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国庆阅兵的传统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就在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指战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仪式,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陆海空军徒步方队、坦克和装甲车方队、陆军骑兵方队、骡马拖拽山炮方队、卡车载高射炮方队、空中飞行中队等1.64万余名官兵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原来,在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新政协筹备会议决定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阅兵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的游行欢庆活动等。
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决定,以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等为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杨成武兼任指挥所主任。
于是,1949年10月1日,在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广场就举行了隆重的新中国第一次阅兵式;后根据全国政协的提议,就把阅兵列入了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1960年后,国内就一直未举行国庆阅兵,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阅兵是全民的盛典,军队建设成就的汇报,所以1949年开始的阅兵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即开启了新中国阅兵的时代,向国内外展示了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成果,军队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同时也提振了国内民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敌对势力就是一种战略威慑和严正警告。
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以前小心翼翼地尽量不说,现在,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军委领导再三强调军队是用来打仗的,要时刻准备遂行新时期的军事斗争。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2021阅军仪式几点开始?
5月9日上午10点 (莫斯科时间)
5月9日下午15点 (北京时间)
2021年5月9日,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阅兵式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将于莫斯科时间9日上午10点开始。按照惯例,大量历史时期和现代军事装备都将加入阅兵式行列。同时会展示新型武器和改进型装备。
古代礼节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我也是跟着开眼界了……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林则徐一开始就主张睁眼看世界吗?
林则徐去虎门禁烟,才见识到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才意识到清朝的落后局面。
这也就是谁在前线谁知道战争的残酷。那些在温柔乡里的王公贵族哪里会懂得学习,哪里会有进步思想啊。
林则徐嘱咐魏源编译《海国图志》,组织翻译了《四洲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等。魏源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开办工厂,学习外国技艺造大炮造战舰。
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产生于反侵略斗争,又服务于反侵略斗争。
即使林则徐被革职,也不顾一切上书道光皇帝,主张“夷务不能歇手”。
林则徐虽然是封建统治者的官僚,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必须肯定的!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真的致敬!可是都怪当时统治者的麻木无知,贪污腐化!
少年强则中国强!愿一代又一代的我中国少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战苏军为何直到1942年才开始组建坦克集团军?
按照苏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是专门编制有一支专门执行纵深推进任务的坦克兵团,这就是苏联早期的机械化军,当时,图哈切夫斯基编组的机械化军有500多辆坦克,150辆左右装甲汽车,但是这种机械化军属于单纯坦克的思想,机械化军里边缺乏炮兵,步兵,工兵等兵种,在遇到敌方的防御阵地的时候,由于缺乏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会遭到巨大的损失。苏军在三十年代机械化军的主力就是T-26还有BT-7这种坦克。
随着,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这种机械化军也就被解散了,当然不止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原因,合成程度太低也是重要原因,这种机械化军是没有能力执行交给它的纵深攻击任务的。
随着德军在波兰和西欧大规模运用装甲部队的成功,这一次苏军也开始重新组建机械化军,但是这次苏军的机械化军可不是原来那种只有坦克的机械化军,而且一支相对均衡的部队。而且从纸面上看实力非常强大。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紧急组建的29个机械化军里边,KV和T-34是主力,但是需要的数量远远的超过了苏联当时坦克的生产能力。
当时的苏军机械化军计划是由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组成。理论上会有1031辆坦克,其中546辆T-34或者KV,还有268辆装甲车,358门火炮,兵力约36000人。这个标志,虽说比原来要均衡,但还是坦克多的有点夸张。
但是这些纸面上非常强大的机械化军在对德作战一开始就损失惨重,29个机械化军只有少数幸免于难,而由于损失太过严重,苏联撤销了机械化军的编制,被迫用坦克旅作为主要的装甲部队编制。
在1941年的冬季作战中,苏军由于没有用于纵深发展的大规模机械化兵团,只能依靠骑兵和少量的坦克旅组成骑兵机械化部队,把骑兵部队当作摩托化步兵来支援坦克部队作战,但是骑兵部队火力防护都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战场,而火力也不足,在1942年苏军停止冬季攻势,开始转入防御的时候,苏军和德军的战线犬牙交错,双方在对方的防线上形成了一大堆突出部,这就是苏军的纵深部队缺乏火力对于德军据守的要点无法攻克,只能绕过去。
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重新编制大型的坦克装甲部队兵团,不过这个时候,苏联人发现自己的军官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平,能够一下子指挥200-300辆坦克以及一大堆的协同单位,所以苏联的坦克集团军是根据当时的坦克旅组建的,当时的苏军坦克旅一般时候几十辆坦克,两三千人,这样规模的坦克部队还是符合当时苏军军官的素质,这样苏军就以坦克旅编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再用机械化军和坦克军编组坦克集团军。当苏联坦克的产量大大增加以后,苏联有足够数量的坦克来编组大型机械化军团,除了坦克还有一些自行火炮,当然这些自行火炮除了作为炮兵以外,还有对付德国重型坦克的任务,甚至是最主要的作用。苏军的坦克集团军里边的汽车数量虽然增加很多,但是苏联缺乏一种类似于德国和美国半履带车的装备,能够让步兵乘车作战,只能是采用这种所谓坦克骑兵的做法,让坦克搭载步兵,这种情况下,步兵很容易跟不上坦克的运动速度,而且自身容易受到对方炮火的杀伤。
当时坦克集团军的编制大体上是3-4个坦克军加上一个机械化军,以及其他的兵种分队,基本上按照编制是有6万多人,坦克600到800之间,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坦克集团军比战争初期的机械化军坦克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兵种部队更为均衡,而且随着苏联坦克产量的增加,坦克集团军中主要都是T34,在坦克集团军内,已经能够全部使用汽车来运输步兵和给养,整体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同时提高的还有坦克之间的通讯能力,坦克已经可以使用电台作为通讯工具,不用在使用什么旗语之类的简易手段了。苏军的重型坦克,主要是支援步兵和与德国的重型坦克作战,执行纵深任务的时候不多,跟不上T-34的运动速度。斯大林3的出现把西方盟军吓得够呛。
苏军的坦克集团军在1942年可以说是带有很强的实验色彩,在战斗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编制,到了1943年才基本定型,而后苏联的6个坦克集团军就成了苏军进攻的主力拳头部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