堪”这样的质问,这跟明朝时代政府公开提倡重法酷刑,以此恐吓天下人行径的差距是何等之大。
二、科技先进,举世无匹。元朝不但是中国数学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巅峰。 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完全代表着宋元数学的最高水平!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Sarton)在他的名着《科学史导论》中认为《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着作之一”。清代数学家罗士琳在评论朱世杰的数学成就时说:“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九韶)、李仁卿(冶)可称鼎足而三.道古正负开方,仁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意思是说朱世杰数学成就博采众长千古难得尤其超越了宋朝数学家秦九韶和金末元初的数学家李冶。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世祖至元时代修撰《授时历》、制作简仪、大明殿灯漏等辉煌成果远远领先西方数百年。明人徐光启对元代郭守敬在天文学历法上的巨大成就赞叹说:“乃守敬之法,三百年来,世共推归,以为度越前代。” 同时徐光启也认识到明朝数学衰落的可悲现实,因此对这种情形批判道:“算术之学特废以近代数百年间耳。”而徐光启好友李之藻对于明朝天文官员们的评价是:“在台监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晷堂方案,尚不知为何物者。”真是可悲啊!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也反映了徐光启和李之藻的评价——当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南京看到明初从元大都运到南京的郭守敬制造出的天文仪器,不禁赞叹说:“其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但是由于南京与北京的地理纬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仪器不经过调整不适合在南京使用。利玛窦因此非常犀利地嘲笑明人说:“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三、生活小康,养济有院。在如今诸多史书上,都说元朝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揭竿而起。的确,元末发生天灾导致流民四起,所以白莲教趁机煽动他们造反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元朝大部分时间里百姓基本过着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 明朝人李开先则在《西野春游词序》一语道破元人小康生活的真实原因:“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就连反元夺取政权的朱重八穿上龙袍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某些人如果以为那是元人黄婆卖瓜,那就大错特错了,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之后,他的所见所闻跟元人所记载毫无区别,他当时走了中国沿海,在游记中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满纸的惊叹,如“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富有强盛的了!”“中国人是各民族中最精于工艺者,这是远近驰名的!” “对商旅说来,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可放心。”
即使在元朝天下大乱之后,江南仍然有不小的一部分地方,生活水平依然很高,如昆山顾瑛凭借赀雄一邑的财力、风流豪爽的个性、机敏妙丽的才情,周旋骚坛、振兴风雅,主持艺林盛事——玉山雅集达二十年之久。其中往来玉山亭馆,与其更迭唱和之文人多达二百余人,今存诗三千多首,堪为元代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可惜元明易代之后,顾瑛被抄家没收财产发配凤阳颠沛流离而死,玉山风流烟消云散,这谁谁干的呢?不说你心里也有数。
四、万国来朝,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王朝里,唯有元朝,清朝国际地位最高。 《明太祖实录》曾记载了朱重八对大元盛世万国来朝羡慕不已的言论:“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口中的“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体现了元朝政府法制清明社会秩序良好,而“四方无虞,民康物阜”则体现了元朝国际地位高,民众生活好,社会物资财富充足的特征。 至今,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各界讨论的焦点。中国人素质一直这么差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至少元朝的时候不是这样。许多人片面以为,中国历史上以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社会风气好,其实汉唐时期社会风气还不如元朝盛世时代。元末大诗人戴良就在《皇元风雅》序言中记载:“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重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可及。”
马可波罗就曾在他的游记中提及对元朝城市居民的观感:“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 而法国教士鲁布鲁乞对元朝社会风气的回忆更为细致而真切:“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 罗马教皇使者鄂多立克来华之后,则在他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中对元朝社会发出了最为激赏的浩叹:“这样多不同种族的人能够平安地相居于唯一权力的管理之下,这一事件在我看来是世间一大奇迹。”
五、文教鼎盛,邻国羡慕。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 元朝对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也相对重视,多方扶持,而且蒙古、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一起,加入到书院建设者的行列,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 而且,元代书院的教学进一步扩展,不再局限于人们共知的传播程朱理学而求科举及第的传统内容。如元历山书院是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实行医科教学并开办门诊业务的书院,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又如元西湖书院不仅是元代的国家出版中心,在整个中国出版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元代教育的盛况使得朝鲜半岛的高丽人惊羡莫名。如金东阳曾称赞说:“今我皇元,巍巍赫赫,始以武功定天下,今以文理洽海内,起钧筑而当钧衡,弃草莱而谈道义者,不知其几何!”
六、疆域辽阔,军力强大。大元帝国在13世纪来说就好比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至元时代元世祖诏修全国舆地图志,主持其事的秘书监臣奏称:“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后来中书左丞许有壬在《大元一统志》序言中自豪宣称:“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一。”不仅朝廷官员自豪满满,就连民间普通元曲作者们也是如此,如吴弘道在元曲《越调·斗鹌鹑》唱道: “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丽。都收了偏邦小国,一统了江山社稷。”
可悲的是,现代的中国人很少知道这样的历史真相——元朝在缅甸蒲甘王朝攻入云南边境的时候云南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忽必烈为首的大元中央政府周围和以赛典赤为首的云南地方政府周围,对来犯的缅甸入侵者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七百破四万,仅死一人,创造了亚洲战争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这场以少胜多的对缅自卫反击战,后果会怎样?我们很难设想!也许,朱明时代缅甸东吁王朝的缅军"分道入寇,伤残数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数年以后,人犹切齿,而且"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无遗村遣户,不死而徙耳"的明代云南惨剧就会提前上演! 看了这六个历史真相,不禁想问,曾经的辉煌,在接下来“更伟大”的朝代里,应该更进一步呀,但可惜的是,历史走向就到此为止,明朝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不上这些。
实际上,从后继者明朝的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来,凡是言说元朝黑暗腐败残暴的言论,都是客观正确的;凡是讲述其辉煌的描述,都是值得商榷的,都需要再讨论;凡是涉及到元明易代文明倒退的记载,都需要严厉禁毁或删改;凡是影响到明朝统治的民间言论文字,都需要大力监管控制。
如何形容内蒙有多大?
如果是别的省在外地遇到到本省的,都亲切得很,是老乡,可是我们内蒙不太一样哦!当然如果在外国,我们都是中国人,哪个省的都是一家亲。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呼伦贝尔的,真的呀,我是黑龙江的,我们离得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乌兰浩特的,真的呀,我是吉林的,我们离得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通辽赤峰的,真的呀,我是辽宁的,我们离得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锡林浩特的,真的呀,我是河北的,我们离的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呼和浩特的,真的呀,我是山西的,我们离的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鄂尔多斯的,真的呀,我是陕西人,我们离的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乌海的,真的呀,我是宁夏人,我们离的很近,算半个老乡。
你好,哪里人呀,我是内蒙的,内蒙哪里呢?阿拉善的,真的呀,我是甘肃人,我们离得很近,算半个老乡。
为什么他们都会再问内蒙哪里的,因为两个挨着地方的口音和生活习惯有类似,因为很近。
如果黑龙江遇到甘肃,会说半个老乡吗?可是呼伦贝尔遇到阿拉善,我们是真老乡,一个省的,却相隔2400公里。
北京到广州,大约是2200公里哦!
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
大概有3个云南省那么大;大概6.5个广东省那么大;大概有11个江苏省那么大;大概有33个台湾省那么大;大概有198个上海市那么大。
内蒙古贺兰山欢迎你;
内蒙古胡杨林欢迎你;
内蒙古响沙湾欢迎你;
内蒙古满洲里国门欢迎你;
内蒙古阿尔山欢迎你;
内蒙古克什克腾石林欢迎你;
内蒙古各式草原欢迎您。
蒙古族欢迎你;
满族欢迎您;
鄂伦春族欢迎你:
共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备着我们的东北菜,西北菜,烤全羊,奶豆腐,小烧酒,青稞酒,马奶酒等你,欢迎来玩呀!
但为什么在军队屠城时群众不拿起锄头反抗?
得人心者得天下,但人心也分三六九等,不止古代,任何时代没有组织,一盘散沙的民众面对高度组织化,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正规军都是待宰的羔羊。
中国自秦实现大一统后历代王朝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对民间严厉监控,打压一切民间结社力量,让民众处于原子化状态,以方便管理。唯一能留存的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但这类组织动员能力有限,平时只能抵御普通的贼寇盗匪劫掠,缺乏明确的战争目的和准备训练,否则就是造反,被发现是要诛九族的。所以在面对军队屠城时只能抵抗战力拉垮,无组织无纪律的二三流部队,一旦遭遇久经沙场的精锐部队也是一面倒的屠杀。典型如清军入关后用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虽然激起大规模民变,但还是被镇压下去,包括江阴在内的多个地方因不愿剃发被屠城。这是理所当然的,到了这个时候,国土沦丧,连明朝的军队抵抗都失败了,靠民间自发的抵抗也只是拖延时间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
为什么那么多人是清朝的粉丝?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清朝被美化,靠虚假的历史吸引了很多人,比如,阎崇年提出清朝“十大贡献”等;二是在“毁明扬清”的背景下,有人在潜心培植清朝的粉丝群体。这才造就了清朝的粉丝多。
那么,是谁在美化清朝历史呢?清宫剧潜移默化地引导?当然!清史学者苦口婆心地推波助澜?不假!又是谁在培养清朝的粉丝呢?
清朝粉丝群体的构成,分为几个部分:
一是清朝遗民,这个是特殊群体现象。比如,爱新觉罗家族及其皇室人员后裔为主;
二是满清文化的研究爱好者,比如,满族文化网等。
三是对清朝历史偏爱的历史爱好者。以八旗子弟为主。比如,北斗维斟、北洋炮手等。
四是历史研究学者。如知名的阎崇年、李治亭以及马大正等人。
五是推崇曾国藩的人。爱屋及乌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敲黑板,说重点,他们都是后来者。为他们抛砖引玉的另有其人,他又是谁呢?
我必须说,清朝的粉丝多,离不开这个最关键、最重要的人物——清粉必有教主。
这个教主是谁?
我们从一次伟大的历史辩论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的一家宾馆里,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争执了很久,终于,两个人都累了,声音不再此起彼伏,而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一股呛人的烟味弥漫着整个房间,紧张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
两个人安静了下来,但谁也没有说服谁。这就是爆发在两个著名历史小说大作家之间的“历史小说创作恩怨”,“历史小说为谁创作”的观点经过一次次的激烈碰撞,最终引发了两个著名作家长达数十年、引人瞩目的“跨越世纪的帝王论争”。
事件中,当时还叫“凌解放”的二月河,正在面对已经是“历史小说”泰斗的《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的严厉批评。
姚雪垠能把二月河约到宾馆论战,不为别的,只为二月河新作《康熙王朝》。姚雪垠严厉批评了二月河一股低级趣味的“帝王歌功颂德”思想,严重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针。
而针尖对麦芒的是,二月河并不示弱,强烈反击姚雪垠塑造李自成“老八队”高大全思想,两个人不欢而散,但分手之时,二月河明确表态,对帝王创作他会进行反思的。
此后,各自潜心创作的两个大家,形成了历史小说的两个派别。
一个是平民小说路线,另一个是帝王小说路线。
令人赞叹的是,他们在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上,都成功了!
最终殊途同归,双双摘取了历史小说领域的大奖。
从此,二月河清朝帝王三部曲接连问世,开启了帝王历史时代。
这个小说,比历史更精彩,很容易打动人,看的人越来越多,他出名了。
今天,很多人对清朝的历史认知,依然停留在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层面,然而,一个人的“历史”观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很多人对清朝的认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清朝亡国一百多年,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热衷离不开二月河清朝帝王三部曲的功劳。
可以说,正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的妙笔生花,才一举奠定了清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很多粉丝并不讳言自己对清朝的认识源于这三部小说。而打着历史旗号的小说彻底催生了一大批的清朝粉丝和拥趸。
从此,他们把小说当成历史来崇拜,并且,不再相信清朝历史的腐败、腐朽和愚昧,认为那是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对清朝的栽赃陷害。
他们甚至于以二月河的小说为证据,批评辛亥革命,批评孙中山是“勾结日本人”推翻了本来要万年一统的“大清”。
凡此种种,自从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清朝历史小说出现,他们靠编造历史细节,混淆历史,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认知,严重干扰了历史研究。
有人提出,对历史小说应该进行正确评价,尤其是,他们对历史的艺术创作,不应该也不能替代历史真相。
所以,近年来,民间历史学者开始对这些帝王小说“漠视生命”“歌功颂德”予以批判和声讨,这是可喜的现象,对我们重塑正确的历史观是有裨益的。
除了二月河,还有一个人对清粉群体的兴起,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这个人就是影视界大名鼎鼎的导演、奇人陈家林。
自从他把《努尔哈赤》第一次搬上荧屏后,我们的影视就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反清时代进入“反明扬清”时期。迄今为止,有人不完全统计,以清朝为历史创作的影视剧几乎是历朝历代历史影视剧的总和。
这些文化界里的不约而同的“扬清”现象,在二月河、陈家林的引导下,越来越繁荣,形成了一种大环境,为清粉的群体发展营造了愈加肥沃的土壤环境。
“在对待清朝帝王的处理上,被拔高到高大全的高度。”这无论如何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清朝正史迄今没有发布,是造成各种戏说乃至胡说的症结所在。
你读过哪些悲壮的诗句可以分享一下吗?
谢谢诚邀!“悲壮”诗句数不完,胸中装着千千万。上起《楚辞》到当代,随口吟哦一大筐。要论整篇诗悲壮,应数屈原之《国殇》。英勇壮烈不惧敌,全军将士俱阵亡。“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身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讴歌众将士,悲壮之情胸中装。爱国势必爱人民,寻求真理何惧难:“虽九死及犹未悔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就是悲壮的一生!他所创作的《九歌》、《九章》、《离骚》《招魂》等诗篇,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抒写情怀,表现他热爱故国,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因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充满了感天动地的悲壮美!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称赞他的诗“与日月争辉可也”!
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更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为了保家卫国、除暴安良、或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作斗争,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武剧,留与了数不清的悲壮诗句: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歌颂敢于反抗暴秦的勇士荊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歌颂花木兰的勇武,能征善战);“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又如建安诗歌中“三曹”、“七子”许多抒发欲建功立业的抱负而壮志未酬,充满了悲壮苍凉的诗篇,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的《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大都属于具有悲壮特色的诗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诗人虽到晚年,统一国家,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依然毫不动摇,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中,充满悲壮美的诗篇诗句,可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希望效力边关,为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写得慷慨苍凉雄健悲壮)又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更是一首众所周知的诗篇。这首诗有感于燕昭王礼贤下士,强烈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壮情怀。诗人将自己置身于无限而寥廓的背景上,无穷的历史和苍茫的宇宙将诗人的孤独和渺小无助之感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极端,它使得孤独感对于古代文人而言,成为某种不能逃脱的人生体验,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大诗人创作的那些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抒发对人民悲惨命运深切同情的诗篇,更是具有史诗般的悲壮美。例如李白的古风、《行路难》、《登金陵凤凰台》、《永王东征歌等都是具有悲壮美的诗篇。又如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怀古迹五首》、《蜀相》、《登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出贫富的尖锐对立与悬殊)“君不闻,汉家山东两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纵有健妇把助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反映出穷兵黩武的战争,造成了田园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表达了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我们至今读来,仍然感到毛骨耸然,尤其是《卖炭翁》,它直接揭露了宫市对人民的巧取豪夺,令人感到心惊肉跳。……
宋词宋诗中激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悲壮美的诗句灿若繁星。尤其是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作品里更是成为一种基调。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格调雄浑悲壮。岳飞的《满江红》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慨,是多么悲壮激昂,深沉感人!陆游诗歌是表现爱国主义最强烈的。他一生力主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壮志难酬发而为诗,在他所留存的近万首诗篇中,绝大多数诗篇都表现出强烈的悲壮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依然向往为国建功立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见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生不能见到祖国统一,死后仍然希望子孙把国家统一的好消息告诉他,真是至死不渝啊!)又如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都是感人肺俯的充满悲壮美的杰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和鞭策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民请愿,为国献身……
在明清两代的诗歌中,也有许许多多具有悲壮美的诗篇,如于谦、夏完淳、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诗人的作品就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象吴伟业的《圆圆曲》也写得非常悲壮:“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尤其是现代中国,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天地泣鬼神的悲壮诗篇。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的诗歌,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义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写得多么慷慨悲壮,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又如周恩来总理东渡日本求学时写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现了诗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的伟大抱负和胸襟,气势豪迈,风格悲壮)陈毅元帅写的《梅岭三章》既苍凉悲壮,又催人奋进,“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百折不挠、死而不渝的革命意志。毛泽东主席的诗篇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壮雄浑大气磅礴的诗篇和名句: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回韶山》、《蝶恋花·答李淑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是沧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些壮丽诗篇,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悲壮的情怀,不朽的诗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