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如下。
1、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2、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3、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4、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北魏孝文帝改革解决的根本问题?
孝文帝改革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当时客观存在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鲜卑族封建统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政权的封建化。
孝文帝主要是解决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比如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之间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军事吗?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事件向来被理解为文化事件,但追根溯源,并非如此。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军事环境来看,北魏位于柔然与南朝的中间地带,腹背受敌。至孝文帝执政时期,其军事策略由此前的"先北后南"转变为"先南后北",即主要作战对象由北部的柔然转变为南朝政权。北魏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其军事策略的改变。孝文帝试图通过对南战争来完成统一事业,同时摆脱北魏王朝腹背受敌的军事困境,所以迁都洛阳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军事考虑应是迁洛事件最为核心的要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具体介绍如下所示。
一、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征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二、经济方面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2、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三、文化方面
1、禁胡语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
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鲜卑族在东汉后期西迁之后,鲜卑族迅速壮大,抢占了蒙古草原部分地区,成为 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鲜卑族、匈奴、氐族、羌族、羯族,陆续内迁,大量涌入河套地区、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趁着西晋八王内乱,迅速崛起,最终灭了西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386年初,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当年四月,拓跋珪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进行汉化。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实际上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时间到了490年,北魏建国已经超过百年,早已进入中后期。北魏贵族腐化堕落,丧失了昔日的雄风和斗志,国力大减,时刻面临着北方新崛起的柔然等新的游牧民族的威胁。此时,北魏还一直面临着汉族政权东晋的北伐威胁。
而国内因为民族不平等政策,经过百年的积累,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族矛盾激化,引发了广大汉族的不满和反抗。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提高汉族广大士绅寒族的认同,扩大鲜卑族的统治基础。
在统治阶层,由于固守鲜卑族的传统制度,元勋贵族部落首领各有领地,军队,成为尾大不掉的世家大族,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帝国面临着世家大族的叛乱不断。
进一步汉化,引用汉族姓氏,文化,政治制度,大大的提高了寒族的政治地位,从而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增加皇权。
尤其是迁都洛阳,将首都从世家大族势力强大,靠近游牧地区的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既远离了游牧民去的威胁,同时又远离了世家大族经营了百年的老巢,实际上是对传统世家大族的一次重大削弱。
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北魏统治者中聪明睿智有识之士,早就看到了危机。如果北魏不进行汉化,融入汉文化,就不能获得广大汉族的认同,会一直被视为异族。而原始落后的部落、分封制,不仅让统治阶层腐化堕落,同时也会瓦解统治核心。
北魏后期,一直深受世家门阀的困扰,最终也因此而分裂,分为东魏西魏两国,最后双双被世家大族的权臣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