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后被谁统一了,为什么仅仅几十年就灭亡了

天美资源网

三国最后被谁统一了,为什么仅仅几十年就灭亡了?

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里,最无能,最黑暗,最无耻就是两晋。颇为值得一提是,封建时代所有的皇帝里只有两个傻瓜皇帝。而两晋正好一朝一个。西晋是篡位登基。司马炎看似开国皇帝,实际上却是第三代皇帝。西晋历经三帝五十年。立国时间最短。得国不正是西晋亡国的最大原因。

司马氏与曹魏都一样,都是权臣篡位,但曹家父子具是一代豪杰,但司马炎不过捡现成,成为东晋开国皇帝。实际上却是一个好色昏庸的皇帝。司马昭实际掌控曹魏的时候,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在于宗室地位太低,地方没有宗室辅佐,所以司马昭给予本家极大的权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地方也基本是司马氏把持。地方官员权力不算太大,司马炎延续这一政策。这样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皇帝强势和完全掌控权力情况下才行。一旦皇帝弱势或者被他人利用。宗室分封过滥,完全可能导致宗室造反。八王之乱就是由于皇帝弱智。后宫干政引发的。

三国最后被谁统一了,为什么仅仅几十年就灭亡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北方少数部族内迁。大量的少数部族在内陆聚集。国家安定强大还好,一旦发生意外,这些人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和动乱分子。他们造成的破坏导致西晋最大的动乱,西晋也亡于匈奴后裔刘聪之手。西晋开国也彻底开启门阀世家时代。造成世家不知有国.只知有家族利益。也就是说,从国家体系中,已经没有既得利益集团依靠西晋王朝皇帝了,他的迅速败亡也是门阀世家的最大幸运。

西晋内有宗室造反,外有异族入侵,皇帝又弱智。西晋想不亡国都难。生于不义,死于必然,这是西晋的写照。西晋的灭亡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而且两晋的皇帝除了司马炎之外。几乎都是傀儡皇帝,这不啻是对司马氏篡位最大的报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

谢谢邀请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和三国归晋?人们常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理是很深刻的。翻开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东吴的灭亡,这近百年的时间内,群雄四起,天下大乱,百姓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以曹、刘、孙为代表的三个统治集团,为了争夺地盘,连年发动战争,不顾百姓的疾苦,使百姓遭殃,生灵涂炭,百年的水深火热,人民是怎样度过的,就可想而知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代造就了繁多的英雄,成就了众多的人才,形形色色的人物入场,扮演了神采各异的角色,使三国这个大舞台,人物画面丰富多彩,曹操文武全才,雄才大略,中原枭雄;刘备重情重义,知人善任,蜀汉之主;孙权虑事缜密,善于用人,江东之王。诸葛亮、周瑜、郭嘉、司马懿、荀彧、许攸等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智慧超群;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徐晃、典韦、程普等人物驰骋疆场,英勇无畏,屡建奇功。这些人物在汉末、三国的历史的舞台上,各显其能,性格毕现,给汉末和三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所称道。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文化上,留下了丰富多彩典故和俗语,至今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逼走华容道、曹操倒霉遇蒋干、乐不思蜀等,都是经典!三曹的诗、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优秀诗文集,都是那个时代造就出来的,带有时代色彩。

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的,司马炎建立西晋,使祖国统一,使人民不再受战争之苦,这是历史的大好事。可是司马炎不是个有什么作为的皇帝,得到了天下,并不是想法把国家治理好,而是专注于贪图享乐,因此国家并没有富强起来,百姓还没有脱离苦海。西晋才维持了52年,时间算短的,(还不如东晋时间长,103年)这其间的八王之乱,都是给百姓带来疾苦的。

为什么最后统一三国的是魏国而不是蜀国?

在三国割据时期,刘备领导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军队,为了打仗而活着,类似于我们东北角的邻居,实际上从细节来看,蜀汉军事集团和圣殿骑士团有很多相似性。所以从开始就注定回失败!

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人口和军队数量,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详细的记载。而根据南朝宋裴松之作注,蜀汉刘禅投降邓艾时,“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也即蜀汉末期人口94万,士兵10.2万。而就魏国来说,人口440多万,士兵数量在40多万以上。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人口和士兵是最少的,而最强大的魏国,在士兵数量上大约是蜀汉的4倍多。

三国大乱世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几千万人人口净损失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蜀汉更是品均九个人就要有一人作为兵丁,压力可想而知,自诩为汉室正统,不伐魏就失去了存才的合理性,面对巨大的财政输出,只能靠买布(蜀锦)为生,还有一条路,就是抢了,抢钱,抢地,抢人,抢女人。目的是为了再去打仗,一个简单的循环,为了汉室的道统。虽然只有十万人,也不能放弃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希望。虽然那只是一个梦想!

就像一台真正的战争机器,但零件也会老化,总有结束的一天,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掉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结束!

三国为什么会落入司马懿之手?

三国历史终结于司马氏(统一三国的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所以才有了三国落入司马懿之手这个结论,说到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1、主观上,司马氏家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客观上,三国归晋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

一、主观原因。

1、知识就是力量,打铁还得自身硬。

司马懿年代已经是儒家开始横行的时代,熟读儒家经典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与杨修的那一场争论也是奠定了自己被曹操看上的契机。

司马懿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特别是担任曹操秘书的十多年,学会了不少曹操的韬略,很多颇有见地的意见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

只不过是当秘书,虽然有才气的表露,但很难有决断的作为。但从曹操晚年曾做过“三马同槽”的梦来看,曹操对司马父子三人是极端相信和倚重的。

(司马懿)

2、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司马懿每次做事,都会前思后想,毕竟帝王家不等于自己家,很多时候得要看着皇帝脾气说话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虽然辅助曹丕居功之伟,最后还是会被曹丕猜疑。

在影视剧中,曹丕为什么会猜疑司马懿,部分也是因为司马懿太过于完美了,一点缺点都没有,这样的人是容易遭受帝王猜测的。

司马懿在低调方面是做得有点过头了,看上去全部是一心为国,这样的人到哪去找?又不贪色,又不贪财,貌似也不贪权,那只能想着当皇帝了。

曹丕不放心啊,所以直接搞了个绝色美女看住司马懿,只可惜如同吴国一样,只不过曹丕是陪了夫人没有折兵,不过却送了一个聪明的谋士到司马懿身边。

若不是皇帝讲究平衡之术,不能让宗亲一家独大,又不能让世族独大,两相权衡之下,还是需要制衡的,不然估计司马懿就危险了。

(曹操)

3、最主要的原因,司马懿活得够长。

司马懿比曹操、刘备要年轻,比诸葛亮、孙权要年长,在曹操活跃的时代,司马懿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什么作为。

许多人都以为司马懿隐忍避祸,这确实算一个方面,更多的,其实三国初期英杰辈出,司马懿在其中不过是庸中佼佼。

司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在魏明帝曹睿手上登上政治高峰。魏明帝登基时不过是二十岁左右的毛头青年,可后来一晃多年过去,魏明帝也熬不过司马懿。

结果,荀彧、郭嘉早早死了,荀攸、贾诩等也跟着死了,老一辈的英杰几乎都凋零了。这时候,司马懿越来越露锋芒。

等到司马懿出手时,他的对手是曹爽,曹爽放在三国前期,那时根本不入流的货色,可就是这样的曹爽,硬是压制了司马懿十年。

(曹操和司马懿)

二、客观原因

1、曹丕上位后,为了稳定江山,通过由陈家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从而继续得到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是推举制度,官员的晋升需要上司举荐,这些上司就是士族,司马家族本就是当世的一流士族,其先祖就是项羽分封十八诸侯中的殷王司马卬。

司马家族的崛起,与士族的权利膨胀有关,而能压住士族势力的曹丕死得早,司马家族自然获得最后胜利。

(曹丕)

2、司马氏家族施政方针上要优于曹氏,得到了众多平民的支持。

用东吴张悌的话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徳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

同时代的人看得明白,曹氏执政严苛,而司马执政平和,所以即便有针对司马家的动乱,也发动不了群众。

3、司马氏能够选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大事,一人一姓是难以成功的,恰恰司马家能够容得下,且笼络得住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尽心尽力的发挥作用。

如伐蜀的钟会、邓艾等,伐吴的羊祜、杜预、王睿等,以及在朝的一些其他能臣武将,都能各司其职,为司马家尽忠尽力。

(司马炎)

总结

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大局已定,这才有了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马炎继承晋王的位置以后就顺理成章的取代了魏国,建立了晋国。

综上所述,三国之所以会落入司马懿(司马氏)之手,是司马氏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加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大势所趋。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北汉当时是怎样统一的?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享元年)正月,辽国使臣来开封庆贺新年,并询问宋朝欲兴师征讨北汉的原因。此时吴越钱俶、漳泉陈洪进等割据政权已先后“納土”宋太宗正欲一战灭亡北汉,扫平天下,故面对契丹使臣的责让,意气风发地宣言:“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

鉴于以往多次征伐北汉皆无功而返,宋太宗召见枢密使曹彬询问缘故:“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以当时兵力而不能克,何故也?岂太原城壁坚完而不可近乎?”当年曾参与进攻太原的曹彬答道:“周世宗时,因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还师。我太祖当时顿兵于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皆非因城垒不可接近也。”

并建议立即进攻:“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就如推枯拉朽耳。”此语甚合宋太宗之意却遭到宰相薛居正等官员的反对,认为:北汉有契丹之援,又有固守之志。当年宋太祖将其境内之民南迁,已使北汉穷困不堪,故我“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但宋太宗表态道:“今者事同而势异,且先帝破北汉,徙迁其民而使其地空乏。正为今日之事也。”决计用兵。宋太宗汲取以前多次征讨失败之教训,在战前准备中制定了不少颇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晋王府“旧人”、枢密直学士石熙载为签书枢密院事,执掌军政要务;派遣太子中允张洎等渡海东去高丽,游说高丽人出兵夹击契丹,至少不让高丽倒向契丹,从而达到在契丹东线边境施加压力的目的。

同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宋太宗命令特使分赴诸州等措粮草,运去太原城下。在军事上,宋太宗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主将,任北路都相讨制置使,节度使崔彦进、李汉琼、刘遇和观察使曹翰等四员猛将分别负责太原城东、南、北、西四面的攻击;以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分别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统帅扈从行营将士;以经验丰富的悍将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阻击契丹援兵;并安排专人负责攻城器械及后勤补给等。

随后又命将领解晖、折延赟、齐延琛、王僎、王贵等攻取太原外围州县,以孤立太原城。据载宋太宗亲征太原,“驾前之兵盖十余万”。二月七日,宋太宗宣告亲征太原,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宣徽北院使王仁瞻为大内都部署,晋王府“旧人”枢密承旨陈从信为大内副都部署;皇弟齐王赵廷美、皇侄武功郡王赵德昭、皇长子赵德崇以及宰相以下官员多人从征。

十五日,宋太宗统军离开东京,向北取道河北进向太原。北汉主很快获知消息,急忙遣使向辽乞援。辽廷可能以为宋军此次北伐还与此前数次围攻太原之战一样,有始无终,铩羽而归,故并未作出激烈反应,仅于十八日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翼王耶律敌烈(辽太宗之子)为监军,统领援军自燕京去太原,并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本部将士为后军接应,枢密副使抹只为督军一同前往。

从辽国所遣援军的规模、领军将帅等情况上可以看出,辽景宗显然还是低估了此次宋太宗灭北汉的决心以及宋军军力。十九日,宋太宗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渡黄河时,见一个穿绿衣的官员在道旁号呼,说要献“封事”,便令人取来,见上写有“临河县主簿宋捷”数字,感到是好兆头,便即刻授宋捷官将作监丞。然后宋太宗经德清军(今河北清丰西北)、大名府(今属河北)、洺州(今河北永年东)、邢州(今河北那台)等地,于二十八日抵达临城县(今属河北),正遇辽使前来问候宋帝“起居”,即来探问宋军北伐实情,宋太宗下令召见。

三月一日,宋太宗来到镇州(今河北正定),在此逗留多日,指挥各地宋军分路攻击北汉事宜。宋太宗在河北地区行军甚缓,却声势浩大,显然有威胁辽人、诱使辽国将更多注意力放到燕京一帯带,以减轻围攻太原之军的压力等用意果然辽景宗于是月七日诏令北院大王奚底、乙室大王撒合等各统本部军马戍守燕京地区,严防宋军直接北伐燕京。十日,因北汉不断告急,辽帝又命左千牛大将军韩悖、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率本部兵马自大同地区南下增援。

十六日,辽军援兵按计划进至白马岭(今山西孟县北)附近,前有大润阻隔,对岸宋军部进部已严阵以待,辽军主将耶律沙打算等后军到来后再发起攻击,但自恃贵显的冀王敌烈与耶律抹只却根本未将宋军放在眼里,主张即刻攻击为好,耶律沙苦劝不听。敌烈等将领率先锋兵马横渡润水,耶律沙也只得挥军跟进。待辽军半渡之际,宋将郭进率领精兵猛烈出击,战斗异常激烈,辽军不支而溃,冀王敌烈及其儿子哇哥、耶律沙之子德里、突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唐筈等五员战将阵亡,士卒死伤无数。

耶律沙与耶律抹只也被困阵中,幸亏耶律斜轸率后军及时杀到,用万张强弓齐射迫退宋军,ニ人オ得幸免。白马岭之战是辽军在与宋军作战中第一次大惨败。此后北汉不断向辽告急,但新遭大败的辽军无力于短时间内再出援兵,由此宋军完全控制了战局。《辽史》宣称耶律沙在获救以后,还想率领余兵及耶律斜轸的后军再增援太原,只是路遇北汉驸马都尉卢俊说太原已陷落,才勒兵而还。

宋军打援获胜,乘势全线进攻,连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孟县(今属山西)、完州(今山西静乐)、石州(今山西离石)、岚州(今山西岚县北)等地,北汉还能控制的州县所剩无几。宋太宗见宋军形势大好便于四月十四日离开镇州西进,一路上与从臣吟诗唱和,意气风发,于二十二日来到太原城下。

次日,宋太宗至军前视察,慰劳将士,并下手诏招降北汉主,遭到拒绝。二十四日,天还未亮,宋太宗便亲自来到城西督率诸军攻城。但连日攻城,双方伤亡惨重,宋将荆嗣、李汉琼等皆受重伤。宋太宗甚至表示要亲自到攻城器械洞屋中慰劳士卒,激励士气,被手下死命劝止。五月初,宋太宗接连至城下督战,宋军越攻越急,北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无望,不少人开始自谋退路。

北汉宣微使范超率先出城投降,正奋力攻城的宋军士兵已杀红了眼,突然看见翻城而出的范超等人,还以为是出来反攻,便立即峰拥而上,并不由分说,立斩于军前。而北汉主继元得知范超出降,也下令将留在城中范超家人不分老幼全部斩首,将首级抛出城外。

宋军这才知道范超是来投降的,却莫名其妙地遭到误杀。不过北汉将领还是源源不断地相机出城投降,太原城已无法再坚守了。势穷无援的北汉主见大势已去,在老臣马峰的劝说下,于五日晚遣人向宋人投降。六日晨,北汉主刘继元率百官出城,面见宋天子请罪。宋太宗依惯例对归降的北汉君臣放罪封赏,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

此外宋太宗为消灭太原的“王气”而尽迁其居民,焚其城,改为平晋县,而以榆次县为新并州的治所。至此,前后历经四次的宋军平北汉之战终于修得正果。北汉主刘继元开城门降宋时,据守城东的勇将刘继业仍苦战不止,宋太宗素知刘继业骁勇善战,欲收降他为自己所用,便让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告知北汉主已出降,刘继业这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本名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土豪,在五代混战中古据麟州,自称刺史。因各方势力风云变幻,身为长子的杨崇贵便去太原为人质,后来成为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帐下勇将,为避刘崇之名讳,改名杨重贵。刘崇很赏识杨重贵,遂赐北汉国姓刘姓,改名作刘继业。由于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所向无敌,故又被号称“无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