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的电影,总有人说二战时期日本军人不怕死?
二战,日本人只怕一个东西,怕“丢面子”。这和男人不行的时候,最怕别人说他不行是一个道理。比如非常夸张的“神风特攻队”和“一亿玉碎”,那是背后“幺蛾子”“贼多”。偷袭珍珠港之前,陆海军都不反对开战的一个理由就是:怕对方认为自己是胆小鬼。在这个基础上,武士道精神正好可以迎合。在武士眼里,“丢面儿”等于“剖腹”。日本军国主义把“武士道”强加到非武士阶层,就是在“爱国”、“保面儿”的框架下,让日本人不好意思说自己怕死而不愿去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或许日本人有些许个把人士不怕死,但99.999%的鸟还是听着枪声便撒鸭子了。
怕死是人世常情,好死不如赖活着,不丢人。二战的日本人为什么那么招人恨,就是一群一群怕死的人装着不怕死的样子在那无止境地作恶多端。真流氓假仗义挺适合他们。凌辱、杀害他人的时候看不出什么,等到把他们提溜到刑场时,一个个都吓尿了。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这三个“百人斩”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副德性。
二战日本军人最大的特点是:太能装!个不高硬往高了挺,效果往往让人看不起。试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整天多愁善感的,除了他爹他妈,没有不烦的。言外之意,日本军人能装,日本高层作为爹妈也挺愿意看着他们装下去。互相装来装去的,一些傻B事便诞生了。比如,“自杀性冲锋”,“神风特攻队”,“一亿玉碎”等等。
自杀性冲锋是无奈的选择,不存在额外的“幺蛾子”,就是装来装去把自己装进去了。
至于“神风特攻队”和“一亿玉碎”,那是背后“幺蛾子”“贼多”。
日本人为什么弄出来个“神风特攻队”?有一个叫大西泷治郎的人。此人从最初反对偷袭珍珠港,到后来的积极参与,终成为山本五十六的铁杆粉丝。
他发现,美国很重视士兵的生命。可随着战争进程,日本能够给予美国人造成大量杀伤的能力已经基本丧失。没有办法,只能用零式战斗机,装满每枚重250公斤的炸弹,向敌人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俯冲撞击。这样做的目的是: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标准,表明日本人誓死战斗决心的同时,造成美国人大量伤亡,继而导致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最终促使美日和谈。
“神风特攻队”,不只是飞机,还有回天鱼雷、快艇,潜艇、火箭助推的载人航空炸弹(美军称为“八格弹”),总之人能驾驶或者能带上人的都可以。
可美国人多精!他们清楚日本人的目的,封锁了“神风特攻队”的“战绩”,以至于当时的美国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更绝的是,美国人封锁了“神风特攻队”的“战绩”,放出了日本人野蛮残忍的信息。这一进一出,反而使得美国人坚定了:对日本人要狠,不能手下留情。比如,美国人说:日本是37万平方公里的精神病院,里面关着7000多万疯子。“蛮牛”哈尔西说:杀死日本佬!杀死日本佬!杀死更多的日本佬!
“神风特攻队”最好的战绩是莱特湾海战,攻击成功率26.8%,击沉率2.9%。之后的硫磺岛战役及10次“菊水作战”收获甚微。因为开始时,美军被“吓”蒙了,没见过这么打仗的,太不要脸了。随后,美军加强了火力保护,日本人逐渐认识到这么打也不行了。
毕竟那时日本是飞机不行,人更不行。
先说人。“神风特攻队”第一次出击前,大西泷治郎问上尉关行男:愿意去不?关行男当时23岁,刚刚结婚才四个月。面对这种不要脸的提问,他闭起了双眼,低下头沉思了十多秒,才说出:“请让我去带领他们”。我想他当时特想说的话应该是:你怎么不去!并且心里不停地诅咒大西泷治郎他家的所有女性成员。
还有一个著名的“神风特攻队”队员佐佐木友次,连续九次“自杀未遂”,多次上了报纸的“玉碎”名单。最后一次出击,上级部门歇斯底里地命令:他要再逃跑,就把他打下来!结果这家伙命好得出奇,还没等佐佐木再次出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像关行男、佐佐木这种人何止成千上万,他们没有错,不想死吗,谁想死谁去呗。有时候小人物反抗不了大局,只能用“阴谋诡计”去抗争。
“神风特攻队”对于出战的飞机为何只提供单程油料?为何把特攻队员绑缚于飞机上?为何“神风特攻队”的战果零星?就是因为没几个人愿意去死。
情愿的去死和无奈的去死,不是怕不怕死的问题。
有一个美国将领说:我觉得日本人不是真正的勇敢,他们是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些需要艰苦努力才能成功的事。
说完人,再说飞机。一提起日本的战斗机“零战”,可以彻底说明日本人的执着。从偷袭珍珠港开始就是“零战”,到签署投降书时还是“零战”。都被美国人形容成“火鸡”了,还拿这玩意去撞军舰,真不知日本人的脑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大西泷治郎精心倡导的“神风特攻队”失败了。日本投降后,他为他推出的战术造成的4000名日本青年的死及其家属的悲痛致歉。他没有找协助自杀的“介错”(减少痛苦协助斩首之人),以至于在切腹后15小时才完蛋。
日本人为什么又弄出来个“一亿玉碎”?和“神风特攻队”一样,都是想让美国人害怕,已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只不过美国的媒体宣传烂熟于心,对于日本人的把戏,美国人给予的是:“李梅火攻”和两颗原子弹。
战后,李梅被问及是否为“李梅火攻”造成的死伤有过歉意。他回答:“日本人并没有使我感到不安,使我不安的是战争没结束。所以我不在乎我们的行动杀死了多少日本人。”
战后,负责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的蒂贝茨上校也一生从未后悔过当年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他坚定地说:“我知道自己所扔下的那颗原子弹杀掉了很多人,但同时也拯救了很多人,所以我和我的同事只痛恨战争,却从来不为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干的那件事后悔。” 、“该死的战争,战争让很多人死掉,那简直糟透了,但是战争毫无道德可言,我从来没把投放原子弹和道德等同起来,我每晚都睡得很香。”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投下原子弹之前,日本大本营几乎放弃了本土决战的计划。1945年6月初,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去满洲调查,如果苏军打过来,关东军能坚持多久?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很明确地表示,关东军只能打一次会战,以后就不行了。日本人的一次会战是多长时间?一个星期。海军的长谷川清大将同时视察了日本国内的海军,军舰没有了,只有纤维板做的摩托舢舨叫做“震洋”。
实在是没法打了,日本高层心知肚明。只不过恶习难改,为了怕丢面子苦撑了几天,结果原子弹“驾到”。
苏联对日作战,关东军60万人投降。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日军600万人投降。武士道个鬼!
二战日本投降后7万妇女成为美军的慰安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的一部电影《望乡》曾引发热议,它讲的是日本政府组织日本女孩到南洋去卖身,为国家挣外汇买军舰的故事。
大部分日本女孩在下南洋后都惨死异国他乡,即使是活着回来也遭到社会上的嫌弃,当初这些女孩是以为国捐躯的心态去南洋的,日本政府将她们全部都称为“慰安妇”。一直以来,在我国国人眼中,慰安妇这个词汇具有侮辱性,然而这个词汇的创始者——日本人在他们的立场中却是代表慰安的意思,换句话而言这个词是个褒义词。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很多日本女性也都跟随日军来到中国,以成为军国之妻为荣,以为天皇献身为骄,以成为慰安妇为自豪。母女加入慰安妇队伍中中村英子的丈夫是中村冈次,原本曾在第11军106师团担任中佐,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中村冈次就跟随部队来到了中国,在华北的战场中,中村冈次不幸阵亡。噩耗传到他的家中后,妻子中村英子悲痛欲绝,为了给丈夫报仇,1939年,她主动向军部提出要求和女儿一起加入慰安妇的队伍中,主动献身圣战,光宗耀祖。讲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不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慰安妇是一种光荣的职业吗?”其实,我们在开篇就已经跟大家介绍过,慰安妇在日本人眼中是一个褒义词汇。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子女就是一个家庭的个人财产,也就是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有权利干涉他们的人身自由。尤其是处于日本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家庭,父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卖掉。尤其是把女孩子卖掉,让她们沦为慰安妇或者是娼妓,父母不仅能够得到一笔不少的钱,而且这种卖女行为也不会被世人看不起,反而还会受到赞扬,而且日本官方还会以“孝心奇特”的方式进行嘉奖。那么,这些被父母卖掉的女孩子们不会心生怨恨吗?事实上,根本不会,因为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要以父母为先,为了家庭利益,牺牲掉自己的幸福也是理所应当,应该应份之事。而且随着战事不断频频上演,日本失业率也变得特别高,男性除了会优先就业外,还会大量加入日本军队中,跟随队伍应战。女子失去了丈夫的依靠,多数会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状态,所以为了解决困境,很多家庭都会在这种雪上加霜的困境之中选择卖女儿为生。而日本政府不仅不干预这种行为,还给予了默许,尤其是对那些欠债的贫困家庭,只要他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战场中做慰安妇,这笔欠债就可以一笔勾销。从幼时起,日本女性受教育就是以做慰安妇为荣。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性行为不单纯是私人行为,而是属于国家一种战略资源,或许是因为日本国土资源本身有有限,从幕府时期起,日本艺伎就在这个领域中受到了有目的的训练,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削弱敌人力量。随着女妓不断增多,日本天皇为此提出用慰安妇和鸦片来进行断敌之志,这些慰安妇可以吸收当地人的民族精神,为军队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在二战期间,就上演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日本本国根本不需要强行去老百姓的家中抓慰安妇,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缺这些大量姿色很好的日本女子,因为这些女孩子的父母在很早就把她们卖掉了,最终被带入部队中的慰安营。中村营子就是抱着以军国之妻为荣的想法,决定为丈夫报仇。而她把女儿拉入这个深不见底的火坑之中,也是要献身圣战。可以说中村英子起了典范的作用,很多日本女性都以她为骄傲,开始纷纷效仿她,加入慰安妇的阵营之中。慰安妇到了战场没有人会顾及她们的死活除了中村英子加入了慰安妇的队伍中,日本还有一位名为井上千代子和中村英子一样,继续选择为天皇效力。她和丈夫刚结完婚不到三个月,两个人还处于恩爱甜蜜之中,丈夫就被征兵,而且是立刻启程跟随部队侵略中国。看到丈夫对她恋恋不舍,又不想走的样子,为了让丈夫安心作战,为了让他变成一位真正的勇士,井上千代子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为天皇效力,让丈夫了无牵挂。那么,她到底是如何为天皇出力的呢?井上千代子直接选择了剖腹自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日本女性都以天皇唯首是瞻,殊不知到了战场中,却没有人会顾及到她们的死活。天羽美智子就是慰安妇营中的一名成员,她讲述了自己在战场中当慰安妇的经历。17岁那年,天羽的父亲因为赌博欠下巨债,为了偿还债务,父亲不得不把她卖给横滨的一所妓院中抵债。随后,天羽就像商品一样被人倒买倒卖着,她在辗转被卖到台湾后,又到日本军营中充当了一名慰安妇。据天羽回忆说:“作战部队到哪里,她们就要跟随到哪里,有的时候这些日军为了排遣心目中的战败怒火,就会释放到她们这些慰安妇的身上。各式各样的精神上和身体中的折磨,让天羽无法忍受。”她还亲眼目睹了,很多慰安妇女性遭到日军折磨后,命丧黄泉后,日军就把她们的尸体直接抛弃到荒郊野外之中。在慰安妇营所中,吃不饱穿不暖已经是家常便饭,她们根本得不到稳定的待遇。甚至有很多日本女子,都后悔来到战场中,后悔选择当一名慰安妇。甚至还有的日本女子表示,当初就不应该为这些金钱,来到战场,这种生不如死的日子,让她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慰安妇的主要来源都是靠什么?事实上,父母把女儿直接卖到慰安妇营中只是其中一个来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妓女场所。在最初阶段,日本军方都会委托一些代理人,通过非常高的俸禄作为诱饵招募慰安妇。在听闻慰安妇是为天皇效力,而且还拥有至高无上的光荣后,很多妓女和陪酒女都选择加入这个特殊的队伍中,希望自己能够借此挣很多钱。军队为妓女会提前发放一笔预支金,而且在部队中的穿着和伙食都是免费供给的,所以日常开销基本没有任何其他费用。只要战争结束,回国后日本政府就会为她们支付所有尾款,还给她们自由之身。有大部分幸存者慰安妇表示:“即便是活着离开了战场,回到了国家中,因为慰安妇这层特殊身份,也得不到社会上的认可,而此前日本天皇答应的所有条件都是化为泡影。而且也很少有人能够活着跟随部队回到日本的国土中,大部分幸存的慰安妇都会被遗留在战争的国家中,有的人会在那个地方苟延残喘的生活着。”除了靠招募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惩罚,也是慰安妇的主要来源。在慰安妇营所中,有一部分女性是因为自己犯了过失罪,被惩罚去当了一名慰安妇。而武藤娟子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她没有完成监听中国情报人员的任务,最终被日本军官送上了军舰中,成为了那里治愈战士们心灵的慰安妇。对于武藤娟子来说,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朝一日会下地狱,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这些女性会对天皇言听计从事实上,日本政府的洗脑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会用爱国主义思想来麻痹这些女性,让她们认为奔赴战场也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地位也是和男性不分上下的。为丈夫报仇的中村英子,就是受到这种思想的蛊惑,带着女儿来到了战场,一来是可以为丈夫报仇,二来还能为天皇效力。殊不知,她的女儿在遭到了非人一般的待遇后,竟然质问中村英子:“什么军国之妻,这种慰安的方式不就是让自己下地狱吗?”中村英子看到女儿这一幕,或许她的内心也是自责不已的。当年,女性在日本几乎是没有地位的,为了男性她们付出了一切,这些在战场中的日本女性绝大多数都是随军中的慰安妇,在她们的美丽外表之下,隐藏的却是无限的悲哀。曾几何时,这些日本女性的确是想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为了证明自己,她们只能走上了一条效忠天皇,爱国的道路。在获得了最高殊荣后,她们以为自己用慰安的方式能够得到认可,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欺骗。在战场中,她们遭到了惨不忍睹的对待,甚至活的是生不如死。没有任何的补偿,也没有任何的慰藉,或许这就是日本最特殊也是最畸形的文化!金陵十三钗最后那些女人怎么了?
“十三”这个数,国人轻之,西人厌之。
但在民国时期,有十三位女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她们躲进了一个教堂。但教堂也不是护身符,她们被要求参加日本的庆功宴,十三位”女子“前往,她们的结局是怎样的?01一个人当场死亡这个人就是男扮女装的陈乔治,他们被发现的时候,只有12位女子,而日本人点名要十三位女子前往。万般无奈之下,陈乔治前往。到了日本庆功宴现场才知道,他们的目的,是成为日本军人的慰安妇。陈乔治是男人,自然不行。为了避免连累同伴,他选择了杀鬼子。他用牛排刀行刺鬼子,没有成功,当场被杀。对于陈乔治而言,他死得其所,他为了保护其他女子而死,虽然这些女子是风尘女。作为一个男人,他希望能够为国尽忠,但未能如愿。不得不说,陈乔治的为人,还是很有义胆的。虽然他一出现的时候,是柔弱小生,但在最后关头,也很勇敢。跟《八佰》中的战士一样,勇敢且有智谋。02其他十一位女子,也死了剩下的女子,被日本军人虐待之后,就送到了军营,成为慰安妇。豆蔻、怡春、红菱、香菱等人在那个非人的场所里生存着。她们遭受的,是非人的待遇。她们有的想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击杀。想想也可以知道,一个弱女子,怎么可能逃出去呢?要是能活下去,谁不愿意活着?那个地方,是让活人待的地方吗?她们出逃了,结果可想而知。有的人没有逃走,结果也是死。是被虐待而死,这个场景在影片中没有呈现,而是玉墨说的。还有的人则在这个过程中染病了,没有相应的治疗,她们就这样死去了。对于这些女子而言,她们的命运坎坷。只要有一点活路,谁愿意进风尘?进了风尘之后,被人看不起。她们为了救下那些女学生,自愿参加庆功宴。她们不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她们依然前往,可见她们的内心,是多么崇高和美好。虽然她们没有等来胜利的消息,但她们救下了那么多女学生。她们的死,死的伟大!03玉墨活下来了在原著中,玉墨活了下来。她因为长得漂亮,留在日本军官身边。她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只是相对于其他女子而言,她好很多。她趁着日本放松警惕的时候,跑了出去。日军为了搜捕她,加紧搜查。为了避免再次被抓住,她也厌倦了之前的生活,她选择了毁容。毁容之后的玉墨,逃过了日军的搜捕,在日军占领的地方,活了下来。她为了生存,干最累的活。就这样,她活到了日军投降。等到审判的时候,她出现了,只是她换了一个名字。她站在上面,讲述着自己和其他女子的经历。一个被她救下的女学生听到了她的声音,跑过去问她,是不是玉墨?她用很陌生的声音告诉她,玉墨死了。有的人活着,她已经了。有的人死了,她依然活着。玉墨的”死“,是因为战争;玉墨的活,是为了控诉战争。玉墨,一个风华绝对的女子,因为战争,改变了命运,改变了容貌。可恶的战争,可怕的人性!你觉得呢?金陵十三钗里面那十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金陵十三钗》里面那十三个女人最后的结局对13个女人的最终命运,影片中没有交待,留给人们去想象,而在小说里是很明确的。即赵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在那次日本军官分享13个“女学生”时,其中两个女人企图用牛排刀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11个女人在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于两三年内相继死去的有10人。她们有的是试图逃亡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是自杀的。只有赵玉墨因相貌和格调出众,享受她的是中下级军官,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使她终于逃跑成功。
扩展资料:
《金陵十三钗》内容简介
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最终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无一生还。
创作背景:
严歌苓曾明确谈过《金陵十三钗》的题材来源,一是《魏特琳日记》,二是蒋公毂的《陷京三月记》。魏特琳女士也以"惠特琳"的名字在《金陵十三钗》中直接露面。"在给张艺谋编剧时,我又收集了很多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我爸爸的姨夫蒋公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是国民党的一个卫生部医官,在他把大部分的伤兵撤离南京后,他没有走,留在了南京,他记下了一本日记。后来他的后人把那本日记出版了,叫《陷京三月记》。"另外,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1997)也给她良多启发。
它有什么打动你的地方?
来说一说自己曾近为数不多中完整看过的抗战电视剧《长沙保卫战》。
《长沙保卫战》是湖南和光传媒与浙江美浓影视共同投资拍摄的战争剧,讲述了1939.9~1942.1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湖南长沙及周边地区所进行的三次大规模会战,影片由董亚春执导,张丰毅,佟瑞欣,郑昊,戴娇倩等主演。
《长沙保卫战》中其实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存在,那就是让这场残酷的战役的演变在小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中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在战火的无情摧折之下,数以万计生命轨迹被改变,生离死别一幕在不断的上演,让人颇感肝肠寸断之痛。
李本忠本是一名警察,在将弹药送至前线时,面对草鞋岭的惨烈战况,一时胆惧而装死,而将要逃离的时候接了电话而被任命为连长,而后妻子死于日军空袭之下,国仇家恨让其彻底成为一名士兵,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战场,去保护身后的长沙。
剧中作为中方守军的最高指挥薛岳,也是凭借此战而成为一代战神,更是在长沙会战中总结出闻名的天炉战法,与日军的指挥官无论是冈村宁次还是阿南惟機之间的斗智斗勇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兵法之道,贵在不意,两者皆在虚虚实实之间展现出各自的智慧与谋略,在战场的较量之间擦出激烈的火花,双方各有胜负的同时也将人物性格刻画丰满。
剧中没有了那些抗日神剧中的滚滚雷点,中日双方的厮杀,向观众颇为真实的反映的那段不堪回首却又负重前行的岁月,日方天上飞机的支援,地面上重武器的推进都让中国守军倍加艰难,甚至剧中也出现了日方使用毒气弹的情节,都在告诉着我们当年的艰辛,向观众展示着历史上真实的长沙会战,而非简单的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轻松。
《长沙保卫战》还有个较为特殊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日本一名普通的士兵来反衬这场侵华战争的不义与无情,和部一郎在前方奋战,而其母亲却成为一名慰安妇,在最后和部一郎得知母亲在慰安所后前往,却只看见了母亲遭撤离前的日本军官惨杀的遗体,如此一幕可谓是讽刺至极,最后和部一郎自尽身亡。
《长沙保卫战》是自己为数不多从头看到尾的抗战电视剧,从服装设计,战争场面与人物性格刻画都较为真实的反映的长沙会战的原始面貌,是为较为不错的电视剧,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