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 霍去病,匈奴为什么听到卫青霍去病就闻风丧胆

天美资源网

卫青 霍去病,匈奴为什么听到卫青霍去病就闻风丧胆?

西汉时期出现了两位厉害的武将,分别是霍去病和卫青。有了霍去病和卫青,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就轻松了许多。两人可以说是匈奴人的克星。

霍去病和卫青的出现,成为了匈奴人的噩梦。当时的匈奴做梦也想不到,竟然会有这样厉害的大将。正是因为霍去病和卫青的出现,让匈奴对西汉产生了畏惧。那么在汉匈之战中,霍去病和卫青到底杀了多少匈奴人呢?为何如此让匈奴畏惧?

卫青 霍去病,匈奴为什么听到卫青霍去病就闻风丧胆

根据汉书的记载来看,西汉时期一个郡最多的人口数量也就二百多万。也就是说匈奴最多的人口也仅仅两百多万。在两百万的人口中,除去老人和孩子以及妇女,那么能够战斗的人数也就几十万人左右,绝不会高于这个数字。

《史记》与《汉书》中,对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史书对两人杀死的匈奴以及俘虏的匈奴也有完整的记载。史书记载霍去病六次出塞,共杀死俘虏匈奴十一万多人。卫青出征匈奴七次,杀死俘获匈奴人马大约五万多人。

两人加在一起是16万多人,这样的人口数量对匈奴来说已经是无法承受的了。要知道匈奴是游牧民族,很多方面与中原王朝无法相比,这样一来匈奴走向了衰落,之后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最终的匈奴消失在了历史上。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卫青和霍去病最远到达哪里呢?

卫青和霍去病最远到达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

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4年派卫青等击败入侵的九万匈奴骑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汉降将赵信劝匈奴把王庭迁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击,以地理的优势,以逸待劳击败汉军。

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汉军共获俘七万多人,伊稚斜单于及左贤王带少数人逃走。

匈奴国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卫青霍去病为何受到后人的礼遇差距如此之大?

历来卫霍都是并列,卫不离霍,霍不离卫!在汉朝,名气和功劳最高的三位非韩信,卫青,霍去病莫属!之所以给人错觉!可能有以下原因:

霍去病 嫖骑将军 冠军侯

外戚家族:其母为卫氏三家妹之一,本人乃私生子,姑父汉武帝,舅父卫青,弟弟霍光。

卫青 大将军 长平侯

外戚家族:汉朝势力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卫氏家族。本人乃私生子,幼年乃平阳公主骑奴。姐夫和小舅子汉武帝,姐姐皇后卫子夫,外甥冠军侯霍去病,外甥戾太子刘据,妻子平阳公主(汉武帝同母的姐姐)。

1.功绩,从功绩上来看,卫青从前129年十年间六击匈奴,杀敌共计五万余人。而霍去病短短几年杀敌十一万余人。从效率上来看,霍去病确实要高一些,另外,从杀敌的总人数来看,也是霍去病占上风!其实,功劳两人差不多!重要战役中,卫青以第一次奇袭匈奴祭祖圣地龙城最为出名,王昌龄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其龙城就是指此战。而霍去病最为出名的应该是河西之战,打通河西走廊,第一次把河西之地纳入中国版图,为此后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都有很高的意义。对匈奴的打击很大,匈奴人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河西走廊,今甘肃,地图中通向西域的细长通道。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央视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雅尼同名配乐超级棒!!

2.战术,二人均开启了对匈战争的远程奔袭模式。在具体的打击匈奴上略有区别,卫是以战养战,以俘虏敌人,牲畜,烧掉敌人的草场为主,以河朔之战收复河套草原为汉军进攻匈奴的根据地为例,而霍去病是打到哪里算哪里,有时候俘虏太多,直接干掉!以游击战为主!

3.性格,卫内敛,霍张扬。以李敢事件为例,漠北之战之前,李广因迷路未能与大将军卫青在指定的地点汇合而自杀,战后,李广之子李敢认为是卫青害死其父,而刺伤了卫青,卫青对此事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而霍去病气不过李敢欺负其舅舅,射杀了李敢。另外,霍去病有一句壮志豪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没有后代!

4.仙庐。卫霍的墓都在今天的茂陵!14年有幸去了茂陵旅游,瞻仰了一下。为纪念二人的功绩,卫的墓起冢为庐山,而霍的起冢为祁连山,墓前有名点一一马踏匈奴。二者相距1000米,同为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不过,今天,霍去病墓因马踏匈奴而成为茂陵景区最重要的景点,维护的相当好,绿水青山,山上还有庙,庙前有块去病石,茂陵博物馆也位于此。而在霍去病墓顶看卫青墓,墓上有垃圾,不禁让人感慨啊!

左一的冢为卫青墓,中为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1914年拍摄

今霍去病墓

今卫青墓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至今为止拍的最好最有影响力,由女导演胡玫执导的霸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关于卫霍的情况!!

PS:史记的编纂者司马迁和李广之孙李陵是好友,李陵兵败匈奴而降,司马迁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获宫刑,获刑后的太史公奋而写太史公书,对于卫霍的记载不是很多,作为同一个时代的,而且卫青和司马迁是同龄人来说,实为可惜!!!

但是,难掩卫霍帝国双璧的万丈光芒,后世对二者评价也甚高,尤以唐诗最为显著!!!

汉武帝刘彻是否可以保住帝位?

汉武帝的武字代表着他是个有着开疆拓土功劳的皇帝,在武治上他有着一定的功绩,因此才会给他谥号为武。

总的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名将还有不少,但是真正能立下不世之功勋的人却不多,现在一提起来汉武帝,大家肯定会想起卫青和霍去病,这也是因为他们两人立下的功劳太多了抗击匈奴,接连抵御外辱,可以说为汉朝做出了太多的贡献,要是没有他们两人,估计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汉朝的前几任皇帝都没有解决匈奴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有能力战胜匈奴

汉朝时期边境的匈奴部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草原部落人数众多,而且以骑兵为主,作战十分勇猛,经常袭扰汉朝的边境,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但是汉初时期却无可奈何,因为当时王朝的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骑兵的数量远远无法同匈奴作战,只能通过和谈来维持稳定。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而且还培养很多战马,使得汉朝有机会去反击匈奴,免受他们的袭扰。有了骑兵还要有良将,否则外出作战也无法取得成功,而卫青和霍去病正是良将,他们通过率领军队,外出塞外同匈奴作战,接连取得了胜果,彻底的打掉了匈奴的嚣张气焰。

正是因为有了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大将,才能同匈奴一较高下

整个汉朝时期,对外作战数量最多的就是汉朝,汉武帝登基的那几年,匈奴还接连犯边,导致边境军民苦不堪言,而且这些人都是骑兵,来掳掠了一番,转身骑马就走,等到汉朝军队集结完成的时候,这些人早就跑远了。

汉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也对匈奴进行过反击,但是成就却不高,茫茫大漠,连敌人都不好寻找,更何况是战而胜之。而且出兵塞外的骑兵很容易受到匈奴人的伏击,汉朝的多位大将都吃过匈奴人的亏。

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天降奇才,这两个人一个打仗十分沉稳,一个作战奇险,而且他们两人都给匈奴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没有他们两人,也就没有了以后的大败匈奴王庭,北驱匈奴,封狼居胥,这两人的出现可以说给汉朝带来了胜利的曙光,汉武帝最大的功绩,就是他们两人抗击匈奴,没有他们两人,估计汉朝还难以和匈奴抗衡,也就只能偶尔反击,积蓄力量了。

武字代表着兵事和开拓疆土,没有卫青和霍去病,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大捷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位良将,汉朝才一改以前的对敌策略,开始积极的反击匈奴,这两人对于汉朝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现在提起来汉武帝,肯定会直接联想到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没有这两位良将,只是依靠汉朝的骑兵很难建功立业。

要知道匈奴人是在马背上生活的民族,这些人从小骑马打猎,可以说是成年了就是一个好骑兵,汉朝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朝廷的骑兵和匈奴骑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要想要弥补这个差距,只能靠着战将的指挥能力,正是因为有了卫青和霍去病,汉武帝时期才能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武字代表着的是军功,没有了他们两人,恐怕汉朝没有这么打的军功。

卫青和霍去病的统兵和战法有什么不同?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卫青和霍去病同为汉武帝时期战功卓著的统兵大将,二人又是亲舅甥关系,同样都是私生子身份,看似太多相同之处,但二人的性格却有天壤之别,这跟二人年少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出身环境

1.卫青

卫青是母亲与县吏郑季的私生子,在他出生之前,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大哥和三个姐姐。因为穷的吃饭都成问题,卫青幼时被送到亲父家中。但郑季和他的儿子们把他当畜牲一样看待,在郑家放了几年羊后,回到了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后来因相貌俊奇,做事认真,且特别好学,被寡居的公主看中,下嫁给他。在三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后,得到器重,跟随武帝身边,听闻朝政、研习兵法,为后来领兵作战打下基础。

2.霍去病

霍去病是母亲卫少儿(卫青的二姐)与县吏霍仲孺的私生子,后来父母失去联系,在卫子夫得幸汉武帝后,全家沾光,卫少儿就嫁给了陈平的曾孙陈掌为妻,这时霍去病才不到两岁,就成了帝国大贵族的少爷公子,年幼时就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

因三姨卫子夫和舅舅卫青的身份,很早就成为武帝的近侍,因其聪明伶俐,很得武帝的青睐,武帝经常教导他兵法战阵。

为什么要交代清楚他们二人的出身环境呢,因为二人的性格差异很大跟这有很大的关系,而二人的性格,又直接影响到二人统兵的战法,所以不得不说清楚。

二、性格差异

1.卫青

因吃苦太多,看尽人情冷暖,所以性格平易随和,一生谨言慎行,作为人臣和外戚,背上了“世故圆滑”的评价。

2.霍去病

蜜罐里长大的公子,个性凌厉,做事锋芒毕露,我行我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绝不吃亏的主。

三、带兵策略以及战法

接下来就可以清楚地回答最为关键的问题,二人对敌的战法:

1.卫青

卫青带兵常身先士卒从不居功自傲,部下有功则赏,有罪他不专断,都先请示武帝定夺。有史记载:他带兵在外作战时,凿井取水,都是士卒喝完后,他才肯喝。因此,很得将士们的拥戴。

总结一下,就是“爱兵如子,同甘共苦”。

卫青打仗,求一个“稳”字,从来都是准备充分,尽量打有把握之仗。他的战略格局比较大,打仗的目的性很强,不重视杀多少人,重在打击敌人的经济基础,在抢掠敌人物资,他经过几次大战缴获的匈奴优良种马,使得大汉军马品质越来越高,大汉的骑兵也越来越强大。带不回来的,比如:草原,统统烧掉。

2.霍去病

霍去病带兵极有个性,他只负责带领他们立功、打胜仗,从不操心部下的生活如何。跟随他作战的将士经常缺乏补给,不是后勤供不上,而是他从一开始就抛弃了,他认为拖慢了大军的行军速度。这也体现了他的战法思想,他认为应该学习匈奴人,打到哪就吃到哪,不过挨打的人换成了残暴野蛮的匈奴人。

霍去病用兵,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不管作战环境多么恶劣,每战必胜。总之一句话“老子是战神,兄弟们跟着我封侯拜将”。

霍去病打仗求“快”,核心战略就一个字“杀”,将所能遇到的匈奴人杀光!他从不等后方的补给,军需取之于敌,这样就能最大限度保证骑兵的机动性,迅速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结语

霍去病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法,彻底把匈奴人杀怕了,以至于唱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悲歌。匈奴总人口跟汉帝国没法比,杀的匈奴人越多,就可有效缩短汉帝国胜利的时间。

所以,从斩获敌人数量上看,卫青远逊霍去病。卫青七击匈奴,杀敌仅5万;霍去病四击匈奴(前两次随卫青出征不算),却杀敌10万。

从史书记载汉武帝对二人的态度来看,武帝更认同霍去病的战法,因为与匈奴的持续作战,汉帝国经济也面临崩溃,不得不卖官爵来换钱粮维持,霍去病的战法,省钱省人(霍的部队有很大比例投降过来的匈奴精锐),效果更好,何乐而不为?

正在汉武帝雄心勃勃准备对匈奴最后一战时,冠军侯却突然病逝了,他想让大汉的将军们仿效霍去病的战法,只是其他将领都没有冠军侯的天赋,汉武帝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讨伐匈奴的步伐,在霍去病死后,虽然匈奴的实力大不如以前,但再也没有一人能做出他的功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