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死的时候刘邦在不在世

天美资源网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死的时候刘邦在不在世?

韩信死时刘邦已经不在了。

楚汉相争结束以后,韩信因功劳太大,也因为带兵能力太强,一直受到刘邦的猜忌。韩信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与刘邦约定如果杀自己,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韩信以为这样能保住自己一命。也不知在刘邦死后,萧何把他骗入宫中,吕后带领一帮宫女,把他装入一个笼子之中,笼子外面包裹一层布,吕后和一帮女人拉竹子把韩信刺死,实现了杀他时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的约定。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死的时候刘邦在不在世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和英布?

从古至今,能成大事者必异于常人,刘邦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在中国众多皇帝中无疑是奇葩翘楚,出生贫寒,直到40岁都没有娶妻生子,典型的老光棍一枚。

因此当年在他与项羽的战争中,很多人都认为他必死无疑,然而现实却给了大家一记重重的耳光。

不世出之英才刘邦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权利顶峰

都说时势造就英雄,刘邦便抓住了秦朝乱世揭竿而起,最终登上了王位的宝座。

首先他是当时第一位意识到贵族没落,平民的崛起才是取得胜利的最关键一步,因为秦始皇在统治六国时,对各国贵族都进行疯狂打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刘邦则抓住这个时机,号召百姓纷纷起义。

其次是他意志力非常强大,将近50岁时还一无所获,而且在与项羽多次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有名的彭城之战中他曾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屈服,最终登上皇位。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情商非常高,他虽读书不多,打仗能力不强,但却有一双慧眼,可以识人认面,许多地方豪杰都为他所交,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在他手下。

所以,刘邦与这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值得令人回味。

统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为何最终惨死?

当年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被刘邦封将,从此便帮刘邦灭赵,服燕,平齐,定天下。

韩信虽家境贫寒,但经研读兵书,母亲死后,他便无所事事每天游手好闲,曾经甚至还曾被要求从无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从他身下跨过去之后一言不发转头就走,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来历,跟随刘邦后,刘邦对他也是相见恨晚,自此他便名声大振。

他也是汉朝初期不可多得的将才,也正因如此,他瞧不起刘邦身边的“铁哥们”,认为这些人都只是小混混,面对朝廷之事也是随心所欲,甚至有时还谎称生病而拒绝上朝,和刘邦谈话时也是满不在意,当面对刘邦说:“你统领兵马最多也不过10万,而我则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他之前做这些事情,刘邦早已看不过去,认为他有谋反之心,接下来这件事就让他陷入了死局。

他对刘邦手下陈郗说,你千万不要走我的后路,如果你愿意操兵谋反,我可以在宫中接应你。

他们计划进行的天衣无缝,可是却被手下的人举报,被吕后和萧何骗到长乐宫中,将他用布袋包裹,用杖毙和竹签戳死,并且灭掉他的三族,结局也是很悲惨的。

彭越因何被刘邦以“反行已具”的罪名诛杀三族?

彭越就地起兵,也曾与刘邦在灭秦时合作过,之后便很快分道扬镳,他曾多次击败项羽的军队,刘邦夺取天下后,他便跟随魏王豹追随刘邦,于是刘邦便将他封为魏国的相国,而且他的军队也是自成一派,不在刘邦归属之内。

之后随着他功劳越来越大便被刘邦封为梁王,在陈郗造反后,刘邦要求他与自己一起出征,可他却只是派兵去援救。

这让刘邦感到非常愤怒,彭越越想越怕,手下扈辄便劝他造反,彭越并没有同意,可是事情却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便将他全家发配到四川。

谁知路上碰到了吕后,他便将自己的冤屈哭诉给吕后,吕后假装答应把他送回老家昌邑,可是事后却对刘邦说,最好将他斩草除根。

无辜的彭越就这样被变态的剁成肉酱,遭到了灭门之灾,其结局惨不忍睹。

造反差点成功的英布,下场悲惨

第三个人英布先前属于项羽手下,刘邦认为他非常有才能,便派人去说服他,一番劝说下,他便跟随了刘邦。

英布曾是项羽身边最信任的人,他叛变后楚国的军队便人心惶惶,项羽对身边的人也都不再信任。

刘邦杀掉项羽后,便封英布为淮南王,这片地盘一直归属于他。

这个人作战能力极强,曾经把荆国和楚国都打败,但后来也造反了。

刘邦实在看不过去,便亲自出征讨伐他,并且当面质问他,我那么信任你你为何要造反?他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想要当皇帝。”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地方的王,兵力人力并没有刘邦强大,只能向南逃走,投靠当时的吴国,谁知却被吴臣给骗了,命丧他手中。

这三个人结局虽都无善终,然而最惨的当属反复求饶,却被剁成肉泥的彭越了。

为何当初刘邦不用韩信去打匈奴?

汉五年,在众诸侯王和大功臣的共同推举下,汉王刘邦于定陶汜水之阳即皇帝位,成为继秦始皇、秦二世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三任皇帝,西汉的首任皇帝。

汉六年,有人举报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在大臣们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冷静思考,慎重地衡量了双方的军事实力,最后决定用陈平计,对韩信实施诱捕。刘邦伪游云梦,作为诸侯王的韩信前去拜见,继而被擒、被贬为淮阴侯。

汉七年,韩王信投靠匈奴,并率匈奴人侵略汉的边疆,刘邦御驾亲征,随后遭受了为期七日的「白登之围」。

为什么刘邦放着韩信这样不世出的大将不用,偏偏要亲自跨上战马,与匈奴百年一遇的英主冒顿一决雌雄呢?

刘邦之所以要亲上前线,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即是低估了冒顿和冒顿所统领的匈奴人,刘邦之所以被困白登,最根本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刘邦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之后变得得意忘形,中了冒顿的计策,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不上,但这次的对匈奴作战,刘邦只是局部失利,整体上是和冒顿打了个平手。

世人常常败军会刘邦,觉得刘邦就是一个常败将军。

彭城之战被楚军追着跑,狼狈到丢儿弃女;荥阳对峙被项羽要挟,只能不顾老父的生死,厚着脸皮说什么分我一杯羹的鬼话;主动追击项羽到固陵,仍旧不能全歼楚军,反被楚军当头棒喝,只好深沟壁垒画地为牢,向韩信、彭越等诸侯王求救;好大喜功地要跟冒顿统领的匈奴人刚一把,渴望像蒙毅那样把匈奴人赶到遥远的北方去,但却遭遇了白登之围,士兵中十之二三冻掉了手指、脚趾,靠陈平秘计方才逃脱……

但这只是刘邦多面人生中的一个小侧面,之所以大家记忆深刻,皆因司马迁对刘邦的狼狈时刻大书特书。也正因为这些狼狈时刻的存在,才使刘邦显得没那么英明神武,但实际上,刘邦是个马上取天下的帝王,其带兵能力,也是一流的。

虽然刘邦自认带兵能力不如项羽和韩信,但项羽和韩信最后还是都被刘邦给收拾了,一个被逼得自刎于垓下,一个被刘邦擒获软禁在京城。

如果按照猫论来讲,不管黑猫黄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那刘邦也一定是最厉害的将军了,因为不管刘邦用了什么方法,反正笑到最后的是刘邦嘛。

因为刘邦没和韩信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回,加上刘邦又自认带兵能力不如韩信,所以我们才认为刘邦不如韩信,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刘邦的判断也未必准确呀,有一些学霸也经常在考试结束后大呼考砸了,可能会不及格,但成绩出来,他们仍旧是最高分,刘邦就有可能是这样的学霸呀,是吧?

再者说,就算刘邦真不如韩信,派韩信去打冒顿,韩信就一定能全歼冒顿吗?也未必的,冒顿统领的匈奴人和汉人完全不同,他们不固守城池,而是纵马在草原上狂奔,派韩信去,韩信就追得上冒顿逃跑的脚步吗?

我认为追不上,匈奴人跑起路来,可是比刘邦快多了。

细思有关白登之围的记载,能够发现,刘邦的统军能力,是强于冒顿的,之所以会有白登之围,纯粹是因为刘邦不熟悉冒顿,这种不熟悉,换成韩信,依旧存在,所以呢,就算是韩信真的强于刘邦,也未必能搞定他不熟悉的冒顿。

因此,用不用韩信,汉初汉人对匈奴的战争,结局可能都是一样的,没法全歼匈奴,匈奴人始终会来大汉边境抢粮抢其他物资。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匈奴列传》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如何来的?

没落贵族的家学

1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国士无双,帮刘邦打下天下的重要人物,狂傲的喊出“多多益善”的兵仙,然而在刘邦拜将之前,韩信可以说并没有可圈可点的事迹。

所以,兵仙韩信那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是哪里来的?

虽然距今已有2200多年,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摸出一些可能的线索来。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韩信是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这点从他佩剑就可以证明,真正的平民是没有资格佩剑的。

而司马迁说他是“布衣”,也就是布衣百姓,普通平民,可能和汉武帝时期,先秦的“士”这一特殊阶层早已远去有关。韩信落魄的要死,在太史令司马迁的眼里,不就是“布衣”嘛。

穷的要死而且“无行”,这就是说韩信放荡不羁了,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不合,韩信不愿意种田,经商也不会,做官没人推举。要不是还有父亲留下的一把剑,长的还挺帅,真的是要多落魄有多落魄。

但是韩信毕竟是落魄贵族的后代,落魄贵族也是贵族,破船还有三千钉呢,韩信小时候还是有一些家底的,这给了韩信普通人没有的读书机会,当时的书是竹简,两个字,死贵,能读书识字的都不是什么平头百姓。

至于韩信读了什么书呢,这个在历史中已经找不到记载了,但是我们可以从韩信后来的事迹略微推测一些出来。当时的读书人那么稀少,去官府不说多的,谋个小吏混口饭吃总可以吧,然而韩信还是没有谋到,那么他读的书很可能和大秦的官方学说法家思想并不一致。

种田也不种,经商也不搞,那么农家和墨家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再加上韩信这么狂,以及后来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兵家、儒家、纵横家的书籍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韩信终究还是混到没饭吃了,所以跑去亭长朋友那里去蹭饭,但是韩信觉得自己饭吃的毫无愧疚的,他认为他是以“士”的身份作为亭长的门客,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又言“知遇之恩”,作为门客,亭长让韩信去死,那他也得豁出命来给亭长办事。这饭,是韩信拿命换来的。

然而对于亭长来说,秦统一了天下,养门客干嘛,造反吗?他不需要韩信这条命,拿来也无用,所以逼走韩信的时候,韩信的态度是“怒”,觉得亭长侮辱了他,而亭长只是单纯的觉得他就是个蹭饭的。

这也为以后韩信衣锦还乡的时候,羞辱亭长埋下伏笔,韩信报答漂母,是因为漂母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却接济他饭吃。他羞辱亭长,是因为亭长侮辱了他作为“士”的尊严。而韩信拒绝背叛刘邦自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和韩信自认为“士”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的冲突就可以看到在秦的打击下,先秦“士”这个特殊阶层,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阶层,没落的缩影。

项羽是个好老师

2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六国旧贵族势力视机而动,纷纷拉起反秦的大旗,项梁项羽带着江东子弟兵渡过淮河攻秦,韩信也加入了义军。这位帅小伙做了项梁帐下小卒,《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说白了就是韩信没有得到重用,具体原因未知,可能和韩信胯下之辱有关。

项羽可谓韩信的半个老师

这跟着项梁,一跟就是半年,公元前208年8月,项梁由于对秦军力量低估而轻敌,章邯得到支援兵力之后,攻楚于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韩信归于项羽帐下,这个时候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困巨鹿,自己则领兵在巨鹿南边督办粮草物资。

楚怀王于是任命宋义做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准备增援巨鹿。然而宋义在安阳停留了46天,仍然不去救援巨鹿。项羽以谋反为名,杀宋义,自立为上将军。

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俘虏王离,涉间自杀,长城军团覆灭,诸侯军作壁上观,快被吓傻了,项羽不但打败了长城军团,还成为了诸侯军事实上的盟主。

韩信在哪儿呢?

韩信遇到了钟离眜,相谈甚欢,钟离眜就把韩信举荐给了项羽,项羽看在钟离眜的面子上,给了个执戟郎中。这个官职应该是属于一个参谋的位置,执戟是什么意思,已不可考,可能是一个爵位,郎中则相当于侍从和顾问,职责是保护安危,陪同出行,做一些顾问该做的事情。

这对韩信来说,相当于去应聘,直接当了总经理助理中的一个,官不大,但是可以近距离接触领导,看领导是怎么决策的,可谓学习的好位置,好好表现,以后飞黄腾达,登台拜将不成问题。

但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看来这个郎中,真就是看钟离眜面子给的,韩信计策基本就没被项羽采用,至于什么计策,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再回来谈项羽,毕竟这个时候韩信还在项羽帐下。

由于胡亥的猜忌,章邯和司马欣被项羽招降,岭南军团赵佗自立,秦军主力基本覆灭,灭秦只是时间问题了,然后刘邦先入关中了。

而项羽则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坑杀降卒。

章邯的部下,早就不是骊山的那群刑徒及奴产子了,而是正儿八经招募的关中子弟,项羽这一坑杀,关中百姓可谓恨死他了,而天下很富庶的一片地区,关中,汉中,蜀中可都是旧秦地,这意味着,项羽想把自己的根基放在关中,那是不可能的了。然后项羽又一把火把秦王宫给烧了,做的更绝。项羽根本就没打算把关中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基地。

然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才怪。

项羽作为诸侯国联军的盟主,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大部分都不是项羽自己的军队,项羽只是盟主,而且还有一个楚怀王作为天下名义上的义帝,项羽想称帝的困难还是很大的,先回去发展自身实力,然后再来逐鹿中原才是上策,才是正道。

可以看下这秦末十八路诸侯图,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可以算作项羽一方。

其他诸侯除了辽东王韩广,汉王刘邦,剩余皆为六国旧贵族。

项羽的算盘打的很大,故意把秦地四分,齐地三分,三晋拆了个稀碎,而自己的楚地却基本保持完好。等到项羽回到楚地,整合了楚地再来争夺天下,这天下还不是最终姓项。

然而韩信心灰意冷,觉得项羽得不了天下走了,投奔汉王刘邦去了。走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两年了,韩信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其二韩信觉得项羽坑杀降卒,火烧秦王宫,得不了天下。

项羽分封诸侯图

图片来源:边城玫女

但是这两年还是给了韩信非常大的帮助,跟在项羽身边,破釜沉舟,灭长城军团,是韩信理论结合实际很重要的学习经历,虽然项羽从没听过他的建议,但韩信依旧在积极建言,他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打仗,项羽这么打可以,那换我来,该怎么打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韩信飞速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但他依旧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而且其理念和项羽也不合,于是韩信投奔汉王去了。

登台拜将也还没有独当一面

3

韩信一开始在刘邦那里也没有得到重用,不过是个小官“连敖”。然后还犯事了,当斩。刚好遇到滕公,才免于死。他的才学还得到了滕公赏识,举荐给了刘邦,刘邦就给了个治粟都尉,这个职位韩信当的还行,还留下一成语“推陈出新”。萧何此时也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和韩信相谈甚欢。

然而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他估摸着,萧何应该已经多次向刘邦举荐自己了,但是自己依然没有得到重用,那应该是得不到重用了,就跑路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还是听萧何的劝回来了,汉王刘邦登台拜将,韩信为其谋划了攻伐天下的步骤。

戏下分封之后,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并暗命衡山王、临江王半路杀死义帝。可能当时没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概念或者义帝的威望不足吧,杀死义帝让诸侯人人自危,今天项羽可以杀死义帝,义帝的下场是不是我的明天呢?这为后来诸侯反叛项羽埋下了伏笔。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回头再来谈项羽的分封,项羽的分封看上去十分美好,等自己实力壮大之后挨个收拾这些个诸侯,但实际上隐患巨大,过于稀碎的分封,让每个诸侯国的实力都很小,容易被项羽吞并自然也容易被其他诸侯吞并。

同时它还埋下了另外一个隐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因为的项羽的分封而冲突激烈,各方皆不满,随时可能直接爆炸。

戏下分封半年之后,齐地田荣率先叛乱,项羽不得不去平叛。

刘邦则乘机出三秦,在还定三秦战役中,诸侯国实力弱小的毛病就被放大了,以章邯一个人实力,其实是不足以防卫刘邦的,汉元年(公元前206年)5月,曹参取下辨,故道,出散关,趋陈仓。章邯急忙到陈仓应敌,赵衍献计,汉军绕道山间小路背后偷袭,汉军前后夹击大败章邯于陈仓。

章邯在雍县再败于樊哙,又在雍城败于曹参,退守废丘,被汉军团团围困。汉军开始分掠三秦各地,三秦基本归汉,唯独章邯在废丘苦苦支撑,汉二年(公元前205年)6月,樊哙水淹废丘,章邯自杀。汉军基本平定汉中,占据了秦故地,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出三秦出自《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可是韩信呢,还定三秦那么重要的战役,韩信怎么没戏份。

虽然刘邦拜将了,但是直接将全部兵权交给韩信,我觉得还是不太可能,汉将也不可能一瞬间完全服气,韩信应该是指挥之一,独挡一面的韩信还在后面,多的是他表现的机会。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汉王举兵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的军事能力终于得到体现,在刘邦彭城大败之后,韩信还能收拢残兵,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并和灌婴的骑兵一起,击退楚军,把项羽抵挡在荥阳之东。

楚汉双方在京索之战之后,开始拉锯。

兵仙韩信连灭五国

4

韩信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简而言之就是刘邦留在荥阳和项羽拉锯,而韩信则北伐,绕一大转攻击西楚后方,断绝西楚粮道,前后夹击打败项羽。但是汉军刚刚彭城大败,萧何把关中老弱都送来了,好不容易把项羽挡在荥阳之东,哪来的兵力北伐,然而韩信的意见确实值得采纳,所以韩信还是得到了不多的兵力进行北伐。

第一个目标是二五仔魏王豹,魏王豹的战略很简单,我就守着黄河渡口,你渡河得用船吧,船的目标那么大,你没法藏着,我只要发现你大批量的船,我就重点把守相应渡口就行了,有种韩信你过来,我半渡而击,打的你满地找牙。

“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过来就过来,韩信一边收集船摆出要渡河作战的疑兵,一边用树木绑罐子,制作了简易的渡河工具,直接从夏阳渡河,直取魏国首都安邑。魏国被平定。

平定韩国之后,韩信韩信有了一定的兵力,火速北攻代国,代国亦溃败。而赵代两国一体,搞定了代,那自然赵也不太可能袖手旁观。

而韩信面对的是一个号称20万大军的赵国。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韩信和张耳要用数万兵力面对二十万兵力,韩信不是灭了魏代吗?怎么才这么点兵力,那是因为刘邦半夜袭营,把韩信的精兵全部调走支援荥阳去了。

这是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需要韩信来完成。

广武君李左车献计,自己率军3万去劫了韩信的粮草,而成安君陈馀你在井陉口和韩信相持,韩信千里远征,用不着十天就没粮了,然后拿下韩信轻而易举。

但是陈馀并没有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刘邦亲自率军北渡黄河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陈馀发现韩信这边只是佯攻牵制,所以十天灭韩信的计划肯定不行,成安君陈馀需要回去救援邯郸。第二个就是,对付韩信这也就万人的军队需要这么小心,李左车你看我早上出兵灭了韩信中午回来吃午饭,然后再回援邯郸都来得及。

韩信探听到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非常高兴,而赵军希望迅速解决韩信然后回援邯郸就更让韩信高兴了。

韩信制定了作战部署,挑选2000骑兵带着汉军旗帜偷摸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然后剩余的步兵深夜渡河(今河北井陉微水镇的绵河)并依河修建的防御工事。天亮之后,韩信先派了一部分人攻赵,这自然打不过赵军,汉军败退,退回到防御工事,而赵军则出动追击,这时韩信背水阵的威力就出来了。

首先面对赵军是死局,汉军将士都很拼命。

其二,汉军有修筑防御工事,等于有防御加成。

其三,汉军背水一战,赵军最多只能三面进攻,战线展不开,就算是赵军有20万大军,战线不够这20万人就不能完全发挥战斗力,只能有部分兵力展开进攻,而其他的只能看着,因为战场实在站不下了。

其四,赵军添油战术,陈馀发现大军居然攻不下韩信布下的背水阵,直接全军出动,一定要拿下韩信。这个时候埋伏的2000骑兵袭击赵营,拔旗易帜。

赵军久攻不下,就准备退兵回去修整,结果发现自己军营插满了汉旗,以为韩信援军到来,赵军大乱。韩信再次出动,前后夹击,斩成安君,禽赵王歇。赵国平定。

果然半天就搞定了,只不过饭是由汉军来吃。

韩信平定了赵国,就剩下燕齐还不是汉王这一边的了,李左车献计,整合赵地,作势攻燕,然后遣使燕国,燕国果然归降。

这个时候刘邦又被项羽突破防线,荥阳与成皋失守,洛阳危急。刘邦再次夜袭韩信营,夺了他的部队要去找项羽打回来。同时还让张耳和韩信在赵地征兵,准备攻齐。

韩信准备妥当,引兵攻齐,却听到了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归顺汉,有点犹豫是不是要继续伐齐。谋士蒯通鼓动韩信,郦食其就靠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了齐国,比你韩信功劳都高了,他就一腐儒,凭什么?

所以韩信渡河继续攻齐,而郦食其在说服齐王归顺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去向刘邦复命,而是留在齐国大吃大喝起来,而齐军也撤掉了防备,韩信奇袭齐军效果显著,很快就打到齐国都城临菑,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骗了自己,齐军疏于防备,才让韩信进展如此顺利,于是烹杀了郦食其。

很快临菑也被韩信攻下了,田广向项羽求援,本来齐楚向来不合,但是如果齐国灭亡,那么西楚也是腹背受敌,于是派了龙且带领20万大军前来救齐。

田广和龙且合军,有人献计龙且,汉军锐不可当,不如构筑防线,坚守不出,然后派人去韩信后方挑动齐城反汉归齐,韩信就会征粮困难,必定不战而降。

而龙且则非常轻视韩信,说韩信那人,我晓得滴(大概龙且还认为韩信是那个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吧),拿下他轻而易举。这样还没打韩信就降了,我来干什么,还有我什么事儿。而且把韩信打败了,项王答应把齐地一半分封给我,不打我哪来的封地?

双方在潍水摆开阵式,当时潍水处于枯水期,本来就没多少水,韩信命令士兵去上游筑坝,拦住潍水,这个坝挺有意思,它类似于水獭筑的坝,可以拦住大部分水,但是还是会有一点流过去。

具体怎么办到的众说纷纭,反正它起到了它应有的效果,让本来处于枯水期的潍水,水更少了,韩信直接就带了部分军队徒步过河攻击龙且,然后又是假装败退,龙且追击,过河攻击韩信,韩信命令挖开筑坝,大水袭来,分割了龙且军团,龙且只有少数军队过河,大多数还在河对面,却要面对整个韩信军,韩信反击,斩杀龙且,对岸的齐楚联军见状溃逃。齐国平定。

项羽开始派人游说韩信自立,谋士蒯通也如此鼓动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最终念及刘邦知遇之恩,并未自立,但仍然观望楚汉相斗。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议和,双方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九月,项羽如约东撤,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之计,背约开始追击项羽,灌婴奔袭项羽后方,攻占西楚首都彭城。

城父之战后,刘邦加封韩信、彭越的封地,两人引兵来到城父和刘邦会合,准备完全消灭楚军。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双方在垓下决战。韩信摆出五军阵,自己亲率主力进攻项羽,孔藂为左翼,费侯陈贺为右翼,汉王压阵,周勃、柴武等为预备队。

战术还是老一套,初战不利后撤,楚军追击,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韩信回头再战。双方鏖战许久,楚军大败,退守垓下。

虽然佯败引诱敌军追击的战术老套了一点,但是耐不住好用啊。

四面楚歌让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骑兵突围,刘邦亲自率军追击,项羽最终自刎乌江。楚汉争霸结束。

刘邦在巡视云梦泽,命人捆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并将其软禁在都城,此后,直到死于吕后之手,韩信再未领兵,哪怕刘邦被围白登,也未再重新启用韩信。

韩信被称为兵仙,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是军事天才,但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家庭和经历有关,有书可以读就已经超越了当时非常多的人了,项羽帐下两年的经历更是少有的学习机会。当然更多的是韩信自己厉害,破魏,灭赵,击齐,甚至最后垓下决战,无一不是经典的战役,普通人打出一个就能吹一辈子了,韩信则一骑绝尘,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是怎么样一步步除掉韩信的?

谢谢邀请

虽然韩信是被吕后直接杀死的,但是刘邦知道韩信死后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

刘邦的这一态度也表明,他是非常希望韩信死的。而刘邦除掉韩信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稳定刘氏的江山。

韩信和刘邦关系决裂

韩信东渡平原之时,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齐国投降。而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强行攻打齐国。导致了郦食其被烹杀。

攻下之后,又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的时候,要求刘邦封自己为假(代理)齐王。可以想到此时刘邦对待韩信的心理,一定是恨之入骨。不过碍于当时的局势,刘邦为了稳住韩信,册封了韩信为正牌齐王。

不仅仅有以上事情,还有在垓下之围时,韩信迟迟不到,甚至有蒯通劝说韩信自立。虽然韩信没有采纳,但是对于君王而言,韩信此时已经是必死了。

最终,直到刘邦扩大了韩信的封地,韩信才带兵前来。种种的事情加在一起。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早已经破裂了。

韩信的能力和威望过高

韩信的能力不用过多赘述,统兵作战能力在刘邦集团内无人能及。而刘邦平定项羽后,韩信强悍的军事才能不仅仅没有了用武之地,反而成为了汉朝的潜在威胁。

整个刘邦集团能够驾驭韩信的人,只有刘邦一人,而刘邦当时已经是个花甲老人,随时有可能驾鹤西归。而韩信死时仅仅有35岁。可以想见,如果刘邦死后,无人能够压制住韩信,其后果不堪想象。

韩信在军队中威望是刘邦集团中最高的。单单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去樊哙家中时。樊哙当时的爵位和权力要高于韩信,但是樊哙却跪迎韩信,这一点足以证明韩信的威望在刘邦集团内的恐怖存在。

韩信和刘邦的理念不同

本质上,平定天下后,刘邦希望采取的是郡县制,然而却因为当时的局面无法实行,被迫采取了分封制。但是却采取了中和的办法,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而韩信却希望分封为王,这一点上和刘邦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之后被刘邦降为淮阴侯,不管韩信是否准备谋反,他心中必然不满。

综合来说,刘邦不可能留着一个和自己关系决裂、理念不同,威望和能力过高的人。

刘邦除掉韩信的步骤

垓下之战后,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因为灌婴和曹参在韩信军中,所以刘邦轻松夺取了韩信齐王的军权。

在改封韩信为楚王后,刘邦以项羽大将投靠钟离昧为由,诓骗了韩信游云梦泽,扣下了韩信,虽然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带来了,但是最终刘邦把韩信降为淮阴侯。扣在了自己的都城之内。

没有了任何权力的韩信,在都城之内任人宰割,最终被吕雉以谋反罪诛杀在了长乐宫的钟室之内。

大家认为韩信谋反是真的还是假的?

刘邦要除掉韩信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定着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