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役是什么意思,驷奴的意思?
驷奴意思是奴役着奴隶。
“奴”,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nú,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奴”的基本含义为奴隶、奴仆;引申含义为像对待奴隶那样地,如奴役、奴使
在日常使用中,“奴”也常做动词,表示水不流动。
失僮什么意思?
是指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失:shī ㄕˉ、yì ㄧˋ。《说文解字》:“失,纵也。从手、乙声。”。在手而乙去是失之范式。失:shī ㄕˉ本义:手未抓牢而丢落、丢。如: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江中吟古诗的意思?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什么刀尖?
《刀尖》是2011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麦家。该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耗时八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忠实还原了中共王牌特工尘封七十年的传奇故事。
基本信息
中文名刀尖语言简体中文作者麦家
内容简介
《刀尖》有繁体中文版全部版本,分为《刀尖:刀之阳面》和《刀尖:刀之阴面》上下两部分。
抗战时期,日军“变态”医学专家腾村正秘制一种大规模用于中国儿童的特殊药物,服用者将大脑萎缩,破坏神经组织,心甘情愿被奴役。延安、重庆均获知了这一险恶计划,分别派出高级特工林婴婴和金深水,以粉碎日寇的阴谋。一段残酷的冒险就此展开,从那刻起,一道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让他们人头落地。
“左手刀尖,右手女人;左手鲜花,右手鲜血”是主角金深水最真实的写照。他一方面要在工作上周旋于日本反间谍小组、汪伪政府、国统和共产党之间;另一方面,在感情上更要平衡于远山静子、刘小颖、革灵、林婴婴等各色女人。所有理想和情感纠葛,被抑制的爱情、被扭曲的人性、被蒙蔽的阴谋,构成那个特殊年代最危险的工作:刀尖上行走。曲终人散之后,爱情何去何从?阴谋终向何方?金深水——在阳面;林婴婴——在阴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他们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情愿生死一线,只为心中不变信念。
古时的驭民五术分别是什么?
看了下其他答案,对于“驭民五术”,好像都是从同一个渠道借鉴来的,用所谓的“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种简单粗暴的词汇来指代却又不加合理解释,本身就是以偏概全、极度主观,容易对历史形成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常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儒家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学派的目标很简单——为帝王服务,它们生来就是为统治者做参谋的;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同。
儒家推崇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教化,即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主动遵守“礼制”——可以理解为守规矩。而所谓的规矩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接受、顺从贫富贵贱的阶级差别:“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儒家认为,如果没有阶级差别,社会就不可能稳定。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正是目前流行的“阶级固化”。
而法家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人性天生趋利避害,仅仅靠自觉性是不可能养成好的风气,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俩字:赏、罚,即用外力诱使人们遵守统治者制定的规矩。而且法家天生反对阶级固化:“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没有亲疏贵贱、地位高下,一律按照根据法规办事。
对于儒家的那一套,法家则是发自内心的不屑一顾,《商君书》里有一句名言:“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韩非子同样一针见血:依靠贤者治国当然不错,但一百年能出一个大贤吗?但精通法律的官吏,却能随时实现“量产”。
因此,基于以上逻辑,法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治国体系,通过商鞅变法得到了首次全面实践,并在随后上百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支撑秦国由西陲的夷狄之国迈向一统天下之路。相比较之下,一直到汉武帝即位前,儒家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地位。
但任何政策都有时代局限性,商鞅变法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着眼点有二:崇君权、促耕战。也就是强化帝王的集权,把人们捆绑到农、战这两大主业上来。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自然需要一定的手段。后世学者根据《商君书》中的阐述,把它归集为两大方面:第一项是“壹民”理论,第二项就是胜民(制民)五法,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驭民五术”。
壹民,指的是对全部国民要统一管理、统一赏罚、统一教化。君主奖赏、惩罚一个人,只有一个参照标准:他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因为任何个人的喜好、关系的亲近来破坏这一原则。《商君书·壹言第八》中有这么一句话: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君主把在政权中上升的渠道公之于众,那就是对国家的功劳;为私人效力并不能让一个人获得富贵,君主本人也不接受任何私人请托。
只要你为国杀敌、耕种,即使原本是个出身底层的农民,也能获得相应的嘉奖、赏赐,按级别逐渐升迁;但如果你对国家毫无贡献,就算出身于王室勋贵,不好意思,权位也轮不到你。
同样的,法令面前人人平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只要守法,就能得到保护;王公贵族如果犯了法,那也得依律遭受惩处(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就是典型案例)。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脱胎换骨、以一敌六,正是以这种统一赏罚的手段,完全打破阶级藩篱,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对于以往那种阶级森严的贵族政治而言,法家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让旧贵族无法依靠特权剥削百姓,也让无数出身底层的人们获得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但在具体执行手段上,法家则体现出时代局限性。具体而言,就在于胜民(制民)五法。
方法一:以弱去强,以奸驭良。
这里的弱和强,不是指身体状况。弱,指的是遵守秩序、服从国家法令、安分守己;强,就是那些跟制度、政府对抗的行为。一个国家守规矩的百姓多了,就能令行禁止、实现富国强兵;反之,则会一盘散沙,混乱不堪,越来越弱小。
同样的,奸和良也不是我们寻常理解的概念。《商君书·说民第五》中解释,所谓的良,指的是过于信奉道义、仁义的官员;而奸,则是那些不受私人感情影响,以法令为准则的酷吏。“用善,则民亲其亲;用奸,则民亲其制”,所谓的仁义更多的是主观感情,如果用在治理国家层面,很容易演化为以权谋私。相反的,任用那些铁面无私、信奉制度的官员,法令的威严才会被建立起来。
方法二:壹教。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统一思想,摒弃儒家提倡的仁义学说,用一种思想、理念来教导百姓,即鼓励他们忠君爱国、奋力耕战,以此将资源高度集中,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方法三:剥夺个人资产,驱使人们保持前进的动力。“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以奖惩刺激人民耕种、作战,让他们从中获利,逐渐变得富有。而国家财富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增加,实力自然增强。
对于富人使用奖惩,鼓励他们掏出财物换取功名爵位,这些人自然会随之变穷;而他们手里没钱了,必然会拼了命的投入到农战大业中去。
说白了,就是让人们保持危机感,随时处于劳动、打仗的状态。
方法四:辱民、弱民、贫民。
其实跟上述理论有重合之处。《商君书·弱民第二十》中有这么一段话:“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可以这么理解:
拉大不同爵位之间的待遇差别,爵位越低越没什么尊严、越高越有面子,人们自然会为了更高爵位拼命;相反的,如果不同爵位的之间差别不大,人们就会对这些虚名毫不在意,从而失去奋斗的动力。
老百姓害怕法令,自然会尊重执行法律的官员,如此则能保证法令的顺利推行;反之,如果人人轻视官员、藐视法令,那一个国家就会乱套。
人性趋利避害,所谓穷则思变,越是贫苦的人就越渴求富贵;相反,一旦人们长期习惯于富有的生活,将会瞧不起君主给予的赏赐,帝王的威严就会荡然无存。
方法五:杀力。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可以理解为既要能积攒力量,更要会释放、消耗力量。
积攒力量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
对外作战、释放力量,一来可以杀伤敌国、掠夺财富,进一步扩充国力;二来可以为人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渠道;三来可以消耗本国的强民,避免“无事生非”;四可以通过战争增加人们的恐惧感,反过来更加团结。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国家信奉这一理念,随时处于对外作战的姿态,其目的不难理解。
综上可见,对于商鞅所代表的法家理论,我们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评判:
一方面,它具备积极意义。
用国家法令替代以往的宗法制、贵族世卿世禄制,主张不分亲疏远近、职位高低、出身卑贱,把政治利益、荣华富贵完全跟爵位挂钩,而爵位的获取只有一个渠道——农战。短期来看,这一理论瓦解了周礼所维系的阶级固化,摧毁了贵族特权,强化了君主集权,充分调动了全体百姓的积极性,秦国正是以此而走向强盛。
此外,虽然封建时代的“法”是为了强化君主权力,但用法律条文取代特权、自觉性,时至今日仍具备积极意义。以西方世界为例,他们之所以更加遵守公共秩序,并不是因为“素质高”,而是出于对法律的惧怕。人性永远是自私的,仅仅靠自觉不可能形成社会公德心,所谓的高素质都是罚出来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也一目了然。
它过于信奉惩罚、利诱等刺激性手段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人们的动物性,扩大了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却忽视了个体的不同需要以及在精神层面的需求。
辱民、弱民、贫民等理念,毫无感情色彩,把人们当成了君主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
为了让人们惧怕法令、尊重朝廷,法家崇尚轻罪重罚,以血腥的手段惩罚那些违背了国家意志的百姓。据说当初为了推行变法,秦国出现了“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的惨状,商鞅也给后世留下了“刻薄、少恩”的印象。
总而言之,法家的理念是直接、干脆、赤裸裸的,虽然短期内很有效,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容易沦为封建帝王作恶的工具;同时,由于过于严苛,让整个社会随时都形同一根绷紧的弦,一旦失去敌人就很容易丧失动力,之前一直被压抑的个体需要随之爆发,政权难以实现有序发展。
秦朝虽然灭亡,但在其后两千年的封建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遵循着“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帝王的素质高下决定着政权的兴衰,其实这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