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过年习俗?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本店清真外菜莫入清真是什么意思?
“本店清真外菜莫入”这句话里“清真”的意思是:代指回族。
“本店清真外菜莫入”的意思是:这是回族人的餐厅,外面的菜不要带进来。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怕外面的人把猪肉带进餐厅。
根据回族人的习俗,他们是不能够吃猪肉的,如果谁当着回族人的面吃猪肉,则会视为对回族人的侮辱,从而遭到回族人的反击。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回族人的餐厅都会写明“本店清真外菜莫入”。
回族人社交礼仪?
回族自形成以来,把讲礼貌作为共高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礼俗方面,回族人民热情好客,重视礼节。亲友、熟人相见,要互道“色俩目”(祝福和问候之词)。路人相遇,总是谦恭礼让,请老年人、长辈先行。
回族餐桌礼仪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
热情好客的`回族人
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
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
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故其风俗习惯大都与此密切相关。
回族饮食礼仪
饮食生活方面,主食米、面。主要食物有蒸馍、烙饼、馕、包子、饺子、汤面等。逢年过节,喜食油香、馓子等油炸食物。肉食方面,受伊斯兰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
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偶蹄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麻雀和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杀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及动物之血、自死动物属禁食之列,尤其禁食猪肉,一般也不饮酒。
回族婚姻习俗
婚姻方面,主张男女“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不重门第、富贵,而注重双方的品德和才貌。举办婚礼时要请阿訇念“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结合),写“依扎布”(证婚书)。
回族丧礼习俗
丧葬方面,称死亡为“无常”或“归真”,称尸体为“埋体”,普遍实行土葬。提倡速葬、薄葬,没有随葬品,禁用棺椁。人死后用清水洗净尸体,穿“克凡”(
回族清明节风俗的由来?
清明节最早只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纪念自己的臣子介子推就把清明的前一天定位‘’寒食节‘’,因二者相隔太近,渐渐的,人们就把两个节日混为一谈。
清明节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中元节和寒衣节),最流行的习俗就是上坟了,在清明前后,人们打扫墓地并跪拜先人,而后燃上香烛,烧上一些元宝纸钱以祭奠亡灵,寄托对亡人的思念。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人们在祭拜先人后自然免不了要一扫阴郁的心情,带着一家老小游玩一番,踏青节由此而来。古代称之为探春,寻春,在这天,人们尽情游玩,欣赏春景。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古人认为剪断风筝线,灾祸和疾病也就随着风筝一起飞走了,人们便以这种方式祈福消灾。后来,放风筝便逐渐发展为清明节习俗之一。
蹴鞠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鞠类似于现在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在当时还有军事方面的作用。后来人们便逐渐喜爱上这种运动,锻炼身体效果极佳,慢慢的,也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因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不同,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也数不胜数,比较流行的还有插柳,植树等等。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
回族搬家有什么风俗?
回族搬家习俗:
一:「六组物品」先入宅 迁移(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必须品: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硬币)
. 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
. 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 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 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 6.旧有火炉,锅子及风扇. 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后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如恐迁移后水土不服,另可携带一块旧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而要远行(出国)之人带点米及泥土随行,对克制水土不服听说颇为灵验的. 乔迁离开旧宅之前,应在房间留下一个「旧的钱包」,内放五枚硬币,在厨房留下「两个鸡蛋」及「一封红包袋(利是)」(「红包袋」(利是)内放「柏叶」及双数币值的「纸币」一张).「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一个人」要离开旧宅时,记得在旧宅之门前先洒一些米,然后才锁门离去. 二:祭拜新宅「地基主」 搬入新宅后,当天下午黄昏时分,依习俗通常要祭拜「地基主」(第琪子).听说「地基主」为「土神」或「宅神」,每栋房子都有,祭拜「地基主」能保家宅平安.或说:「地基主」为宅地的先住者,俗称「开基祖」.因后来宅第被别人侵占或沦落别人居住,俗信应祀拜之,始免於祸害.传说中的「地基主」,身材不高,祭拜时要在厨房门口或新宅之「后门」处,且摆放供品的桌子不宜太高. 三:祭拜「地基主」的供品如下: 1.家常饭菜(俗称「便菜饭」):一碗饭,一肉,一菜及一汤. 2.酒三杯. 3.红烛一对. 4.三柱香. 5.寿金,刈金及土地公金等「纸钱」. 待「三柱香」已燃烧三分之一以上时,即可在新宅大门口旁,焚烧「纸钱」(寿金,刈金,土地公金).烧完纸钱,收拾供品,祭拜「地基主」的仪式即算完成. 四,迁移(搬家)民俗喜忌 人们於「婚丧喜庆」时为祈求吉祥徵兆,自古以来民间即流传著一些喜忌的习俗.迁移(搬家)时,亦有一些 应注意的民俗喜忌: 1.搬家当天尽量说些吉祥话. 2.搬家当天家人不可哭哭啼啼的,不可乱发脾气,不可打骂小孩子. 3.搬家时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午睡,也不可在新宅午睡,否则日后易生病. 5.搬家当天晚上,就寝前,应先躺下五分钟左右,随即起床再工作一下,表示「睡了还要再起床」(平常小孩睡新床亦然,先躺一下,就要其起床,不可直接入睡,表示「躺下还要再起来」),否则日后易生病. 6.搬家当天,宜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
. 7.当天晚上宜煮些甜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一家团圆,甜甜蜜蜜之意. 8.搬家时要严防动到「胎神」.家中妇女有身孕时,尽量不要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