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禛惜黛玉,里面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林妹妹住在潇湘馆,潇湘馆的主人理所当然就应该是潇湘妃子比较雅致和高贵,第二个原因是潇湘馆有很多竹子,当年舜帝死了,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就是将自己的泪水洒在青竹子之上,变成了斑竹,并极度伤心把泪哭完了而死,之后斑竹被称为潇湘竹或湘妃竹。两人后人也叫潇妃子或湘妃子。
因为潇湘馆的竹子又把黛玉联系到一起,所以潇湘妃子就很适合黛玉了。第三个原因两位妃子洒泪在竹子上,为爱人而死,而黛玉在潇湘馆我想也洒了不少的泪水在竹子上吧,也是为自己所爱的人洒尽了自己的眼泪而香消玉损的。所以聪明的探春给林妹妹的取的号真是实至名归,看看探春的理由也很有意思。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对于这个及其恰当的美号,清纯高雅的黛玉看来很满意,低头不语的默许了。
既然曹雪芹借探春之口给林妹妹取了这么一个用探春的话,就是及当的美号他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爱情的执著 娥皇和女英是古代爱情的典范,舜帝在世的时候是侍候公婆和照顾好小叔子的两位闲德的妻子,死后是洒尽泪水随君而去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忠烈女子,演绎了一曲苦苦寻夫不得而双双投江殉情,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壮的乐章,重相逢在世界另外的一个地方,心心相随。
舜帝的母亲是个后妈,为了自己的儿子能获得全部家产常常暗害舜帝,而他父亲是个愚蠢只听老婆话的人。一次,舜帝的父亲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夫人,夫人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
他刚上去,瞽叟和后妈的儿子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而经过此事舜帝和娥皇,女英依然象往常一样的孝敬爹妈和照顾后妈的儿子,也正是由于两位夫人的智慧和闲德让舜帝安于国事,天下太平。
而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也是惊天动地的一曲悲歌,别人作诗是一种趣味,是一种休闲。是一种快乐,是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一种风雅,而她作诗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深情,用自己的泪,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作诗。同样的苦苦寻觅而不得,还尽前世所欠的眼泪,焚烧用心血作的诗篇,回到仙境重做绛珠草。就象晴雯在仙境去做花仙一样,了去了人世的悲情,在仙境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命。
黛玉对宝玉的关心也是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出门戴斗笠要亲自给他戴好,还要很仔细的左右端详,自己满意了才放宝玉走。雨夜将自己心爱的防雨灯笼给了宝玉,宝玉自己有一个都舍不得用,黛玉还批评他是摔了灯重要还是摔了人重要。宝玉要向妙玉要梅花,立刻就倒一杯酒让宝玉吃了再去。
只怕冻着了心爱的宝哥哥,春节还亲自举杯将祝福的酒杯送到了宝玉的嘴边,喂酒的举动实在是大胆至极。爱之深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到了忘我也忘记了身边所有人的地步。按理说这样的举动是不合乎一个千金小姐的行为的,但爱情之火同样可烧得象黛玉这样重礼仪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表露出对所爱人的一种亲昵,那怕有点过分的亲昵,失礼也在所不惜。这就是黛玉的我行我素。
其次是暗喻宝玉也是有两个妻子的 为什么曹雪芹要将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合二为一?两个如此优秀的人怎么要共用一个判词,难道曹雪芹真是惜字如金,多写一段判词有何不可,况且两个都是红楼梦里重量级的人物,连不多出场的妙玉和巧姐都各有一段判词,袭人晴雯丫环也都是各有一段。
为什么两个大名鼎鼎的主子却是共用一个判词。是不是曹雪芹写宝钗判词时候醉驾被罚款心情不好就和黛玉一块写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想既然曹雪芹将黛玉比作舜帝的妻子一样的人物,那么舜帝有两个妻子,宝玉也应该有两个妻子,这个人就应该是非宝钗莫属,联系到黛玉和宝钗是一个判词,那么两个和娥皇,女英一样的黛玉和宝钗成为宝玉的妻子就有点合乎情理了,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宝钗是真正意义上现实的做了宝玉的妻子,而黛玉就是宝玉心灵深处谁也无法替代的妻子,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妻子。两个人的性情恰巧是可以互补的,宝钗是矜持而稳重,黛玉是心直口快,宝钗是心火旺盛,黛玉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宝钗是温良恭俭让,黛玉是嬉笑怒骂皆文章。她们两个结合在一起就是珠联璧合几乎完美的女子。试看天下谁能敌。
第三潇湘馆里的竹子也写满了黛玉的情感 潇湘馆给人以一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曹雪芹赋予黛玉潇湘妃子的美名,也赋予了黛玉竹子许多高洁挺拔向上的精神和风貌,因为潇湘妃子和竹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分离的,竹子的香是一种幽香,是一种暗香,有点和香菱的菱香一样不易被人察觉但绵绵悠长。我们看竹子的很多品性和黛玉都有极大的吻合和相似度。
1,竹子的第一特点是群生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片片的竹林,鲜有一株竹子独立生长。黛玉其实非常适合群体生活,只有和姐妹们在一起她的心情都很阳光,就象一只活泼乱跳的小鹿,她往往就是喜剧小品的编导和主角,这个时候她的心直口快和湘云也差不了多少,她的幽默都是即景生情即兴发挥。
她把宝玉比作呆雁,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她把宝钗的话比作圣旨,她说湘云的麒麟比湘云本人还会说话,她说宝钗对戴在身上的那些东西记性最好,她把惜春画画用的东西比作宝钗的嫁妆,她看到颜料里有生姜就叫再买锅和铲子把颜料炒来吃,她说宝玉还没唱山门你到装疯了,令人要不就是哭笑不得。
要不就是忍俊不禁,要不就是哄堂大笑,再不就是笑得前仰后合,自己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有时候都怀疑曹雪芹是不是搞错了,是不是把湘云的性格分了一大半给黛玉,和那个哗啦哗啦流泪的林妹妹哪里有一点的共性,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格完全不协调,一个是阳光明媚一个是倾盆大雨,但的确就是那个把泪水洒在潇湘馆里竹子上的林妹妹,但只是和宝玉才是关不住的泪水哗啦啦的流。所有黛玉也适合群生。
2 竹子的第二大特点是虚心:所有的竹子都是中空的,都是能容得下其他人的。看到能容得下人有人就肯定不同意了,黛玉容得下其他人吗?那你告诉我黛玉什么地方容不下其他人了。我说黛玉嬉笑怒骂皆文章是很有说服力的,你看到黛玉指着人家骂过什么人吗?没有吧,黛玉的修养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的,完完全全就是个闺阁中灵秀聪慧的千金小姐,她最恼怒的一句话就是说宝玉放屁也仅有一次。
这也是全书中唯一的一次爆粗,我们甚至能够看到她真真正正发一次愤怒的表情都没有看到过,她的不高兴,不满,看不惯的都化成了就象探春说林妹妹的常用的巧语表达了出来。这个巧是要多巧有多巧,要多妙就有多妙。会作诗的人联想力是相当的丰富,而且林妹妹说话一般都包含两层意思,
还很浅显易懂,谁都听得明白,谁都知道在说谁,还谁都生不了气,不生气还不说,还常常让人有按捺不住想笑。黛玉的语言结构,层次,寓意,都不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档次,简直就是在做文章。一个简单的调侃宝玉,还没唱山门你到装疯了,首先一向稳重的宝钗就感到搞笑笑了起来。这样的话有很多,信手拈来。
看黛玉听别人讲话的时候那个眼神总是很聚精会神,总是有个问号在眼睛里,有种虔诚的虚心在眼神里,她仿佛在你的话里随时随地都想捕捉些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好奇心理就是一种虚心的表露,总想从别人那里吸取有营养的东西,丰富自己。林妹妹还没有不耻下问什么,以她的智商她只听和想就够了。
也正是因为人类有好奇才可以和其他的猴类有天壤之别,而从树上走到树下,再在树下手动制造了工具,进而有了今天高铁,飞机,人造卫星,导弹,智能手机,等等,那些还在树上的猴子们想都不敢想的人类的文明进步。象宝玉那种大大咧咧想浅显层次东西和人交流是要延缓人类的进步的。
3竹子的第三大特点是一节一节生长 生长一段,就接一个箍,再生长一段,再接一个箍。这说明,竹子是会总结和反思的。林妹妹也是这样的,才来贾府的时候,为了一朵花也要找回自己的尊严,为了宝玉听了宝姐姐的话就要敲打敲打,为了宝玉的丫环没有给自己开门独自伤心了一晚上,宝玉多去一次宝钗家都很在意。
但是后来她平和了许多,自己需要人参也不过多的去麻烦贾府,和宝钗姐姐也冰释前嫌成为了闺蜜,也不再为了宝钗的金锁和湘云的麒麟担忧什么了,这和她反思和总结放不开的,慢慢的成熟起来,长大起来,这也是她选择潇湘馆来住和潇湘馆里的竹子有一种天然的缘分,当然我还是希望她每天待在潇湘馆的时间不要太长,天天和姐妹们玩耍,那样我们才能看到还原一个真实可爱灵动机智,妙语连珠的黛玉。一个洋溢着灿烂笑容的林妹妹,一个和湘云差不多欢天喜地性格的美少女。
谢谢大家。
小说白鹿原的开头为什么要写白嘉轩娶了七个老婆?
或许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想追寻。这里借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一层一层揭开——这个带着“性神秘”的开篇,是何“居心”!?
(一)我们先暂且抛开作者以悲凉的六个女人作为铺垫,或许有故意激起读者阅读趣味之嫌这一层。从更深层角度,来挖掘一下作者的用意。
(二)我们知道,辛弃疾的这篇著名词句,可以代表对知音的寻觅,也可以代表对理想的追寻。那么,白嘉轩一辈子的美好追求是什么呢?就是仁义。
(三)这个仁义是他一辈子立足白鹿原,管理白鹿原的人格基石,这是他的寻找,而这种寻找、坚持,到最后认定和坚守的过程是痛苦的,就像每个人在一次次试错和挣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理想和知音一样,总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四)那么,他先后娶的六房女人,以及白鹿原上流传着关于他命硬和身体上有个毒钩的传闻,致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和熬煎。
(五)可当他再次陷入绝望时,却在请阴阳先生的路上,无意看到白雪皑皑的鹿家地里有一小坨冒着蒸汽的湿地。他用手慢慢扒开,却发现了一棵白色的仙草。
(六)他问了朱先生,朱先生让他画了出来,说那是白鹿。由此,他才萌发了买鹿家的地作为自家坟园的想法和举动。而书中他最后娶的第七房女人仙草,恰是受恩于白嘉轩爷爷和老爹才当上中药铺老板的吴掌柜的女儿。
(七)小说里,当别人都不再敢将自家的闺女推入火坑,嫁给白嘉轩送命的时候,吴掌柜为了报恩,竟冒着生命危险把五女儿仙草许配给了他。
(八)这就是仁义的传承。而且,白嘉轩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九)另外,白嘉轩在雪地里发现的这颗仙草,也正好与仙草的名字相吻合,这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缘分吧。
(十)真是一石二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仅有知音佳人仙草,还有美好理想仁义的传承和承担啊。
(十一)而且,就像作者在他的《创作手记中》所谈到的:“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一个人撑着一道原。白鹿原就是白嘉轩,一道原具象为一个人。”
由此,作者的深意或许可以一目了然,白嘉轩历经的六次生死婚姻折磨,其结果却是为了与早已认识的仙草达成千年一遇。而仙草父亲吴掌柜的报恩,正是白嘉轩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仁义理想从祖辈传到自己身上的具象表达,而白嘉轩所代表的这座原亦被称为仁义白鹿村。我只会惜猩猩怜同病?
上联:我只会, 惜猩猩, 怜同病;(借越剧《红楼梦 . 黛玉葬花》);
下联:俺唯愿, 将所获, 馈友朋。
让你想起了谁?
“美人迟暮”是荣枯转换的残酷现象,是从美人老去,容颜不再的角度,看不可逆转的强大自然规律。月缺月圆、花开花落,再昌隆的美好也不能长久保持。美女人或者美男人,哪怕有神仙般的颜,也只能各领风骚只几年!而后,新花开,新浪来,新美人往替更续……
大家好,我是襟亚,下面我来谈谈关于“美人迟暮”我想到了谁,和我想到的“谁”之外的“更多”!
“美人迟暮”让我想起来的第一个人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叹息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应该是“美人迟暮”这个词最早的发明者吧!
直观的美人迟暮美人迟暮最直接的体现,自然就是现实中的真美人眼睁睁地老去……
比如从这样:
到这样:
再比如,从这样:
到这样:
抑或,从这样:
到这样:
例子就举这些吧,上多了怕你看了伤眼伤情又伤心!
《道德经》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任何事物都符合“盛极而衰”的天道;任何人都有葱茏的青春和衰残的晚年。只是,拥有美貌的人前后对比更赫然醒目而已。
因为“迟暮”而遭劫的美人,数不胜数。
弥子瑕色衰爱弛于卫灵公;因人老珠黄而打入冷宫的嫔妃;被观众和导演忘记的过气高龄男女明星……
“美人迟暮”悲凉的底色里,难写出圆满如意的故事,凉凉的!
“美人迟暮”的深层次演绎1.名将白头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英雄白头,没了用武之地,是另一种——“美人迟暮”!
血还热,身已疲。号角远去,沙场难回。
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披挂上阵,廉颇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然而老了的英雄,再怎么做样子逞能,老了还是老了……
谁也不能永远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破齐、破燕、战长平的名将廉颇晚年终究不为赵国所用,只能悲凉的出走,85岁上客死楚国寿春!
像开隋老将鱼俱罗那样90岁还有机会上战场的,毕竟是千载难遇的奇迹。更多的老将,都有个心碎的“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下场。
“名将白头”是另一种“美人迟暮”的体现形式,都由绚烂而黯淡,其中况味,别有幽愁暗恨!
2.繁花败落
虽然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材,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我们还是不得不继续在蠢材后面做“蠢材”。
——美人比鲜花实在是太恰当!
《诗经》里的桃花;《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李白的牡丹;李煜的虞美人;李弥逊的芙蕖;徐志摩的水莲花——以及《红楼梦》里十二金钗对应十二种花(黛玉—芙蓉;宝钗—牡丹;元春—昙花 ;迎春—迎春花;探春—杏花;惜春—曼陀罗;妙玉—梨花;李纨—兰花;巧姐—牵牛花;王熙凤—罂粟;秦可卿—仙客来;湘云—海棠)……
美人如花,而“美人迟暮”则恰如花残花落!
“不待赏花花已落” 、“年年经转颜容衰”、“几度流连,花期渐远,断了流年”、“百花争艳争入眼, 奈何花落无人忆”、“世人独爱花艳丽, 花哭花落花眠期”……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名胜之地不能保持盛况,热闹的宴席不能不散,兰亭雅会成过往云烟,富豪的乐园已然一片废墟!
花逃脱不了凋零的命运;美人逃脱不了“迟暮”的命运!——Everyone!Everybody!
结篇:大循环中的“美人迟暮”“盛而衰”从现象到本质,它苍凉、无奈、绝情,——但长远来看却又是公平有序的!一个衰退之后,是另一个新发的繁盛。新苗从灰烬里展露出来!
就小处来看,“美人迟暮”是悲哀的;从大循环里,它却是天理循环的良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没有什么美好是永恒的!只有不断更替循环、新陈代谢的生命才会生生不息!
清初,查为仁作《悼亡姬》,才貌双全的赵艳雪作《悼金夫人》唱和。其中有一句:“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
“林下风致”是指那些才华超群、性情超逸的女子,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美人”。
美人赵艳雪看得通透:不必惋惜,不必伤怀,那是有失风流的无意义的情感!
“美人迟暮”或许是个人的、短时间的、小环节的悲哀。但从自然延申的大秩序来看,小灭亡刚好成全了大发展……
你能想象,我们背来背去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几个人的诗?
或者,关之琳永远不老,一直是20几岁的样子,所有电影中的美女都由她一个人霸占?
“美人迟暮”、“名将白头”、“繁花败落”何悲之有?一些人的末路,不正是另一些人的崛起吗?
而且,“恐美人之迟暮”的屈原,真正恐的也不是“年华老去”,他恐的是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诸君,“有花堪折直须折”,不是劝你极尽消费青春,它真正劝勉的是——“君当惜取少年时”啊!
切切!
谢谢阅读!
——END——
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评论和关注我吧!
姊和姐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这里是小孔读书笔记。姊妹究竟是指姐妹还是指兄妹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姊字的金文是典型的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女字,说明与女性有关;右边是声旁巿(fu)字。
小篆与金文一样,仍然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女字,右边是声旁市字,接近巿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注解说:“姊,女兄也。”意思是说姊是指,姐妹中比自己年长的那位。
在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记载道:“小弟闻姊来。”姊字与小弟相对,“姊来”就是“姐来”。还可以在姊的前面加上阿字,说成“阿姊”。
在《木兰诗》也有说:“阿姊闻妹来。”阿姊与妹相对,明显“姊”就是指姐姐。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问:你家姊妹几个?用“姊妹”来指代“兄弟姊妹”的意思,“姊妹”明明指姐妹,为什么“姊妹”还可以包括“哥哥、姐姐、妹妹和弟弟”这么大的范围呢?
原来姊妹常常用于兄妹、姐妹、姐弟等的统称,而我们在讲哥哥和弟弟的时候,提到过兄弟本以出生之先后相称,姊妹也本以出生之先后相称,除性别外,二者道理一致。
用“姊妹”来指代“兄弟姊妹”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妹”字的甲骨文字形是这样的,左边是声旁未字,表示枝叶茂盛但尚未结果。
“妹”字右边的是形旁每字,每字也能够表音,字形像插着发髻的女子,《说文解字》里注释说:“妹,女弟也。”
意思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同辈女孩中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直系亲属。妹字与姊字相对,经常连用,说成“姊妹”。
姐字的小篆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女字,表示与女性有关;右边是声旁且字。
《说文解字》解释说:“姐,蜀谓母曰姐。”许慎认为“姐”是蜀地方言,用来专指母亲。
这样解释,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很是奇怪。清代段玉裁对这种奇怪的称呼进行了解释说明,他说,姐字表示母亲,应该是方言的表达,这个姐字也应当是蜀人所创造的。
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姐字在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母亲,根据《说文解字》里的注释,在汉代以前蜀地的人们就称呼母亲为姐。明代方以智《通雅》指出:“江南呼母为姐。”
可见中国南方也曾经用姐字来称呼母亲,至今在四川一些地区仍然有这种表达。“姐”字是是指同组亲戚中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这样的用法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诗人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诗中说:“与姐亦齐肩。”这里的“姐”字就是姐姐的意思。
虽然在表示“姐姐”这个意思上姊字与姐字同义,但两者仍然有不少区别。尤其是在现代汉语中,姊一般不能重叠,不能说成姊姊,而姐可以重叠,就是经常叫的姐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小孔读书笔记,带您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