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冬至十天阳历年的来历?
每年的冬至都是21-23号,再过10天就是阳历的1月1号,也就是阳历年了
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定为12月22日?
谢邀!二零一八年戊戌年冬至就快到了,首先小地在此向各位道一声冬至节快乐。
在回答“冬至那天最重要的是干什么和为什么古人把冬至定为12月22日”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排二十二号,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包括现在的许多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冬至这一天由于太阳到达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甚至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的现象,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
中国古代万事讲究阴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受到太阳的辐射最小,隐含了阴阳交割、万物亡寂、生机禁闭意蕴。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这一天即使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但万物总有阴阳转换之时,冬至既是“阴”的终点,也是“阳”的起点,即“冬至一阳生”,正如那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
冬至,俗称“冬节”,它的具体时间是按照公历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西方国家历法传入中国之后才被引用的,即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并非题主所问及的一定是每年的12月22号,那时候的古人的意识里是没有阳历之说。
冬至是一个自然节气,它既表示了此时节的气候和温度,也融入了人文传统在其中,在古代冬至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在历朝历代中出现了诸如汉朝五天假、唐朝七天假等,直至近代以来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即便如此,在我国民间的许多地方,冬至节的一些传统还是在不断的延续着,如吃水饺、喝羊汤、吃汤圆等,人们以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多原创类人文地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地里那些事。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幼儿园?
冬至的来历: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
☃☃☃冬至时节,在早昔也是天寒地冻的,在久远前,那么一年格外是冰天雪地,很多民众呐得了冻疮,那时的医王根据医理启有活血化瘀的药呢,包起煮食给饱受疮冻之苦的百姓,那时又叫焦耳、交子。连贯食来,病情缓解痊愈。因为医王宅心仁厚,不取回报。大家感念医治之恩,也在酷寒天气伊始,预防疮病,自发行成。流转至今,习俗范围之大之广之久远,怕也是当年先祖意想不到的。天下医者心如父母,恩德难忘。积百年福,千秋业,万世功。德行天下,恩佑众生。冬至快乐!!☃☃☃☃☃
为何说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来的节气。冬至这一天的特点非常明显:北半球白天的长度达到一年中最短;正午,在太阳的照射下,人或物体的影子最长;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到达最南端——南回归线。古人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气重到极点,阳气开始产生,太阳南移到了极点,白天短到了极点,日影长到极点,所以这一天叫“冬至”。冬至这天,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所以气温还不算最低。但由于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热量要多,因而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