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56集,甄嬛传皇妃扮演者?
皇后乌拉那拉·宜修,演员蔡少芬
15岁入侍为侧福晋,16岁怀孕,子三岁而殇,43岁册封为皇后,56岁死。表面温柔贤淑,温和宽厚,但性格深沉阴狠,城府颇深,最擅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擅长双手同时书写,每遇烦心事便练字静心。懂医术,因以香料害人,所以不喜用香。皇后虽不得雍正宠爱,却深爱雍正一生,最终因害人罪孽深重而下场悲惨。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活了多久?
戚夫人被吕雉做成“人彘”的事情,见于《史记——吕后本纪》。
《史记》并未写明她被残害后活了多久,只说数日后刘盈亲眼见到“人彘”,被吓的大病一场,最后靠声色麻痹自己而抑郁而终。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史记·吕后本纪》
按《史记》的记载:戚夫人被弄断了四肢,挖去眼珠,熏聋了耳朵。又喂下哑药,然后丢到厕所里。
一,如何断四肢决定戚夫人能活多久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断手足,用刀斧砍断可以称为断,用暴力折断四肢骨骼也可以称断。
假如戚夫人是直接被利器砍掉手足的话,那么她在一个小时内便会因动脉大出血而死亡。
一个成年人的血液容量约为4000~5000毫升,如果失血量达到一千毫升的话就会出现休克乃至死亡。
四肢被直接砍断的话,由于伤口过大,动脉失血会出现喷射状,人会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迅速死亡。这样的伤口即便放在如今的医疗条件下也是很难迅速止血的。
这样的话,惠帝在厕所见到的就是一具被剁掉四肢的尸体。也就不能称为人彘了。
不过以吕雉对戚夫人刻骨的仇恨来看,她不会让戚夫人那么痛快地死去。所以我认为断四肢其实是敲断了四肢的骨骼。
只是用暴力折断四肢骨骼的话,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的。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小时候不小心摔断了胳膊,下臂直接拖拉着,自己抱着手跑回家找大人。后来听接骨医生说有个孩子也是摔断了胳膊,家里一直不当回事,一直在家哭闹了好久才送来,断骨处已经长出了新的骨头。医生也没辙,让他们送省城去治疗。
所以我觉得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应该是折断了她的骨骼而不是直接砍掉。这样的话就能保证戚夫人存活数日,让惠帝看到。
而挖去眼珠,虽然也会造成大出血导致人迅速死亡,但是毕竟伤口小。以汉代的医术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止血的,毕竟那时代已有成熟的宫刑技术了,说明古人在止血方面有着成熟的技术。
然而毕竟有伤口,吕后又将戚夫人扔进肮脏的厕所,让她在细菌感染和疼痛的煎熬中过了数日才死去。当惠帝刘盈见到在屎尿中痛苦挣扎的人彘时,那强烈的惊吓导致了他对母亲的恐惧与绝望,最终早逝。
二,戚夫人与吕后的斗争吕雉对戚夫人惨无人道的折磨是受到古今无数人批评和唾骂的,吕雉的残忍无情也确实令人发指。
然而回顾二人的恩怨,则会看到:戚夫人的悲剧其实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还是沛县的地痞流氓,她在此后的反秦起义与楚汉相争时期一直跟随丈夫,真可谓是患难夫妻,同时也磨砺出杀伐决断的性格。
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吕后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夫妻二人互为表里,司马迁笔下也肯定了她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功绩。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后本纪》
而戚夫人的资格就远远不能同吕后相提并论,她虽然能歌善舞,很得刘邦宠爱,但毕竟只是一个宠姬罢了。据考证,戚夫人是秦朝降将的后代,在刘邦被封为汉王时成为了他的宠姬,并生下了刘如意。
她毫无政治城府,见到刘邦喜欢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便日夜啼哭请求刘邦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如意。如此一来,便与本来就性情残忍的吕后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吕后本纪》
戚夫人太高调了,把权利斗争搞得如此明目张胆。她仗着自己年轻漂亮,而吕后年老色衰,时不时地对刘邦吹枕头风,要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刘盈。
在宫廷斗争中,失败者往往没有好下场,假如吕后的地位被戚夫人取代的话,自己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而刘邦在戚夫人的鼓动下数次想要废掉刘盈,改立如意,幸亏大臣们力争才未能成功。
而戚夫人的得宠,换来的是刘邦与吕后感情的疏远与隔阂。
当刘邦晚年已经重病缠身时,戚夫人还常把如意抱在刘邦面前,以至于刘邦为不能改立太子而耿耿于怀。
刘邦心里明白,自己活着的时候,戚夫人母子便平安无事,而自己一旦死去,吕后不会轻易绕过戚夫人和如意。所以在他临死前听说吕后与樊哙结党,要在自己死后杀死戚夫人母子,便怒不可遏的命陈平到军中取樊哙首级。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史记·樊哙列传》
当然,刘邦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陈平畏惧吕后,把樊哙押回长安,而此时刘邦已病死。随着刘邦的死去,戚夫人也迎来了吕后的报复。
三,凄惨结局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成为惠帝。吕后则升级为大汉的太后,掌握着实际的权利。此时戚夫人母子已经是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戚夫人很快被囚禁在永巷,像囚徒一样被剃去了头发,身穿囚服,带着刑具舂米。
从帝王宠姬一下子成为苦役犯,戚夫人很是痛苦,想起远在赵国封地的儿子如意,她不禁唱起了悲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
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
终日哀唱的歌声彻底激怒了吕雉,终于使她将毒手伸向了赵王刘如意。
她命人召赵王入京,意图加害。但惠帝刘盈天性仁慈,知道母亲的计谋,便亲自出城迎接如意。随后与其同吃同住,致使吕雉多次谋害未能成功。
惠帝元年十二月的一天,刘盈很早就外出射猎,年纪尚小的刘如意贪睡不能同去。
吕雉趁儿子外出的时候派人用毒酒将刘如意毒死。惠帝回宫时,如意早已毒发身亡。
就这样,戚夫人想念不已的儿子,因为自己的一首悲歌而殒命。
毒死刘如意后,吕雉对永巷中唱着悲歌的戚夫人下手了。这位差点取代吕雉地位的宠姬,被残忍的做成了人彘。吕雉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居然让刘盈来参观厕所里的人彘。
刘盈得知眼前这个可怕的东西就是戚夫人时,大哭一场,随后病倒。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史记·吕后本纪》
惊吓过度的刘盈从此沉醉在酒色中,再也无心国政,二十四岁时就病死了。汉朝进入了吕后专权的时代。
总结:吕后与戚夫人的故事,向今人展现了封建时代宫廷斗争的残忍。
戚夫人母子的遭遇是悲惨的,然而这也与戚夫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刘邦的另一个姬妾薄姬,靠着低调和隐忍,在吕后专权的时代保全了自己和儿子。在诸吕被灭后,儿子刘恒被迎立,薄姬也成为了大汉的太后。
对于吕雉与戚夫人的恩怨,清朝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这样评论过:
盖嫉妒者,妇人之常情也。然其所最妒,亦只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宠幸时,几至于夺嫡,故高帝崩后,即杀之。
戚夫人母子的结局,其实是封建时代无数权利斗争中的一例。而这样的惨剧,历史长河中岂止只有一件?
弘历知道是自己继承皇位以后为何会痛哭不已?
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他知道自己继承皇位后痛哭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们要知道,他的继位一定是在他父亲雍正死亡的前提下,他的父亲去世了,乾隆作为人子,他不难过,却只为他自己继承皇位而高兴,这也不正常呀!再说中国历来是以“仁、孝”治天下,乾隆如果对他自己的父亲的死活都不在意,他还怎么做皇上?所以,在弘历得知自己继承大统时痛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雍正皇帝去世雍正在经过多年的煎熬和韬光养晦,最终成功的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在康熙去世后得以继承了皇位。在雍正继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可能是多年高度紧张的压力,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继位以后,身体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在雍正七年(1729年)的冬天,雍正皇帝就曾经因病卧床不起,甚至出现过昏迷的现象,但是具体是什么疾病,清宫的档案中没有记载,也许是由于他为谋取皇位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在突然放松后出现的不适吧。
雍正的这场疾病拖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反反复复,到雍正八年(1730年)才刚刚好一点,但是不久又复发了。对于自己的身体,雍正自己也颇有认识,觉得难以恢复了,他甚至在朱批中密谕大臣鄂尔泰说:
倘朕心力之所不能,无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为预备,不然,则朕为天地列祖之罪臣亦。皇子皆中庸之资,朕弟侄辈亦乏卓越之才,朕此血诚,上天列祖皇考早鉴之亦。朝廷苦不得贤良硕辅,书至此,卿自体朕之苦情亦。
雍正言下之意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甚至已经为后事进行考虑了。
到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的病又严重了一些,以致在他的原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因病去世时,雍正都无法支撑病体亲自视殓。雍正虽然悲观,但是他的身体却并没有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竟然慢慢的开始恢复。雍正也再次投入到他对国家政策的一系列改革当中去了。
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中秋节过后,雍正突然再次感觉身体不适,出现头晕目眩、疲惫乏力的症状,雍正认为是连日处理政务累的,所以并没有当一回事,而是继续对政务进行处理。到了二十二日,雍正的病情就加重了,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和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人在雍正的御榻前奉侍,到了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在服药治疗无效后去世。按照雍正生病时有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的症状,以现在的医学常识进行分析,雍正极有可能是中风引起的脑血管疾病而去世的。
雍正驾崩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率领群臣来到乾清宫迎取雍正早已经写好的密诏,太监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锦匣,当众宣读了雍正的传位诏书: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诏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张廷玉在《年谱》中记载:“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其实乾隆此时的痛哭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父皇去世,他作为人子的悲伤;另一方面,对皇位的突然降临,令他过于激动。因为,虽然乾隆继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可能没有料到会这么突然,按照他的祖父康熙在位的时间推算,他的父皇雍正有可能还会再活十年、二十年,雍正继位时是四十五岁,乾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皇位来的那么快,在雍正去世的时候,乾隆只有二十五岁。
据记载,雍正在大殓时,乾隆“痛哭失声,擗踊无数”,就是说他无数次的拦着不让人盖上棺盖。在张廷玉的记载中说乾隆:“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声,一整天水浆不进,群臣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皇上悲不自胜,左右都感动哭泣,弗敢仰视。”看来乾隆真是哭的挺伤心啊!
乾隆的继位的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乾隆成为雍正的继承人,应该是早就已经决定,虽然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但大家对乾隆的继承人身份也早已是心知肚明。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就是因为乾隆才将皇位传给雍正的,虽然并没有证据说康熙有过这种想法,但康熙对孙子弘历的疼爱到是真的,这一点在雍正的遗诏中也有提到“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其实,乾隆是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爷爷康熙皇帝,那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应儿子胤禛的邀请到他的圆明园牡丹台游玩,胤禛借机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弘历、弘昼介绍给康熙。康熙第一次见到弘历,就非常喜欢,他发现这个孩子见到他的时候丝毫不慌张,回答问话时也是非常从容,这一次见面,让康熙对孙子弘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几天以后,康熙就派人到雍正的圆明园索要弘历的“八字”,并且在不久,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这一次康熙的目的就是将孙子弘历带回宫中去。在康熙年间,被接到宫中抚养的皇孙并不多见,只有原来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在宫中,再一个就是弘历了。后来有人推断,康熙将弘皙和弘历放在宫中抚养,都是将其作为未来的皇位接班人培养的,弘昼因为其父胤礽被废,他的继位可能也破灭了。而康熙又将弘历带回宫中,也应该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是将其作为儿子胤禛的接班人培养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到避暑山庄度夏,也将弘历带在身边,祖孙二人在五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在一起,晚年的康熙非常享受这种天伦之乐,对孙子弘历更为疼爱。康熙批阅奏折时,弘历为他研磨,两人一起吃饭时,康熙为孙子夹菜。这段时间里,一代雄主康熙大帝和弘历在一起,完全就像一个普通的爷孙二人一样。
康熙还手把手的教弘历射箭,并带他参加狩猎,对他进行锻炼,有一次康熙用火枪射倒一头熊,康熙以为熊已经死了,就想让孙子弘历前去补一箭,可以让孙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谁知道,弘历迟迟不愿上前,让康熙非常没面子,就严厉的命令他快点。这时候,原本以为已经死去的的大熊却突然起来了,这一下众人都吓到了,好在康熙再次开枪将大熊击倒。事后,康熙后怕的说:“看来是天意呀!这个孩子如果早点上前,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对孙子弘历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甚至专门召见过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说她是个有福之人。康熙曾给予弘历许多的赏赐,甚至赏赐了他一件黄马褂,这种赏赐对于一个孩子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足以看出康熙对弘历的疼爱。
乾隆皇帝能够继位,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是:“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诒,周注于后。”意思说,乾隆能够当皇帝,既有康熙皇帝的深爱在前,又有雍正的垂爱在后。而事实上雍正本人也不否认自己能够继位,有沾了儿子光的原因。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在初次郊祀前,曾专门将弘历召到养心殿,“以肉一脔赐食”,而对于其他皇子则没有这份恩宠。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就亲书密旨,藏与“正大光明”匾后,此时他已经秘密立弘历为皇储了,虽然雍正没有公开这个事情,但其实大家早已心知肚明,雍正的长子弘晖早夭,次子弘时不被康熙和雍正喜爱,从康熙五十七年举行的皇孙册封大典上看,年已十七岁的弘时没有任何封赏,而其他比他小的皇孙都被封了爵位,就知道康熙是多么不喜欢他了。而雍正的另一个儿子弘昼则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弘历,所以弘历成为皇储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雍正的弟弟、果亲王允礼就曾认为弘历承康熙、雍正之身教,有帝王之资,他认为弘历聪明好学,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就连弘历的弟弟弘昼都说:“吾兄随皇父,朝夕共处,恪慎温恭,皇祖见爱,养育宫中,皇父闻之亦未尝不乐。”可见弘历的为人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在雍正时期,弘历的皇储身份虽未公开,但却实际上已是大家公认的皇储,朝中大臣也心照不宣的将弘历以“皇太子”看待。
对于大臣们暗中将弘历视作太子的事,雍正并不反感,可以说是默认了,他甚至也常向大臣暗示弘历就是“太子”,经常让弘历代替他去进行祭祀等仪式和各种重大活动,由此看来,雍正皇帝也的确是将弘历作为“太子”进行培养的。
可以说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他的皇位来的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前面几位皇帝遇到的情况,既没有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也不是幼年登基,有权臣当道的情况;而且在其父皇雍正去世后,还给他留下了丰厚的资产和相对完善的国家运行体制,这也是他能够延续“康乾盛世”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电视剧的男二远比男一受欢迎?
你们看过《香蜜沉沉烬如霜》吗?可能也有听过这个尬得令人蜷缩脚指头的剧名吧(反正我没看懂这7个字什么意思)。
温馨提示,接下来都是以我个人的视角看这个电视和角色,不许骂我,骂我就是你说得都对。如有雷同,那我们好有缘哦嘻嘻。
当时2018年,因为机缘巧合,点开了这一部名字又长又拗口的电视。
首先呢,在这部有些各种花鸟虫鱼仙人魔的玄幻仙侠剧的设定里,男主旭凤是六界第一美男,男二润玉是自小丑陋面目可憎,我给你们看看。
男主是介个样子的
男二是介个样子的
上代的恩怨情仇这个男二是男主同父异母的哥哥。但是你晓得这男二怎么来的伐?他们的爹,天帝,见到美女走不动路,控制不住把妹的蠢蠢欲动,成功泡到男二他妈洞庭水族族女,私生下了男二。
然后男主他妈,天后,生性善妒,对天帝年轻时候的旧情人们毫不心软,一打听到情敌们的下落就开始撒丫子跑去咿里哇啦地去打人都给我搞震惊了。你一天后,正事儿不干天天去打情敌,fine。
但男二妈生下男二就天天给他拔龙角挖龙鳞目的就是把他藏起来不能给天后发现,想想就觉得痛......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不然这电视没法演,对吧?
男二小时候一次悄咪咪跑出家的时候被天后一顿连蒙带哄地拐到天上去了,顺带还给整失忆了,宛若街边被一怪蜀黍一颗糖骗走的娃。那时候天后还没生下男主就决定先抚养男二巩固自己地位啦。
至于男二他妈,后来没过多久就被天界灭族了但她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顺便隐藏在幕后成了前期小boss,这是后话。
我们的男二男二本来被天后拐走后的一段时间还是过得非常好的。但后来天后生下了男主,毕竟亲生的和捡的终归不一样,不管男主发生了啥,喝了酒啦受了伤啦,天后就对着男二一顿骂:你的错!你把我儿子带坏了!然后天天挑剔男二,说男二想篡位,想谋害男主未来的天帝之路。
然而男二并没这么想过,他特别寂寞地待在自己的寝宫里头过了好几千年,想着就这样自己一个人过着过着就嗝屁了也好。遇到自己被挤兑被歧视认为清者自清一句屁话也不说,顶多莫名其妙被误会的时候心里会想着: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我们的男主我想了很久他没有什么特别悲惨的童年经历,天之骄子,六界第一美男+第一战神,父爱母疼,生来就是在食物链顶端,内心纯粹,在他妈天天挤兑男二的时候也总是会为他讲话,兄弟情深,太他妈感人了嗯。
但你们知道的,这种这么好的兄弟,剧里面会让他们永远相亲相爱吗?不会的,咱拆!
我们的女主国产电视剧必备狗血套路,一个傲娇强势的男主和一个温润如玉的贴心男二,中间必有一个全世界为她倾心的古灵精怪的女主。
女主她亲爹是水神,反正是天界一个官位挺大的仙。她妈年轻是个六界第一美女,这种级别的美女你们也猜到了,怎么可能被男主他爸放过。嗯于是男主他爸天帝强奸了女主她妈,女主她妈也是惨,这样之后还老被天后追杀,最后终于把她折磨死了。
不过她妈临死前给她下了药,让女主一生无爱无恨,没错男女主三个人的爱情就是围绕这药展开的。
So,男女主的恋爱就是你爸强奸了我妈,你妈杀了我妈,但我们是真爱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缠缠绵绵到天涯海角不离不弃。不过不都说上辈的恩怨不要牵扯到下一辈嘛,嗯既然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做到如此心大,fine,他们开心就好。
男二男主女主三人行本来呢,女主不是被下药了稀里糊涂的吗。
男主阴错阳差和女主认识了后来他们经历了几十集的天界打情骂俏,魔界共患难,凡间渡劫从此打下了爱情忠贞不渝的基础。然后女主她妈给她下的药,药效马上就要快被这爱情给整没了。但是...我们再来说男二
男二女主在他们没有出生前就被定下了娃娃亲。男二因为童年经历本来无欲无求自卑内向,我们前面我说了他觉得自己自小丑陋面目可憎,但初遇女主一顿彩虹屁吹懵逼了成功爱上女主。这时候他俩还不知道有婚约。
在我刚提到的男女主经历的各种事件中,前期他们也曾三人行,男二察觉到老弟对女主的喜欢于是就自己克制了自己对女主的感情。
但在10多集(应该吧?)发现他和女主是有婚约的!挺突然的...甚至有点小激动。
他寻思着这么多年自己被欺负啥都没争过,但是喜欢的一个女孩子他想争一争,嗯果然这男二别看平时孤寂清冷的情商倒是挺高。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风雨的孩子往往敏感能够感知他人情绪吧。男二给女主身边的人,送礼的送礼,夸奖的夸奖。
女主她爹认为,这小伙不错,闺女有福了。其实就算没有男二,女主她爹也不太可能把自己女儿嫁给男主,因为男主他爸强奸了自己老婆,他妈还逼死了自己老婆。
然后男主不乐意了,当然啦官配,咱有资本闹小脾气,三天两头跑去和男二说你俩不是真爱她不爱你她爱的是我。也是实话。
这个时候就开始兄弟俩摩擦了,好了爱情线交代一部分我们再讲讲事业线。
男二黑化剧情中期,男女主在凡间历劫经历了缠绵悱恻又惊心动魄的虐恋情深。这个咱按下不表,叽叽歪歪的爱情故事我们出门左转男女主cut,咱这文的主讨论男主和男二。
男二,在男女主叽叽歪歪的时候,也开始了小鲤鱼寻母记的桥段。咱前面不是说了男二被拐跑了失忆了,他妈幕后当小boss吗,然后因为她为复仇弄出各种事情天界知道了。
男二开始凭记忆碎片找自己老妈,然后他找到老妈了开心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但是老妈不肯相认因为自己被毁容了还过得这么惨,她又是一个复仇者的身份,她想用她自己的能力把男二送上帝位但又不想把男二牵扯进来。
男二认母失败但没放弃。有一天,他再一次屁颠屁颠地跑去找妈,还带了礼物,还想给老妈介绍自己的未来媳妇女主。然而当他赶到的时候,发现天后,在杀自己老妈!
好了那时候网络小热的经典黑化镜头开始了
他疯了开始仓皇磕头求饶让天后放过他妈,他放弃一切愿意和他妈隐居其它他什么都不要。怎么说呢...这个时候演员演技表现得张力是很好的,我一看家破人亡桥段雷打不动表情冷漠的人还是被虐到了。
不过不行,天后不听,她坚信他和他妈活着是祸害。这时候男二他妈帮他挡下了致命一击死了,男二大写的懵逼+绝望。然后就是黑化,发狠要杀了天后。
这一幕
这一眼
噢对还有这个动图
这里我真的想说一句,这他娘的是什么死亡角度噢......摄像师你还挺有想法......
不过......还挺好看的...
不过呢我还想叨逼叨逼,这个时候开始网络那时候涌现了一大批骂剧骂男二以及演员的言论,各种造谣和偏见,就像最近火的《下一站是幸福》里的女主角演员宋茜也因为人设和剧情被骂。
你说观众骂他们说明他们演得好这无可厚非,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强盗逻辑恕我无法苟同。
我从来都不赞同看剧时上升真人,即便对这个角色不喜欢甚至讨厌,或者三观无法苟同,但依然不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带到现实中来。
讨厌一个角色,并不是你诋毁一个演员的理由,他们只是做到了塑造角色的本分。
杯酒释我妈然后我们说回剧情哈,男二当然没杀天后成功,最后还被天后电击治疗,叛逆小伙,我一定要治死你。
男二跑去找天帝告状,毕竟是自己亲爹是不?然后结果他爹不帮他,语重心长地说儿啊老爹身为天帝管不了自己老婆哒,你忍忍吧哈。
哦豁,完蛋,男二疯了。他最后开始醒悟靠别人不行,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只能靠自己来开启起点文逆袭之路。
妈死了,被后妈逼死的。自己被抛弃了,被亲爹抛弃了。这样还不醒,外头还有个男主天天想着怎么泡自己未婚妻。
再来说说我们的男主,他在和女主凡间历劫完毕回到天上去了最后一吻定情,晚上在男主的寝宫的露天院子里开始阿威十八式。
一夜情以后男主飘了,美滋滋地想跑去找男二宣誓主权。
但他得知了男二的悲惨经历,不好直接开口就说我要抢嫂子吧。于是第二天跑过去,他出了个让我眼珠子瞪掉了的操作——杯酒释我妈。
我娘杀你娘,干了这杯酒,我们依然一起走
fine
男二一脸"瓜娃子我看着你,你继续说"的表情。不过这不重要,男主来的主题是女主,是女主。
我一下子码了好多字啊......无语。我先休息会儿等我有时间再继续...
电视剧里有哪些完全违背史实和文学常识的搞笑改编错误?
影视剧作品的题材越来越宽泛,观众对此自然喜闻乐见,但对编剧来说,却很容易就会犯一些史实或文学常识类错误,有的看上去难免搞笑。当然看剧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跟着他们的脚步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较真没有必要,但一些比较基本的部分还是应该得到重视。
历史题材最容易人物年代混乱不清,以及出现文学常识类问题。比如在口碑极佳的《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在康熙晚年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被托孤,其实直到雍正继位他才得到提拔,整个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跳级”,剧中安排纯粹是情节需要。
剧中另一处比较搞笑的地方在于李卫这个人物,《李卫当官》也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一部剧,整个故事均发生在雍正年间。但李卫并非出身穷困,更不是《雍正王朝》中描述的叫花子,他家境盈实,是个典型的立志官场的富二代,副司长的职位实际是自己花钱捐来的。
下面再来说说《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系列剧,穿插不少野史和逗趣的部分,但剧中却有一处纰漏很不严谨。康熙手持一把壶的造型时常出现,在请教老大爷问题的时候特意选了看上去最好的一把,但其器形却为道光年间制式,与剧中时代不符,人不穿越却让道具穿越。
类此问题还出现在《贞观长歌》里,其实服饰方面如果深究总能找出一些问题, 但主要人物,比如皇帝相关一定要做到精细考究。该剧中李世民头盔为清朝款式,与盔甲完全不搭。而且根据记载唐朝应该盛行紫色,混乱的服饰直接拉低了整部剧的严谨程度。
《孝庄秘史》这部剧则是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堪称未卜先知的鼻祖,剧中人物总是提到孝庄如何如何,看上去是一种尊称,但孝庄其实是谥号,也就是死后追封,还活着的时候又怎么可能知道呢?即便打着野史的旗号也无法令人信服,除了出戏,还是出戏。
文学类常识问题其实多集中在逻辑上,一些既定人设的闪光点反而在剧中崩塌,或许编剧伊始这部分就没被吃透。《甄嬛传》是把架空小说安插在清朝的一部优秀剧集,后宫争斗的手段亦比较复杂,华妃位高权重心思缜密,这一点从她没有子嗣却备受恩宠便能看出。
可在皇帝外出将后宫交给她掌管的时候,华妃居然会让盛宠在握的甄嬛带孕跪地背书,这实在不符合她“刀子要捅在暗处”的一贯作风,失去了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灵魂。而浣碧搬救兵居然找来果郡王,即便情形再急,这波操作也无异于引火烧身,真心维护甄嬛的她这里同样显得很迷。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越人,也就是神医扁鹊的人物改编也令观众感到啼笑皆非,明明他是首创“望、闻、问、切”的一代名医,剧中却变为神医。只需要看一眼便能知道患者问题出在何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一并得出,这完全违背文学常识,扁鹊明明是靠经验累积方取得成就。
除非完全虚构,否则任何借助历史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做法都要把尊重摆在首位,适度的改编可以理解,完全相悖则很容易误导观众。其实这类错误大多比较搞笑,但史实、文学常识确实不该违背,哪怕只是在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