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谁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顾宪成所撰。 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撰有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此联现悬于依庸堂内。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请问这对联的横批是什么?
家国天下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该句话的意思: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中华贤哲的名联,几百年来一直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扩展资料:
顾宪成所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心怀远大抱负名联 ,最早挂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 ,此联现悬于依庸堂内。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重建工程开始于这年四月十一日,至九月九日告竣,共用了1200多两银子。
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又去策动吴地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出了大力。顾宪成又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
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是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说的。
他告诉当时的学子。自然界里面的风声,雨声,以及你们现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寒窗苦读10年的读书声,每一种声音里面都要听到耳朵里面去,心有所思,心有所念,心有所想。
除了埋头苦读,你们还要把家里的事,国家的事,全天下的事,都要记在心里面。对于曹禺的纷争,对于国家的前程,都要有自己的看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出自哪里?
出自:明末顾宪成题于东林书院。
原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用于教育人读书与关心国家事都很重要。风声、雨声、读书声要听进心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关心。
不要单纯读死书,死读书,机械般的往脑袋里装1、2、3……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放眼天下,关心更多的天下之事,多用心、多体会和理解世间万物,而千万不要去读死书,每个朝代都不缺书虫,缺少的只有人才。
赏析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出自哪家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因各种问题被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