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的意思,临沂出过哪些名人

天美资源网

颜筋柳骨的意思,临沂出过哪些名人?

山东临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开阳城、启阳城等。是一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这里诞生了不少历史名人和事件。

一、从临沂诞生的名人

颜筋柳骨的意思,临沂出过哪些名人

1、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他是孔子的学生,鲁国南武城人。曾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子推崇儒家“孝恕忠信”思想和“修齐治平”的观念,提倡“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也参与和编制的作品有:《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2、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我国西汉经学家,做过丞相。匡衡出身农家,年青时靠替人帮工来勤奋学习,“凿壁借光”的故事就是他留给后人努力学习的榜样。

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 ,我国三国时蜀国的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的传奇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4、王祥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我国三国时曹魏及西晋朝的著名大臣。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对后人影响甚大。

二、临沂城美好的传说

山东临沂有“龟驼凤凰城”、“龟驼城”、“凤凰城”的美好称呼,古代历史上的四大灵兽龙、凤、麟、龟,有二个就在咱们临沂。

1、龟驼城

传说临沂在姜子牙封神榜封神时,被一个老龟给救了,为回报老龟,姜子牙准许老龟一起上天成仙,可老龟却对姜子牙说;“我不走,这里才是我的家。”

不管姜子牙怎么劝。老龟还是不走,姜子牙只好作罢,对它说了句:龟在城在。老龟高兴的点点头说:龟在城在。说罢老龟顺沂河钻到临沂城的地下去了。临沂这才有了龟驼城的叫法。

2、风水宝地一一龟驼凤凰城

传说东海神龟背负“洛书”上岸后,献上了“洛书”,伏羲就让神龟重返东海。由于神龟在路过琅琊国时,被这里风景迷住了,惠占有沂河,不去回去了。

这天,神龟在沂河里玩时,与河里小白龙打起来],神龟不知小白龙的厉害。小白龙将开阳城压住了神龟,使他不能进入沂河,所以,今天开阳城也被称为“龟驼城”。

历史名城临沂,还被誉为“龟驼凤凰城”。这是因为古代临沂是东夷人的重要地区,他们崇拜凤凰鸟。所以临沂城又称为“龟驼凤凰城”。 沂河为琅琊国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有“沂水盛,琅琊兴;沂水绝,琅琊衰”说法。

古代的琅琊更是“帝王之乡”、“圣贤之乡”、“将相 之乡”、“才子之乡”称。历史上孔子的72学生中13人住在临沂。史上著名的24孝,有7孝在临沂。因此,不夸张的说临沂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图片来自网络

求柳车变姓的解释?

带柳字的成语有很多(列举几个并解释如下):柳暗花明、寻花问柳、花红柳绿、残花败柳、柳娇花媚、柳折花残、柳莺花燕、觅柳寻花、咏桑寓柳、花明柳媚、柳车变姓、柳眉倒竖、柳媚花明、杨柳宫眉、章台杨柳、柳昏花螟、柳絮才高、花街柳巷、傍花随柳、眠花宿柳、颜筋柳骨、柳眉凤眼、花遮柳隐、花说柳说、折柳攀花、杨柳依依、柳亸莺娇、桓公叹柳、吟花咏柳、分花拂柳解释如下:

1、柳暗花明 [liǔ àn huā míng] 释义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出 处:宋·陆游《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例 句:走到小路尽头,一拐弯,我顿时觉得~,又是一番景象。

2、寻花问柳 [xún huā wèn liǔ] 释义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出 处: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例 句: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务正业,~,表明清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

3、花红柳绿 [huā hóng liǔ lǜ] 释义 :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出 处:五代·蜀·魏承班《生查子》词:“花红柳绿间晴空。”例 句:阳春三月,锦江两岸~,风景十分美丽。

4、觅柳寻花 [mì liǔ xún huā ] 释义:觅:寻找。欣赏春天的景色。也指狎妓。出 处: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处。”例 句:那儿子却是风流博浪的人,专要结识朋友,~。

颜真卿的行书具有什么特点?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不仅楷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行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如同他的楷书一样,给人以刚健,雄厚,大气磅礴之感。他作书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在抒发某种情感。

要论颜真卿行书,实际就是分析史上公认他最具代表性的颜体行书"颜书三稿"。分别是《祭侄稿》《争座位帖》《告伯父文稿》。三者虽然不同时期表现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总体艺术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具体以这三个帖,主要以前两稿帖为例,來大致梳理和欣赏颜体行书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一 情感激越,以情命笔

首先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行气。而应把书写者的背景及书写内容结合进行,才能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抒情性很强的行书体势。

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颜体行书作品首次欣赏,给人印象书写似乎很随便,字体安排上歪歪斜斜,长短粗细不一; 加上随意涂改旁白添字,显得好像没有章法。实际上,这正是颜体行书的一大特点。充满了丰沛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场感。

比如《祭侄稿》,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一位秉性惇厚刚正之人。此稿由于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临时起意,顺手拿一只秃笔來奋笔直书,不是为书法而作,而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写的。对大唐盛世江山的热爱和忠心,对叛军奸臣极憎恨。特别是对骨肉亲人惨遭杀害的悲愤情感,都凝聚于笔端。随着感情的起伏,时而饱笔重墨,尽情挥洒;时而渴笔,飞白,任意涂抹。使激切悲愤的真切情感,一古脑儿地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这就是颜体行书千百年来感染读者的根源所在。也是它力压群雄,始终稳居天下第二行书的风神所在。

这幅作品,研究作者当时的情感起伏,历代都大有人在。

元朝的陈绎言曰:"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吾承"至"尚嚮"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

当代陈振濂说:

"颜真卿《祭侄稿》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最具有抒情意识的盖世杰作,为我们留下了超完美的感情留注与起伏变化的珍贵痕迹"。

近年还有国外学者,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如同分析《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比对那样。从《祭侄稿》的十几处修改的笔迹中,详细推测,探讨当时颜鲁公的意识活动的轨迹,使人们身临其境的看当时的情感起伏和笔路,以及书写中追求最适当笔法的措辞经过。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

研究者们的分析,是否完全符合颜鲁公当时的感情状况,还待商榷。然而这幅作品在书法的字里行间,通过完美的线条;笔法疾徐,轻重;空间的大小,疏密,与心手相应完美的融合,却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二 笔法深得篆籀精髓,点画沉着古朴

颜真卿行书艺术的成功,更重要是建立在他精湛的艺术才能上的。颜真卿学过二王,更求教于同时代的大书家张旭。他自己曾说"頗传长史笔法"。所谓"长法",就是张氏草书中的篆籀笔意。即以圆笔中锋为主。

康有为这样解释: "圆笔主提,提笔中含,提则筋劲,中含者篆之法也。"

同时,在笔画转变方向之处多作圆转,绞转笔法。使转角圆动自然。又刚劲有力。史上形象的称之为"折股钗"。

前人评述最具篆籀风格的作品,是颜鲁公的行书《争座位帖》。又叫《与郭仆射书》。是颜真卿五十六岁时写给右仆射郭英义的书。它既是颜真卿最具代表的行书三稿之一,同时与王羲之《兰亭序》相提并论,被历代书家誉为"行书双壁"。

此篇和《祭侄稿》有相近之处,略感不同的是用笔更加凝重含蓄。起笔多为藏锋,笔画粗细较匀称,结体上,连属紧凑而又不失飞动姿态,篆籀笔法给人以圆劲苍古之气。

评价最出彩的是清代阮元:

"《争座位稿》,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米芾一直对颜鲁公的楷书存有偏见,说来也奇,唯独对这一行书却推崇备至。

云:"《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以此为例來简析其行书的笔法,结体特点:

1习惯性保留了颜体楷书开张宽拙的结体特点,如下图"射", "郡","功","不朽"。都是楷行相间,用笔灵活。

2 比较明显的是包围型结构,十分强调向背,迎让,疏密的艺术手段并用,并且了融合篆隶笔法,如下图"闻"字长坚勾用笔隶法波脚,""明"字日旁用篆法结构。"地"字横勾有出奇之古篆籀感。

3 笔法古朴豪放,沉着痛快:

如下图"仆"字的颤笔。"跋"字的豪放。"极"字的俊俏。"百寮"字的古朴。

4.竖画露锋裹锋,大都写得遒劲有力,长竖中的悬针竖往往在尾部成弧形,曲式不等。如"悼"字。"时"字。

垂露竖较挺直刚劲,有的略微向左右斜偏,显得灵动多姿。如图"余",还有下图左行的"作","郡"字。

三 疏朗开张,轻重缓急,一气呵成的气势

1 连绵有致,上下呼应

在行气布局上,这些姿态各异的字,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主线贯穿起来。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组一对的华美音符。如下图《争座位帖》:"天下莫与汝争能"。参差错落,奇正相依,让赏析者由衷地赞叹!

2 心手双畅,自然和谐

纵观颜真卿行书,无论用笔,结字,行气,章法十分和谐自然,随着感情的起伏跌宕,行笔节奏或由慢到快,或由疾变徐,或帖中途停顿所产生的留白,与通篇的线性相互交映,让人不感觉过分夸张和沉闷,又和局部的行列疏密产生了律动的美。

如下面用《祭侄稿》的行书,详细分析行气章法出神入化之处:

从字的形态看,写得最宽展是如上图左行:"刺""轻""杨"字;写得最窄长是"史","车","丹"字。处理得较扁是"都","尉"字。较小是"上"字;

从字的姿态上看,"刺"右倾,有下覆之势,"史"左倾右拉有迎上之势,"上"字虽小却至关重要,如承上启下的枢纽,"轻"字向右仰上,"车"字又向左迎上。

"都,尉,丹"三字,如上面分析所说,错落有致的连成一片,整体贯穿在"车"的重心线上,"杨"处理较重。有顶天立地的气势。整行行气章法,一气呵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体会到颜体行书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特点。

3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行气和用笔特点。

如下图本帖也名《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是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 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字迹比一般行书都要大,显得雄厚,宽畅,用笔更加洒脱自如。其特点是笔法明显多带圆转的竖画,出现向内收之形。露锋较多,特别是点和撇的的出锋十分明显。笔画牵丝较多,透出一种拙秀,苍穆。

总体来说,颜真卿行书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张的雄浑,影响着后世书坛。其书法不计工拙,看似信手挥笔,纵横跌宕,其实笔法考究,"无一笔无来历处",可谓巧妙绝伦,处处不失魏晋准绳,字字韵含特有笔调。

正如清.王澍对"三稿"的书赞:

"三稿皆公奇绝作,《祭侄》奇古豪岩,《告伯父》渊阔从容,至《论座》则兼得《祭侄》《告伯父》两稿之奇。情绪不同,书随以异。所以直入神品,足为《兰亭》后劲也"。

可作为颜真卿行书特点的全面精炼概括。

又云:"鲁公《争座位帖》。气格与《兰亭》并峙,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

也可以作为我们临习颜真卿行书的法门要点。

为什么头条上写褚遂良字体的不多?

谢谢邀请回答。不光头条上写褚体的人不多,整个书法界写褚的都比欧颜柳赵的少,写的好的就更少了。

说到褚遂良的书法,我们先了解一下褚遂良及他的书法。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官,享年63岁。天宝六年(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画像

褚遂良书法初学虞世南,中年吸取了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优点,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交强,晚年益发丰艳流动,变化丰富深的唐太宗李世民赏识。唐张怀瓘《书断》对褚书评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锁,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宋代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鶴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法代表作主要有《伊厥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倪宽赞》等,前期的《伊厥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书风大致相同,起笔露锋,以方笔为主,保持了欧、虞的书风。

褚遂良《伊厥佛龛碑》局部

褚遂良《孟法师碑》局部

后期的《雁塔圣教序》空灵飞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雁塔圣教序》局部

我们知道,唐太宗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所以大力推崇王羲之,以致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之后的各朝各代都有推崇的书风,宋代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风,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体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以赵孟頫的复古引领整个元代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代翰林院学士沈度,其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成为标准书体,即“台阁体”。清代康熙和乾隆对董其昌、赵孟頫的大力推崇,致使整个社会都在学赵、董。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学欧、颜、柳的重要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清四家”的翁、铁、刘以董其昌、颜真卿为宗,成亲王则以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为宗。对后世还有很大影响的书家还有黄自元(以欧、刘为宗)、王文治、何绍基、钱沣等以颜为宗,梁诗正、郑板桥等以欧为宗等等。由此可见,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楷书书体还是欧、颜、柳、赵,褚遂良的书法艺术的成就虽不亚于欧、颜、柳、赵,但学习褚体的人相对较少,有影响力名人就更少,这对褚体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今的写褚体的人也不多,写的好的就更好了。

下面欣赏一下清代一些著名书家的书法作品。

翁方纲书法

铁保书法

成亲王书法

刘墉书法

王文治小楷书法

何绍基《西园雅集图记》局部

钱沣书法

梁诗正《十宫帖》局部

郑板桥楷书

黄自元楷书《朱子治家格言》

历朝历代国名有哪些说起来好听的或者霸气的?

秦朝

我觉得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这个国名霸气!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国名含义)在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两个解释,1、伯益之后所封国。2、禾名。伯益就是益,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经被禹选为继承人,后来被禹的儿子杀了,因为秦人把益认作自己的祖先,所以伯益之后所封国。禾名,就是禾苗的名字。

我们先看一下秦字的写法,我们选择了四个字体,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国的大篆,秦朝的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经变形了,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甲骨文和金文,秦字的下部是两个禾,象形的是禾苗在密植丛生长在一起,上部的中间,像宝葫芦一样的字符,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长的,我们知道一般的禾穗会弯下来,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对爪子一样的东西,表示双手收获,从字形来看,秦应该是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

秦作为一种政治实体,正式开始于非子,大约是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这个附庸小国,国号就叫秦。这个叫秦的牧草在当时很重要,非子的地位很低,只不过是一个马夫,封给他附庸是很难想象的,附庸是比诸侯小的国,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了标志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汉朝

我觉得刘邦建立的汉朝名字好听。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又称后汉;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唐朝

我觉得唐朝名字好听。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平原唐其坛曼兮。——扬雄《甘泉赋》

又如:唐唐(广大;浩荡);唐皇(气势宏伟盛大)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明朝

我觉得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这个国名很霸气。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正式国号为“大明”,是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亦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