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霸三国,铁杆三国董卓许褚哪个强?
许褚强。
许褚的技能可为已方输出最高的武将分摊伤害,且为全体增加【镇守】的效果,给全体武将提升20%的伤害,
而许诸三技能可对带有【伤寒】的武将造成额外的伤害提高10%,每一个技能都跟张辽有关,且为张辽增伤。
有些人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
笔者个人认为三国之乱是始于黄巾之乱,董卓乱政是加剧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董卓事实上扮演了一个摧毁东汉王朝的角色。大厦将倾,军阀混战,野心家层出不穷的三国时代也就不可避免的来到了。所以说三国之乱始于董卓是错误的说法,三国之乱有着多重原因,董卓只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但不是决定性的角色。主要有以下的理由:
1、东汉末年由于士族阶级势力强大。这些人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很多平民,没有土地变成流民。使得拥有土地的人越来越拥有土地,失去土地的人就越来越贫穷,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再加上东汉末年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这就是黄巾起义的引火索。也是动乱的引火索。
2、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中央政权实质约束力基本上消失,反而是地方军阀拥兵重于一方,静观朝廷内的变动,一有机会就想夺取利益。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3、东汉皇室与中央政权旁落,东汉政权一般都是旁落到宦官或外戚的手上的。汉灵帝死后,戚宦之争又起。大将军何进掌权,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宦官。而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袁绍私招董卓领兵进京。董卓未至,何进已经被宦官谋杀,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4、董卓入京之后,废黜少帝,另立献帝,同时毫不手软地杀了何太后,并鸠杀汉少帝刘辫。拔掉了朝官、士族所凭靠的皇权大旗。从此以后,皇权不再神圣,任何权臣都不再把皇帝放在眼中。
5、迁都长安、焚烧洛阳。东汉两百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此成为瓦砾场。东汉王朝成为无根漂泊的孤魂野鬼。汉献帝就成为了各路诸侯眼中的肥肉,谁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6、董卓的大肆屠杀维护朝廷的官员,再加上后面李傕、郭汜乱长安,王允等公卿百官被诛杀殆尽。效忠于东汉王朝的士族可以说是都没有了。汉献帝也就成了一个既无文臣,又无武将的孤家寡人。最后,只能依附于曹操,成为被曹操所控制的傀儡皇帝。
综上所述,三国之乱是始于黄巾之乱,董卓乱政是加剧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董卓事实上扮演了一个摧毁东汉王朝的角色。
董卓重用曹操了吗?
重用了。
《三国演义》记载,189年董卓带兵进京,欺主弄权,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就是骁骑校尉曹操。王允大怒说:“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骁骑校尉是东汉末年出现的武官职位。《三国志》记载,董卓在袁绍出走以后,收编汉灵帝设立的禁军八校尉七千余人,任命原典军校尉曹操为骁骑校尉,统帅这只禁军,保卫皇宫及京城核心部门,说明董卓重用了曹操。
王允问曹操有何高见,曹操回答:“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曹操自己都认为董卓很信任自己,可以随时见董卓。这也是重用曹操的一个例证。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
曹操带着佩刀来到相府,直接进入董卓住的小阁,又赠送西凉好马,也说明董卓重用曹操。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董卓当着曹操的面倒身而卧,也是信任曹操的缘故。只是董卓从穿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吕布已经牵马到阁外,才导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
献宝刀曹操谋董卓主要内容?
曹操借用王允的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曹操到董卓房间,董卓正面朝里睡觉,曹操看懂卓无备,抽出宝刀正要行刺,董卓从墙上镜子里看曹操拿刀,就翻身做起问曹操干嘛,曹操借机说献宝刀,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在董卓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曹操骑马逃走
刘协呵斥董卓原文出处?
《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协曾在初见董卓是呵斥董卓,当时刘协还不是皇帝。《三国志》当中也有相关描述,不过也仅仅只有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