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已己,孔乙己介绍?
《孔乙己》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出现过几次?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孔乙己偷东西了吗?
应该是有偷东西的行为,因为孔乙己是一位读书人,他以前读过书也参加过科举,只可惜没能考中秀才。
他的身材颇为高大,经常穿着读书人标志性的长衫来酒馆中买酒喝,只是他的模样很憔悴,脸色更是一青二白的仿佛许久没吃过饱饭似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平时总是以读书人自居,然而鲁镇上的居民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虽然大多知道孔乙己以前读过书习过字,却不见孔乙己考取到什么功名,他们只看到孔乙己总是说些“之乎者也”这样令他们很难听懂的话语,因此觉得孔乙己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而是“半桶水响叮当”的货色,大家都看不起他。
孔乙己虽然没有考中秀才,但是他的一手毛笔字确实写得非常好看。起初的时候经常有人找他代笔抄写些书信,倒也有些收入,只可惜他有个坏毛病——又懒又喜欢喝酒。
开始的时候,因为字写得漂亮,镇上很多人请他去抄书。只是刚干几天活,别人再过去看时,孔乙己连同别人家的笔墨纸砚、书籍全都找不到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第一次后还有人找他抄书,可是没过几天,孔乙己又连人带书都不见了。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便再也没有人敢找他抄书了,孔乙己也断了自己唯一一条赚钱的路子。
孔乙己的酒瘾很大,甚至到了“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以不喝”的重读。
没钱了怎么办呢?于是,孔乙己便只能靠偷拿别人家的东西去换钱买酒喝。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见到孔乙己时,都会看到他的额头上总是有伤痕的原因。偷东西被抓到了可不是要挨打嘛,不过都是乡里乡亲的,孔乙己即使被别人抓到了,也没有挨太重的毒打。
孔乙己大意概括?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是孔子的后人?
孔子如果有孔乙己这个后代,我感觉会被气得活过来。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
再说孔乙己是小说中的人物,存不存在还是一回事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摧残人的罪恶。小说主题深刻,艺术性强。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已经有很多,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只想就“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做一些自己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并由此管窥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