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怎么死,郦食其是怎么死的?
郦食其死的极惨,是被齐王田广烹杀的,罪魁祸首就是鼎鼎大名的淮阴侯韩信,让我们从头说起。
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喜欢读书但因为家贫没有穿衣吃饭的生意,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郦食其做了一名看守里门的小吏,但是陈留的达官贵人和富贾巨商都不敢轻视他,很多有能力的贤者都知道郦食其是饱学之士,终非池中之物,他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机会而已。
陈胜吴广起义,很多人就建议郦食其去投靠陈胜一展才华,郦食其说陈胜量小,凡事斤斤计较,刚愎自用凡事喜欢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局部,没有战略眼光,且生性多疑不能接受贤者之言,因此郦食其深居简出尽量避免和这些人有所接触,等待真正能赏识自己的人和值得辅佐的人出现。他没有等的太久,沛公刘邦就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
出山辅汉,说服刘邦沛公刘邦的人马到了陈留附近,郦食其便通过在刘邦手下的同乡的儿子引荐自己。郦食其说我听说沛公这个人傲慢无礼,但是他有远大的追求的抱负,这才是值得我去追随的人,请你去和沛公说陈留有一位叫做郦食其的长者想追随他一起干。
这位同乡的儿子说,您最好不要穿儒生的打扮去见沛公,因为沛公最讨厌儒生,认为儒生除了逞口舌之快,对于国家没有一星半点的作用。沛公经常把一些去见他的儒生的帽子拽下来,在里面撒尿来羞辱他们。郦食其说大能不拘小节,圣君不畏非议,沛公是值得托付的人,请为我引荐。
刘邦接见郦食其时,十分傲慢坐在床上让两名女子给自己洗脚,对于郦食其也是爱答不理。郦食其便问沛公是想帮助秦国消灭诸侯的反对势力,还是要率领诸侯消灭秦国,推翻秦国的暴政呢?刘邦大骂道你这个不知道时事的儒生,天下受秦的暴政已经很多年了,大家没有人不想推翻他们统治的,你为什么还问这么个蠢问题呢?
郦食其说道如果您想聚集民众召集义兵去推翻暴秦的统治,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的态度来对待长者。刘邦听后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戴好衣服正式接见郦食其,让郦食其坐在上宾的位置上,并向郦食其道歉。
攻占陈留,以为基业郦食其和刘邦谈了合纵连横之策,刘邦听的津津有味,连忙叫人端上饭食,并谦恭的说,您看我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郦食其说您聚集的一万多人大多数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用这样的部队去直接和大秦的雄师较量就是羊入虎口。
现在陈留是天下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且粮草丰富,你应该先占领陈留做为基业。我和陈留县令关系不错,可以去劝降他,如果他不听从的话,我还可以作为内应,帮助您攻取陈留。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谋略,攻取了陈留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为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无德韩信,争功害贤郦食其有推荐自己的弟弟郦商带领几千人投靠了沛公刘邦,很快郦商就因为作战勇敢,成为刘邦手中的一柄利剑。郦食其成了刘邦手下的一名说客,经常在诸侯之间游说,替刘邦谋求最大的利益,作用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郦食其没有想到过自己的结局,人生的巅峰后面往往是低谷,郦食其死在了韩信的手里,准确讲他死于韩信的妒忌。
郦食其本来凭借自己的伶牙俐齿和三寸不烂之舌,已经说服了齐王田广归顺汉王刘邦,但是韩信为了挣功趁着齐国没有戒备,率领军队一举占领了齐国。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在欺骗自己,就对郦食其说如果你能让韩信撤军,我就饶你不死,不然的话我就对你不客气了。郦食其知道韩信是不会撤军的,自己必死无疑,因此他说道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人的非议,你老子我不会替你去说服韩信的,田广大怒便将郦食其烹杀。
人都说郦食其是口吐莲花的说客,我却认为他是毅然赴死的勇士,面对死亡他无所畏惧,有气节有原则,不愧贤者之名,不失义士之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芈月传张仪结局介绍?
因病而死。
张仪的下线非常仓促,只是由黄歇说出了这个消息,让大家知道张仪死了,关于其他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交代,生前风光过一段时间的张仪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张仪在剧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他创始连横的交际计策,游说入秦,随后秦惠王将张仪封为丞相,张仪还出使各诸侯国游说,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原本的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为秦国的发展立下大功,秦惠王因此封张仪为武信君。
张仪一时风光无俩,但随后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知道自己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立马放弃金钱和权利,逃到了魏国,成为魏国的宰相。不过张仪的安稳日子并没有过多长时间,他最终在魏国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苏秦张仪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非常能言善道,至今仍有苏秦之口,张仪之舌的说法。他们两个不是一个时时期的人物,张仪纵横列国的时候苏秦还没有出世,而当苏秦身带六国相印合纵伐秦闻名天下的时候,张仪已经去世了。
司马迁为什么说苏秦张仪的连横合纵对国家有害呢?
司马迁为张仪立传 , 也说张仪为人比苏秦恶劣 , 苏秦所以独蒙恶声 , 与张仪“暴其短 以扶其说 ”有关。
张仪死在苏秦之前,不可能在苏秦死后诋毁苏秦, 对苏秦极尽漫骂之能事,显然是张仪的门徒。
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的确是盖棺定论。
他们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
谢邀!首先这个问题的范围背景是从哪里到哪里?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二世亡国这段时期呢?还是纵观整个战国史?从秦孝公到秦二世,历经一公五王二帝: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奋六世之余烈,天下归统;
在秦朝统一前,秦国并没有出现奸臣奸君,这也为秦国统一提供了很好的政治保障,在秦国朝政更替之计,都没有出现过很大的内乱,只在武王举鼎突然去世,武王没有子嗣,朝内各人觊觎王位,一时秦朝朝政危机四伏,关键时刻,当时还在赵国做人质的嬴稷,在其母亲,就是最近很火热的电视剧《芈月传》里的芈八子的统筹下,回到秦国,稳定政局,并协同其弟魏冉扶持嬴稷登上王位,就是秦昭襄王;
在秦国每任王君期间,都没有出现奸君之王,亦没有出现奸臣之人,而且在秦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期间,能臣辈出,有大良造公孙衍,张仪,司马错,魏冉,白起,范睢等,真是因为秦国明君能臣辈出,方保秦国一统六国;商鞅当年说过:“秦国只要君王和权臣不同时出现昏庸无能,秦国可保万世延续!”
遗憾的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始皇驾崩,秦二世当政,赵高弄权,残害忠良,杀害二世同族;二世昏庸,朝政奸臣当道,民间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劳役伤民,最终逼得各地揭竿而起,秦朝累及二世而亡,真应验了商鞅的那句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