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号搜索,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军队战斗力江河日下,成为一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队。
无论是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还是李鸿章的淮军为班底的政府军,在对外战争中每战必败,已经见怪不怪。
不过,镇南关大捷却出了“意外”,大清军队竟然爆了冷门,用最落后的武器,打败了装备一流的法国军队,粉碎了侵略者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让国人精神为之一振。
镇南关大捷背景1883年,法国军队入侵越南(安南),侵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当局签订法安《顺化条约》:
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控制;平顶省并入南圻法国直辖殖民地;东京(北圻)行政由法国监督节制;法国驻顺化公使,可以随时“觐见”越南皇帝。
《顺化条约》是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的亡国条约。
消息传到背景,慈禧勃然大怒。因为越南是大清的藩属国,法国人这样做,动了大清的奶酪。
那时的清廷,虽然腐败无能,但是死要面子,于是慈禧下令出兵越南,援越抗法,战争从此打响。一开始的交手,都以中国军队惨败而告终。
失败原因当然是清兵不堪一击,战斗力低下;但还有个原因是李鸿章怯战,不愿意扩大战争。
李鸿章在开战前,向广西巡抚潘鼎新下达密令:“战胜不追,战败则退”,意思是你打败也可以,没你的事。所以面对法军进攻,潘鼎新选择了不战而退,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兵败如山,法军占领了越南北部地区,清军于1885年2月被赶出越南。
但是法军得寸进尺,想要入侵我国,镇南关大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如果镇南关战役没有获胜,法国军队肯定会得寸进尺、长驱直入,入侵我国南部,南方地区沦为法国殖民地也未可知。
所以说,镇南关战役的意义非凡,中国军民的爱国壮举可歌可泣,值得歌颂。
但是凡事反常必有妖,中国军队战斗力那么差,能一反常态、战胜法军一定是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什么?一是老将冯子材的舍生忘死,二是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三是地形对中国军队有利。战争发生的地点是镇南关,听名字我们就知道,这地方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镇南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5公里处,踞大青山、((古称锦鸡))隘口。与西北的平而关、水口关合“南天三”。
关城附近山峦重叠,谷深林茂,地势险要,古有“南疆要塞”之称,其险要程度一点也不低于山海关。
在大战开始后前,冯子材老将军,根据关隘地区有利地势,精心构筑了坚固防御阵地,打算拒敌于关门之外。
他的具体做法是,指挥士兵们,用土石筑起一道长1.5公里、高7尺、宽4尺的土石长墙,将东西山岭之间通道完全堵死,墙外还挖成深1.5米左右,宽5米左右的壕沟,并在东西山岭修建了多座堡垒,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
这就是说,法军想要进犯,只有硬着头皮向石墙冲击,先要冲进壕沟,让清军任意杀戮。而且此战中法军投入的兵力一共2000人,清军守卫要塞的兵力是3.2万人,大家哪怕是用石头,也不会让法军得逞,法军就是让拿破仑指挥也一筹莫展。
不但不管怎么说,镇南关大捷,都是可圈可点的,它毕竟是晚清军队的一个杰作。
镇南关大捷法军伤亡情况关于此战法军的伤亡,中法双方说法不一。
清廷的说法是此战斩杀数千法军:
开战三天战果: " 毙匪千余擒斩数百, 并夺获枪炮干讲不计其数。"——李鸿章奏报。
第八天的战果: " (初八日)毙匪千余, 斩首数百。"——冯子材、张之洞奏报。
" 镇南关连日胜仗,又报十三日官军克复谅山,法人大挫,斩擒千有余人,伤者不计。"冯子材、张之洞奏报。
法国方面声称有74人阵亡。
数据大相径庭,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可靠?谎报军情,虚报战功是清军的优良传统,反正没有办法核实,多报可以立功受奖,傻子才不多报。
甲午战争中,清军将领可以把败仗报成胜仗,打了胜仗夸大战果是情理之中的事。
镇南关大捷,法方的投入的全部兵力两千余人,清军宣称斩杀数千法军显然不可能。
法方宣称自己军阵亡74人,倒是比较接近事实。因为法国当时已经是多党执政,舆论也非常自由,没有办法统一宣传口径。
而且阵亡家属要领抚恤金,要被定为烈士,没有可能隐瞒。
但是镇南关大捷之后,清军还宣称一度攻克谅山,法军战败还导致了茹费里总理辞职,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只有几十人阵亡难以叫人相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参战的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越南伪军,还有少部分汉奸。
大清腐败无能,经常被列强欺负,越南统治者也瞧不起他。
安南皇帝阮宪祖就说“清国政事,近来殊无可观,联昨日览清国京钞,见有支银给予英吉利,府库钱几空,何委靡也。甚至卖官鬻狱,无所不为,而盗贼、雨雹灾异频仍,意者其季(末)世乎!”
所以越南对大清,早已貌合神离,对法国人的到来,倒是有点热衷,毕竟谁都崇拜强者。
就在中法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1884年6月6日,阮氏朝廷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彻底倒向法国,宣布接受法国保护,还把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摔碎,跟大清的宗藩关系到此结束。
连前线将领都承认,亲近法国人是越南人心所向:“彼都人士之心多趋附法人,其不愿从者,又皆庸懦不任事。即我军志在兴奋,与法为敌,岂不与越人心事相刺谬乎?”
所以在镇南关大捷中,参战军人既有法国军人,也有大批越南天主教民组成兰衣兵自愿参战,还有大批教民替法军运送枪炮弹药和军需品。
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战斗中伤亡率要比法军高。而且法国方面宣称的74人是法军阵亡人数,不包括伪军的阵亡人数,也没有包括受伤的法军。
如果包括受伤人数,法军一共有250多人伤亡:“总共死70 人,其中军官7人。伤188人,其中军官6人。"(法方战报)即便如此,也占了参战兵力的六分之一左右,也是非常可怕的。
不过镇南关大捷,法军吃了轻敌冒进,兵力投入不够的亏,并没有损失元气。4月23日,张之洞接到前方情报,认定法国援军赶到,将分三路攻占谅山。法国议员也通过决议,追加5千万预算,打算扩大战争。
对镇南关之战清军的取胜原因,李鸿章等人心知肚明,知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才见好就收,在同年6月跟法国人签订了《天津条约》。
战争中一定要打扫战场吗?
首先,战争中,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卫国英雄,他们都是某个母亲的儿子,而任何一位母亲,都有把儿子接回家的权利,正是这一点对别人母亲的尊重,这点儿人道,这份宽容,才让我们和禽兽有所区别;俄罗斯有自己的人道主义战场后事处理组织。
打扫战场,是一定要在停火之后在工兵排雷排险之后,在交战双方给与书面安全保证之后,有交战双方派出的代表参与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有时候,红十字会组织或者其他国际组织(比如OSCE)没有条件派专员参与,但这不是必须的条件。
很多时候,打扫战场是在战斗结束几天之后才可以安全展开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月之后
除了遗体和残骸之外,军服是最重要的:军装上面的姓名和部队标识,对辨别阵亡者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对死者军装的研究,还能判断出死者是正常阵亡,还是被俘后杀害的
双方将士在战斗之后第一次清扫战场的时候,都会把敌军的伤员(已经算是俘虏了)送往医院救治,而阵亡者的尸体就地掩埋起来,这样可以避免野狗对亡者遗体的骚扰
弹药爆炸后残留下来的士兵身份牌,往往给不了什么有效的信息
打扫战场,也是对是否存在了战争罪行的第一取证照片,视频,物证,周边民众的口供...这都是打扫战场的同时必须要收集保存的珍贵信息。
这个临时墓地里埋葬的有参战双方的将士遗体
临时的墓牌上只写有死亡日期和“无名”的字样,这就要先起墓,再开棺验尸
埋得不深,在尸体完全腐烂之前,更容易辨别亡者谁家母亲的儿子,否则,只能靠DNA来鉴别了
开棺的时候,允许战友和亲属在场
打扫战场,是不分敌我的人道主义组织的行动都是交战双方共同参与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找到的士兵残骸,是你的弟兄,还是我的战友。
双方的“战斗记事图”都非常重要,上面标有战斗期间谁在哪个阵地击毁了什么车辆或者装甲
坦克在燃烧的那几个小时里,谁也不会去找阵亡者的残骸,但是往往战斗结束后,作战部队就撤出了这一地区,阵亡在车内的坦克兵,是最惨的
这三名俄军坦克兵,在被烧毁的坦克中等了一个月,才又重见天日
这样把敌人尸体草草浅埋了的,已经算是比较人道了
这样散放在战场上一个月的士兵遗体,也不稀奇
最后,关于武器装备,打扫战场的时候,一般都不拿敌人的武器装备,战争中双方士兵手里不缺这些沉甸甸的家伙,第一次打扫战场的时候,除了抓俘虏和救伤员,其它时间都是在收集战利品(现金和其它贵重物品);有时候也补充一下自己的弹药。
为什么以前能看的电影现在都看不了?
第一部分@引言:
这个现象确实是这样的,在2010年之前我们可以从很多视频播放网站上看电影,可以说是随便看,根本就不考虑任何问题!而现在呢,很多国外电影只能是找资源来下载,或者网盘中观看了!
第二部分@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在2010年11月8日《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广播影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因为每年通过官方正规渠道引进来的电影很少,很多都是从其它非官方渠道引进来的,没有版权!
这里提到"版权"两个字,非常重要!正由于这两个字,让很多视频纷纷下架,自家清理自家服务器!
很多视频播放网站平台都清除了自家无版权的电影视频,那时a站b站还存有不少(因为它们只是播放视频的,服务器并不存在视频),但是近两年都清理的差不多了!当然网盘也是在不断清理中!
第三部分@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版权意识在逐步提高,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全国作品自愿登记情况统计》,在2012年全国自愿进行版权登记的作品为56万件,但这一数字在2015年则达到了135万件,四年之间整整翻了一倍之多!据了解,这个数据在21世纪初期还不足用万来计数!
版权意识,付费时代,尊重知识的时代!让每一个智慧都能够得到保护和尊重!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若是没有再次发表,那么超过50年后不再受保护!
最后,喜欢的可以点赞和关注噢!谢谢,望采纳!
国军第十军抗战时与第七十四军齐名?
第10军曾获得过国军最高荣誉,后又被剥夺。抗战正面战场有三个王牌军,相互之间竞争十分激烈。第10军本来是有机会超越74军的。
三个王牌军。一是第10军,号称“泰山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所属三个师被国民政府分别颁授“飞虎旗”;
飞虎旗是国民政府授予军事团体的最高荣誉凭证。纵观整个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仅有20个军事单位获得过飞虎旗,第10军独得其三。
二是第74军,代号“辉煌”,所属三个师代号分别为:“前矛、虎贲、激扬”。常德会战后,第74军军部、第74军57师、第74军炮兵团三个单位获得国民政府颁授“飞虎旗”,和第10军并驾齐驱。
衡阳战役后,第10军一蹶不振,而在雪峰山战役中,74军51师又得飞虎旗一面,从而使74军一共获得了4面飞虎旗,成为国军第一王牌。
三是第18军,陈诚集团“土木系”。相比较于前两支部队,18军似乎略逊。衡阳战役后,18军全面超越第10军。
这三支王牌军,长期在湖南、湖北等地与日军苦战,相互之间经常协同作战,暗中较劲,都想成为头号主力军。
当时另一支王牌军、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在抗战期间主要参加的是桂南战役和入缅作战等,因此和前面三个军协同作战不多。
第10军本来是完全可以成为国军的第六大主力的。
该军于1939年7月,由陕军、中央军各一部组成,抗战时由于能征善战,逐步成为国军的头等主力,尤其是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由于顽强防守,给予日军重大杀伤,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泰山军"的称号。军长李玉堂因功提升为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0军军长,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历史沿革。国军第十军,其番号几经撤销,重组。最早是于1926年8月,由黔军第2师扩编而成;到了1929年4月,又由西北军之方振武部扩编为第10军。之后,浙军与国民军各一部、直鲁联军徐源泉部又先后编为第10军。
到了1939年7月,国民政府为加强抗战后备军事力量,以第29军第79师及第25军新190师于江西鹰潭合编为第10军,军长梁华盛。第10军在抗战中成长起来,逐步成为中央军嫡系主力。在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衡阳战役中表现都非常出色。
1944年10月,经过衡阳会战的第10军残部8000余人在重庆重建第10军。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李玉堂兼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整编部队,第10军于1946年5月被改编为整编第三师。内战中,该师于1946年9月和1947年12月, 先后两次被解放军歼灭,又两次重建。
1948年1月,国民党再次重建整编第三师,并于同年10月恢复第10军番号,该军恢复番号后,参加了淮海战役,被中原野战军全歼于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军长覃道善被俘。
1949年1月,该军残部在浙江江山再次重建,不断受到解放军的打击,之后因兵员不足,番号被撤销。
抗日战争中泰山军的辉煌时刻。第10军的全部辉煌,是在抗战期间。
第10军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第10军在捞刀河等处,与日军激战,击退日军,并给予日军重创。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日军第11军发动湘北攻势,并扬言打进长沙城过元旦,军长阿南惟几甚至在其办公室墙上写下了“元旦长沙”4个大字。
根据第9战区司令薛岳命令,第10军固守长沙城,双方在长沙城外惨烈厮杀。
面对日军陆军的疯狂进攻,以及日军航空兵的轰炸,第10军坚守阵地,日军最终惨败退却,在湘北败逃时又被中国军队追杀。
当时盟军在各大战场作战不利,英、美盟军连吃败仗,太平洋上空一片阴霾。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的广泛关注。《泰晤士报》报道:
“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后,英、美等国废除了多项不平等条约,并向中国提供大量贷款。
战后,国民政府授予该军预10师师长方先觉四等宝鼎勋章。并提拔方先觉为军长。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时,第10军奉命驰援常德友军。方先觉亲临一线督战。战后蒋介石送方先觉一幅匾,并题词“忠义表天地”。
第十军至此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顶级王牌主力,风头紧追74军,超越了18军。
日军侵华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的作战。第10军最辉煌,也是最屈辱的战役,就是衡阳会战。
如果这场战役,第10军能够坚持到最后,那么将成为整个长衡会战的头号功臣,风头很可能会超过74军。
可惜第10军最后被打残了,方先觉率余部放下了武器。
方先觉率领第10军,面对兵力是自己六倍以上的绝对优势日军,以一支孤军顽强抵抗47天,给予日军重大杀伤,最终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应当说,其战绩是辉煌的。
但不管怎样,第10军最终放下了武器,而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长衡会战,是日军侵华以来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的一次作战。
本次会战,日军共投入陆军150个大队,以及第五航空军、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艇和海军陆战队等部队。日军直接作战部队达40余万人,加上辅助部队及后勤人员等达70余万人。而之前日军投入进攻部队最多的武汉会战,也只有140个大队。
日军孤注一掷,在抗战的后期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他们从国内召集大量兵员,从关东军等处抽调部队,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进攻部队。其规模已经超过了武汉会战。
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中国远征军正在滇缅地区对日军发动总反攻。国民政府认为日军不可能再有力量发起大规模的攻击。
但东条英机为了实施一号作战,砸锅卖铁,把日本国内以及伪满洲凡能够调动的兵力,孤注一掷,几乎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
日军居然能调动如此大的兵力,无论是盟军还是国民政府,都没有预先估计到,所以日军突然发动大规模攻击,打了国民政府一个措手不及。
东条英机企图通过一号作战,打通大陆交通线。具体是打通一条北起满洲,横穿中国大陆,一直到越南河内的铁路交通运输线,之后,经过满洲和朝鲜半岛与日本相通,从而打破美军太平洋航线的封锁,同时重点打击国民党中央军嫡系。
日军突然发动超大规模的进攻,国军完全预料不到,战前十分麻痹大意,因此战役开始后,国军大溃败。
而英美认为:此时日军的主力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因此无法理解国民政府为何还会发生大溃败,从而导致蒋介石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面对日军凌厉的攻势,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当时谁也无法预料,日军进攻到哪里才会停下来。
日军进攻到了衡阳。这里的守军是方先觉建制不全的第10军。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历时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役,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衡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据中国军网《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一文介绍:
“当时,衡阳是与重庆、昆明并列的战时中国三大中心城市,税收居全国第二,被称为‘小南京’和‘小上海’。而且衡阳地处粤汉铁路和湘桂黔铁路的交会点,是中国西南的门户和军事咽喉。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对衡阳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第10军竟会以一支孤军,死守衡阳城达47天之久。
当时,由于日军进攻很厉害,长沙中国军队战败,重庆统帅部对守卫衡阳城并没有信心,事先也没有想到第十军能坚守那么长时间。据《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何成浚记载:
“军令部报告战争情况,衡阳业已在倭寇严重威胁下,守军力量甚低劣,敌人不攻则已,否则与长沙必无二致”。
衡阳之战大量杀伤日军,日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东条内阁下台。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到8月8日,第10军以牺牲16,000余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万余人,击伤日军6万余人。千年古城夷为平地。战役开始前,尽管城内30万居民紧急疏散,但仍有大量衡阳民众死于战火。其中仅仅帮助运送弹药,运送伤员的民众,就有3000多人牺牲(不同资料来源统计数字不尽一致)。
当时第10军建制不全,只有大约18,000人,共4个师(190师及暂编第54师实际都只有一个团),此外还有配属第10军的46军一个山炮连、高射机枪一个排、74军一个炮营等。共约18000人之兵力。在47天的战斗中,部队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往往一天之内连升几个营长、连长,一个营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如五桂岭争夺战中,第3师第8团半天内提拔的5个营长全部阵亡。大量受伤的官兵,只要还能爬行,就坚守在阵地中,直至阵亡。
日军一号作战开始后,在所向披靡的疯狂攻势中,突然碰到了一块超级硬的骨头,几乎把满口牙齿都啃坏了。最终付出重大伤亡,虽然以惨重代价占领衡阳。但一号作战的疯狂势头被遏制。日军再也不敢轻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东条英机内阁因此下台。
日军在47天里,集中绝对优势陆空军,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总攻。三次总攻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
应当说,日军的第一次总攻规模是最小的,但进攻一开始,衡阳城就立即成为一片火海,场面极为骇人。据幸存的国军将领后来回忆:
“(第1次总攻)敌人对我西南及正南猛攻。炮声隆隆,枪声塔塔,扎以密集的手榴弹爆炸声,全城震动;从高处往下看,日军火力之猛,惊心动魄,有如无数火龙,环绕在城西与城南一线,火光翻滚,此起彼落,好像一片火海,极为壮观”。
在所有阵地前,日军利用夜色,发起一波一波攻势。中国军队坚守“三不打主义”,即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
“秘匿我火器位置;必待敌大部进至外壕线,始以侧射、斜射火力急袭歼灭之”。待敌潜至我阵地前绝壁下作悬崖攀登时,再投手榴弹击灭之”。
中国军队把山体斜坡面削断成直角90度的断崖,断崖下再深挖15米深、15米宽的壕沟,日军在衡阳城守军修筑的壕沟前付出重大伤亡,却束手无策。日军把这些壕沟命名为“方先觉壕”。
日军两次总攻,两次被第10军打停下来休整,由于伤亡巨大,日军指挥官横山勇曾经一度产生过放弃攻城的想法。最终还是决定孤注一掷,调集部队增援,可见战况之惨烈。
日军第3次总攻衡阳城时,参与攻城的部队有:日军第40师团、第58师团、第68师团、第116师团、第13师团、以及大量炮兵部队(包括三个独立炮兵联队、军直属炮兵部队等)。空军有日军第5航空军参战。此外日军还有在外围专门负责打援的部队。为了对付一个第10军,日军竟出动了10余万人马。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部队有一部分在前两次攻城时已经被打残。日军从其他师团及派遣军直辖松井部队抽调兵员从长沙南下,补充衡阳的师团。日军又将三十六吨弹药运到衡阳,补充攻城部队。
面对日军铺天盖地的猛攻,由于盼望中的援军始终未到,第十军孤军连续奋战47个昼夜,“部队每一秒、每一分钟都在流血”,官兵死伤殆尽,几乎所有能够战斗人员都投入一线作战。据配属第十军作战的74军炮兵观测员关启宇回忆说:
46军山炮连(配属第10军守衡阳)在发射完最后一发炮弹后,全连由炮兵改为步兵,他们高唱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慷慨激昂地走出衡阳城南门,走向第一线阵地参战。……他们发扬桂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殆尽。
打到最后,大量伤员得不到救治更无法外运,还能战斗的官兵也是疲惫不堪。同时由于长期固守,弹尽粮绝,客观上已经无法继续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大量伤员不被屠虐。1944年8月7日傍晚,方先觉召集手下4个师长商讨。最终决定放下武器和日军谈判。
从表面上看,第10军是投降了,日军占领了衡阳城,似乎取得了胜利。但从战役效果上来看,日军在兵力绝对占优的情况下,伤亡却远远高于中国军队。日军参与进攻的一些师团几乎被打残,衡阳之战后,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衡阳之战已经达到了大量杀伤、消耗日军的目的,日军占领了一片废墟的衡阳城,却消耗了有生力量,是一种惨胜。就全局而言,日军衡阳之战的惨胜,却导致了一号作战的整体失败,东条内阁因此下台。对于中国军队而言,虽败犹胜。最辉煌、最屈辱的战役。衡阳保卫战是整个抗战中给予日军最大杀伤的守城战役,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衡阳城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是第十军最辉煌的时刻。
第十军将士们,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没有全军战死殉城。
需要说明的是:第十军的投降,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是存在争议的。
方先觉在放下武器之前,提出要求:保留第十军建制,日军不杀害俘虏,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并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等。但日军并没有答应,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还是应当认定是无条件投降。
方先觉为什么要求去见汪精卫?他的想法可能是:就算投降我也是投降汪精卫,不是投降日本人。
但我们要注意:这只不过是方先觉的自我安慰。他提出要去南京见汪精卫,而投靠汪精卫,就是投靠日本人,因为汪精卫本身就是投靠日本人的大汉奸。而方先觉最终也是在日军的进攻下放下了武器投降的。
方先觉部放下武器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蒋介石无论如何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1944年8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敌寇广播称:衡阳方军长自动树白旗乞降,其方式如新加坡英军乞降时相同等语,此等污辱乃为终身不能湔除之羞耻,余深信先觉决不至乞降,但其不能以身殉国,竟为敌所俘所屈,使我军誉与军校皆蒙此不白之污辱,殊所不料也。”
蒋介石坚决不愿意承认方先觉投降,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如果方先觉守住了衡阳城,那么,将在国际和国内大大提高国民政府的威望,也能够为一号作战开始之初的溃败挽回一点颜面。
如果衡阳城最终失守,但第10军与城池共存亡,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虽然比不上守住衡阳城那么荣光,但官兵的英勇事迹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由于衡阳城国民党军是以少敌多,并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也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蒋介石在国际和国内舆论上,都可以大肆宣传。
但是如果是第10军投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在当时,我国抗日军民认为,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作为一支抗日的武装,没有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向敌人放下了武器,那是十分可耻的,也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方先觉将军率领的第10军将士们已经尽力了,他们孤军奋战,大量杀伤敌人,有效阻止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并最终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在援兵无望,弹尽粮绝,已经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放下武器,保全伤病员的性命,其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战争的实际效果来看,第10军继续抵抗下去,由于弹尽粮绝,人员伤亡殆尽,也不会给日军造成更大的杀伤了,从这一点来看,其实继续抵抗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不管衡阳守军的战绩如何惊天地泣鬼神,衡阳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再光荣、再伟大,在抗日战争那种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极端紧要的关头,却绝对不能允许有投降情况的发生。因为只要一旦认可这种行为,那么今后作战时,其他部队遇到困难也可以效仿,那么今后仗就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仅此一点,衡阳守军的所有光荣都因此而蒙羞。
据《何成浚将军战时日记》,何成浚评论道:
“噫!方军长等苦战四十余日,声名烈烈,虽庸人孺子莫不称道其忠勇,如坚持到底,以身殉职,则在中国史册上,张巡之守睢阳不能专美于前也。奈何当最后关头,以一念之差,由民族英雄一变而为降将军,留此百世不能洗磨之耻辱,我闻之实不胜太息痛恨之至!”
此后,方先觉等人逃回了重庆,仍然受到蒋介石的表彰。
抗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以一个军级单位投降日军,这是唯一的一次。因而创造了中央军抗战中单次战役中最大的集体投降。方先觉将军从此集英雄与降将于一身。围绕他是真投降还是被俘虏一直争论不休。
被剥夺最高荣誉称号。蒋介石方面对外宣传的侧重点是:方先觉在城破之后,决心以身殉国,自戕不及、不幸为敌所俘。所以是光荣的。
为了证明此点,国民政府宣传部门对外公开了方先觉的“最后一电”,这也成为中国抗战中最著名的绝命电文之一。
据说,这份电文是由方先觉率参谋长孙鸣玉、师长周庆祥、葛先才、容有略、饶少伟等第10军最高将领集体署名,在城破的最后时刻发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是1944年8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的这“最后一电”,电文曰:
“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这份电报真是正气凛然,荡气回肠,视死如归!
这简直是中国军队抗日杀敌、舍身成仁的最高境界!
国民政府对这一份电报大力宣传,许多人看了这个电报,都忍不住感动得痛哭流涕!
人们感叹:第十军将士们经过连续数十个日夜浴血奋战,最后发出绝命电文,其忠勇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也足以成为中国军人的忠勇楷模!
不过,当时军令部长徐永昌就对此电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现在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份电文真实性存疑,很有可能是蒋介石为了宣传的需要,而让其他人草拟的这份电文。
如果衡阳守军能坚守到最后,全军以身殉国,或者甚至击退日军。如果是这两种情况,那么必然会成为国民党宣传的重点。战后重组第十军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从而很有可能成为中央军的头号主力,风头甚至有可能盖过74军。
这可以参考孤军防守常德的"虎贲师"74军第57师,当时该师80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最后余程万师长率领仅300余人突围而出,战后该师被国民政府授予“飞虎旗”,重组后成为王牌军74军的王牌师。但余程万师长因为自己没有与城池共存亡,而是最后时刻突围而出(比方先觉的投降要好许多),还是受到了蒋介石的拘押。
国民政府为了宣传需要,坚称方先觉等人是自杀不成而被俘虏。因此没有追究方先觉等人的责任,但最终还是收回了授予第10军下属3个师的三面飞虎旗。
美国特战司令部前司令在哪里?
有关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的“大鱼说”仍在中文网络流传,最新的版本是:现场照片显示,“大鱼”是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前司令、海军上将埃里克·奥尔森,他在亚速钢铁厂投降后被捕。
经核查,所谓埃里克·奥尔森在亚速钢铁厂被捕的照片并非最新,而是拍摄于2022年4月14日;地点也并非亚速钢铁厂或马里乌波尔,而是在卢甘斯克地区。照片反映的实际事件是:来自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的战俘被要求参加当地的一个纪念活动,在被指是乌克兰军队炮击受害者的纪念碑前下跪。
截至目前,俄罗斯军方和官方均未证实埃里克·奥尔森以及其他人士在亚速钢铁厂被捕的信息。
中文网络一直流传“大鱼说”,即坚信在战斗最激烈的乌克兰马里乌波尔,有来自北约的高阶将领被围困在亚速钢铁厂。
之前流传过的“大鱼”版本包括北约陆军司令部司令罗杰·克劳蒂埃中将、加拿大退役中将特雷弗·卡迪厄、美国总统拜登之子亨特·拜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托德·沃尔特斯等,还陆续有说法称俄军押解“大鱼”到莫斯科审讯现场视频曝光、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证实大鱼比亨特·拜登更超值等,不过均已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