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牵线木偶技能表,陈氏太极拳演变出来的四大流派有哪些?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
明洪武七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氏第九世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太极拳被杨露禅带出去,演变成杨、武、吴、孙四大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仆,后随陈德瑚回陈家沟家中做杂活。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见杨聪明伶俐,殷勤做事,诚恳为人,且爱拳术,与陈德瑚商议后,收其为徒。露禅用功练拳,常常深夜苦练,因乏时在长凳上打盹休息。因长凳窄,一不小心便摔掉下来。他醒后继续演练,如此七年之久,终于练成,遂拜别恩师与掌柜,离陈家沟回乡。
他回到河北永年县后,经别人推荐,到北平教授拳术,打败无数名家高手,名声大震,被请入清廷皇宫与王府中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
吴式太极拳
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性吴,名吴鉴泉(1870-1942)。其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不忘动,具有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拳徒甚众,逐步形成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拳,精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在北平有"活猴"孙禄堂美称。他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代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两个女人都舍不得跟同一个男人断关系怎么办?
两个女人都不舍得跟同一个男人,就是断绝联系?而且两个女人也太傻,太贱了。
作为一个女人,你要自尊、自立、自强,不能被男人的花言巧雨迷惑,不能让男人把你像牵线木偶一样抓在手里。
你们两个女人都不愿意跟这个男人断绝联系,都被这个男人控制,只是不是很悲哀?
招人喜欢的?
当别人夸赞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的时候,你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是啊,对于国人而言,“乖”好像就是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乖” 理所当然也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因此,当黄磊的13岁女儿多多染头发、扎耳环的时候,遭受了很多网络非议和言语攻击:
“小小年纪就染发,像什么样子?”
“学生就应该专心读书,小小年纪打扮给谁看?”
众人都觉得爱打扮、爱美的孩子就是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事实上,多多并未因为“不乖”而变成坏孩子,反而一直表现得非常优秀:
8岁翻译英文小说,12岁独立设计礼服,13岁获得5个乐器类国际一等奖……
反观众人眼中的“乖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感觉震惊。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是妥妥的学霸。朋友经常自豪地夸赞孩子很乖、很懂事,学习根本不用操心。
但是孩子上了高中后,却突然变成了叛逆少年,逃课、抽烟、网瘾,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
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吴谢宇,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如愿成为了北大高材生。但是本来拥有着美好前途的他,却做出了弑母的残忍事情。
孩子的乖,往往是在父母压制下的一种表现。家长们为了显得自己教育的好,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反而一直用这种标准来要求孩子,不乖就是不好。
殊不知,孩子的乖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表面上令人心旷神怡,可谁知道海底有多少丘壑,谁又知道海中存在着怎样的残忍厮杀。直到某天掀起惊涛骇浪,才知道大海平静背后的可怕。
《精神分析式对话:从心理医院到躺椅》中说道:“那些顺从的孩子,他们举止得体、成绩优异,但意外地出现了明显的优等生困境,随后这个问题的恶性程度越来越明显……这些好孩子后来成为颇有建树的成年人,他们做被教导的事,完成既定的目标。中年之后一些人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导致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与他们常常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心理研究也都表明:孩子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长大后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
自卑软弱,不敢反抗“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妈妈就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哭吧!”
“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现乖一点,你乖爸爸就给你买。”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奶奶生气了!”
渐渐地,孩子明白了这样的生存技巧: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才会满足自己的要求;自己乖乖顺从大人的意愿,大人才会爱自己,不然就会抛弃自己。
正是这样,为了多得到大人的关注和喜爱,为了少受到大人的嫌弃和责骂,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真正的自己,努力做成那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书中有一段写作者带女儿到亲戚家串门,亲戚拿出糖给女儿吃,但必须要孩子叫了阿姨才能得到。
女儿犹豫了一会儿,为了那块糖最终还是叫了阿姨。亲戚表扬孩子乖时,作者却感觉很心疼。
当孩子向大人屈服的那一刻,他们就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了!
当孩子正努力地成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们也就丧失了自信和尊严!
日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一直顺从委屈地活着,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卑软弱的性格。
松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待的爱,甚至被同事诬陷也不敢反抗,最终将自己陷于无法挣脱的泥沼,悲惨地离去。
乖的本质就是一种压抑,孩子在父母的强势压制下变得很乖巧,但他们的性格里已经烙下了顺从的印记,长大之后怎能逃脱自卑和软弱呢?
讨好别人,委屈自己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这20多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乖孩子:7岁开始写作;9岁便出版了散文集《打开天窗》,该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高考时被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23岁当上中国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新周刊》的副主编……
这样一个光环缠身的人,本该过得肆意快乐。但当蒋方舟意识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观整个崩塌了,甚至怀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确”。
蒋方舟在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一直努力表现出乖孩子的样子,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会收敛起真实,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别人,每天都感觉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欢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强迫孩子也去关注别人的评价,获得别人的认同。
当孩子把讨好别人当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讨喜的人设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一定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缺乏独立,失去自我曾经,北京一位月入过万的妈妈带着女儿跳楼,因为无业的丈夫出轨,她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这么一位高收入的母亲,如果离婚了,也许还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会过得更差,可她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卑微地活着?
也许,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朋友,结婚后依赖丈夫。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当所依赖的人变得不可依赖了,她便会迷茫崩溃,因为她再也找不回那个真正应该依赖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产物,当孩子习惯了被控制、被包办,就会产生依赖感,如同牵线木偶,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敢表达自我。
上学了是“乖学生”,工作了是“乖员工”,结婚了是“妈宝男”,生活上是“烂好人”,经济上是“啃老族”……这难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认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执强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说:“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压抑过度,人格分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莱是一位家境优渥的优秀学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别人眼中标准的白富美学霸。
可是由于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让魏莱成为了“沉默的羔羊”,过度的压抑使她产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面却是热衷于对出身贫寒的同学实行霸凌的狂魔。
魏莱对同学胡小蝶实施霸凌,并导致她跳楼身亡,对此她毫无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对警察的盘问时也镇定自若,简直就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长期压抑真实的自我,使魏莱的心理扭曲变态,将霸凌当成了情感的发泄口,最终酿成了悲剧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伤最重》的书中说: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实现这个独特价值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这些都没关系,允许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从而发展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让孩子慢慢去学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会发现,“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实、可爱。
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是怎样获得嘉靖信任?
陆炳,是明朝中后期锦衣卫逐渐式微,地位开始逐渐低于东厂时代里的一个异数。他以武人的身份,享受到了整个大明文官都没有享受到的唯一三公兼三孤的殊荣。
锦衣卫指挥使作为整个明朝高风险的职业,虽然很威风,权力也很大,但随着东厂的崛起,渐渐沦为明朝特务机构的二线,造成这种原因,最主要的是皇帝更加信任伴随他们一起成长的“大伴”宦官们。长期以来的锦衣卫指挥使们,虽为皇帝的爪牙,但就信任度而言,是远远不如东厂的大太监的。
所以两百年来,大多锦衣卫指挥使都没有好下场,他们替皇帝干脏活,最终还要被推出去做背锅,真没有几个指挥使善终的,更加谈不上享受了文官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而陆炳却又为何能够成为这样一个时代的异数的呢?
嘉靖与陆炳之间的感情陆炳能够获得刻薄腹黑的嘉靖皇帝长期信任的的基础,是从小一起长大奶兄弟的感情。
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的乳娘,他从小就能跟着母亲进入到兴王的府邸,稍稍长达后,便每天都侍奉在嘉靖身边,是嘉靖儿时的“伴当”以及“玩伴”,一定程度而言,陆炳与嘉靖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作为被半限制社会活动的宗室而言,嘉靖的童年注定是不会有太多真心实意的玩伴的,尽管陆炳的身份只能说是家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建立友谊。儿时玩伴的友情是可靠和值得怀念的,但少年人的友情虽然珍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不一定能够长久下去,特别是他们之间的地位再次发生巨大改变后。
嘉靖是明朝皇帝中出了名的聪明、腹黑、刻薄。他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政治斗争的能力,而在彻底掌握权力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又能将大臣们玩弄于鼓掌之间,权术操弄得如火纯青。
而善于玩弄权术的皇帝,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不信任任何人,身边的任何人,都是他权术手段的对象,陆炳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臣,陆炳却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陆炳不仅有在潜邸伴君的资历,而且对皇帝表现过别人所有机会表现的忠诚。嘉靖十八年,明世宗南游到卫辉时,夜晚四更天,行宫起火,随从官员仓促之间不知道皇帝所在,唯有陆炳撞开门户,背出明世宗。
这一段经历,可以说是整个嘉靖朝表忠心表得最彻底最有效的一次。陆炳不飞黄腾达,简直天理不容啊。
儿时的玩伴,大火中救出自己的忠臣,这两种经历,是嘉靖对陆炳比其他人更加信任的重要原因。
陆炳是嘉靖朝最擅长揣摩皇帝心思的人中最谨慎的一个论嘉靖朝做官最重要的诀窍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揣摩嘉靖的心理。嘉靖皇帝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而他掌控权力所用的权术手段中,最厉害的就是把自己搞得很神秘。
他喜欢让臣下发表意见,并且做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但他从来不很直白地做判断和决定,总是喜欢让臣子们去猜这位皇帝到底想怎样。这样做的效果就是,皇帝高深莫测,臣子战战兢兢,对皇帝就更加敬畏。
这种手段很聪明,但也有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嘉靖虽然聪明,但是他并不懂得有一门学问叫心理学,人的行为举止在习惯的作用下,是有迹可循的。你再聪明,但也不可能是百变金刚,多重人格让人永远猜不透吧。
所以老话说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嘉靖想要将群臣变成他手中的牵线木偶,但却并没有发现,有些人心理学学得很好,能反过来利用他的心理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里面的个中翘楚,莫过于严嵩严阁老了。严嵩的厉害之处,我们在此不表,而在严嵩之外,还有那么几个人深谙此道,一个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优点是人够聪明,对皇帝心理分析的能力虽然不如自己老爹,但善于谋划,可是严世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太自大,太招摇,太目中无人了。
还有一个是通过跟着严嵩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后青出于蓝的徐阶,这也是个人精。而最后一个就是陆炳了,相对于前面三个人,陆炳却有极大的不同。
而这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陆炳为人十分谨慎。他最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却不会如严嵩父子以及徐阶那样利用皇帝的言行习惯,刻意引导以达成自己的目的。无论这种目的是结党营私,搬到政敌,还是还这个世界一个正义,陆炳却从来不这么做。
这就是陆炳厉害,却也自私的地方。他深知自己的一切源自嘉靖,君臣之间的信任来之不易,所以他不会让这份信任产生任何瑕疵,虽然明白嘉靖的心理,但总是顺着他的心思去十分到位却不夹带私货的执行。
从职业角度而言,作为皇帝倚重的特务机关头子,他与各个政治集团中保持距离,是十分明智的做法,这是他得到信任以及继续生存下去的保障,但是在不折不扣执行皇帝意图的过程中,陆炳却又丧失了人性的一面。
总而言之,陆炳在整个嘉靖朝,在笔者眼中,算是一条老狐狸,不显山不露水,不结党,也不主动害人,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执行皇帝的意图,从不给任何人留下把柄。
虽然他三公兼三孤的殊荣,不是那么能让人信服,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嘉靖眼里,他这样的臣子,确实才配得上这份荣誉。
把孩子教育成乖孩子有没有问题?
当别人夸赞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的时候,你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是啊,对于国人而言,“乖”好像就是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乖” 理所当然也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因此,当黄磊的13岁女儿多多染头发、扎耳环的时候,遭受了很多网络非议和言语攻击:
“小小年纪就染发,像什么样子?”
“学生就应该专心读书,小小年纪打扮给谁看?”
众人都觉得爱打扮、爱美的孩子就是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事实上,多多并未因为“不乖”而变成坏孩子,反而一直表现得非常优秀:
8岁翻译英文小说,12岁独立设计礼服,13岁获得5个乐器类国际一等奖……
反观众人眼中的“乖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感觉震惊。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是妥妥的学霸。朋友经常自豪地夸赞孩子很乖、很懂事,学习根本不用操心。
但是孩子上了高中后,却突然变成了叛逆少年,逃课、抽烟、网瘾,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
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吴谢宇,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如愿成为了北大高材生。但是本来拥有着美好前途的他,却做出了弑母的残忍事情。
孩子的乖,往往是在父母压制下的一种表现。家长们为了显得自己教育的好,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反而一直用这种标准来要求孩子,不乖就是不好。
殊不知,孩子的乖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表面上令人心旷神怡,可谁知道海底有多少丘壑,谁又知道海中存在着怎样的残忍厮杀。直到某天掀起惊涛骇浪,才知道大海平静背后的可怕。
《精神分析式对话:从心理医院到躺椅》中说道:“那些顺从的孩子,他们举止得体、成绩优异,但意外地出现了明显的优等生困境,随后这个问题的恶性程度越来越明显……这些好孩子后来成为颇有建树的成年人,他们做被教导的事,完成既定的目标。中年之后一些人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导致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与他们常常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心理研究也都表明:孩子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长大后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
自卑软弱,不敢反抗“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妈妈就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哭吧!”
“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现乖一点,你乖爸爸就给你买。”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奶奶生气了!”
渐渐地,孩子明白了这样的生存技巧: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才会满足自己的要求;自己乖乖顺从大人的意愿,大人才会爱自己,不然就会抛弃自己。
正是这样,为了多得到大人的关注和喜爱,为了少受到大人的嫌弃和责骂,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真正的自己,努力做成那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书中有一段写作者带女儿到亲戚家串门,亲戚拿出糖给女儿吃,但必须要孩子叫了阿姨才能得到。
女儿犹豫了一会儿,为了那块糖最终还是叫了阿姨。亲戚表扬孩子乖时,作者却感觉很心疼。
当孩子向大人屈服的那一刻,他们就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了!
当孩子正努力地成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们也就丧失了自信和尊严!
日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一直顺从委屈地活着,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卑软弱的性格。
松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待的爱,甚至被同事诬陷也不敢反抗,最终将自己陷于无法挣脱的泥沼,悲惨地离去。
乖的本质就是一种压抑,孩子在父母的强势压制下变得很乖巧,但他们的性格里已经烙下了顺从的印记,长大之后怎能逃脱自卑和软弱呢?
讨好别人,委屈自己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这20多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乖孩子:7岁开始写作;9岁便出版了散文集《打开天窗》,该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高考时被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23岁当上中国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新周刊》的副主编……
这样一个光环缠身的人,本该过得肆意快乐。但当蒋方舟意识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观整个崩塌了,甚至怀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确”。
蒋方舟在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一直努力表现出乖孩子的样子,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会收敛起真实,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别人,每天都感觉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欢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强迫孩子也去关注别人的评价,获得别人的认同。
当孩子把讨好别人当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讨喜的人设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一定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缺乏独立,失去自我曾经,北京一位月入过万的妈妈带着女儿跳楼,因为无业的丈夫出轨,她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这么一位高收入的母亲,如果离婚了,也许还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会过得更差,可她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卑微地活着?
也许,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朋友,结婚后依赖丈夫。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当所依赖的人变得不可依赖了,她便会迷茫崩溃,因为她再也找不回那个真正应该依赖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产物,当孩子习惯了被控制、被包办,就会产生依赖感,如同牵线木偶,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敢表达自我。
上学了是“乖学生”,工作了是“乖员工”,结婚了是“妈宝男”,生活上是“烂好人”,经济上是“啃老族”……这难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认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执强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说:“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压抑过度,人格分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莱是一位家境优渥的优秀学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别人眼中标准的白富美学霸。
可是由于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让魏莱成为了“沉默的羔羊”,过度的压抑使她产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面却是热衷于对出身贫寒的同学实行霸凌的狂魔。
魏莱对同学胡小蝶实施霸凌,并导致她跳楼身亡,对此她毫无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对警察的盘问时也镇定自若,简直就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长期压抑真实的自我,使魏莱的心理扭曲变态,将霸凌当成了情感的发泄口,最终酿成了悲剧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伤最重》的书中说: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实现这个独特价值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这些都没关系,允许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从而发展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让孩子慢慢去学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会发现,“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实、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