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委书记,影响安徽历史的十大名人都是谁?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影响安徽历史的十大名人都是谁?
答:伟大的安徽人快来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影响安徽历史的十大名人大概有华佗、曹操、朱元璋、周瑜、李鸿章、胡雪岩、徐达、常遇春、鲍叔牙和鲁肃。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3、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4、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省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周瑜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5、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6、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 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7、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8、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9、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10、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
“道”这个行政区划,起源于秦朝,最初和“县”是一个级别,秦汉时期,专门用来称呼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有蛮夷地则曰道”。不过,“道”的名称在隋唐之前不常见。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天下经历了隋末割据战争,使得百姓户口锐减、而州县数量倍增,不利于中枢朝廷的监督和管理,于是在贞观元年(627年),于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之外,再增设一级监察机构,命名为“道”,划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道。后来,在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唐玄宗又增十道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以按察使(观察处置使)为道的长官。“道”最初设置时,并不管理地方军事、民政事务,而仅仅是中枢朝廷派出的监察机构(就像汉朝刚开始设置刺史一样);不过,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坐大,各地节度使均兼本地观察处置使,因此,“道”也成为了藩镇辖区的实际名号。元和(805-820年)时期,大唐除了京兆府以外,天下共计四十八道(也就是四十八镇);但在后世《地理志》中,唐朝的行政划分,还是以开元、天宝时期的十五道来区别。唐以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数代,“道”的设置也多有改变,其性质和行政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只有“监察、巡视”的作用,而逐渐成为具有“专司职务”、“分管地方”、“分巡地方”、“整饬、管理军务”等等不同功能的地方权力机构。明代的“道”,分为布政使司系统、以及按察使司系统;诸道本身没有品秩,属于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派出机构,其长官分别由布政使的佐贰官:左右参政、左右参议;以及按察使的佐贰官:按察副使、按察佥事,各以本官兼职、出任道的长官。布政使系统的道,称为“分守道”,按察使系统的道,称为“分巡道”、“兵备道”。此外,布政使系统、按察使系统负责“专门职务”的道,各有名称,如:督粮道、清军道、屯田道、盐法道、海道,等等(大概相当于近现代的‘专员’一职)。清承明制,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并将布政使司改称为“省”;道的职责也汇集于“分守”、“分巡”两种,分守道偏重钱粮,分巡道偏重刑名(之后部分重要区域的分守、分巡道员被加兵备衔,其职责趋于一致)。另外,专职道也被保留。原则上,“道”只辖一府,或者数道共辖一府(职责不同),但也有辖三、四府的大道。清初时期,各道长官都是以布政使、按察使佐贰官兼任,其中布政使参政道品秩从三品,按察副使道正四品,布政使参议道从四品,按察使佥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更定“道”制度,长官定名为“道员”,品秩定为正四品,之前的参议、参政、按察副使、佥事等官职一并去除,不再兼任(个别道员,有品秩三品、甚至二品的级别,但不是特例)。起初,清代知府的品秩也是正四品,和道员一样。但“道”在清代,大多数时期只有九十二个(数量不同时期有增减),除了各省七十九个“分守道”、“分巡道”之外,还有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湖南五个督粮道,广东粮驿道、苏松粮储道、江安督粮道(特设道)、江南、云南两个驿盐道、山东运河道、江南河库道、福建盐法道,共十三个专职道。清末时期,又在各省增设巡警道与劝业道,在天津设津海关道。但“府”这一级行政机构,在清代是一百八十八至二百一十五个(有增减);而道大多数时期只辖一府(辖多府的道数量有限),并且还有没辖府的专职道存在。因此,清代大多数府,并没有归属道管辖,他们的直接上司是各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也兼管);这一部分“府”的长官——知府,在名义上,是和本省“道员”平级的。当然,在’“道”下辖的府中,其长官——知府,虽然品秩和道员相同,但在行政级别上,确实是有隶属关系;这一部分知府,是要受道员节制,也就是说,级别上低于道员的。不过,在清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即使是辖府的“道”,因为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钱粮、处置刑名,并不插手地方民政、赋税事务,所以,这些事务,还是由当地知府说了算。这样看来,即使是道辖府,其长官知府的实际权力,也和道员差不多(就像地方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一样)。这样模糊的行政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道员对下辖的知府有监管权,但不能插手实际民政;另一方面,知府对道员有隶属关系,又能大致对掌中分地方权力;所以,道员和所辖知府之间,经常会彼此不满,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攻讦、弹劾。办事效率因此也大大被影响。有鉴于此,乾隆帝在完善“道”制度的同时,也专门针对“道”、“府”同级的问题做出了改进,将知府的品秩一律降为“从四品”,比道员低了一级。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道员”、“知府”同级、而在地方行政事务中分不出彼此地位高低的尴尬事情。另外,乾隆帝还规定道员拥有专折上奏权(就是可以单独给皇帝写信汇报),知府则没有。之后,地方知府以下(含知府)的州县官员奏事,必须由所隶属的道员批核、转交(不隶属道的府州县,还是由本省巡抚批核转交)。全国的道员,因为乾隆帝的这次“官职改革”而欢欣雀跃,再也不用和下辖知府们去争论官场尊卑了,以后可以堂堂正正地管辖、监督所隶的知府。而那些道辖府的知府们,只有垂头丧气、叩谢皇恩,不能和隶属的道员们去一争高低。道员和知府,最初都只有地方民政、钱粮刑名的管辖权,对军事、军队方面没有发言权;而全国大部分道,辖地中都驻有绿营军队(八旗也有驻扎,不过那是地方驻防将军、副都统们管辖,和民政道没有关系)。按清初的制度,不论道员还是知府,对地方绿营的事务都没有管辖权。
清初的时候,道、府衙门没有军事指挥权,只能驱使少数的衙役、民壮,巡查城池、抓捕犯人倒是没问题,但大规模的作战、平定民变、讨伐匪乱等,那道员和知府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行文督抚、或者本省驻军长官,请求协助出兵。
而文官、武官系统一向不和,即使是督抚有札文,武官系统对于地方官员的请求不配合甚至抵触都是常事。这样的情况,在清初战争中经常出现,也造成了极大的内耗。
乾隆帝在提升道员品秩、权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保持地方稳定,堵住行政系统上的漏洞,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次提升部分紧要地域的“道员”职权,分别给这些地方的道员们加“兵备衔”、或者“整饬兵备衔”(注意,不是晋升为兵备道以及整饬兵备道,而是加衔),赋予了他们节制当地绿营驻军的权力,在关键时刻可以直接指挥军队,主持平乱、弹压地方。
“兵备衔”道员,一般在比较重要的区域,比如黑龙江兴东道、奉天洮昌道、甘肃西宁道等等;而“整饬兵备衔”道员,则设置于关键的战略要地,如:直隶口北道、直隶热河道、山西归绥道等等。这些加“军事指挥权”的道员,就比下辖的知府更加有权力、有威望,在官场上的地位也更高。
而其他没有军事指挥权的普通道员们,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职权,例如驿传、水利、关务、盐法、商埠等事务,手中的权力和管辖的范围比清初之时大大增加;相对依旧只能管辖地方民政的知府来说,道员的地位一再提升,要显赫得多了。
道员的品秩,在《清会典》上注明是正四品,但也不完全是这个规制;在个别重要的地域,所设置的“道”,其最高长官——道员的品秩,被再擢升两级,为正三品;这些“道”又分为两种情况——————
吉林东南路道、吉林东北路道,吉林西路道、黑龙江呼伦道、黑龙江瑷珲道,这五道因为地处东北关外,所管辖的事务内,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驻防八旗军民,为了管理方便,这五位道员在原有的关务、交涉职位之外(即海关、外交),再增加了“八旗参领”的官衔,以方便管理八旗军队和普通旗人;“八旗参领”品秩为正三品,所以以上五位道员的品秩也升了两级,为正三品。
安徽宁太池广道(皖南道)、四川康安道、江苏淮扬海道,直隶热河道、新疆镇迪道,这五道因为兼管重要关务(宁太池广道),少数民族事务(康安道),盐法、漕务、海防事务(淮扬海道),重要军务(热河道),驿传、交涉(镇迪道),还要兼顾地方刑名,因此分别加按察使衔(清末,按察使改名提法使,这五道均改加提法使);按察使品秩为正三品,所以这五位道员也成为正三品官员。
本来正四品道员在品秩上就要高于从四品的知府,乾隆以后,道员的职权、管辖范围也大大超出知府;而加了“参领”、“按察使”(提法使)官衔的道员们,不光权力更大,官衔也更高,其下辖各府的知府们,和他们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虽然从行政制度上来说,“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的性质,其属官并不齐全(只有库大使、仓大使、关大使、典吏等下属官员,没有府、州、县所设的六房书吏、官狱、皂吏等)、不属于亲民官,实际上是省(巡抚、布政使)的派出机构。
但是从乾隆以后,“道”的职权不断被增强、从道员的权力和管辖范围来看,“道”已在事实上成为省与府之间,真真正正的一层行政机构,而“道员”也成为了巡抚(布政使)和知府之间,承上启下的一级官位,是知府名义上和实际上的“上官”、“大人”。
清代官场内外,官员称谓的恭敬奉承用语层出不穷,对各级官员的尊称和谄谓花样百出,而顺应这种称谓,民间百姓尊称“道员”为“道台”、“观察”(从唐代道长官的官衔观察使而来),就像称呼总督为“制台”,巡抚为“抚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台”一样。
以上,就是清代“道台”和“知府”之间隶属关系、官场尊卑、职权高低情况的详细介绍,读者朋友们阅读完毕后,是否都了解其中的奥秘了呢?
徽州改名为黄山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徽州改名黄山市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为了整合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
说到徽州与黄山,很多人很快能想到徽州专区、徽州地区、县级黄山市、地级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等地名。
虽然都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弄明白的人不多。如果搞清了这几个地名的变迁,那么徽州改名黄山的考量就清楚了。
从广义上讲,凡是有徽文化的地方(皖南、赣东北)都可以称为徽州。但从狭义上讲,古代徽州指的就是一府六县。
一府为徽州府,六县为休宁、歙(shè)县、祁门、绩溪、黟县、婺源。
古代徽州与宣州相邻,黄山就是两州的界山,位于徽州歙县、休宁县和宣州太平县之间,景区为太平和歙县共有。
黄山市下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及歙县、休宁县、黟县和祁门县。
从南宋开始,黄山的管理部门就设在歙县,一直到清末。现在黄山区的汤口镇,曾经就叫黄山乡,过去一直属歙县。
现在的徽州区,过去也属歙县,屯溪区则在过去一直属于休宁县。在宋代以前,徽州的名称为歙州,下辖一府六县。
宋徽宗时期,歙州改名为徽州,其区划一直未变,持续了800多年。
在国民政府时期,婺源曾两次脱离徽州,被划入了江西。1949年初,徽州故地歙县成立了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徽州专区,新中国成立后,皖北、皖南行署被设立,皖南行署包括宣城、池州、徽州专区及芜湖。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安徽省。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安徽省的行政区划一直在变化调整中,此处不再详述。
到了80年代,安徽南部增设徽州地区,类似于地级市,管辖范围要比古徽州大的多,新增了石台、太平和旌德三县。
区委所在地为县级屯溪市。当时政府决定统筹发展黄山旅游业,先将歙县的黄山乡改名为汤口镇,并将划给太平县。
接着又将太平县改名为县级黄山市,这样一来,决心发展旅游业的县级黄山市得到不少实惠,而徽州地委却拿不到。
省里的很多决定直接越过徽州地委下到县级黄山市,这样就使地委和省委产生分歧,进而给旅游管理带来混乱局面。
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要解决现存的矛盾,怎么办呢?只能进行区划改革。1987年,县级黄山市和屯溪市被撤销。
同时设立地级黄山市取代徽州地区,县级黄山市改名黄山区,屯溪市改名为屯溪区,歙县四镇三乡划出成立徽州区。
原属徽州地区的旌德、绩溪两县划归宣城,石台县则划归给池州。从面积上讲,地级黄山市的面积要小于徽州地区。
徽州从此便销声匿迹,只留下了名不副实的黄山市徽州区。地级黄山市仅包括古徽州的四个县、屯溪区和黄山区了。
现在的黄山区就是过去的太平县,该县设立于唐代,古时归宣州管辖,不在古徽州六县之中,但属于徽文化范围内。
近年来,有人提出想要恢复徽州地区,以便更好的展现皖南文化特色。从操作性来讲,可能比较困难,不那么现实。
试想一下,要想成立徽州地区,首先要撤销徽州区,还得要划回绩溪和婺源,婺源已经是江西名片,江西岂能同意?
划回绩溪可能还有希望,徽文化的核心有不少在绩溪。话虽如此,但更改区划涉及的问题很多,牵一发就会动全身。
现阶段来讲这个问题,还有些为时尚早,不具备可操作性。
综上,要理解徽州改名黄山这一过程,就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基于有效管理和发展旅游来考量的。
如何看待安庆作为安徽老省会城市的陨落?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1]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截止到2015年,安庆市下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3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4万人。[2]
安庆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之称,是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成员之一,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核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3]
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也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船和中国第一支手枪;1889年,当时在安徽主管安庆电报业务的彭名保,设计制造成我国第一部电话机。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举起“新文化”的旗帜;1907年、1908年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大学、发电厂、自来水厂、电报局、飞机场、图书馆、报纸都诞生在这里;[4]另外安徽省生产的第一辆商务轿车,第一台空调、冰箱、洗衣机都产自安庆。[3]
中文名称
安庆市[3]
外文名称
Anqing
别名
宜城、黄梅戏乡[3]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有地方立法权[3]
所属地区
华东地区安徽省[3]
下辖地区
3区、1县级市、6县[3]
政府驻地
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123号[3]
电话区号
0556
邮政区码
246000[3]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安徽省西南部[3]
面积
13590平方公里[3]
人口
524万(2015年)[3]
方言
赣语-怀岳片、江淮官话[3]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天柱山、迎江寺、振风塔、菱湖公园[3]
机场
安庆天柱山机场
火车站
宁安高铁安庆站、安庆西站[3]
车牌代码
皖H
代表人物
陈独秀、邓稼先、海子[3]
高校
安庆师范大学(本硕)[3]
人文曲艺
黄梅戏发源及传承基地[3]
安庆精神
崇文尚德、务实创新[3]
GDP总值
1531.2亿元人民币(2016年)[3]
特产名点
柏兆记、麦陇香、胡玉美
城市地标
安庆市体育中心、安庆绿地新都会
城市荣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3]
市花、市树
月季、香樟[3]
赛事承办
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3]
直属央企
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
历史战役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3]
市委书记
魏晓明[5]
市长
陈冰冰[6]
行政代码
340800
历史沿革 听语音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由于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庆同时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故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庆解放。并与同年设立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1951年桐庐县改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湖东县改名枞阳县
1949年设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1951年安庆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辖。1952年安庆市由省直辖。1960年安庆市委托安庆专署领导。1961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
1949年设安庆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安庆专署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怀宁(原驻石牌镇 现驻高河镇)、望江、宿松、太湖(驻晋熙镇)、岳西(驻衙前镇)、潜山(驻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析置,驻汤家沟)等8县。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辖13县。
1955年7月1日,湖东县改名为枞阳县,驻枞阳镇。
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辖1市、12县。
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辖1市、11县。
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
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辖1市、8县。
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地区驻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驻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潜山(驻梅城镇)等8县。
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安庆地区辖8县。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庆地区,所属的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划归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属安庆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
2011年,宿松县被确立为安徽省直接管理县体制试点县。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国函 [2015] 181号)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安庆市现管辖3市辖区、6县、代管1县级市。
行政区划 听语音
截至2015年底,安庆市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安庆新区东部新城皖江大道123号。
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行政代码
迎江区
207
33
340802
大观区
204
35
340803
宜秀区
410
32
340811
展开全部
地理环境 听语音
位置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长江流经市境200余公里。其四周为:隔江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和安徽本省池州市等地相望,;北、西绵亘大别山南脉,与安徽本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蕲春、黄梅等地峰壑相通;东北与安徽本省铜陵市枞阳县、合肥市庐江、六安市舒城县等相接。[2]
共6张
生态城市
地貌
安庆地区地貌大致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岗地)、平原几个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境内,均属大别山系。低山是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种山地类型,成因也十分复杂。分布于桐城——潜山——太湖深断裂西北侧的多为断块山;怀宁、宿松境内的低山,多为侵蚀低山;少部分为溶蚀低山,它们都属大别山支脉。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间。一亚类起伏较大,相对高大于100米,脉络清晰,延伸较远,北东走向,可称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前桐城——潜山——太湖南北侧,岳西县天堂镇西侧;另一亚类起伏度小,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变,随河谷流向而变,通常称低丘陵。主要分布于太湖县花凉亭水库周围,潜山县野寨、古井、牌楼等乡,桐城市童铺、新安、姚榜三角地带,怀宁县七里湖和皖埠水库邻近地区。
区内台地海拔一般小于150米,相对高30~80米左右,分布于宿松、太湖、望江、怀宁等县的沿湖地带。平原分布于长江沿岸及其支流华阳河、皖河、尧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带,以及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湖滨地区。[7][3]
气候条件
安庆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之地形复杂多样,常有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8]
水文状况
安庆地区处于长江下游平原,支流甚为发育。北岸计有二郎河等12条支流,大多与湖泊相串通,从东南向流动,注入长江;南岸计有尧渡河至青通河等6条支流,呈南北流向,注入长江。此外,龙泉河、鹰山河向南注入江西省鄱阳湖和太白湖。发源于岳西县境的淠河向北注入淮河,杭埠河向东注入巢湖。[9]
自然资源 听语音
矿产资源
在对1000多个矿(床)点、矿化点的普查和详查中发现,境内矿种主要有铜、铁、金、银、钼、铅、锌、钴、镍、铀、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重晶石、硅灰石、白云石、红柱石、磷、玻璃石英、石墨、瓷土、硅线石、金红石、蓝晶石、透辉石、透闪石、蛇纹石、烟煤、无烟煤、石煤、泥炭、天然气、矿泉水等。探明储量的主要有铜矿、铁矿、铅锌矿、金矿、银矿、钨钼矿、钴矿、煤矿、石煤、磷矿、硫矿。
共6张
安庆一瞥
安庆市有各类矿产资源70余种,其中非金属矿藏中肥料、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美术工艺原料等种类储量大,品种全,品质优,为全省之最。安庆市各地均有矿点分布,其中怀宁较多。怀宁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均较丰富。[10]
土地资源
安庆地貌丰富多样,总体特征西北部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东南部为长江洲圩滩地,中部丘陵起伏,间有低山、湖泊。各类地形构成是:山区面积占35.69%,丘陵面积占33.1%,圩区面积占20.05%,江湖水面占10.58%,长江外滩占0.58%。土壤也呈多样化,分属6个土纲、12个土类、25个亚类、94个土属、147个土种。[10]
生物资源
林业用地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4.37万立方米。在山丘、滩涂和圩畈等多种地形中拥有各类乔灌木1048少;年日照时数大部地区正常略偏少。[10]
人口 听语音
2015年末安庆市总人口数为5241000人,全市建成区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万,全市本级共有5个镇、7个乡,1个农场,89个村(或社居委),1188个自然村庄,总人口共33.42万,总计市区人口约140万。少族民族有回族、满族等。[1]
经济 听语音
安庆市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轻纺食品、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商贸流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农业、文化旅游、建材器械、医药、船舶、航空、电子商务等新兴环保、高科技、服务产业。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明确定位:安庆,是全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2013年,安庆市以GDP1500亿元跻身安徽省前三甲,跨越千亿元,创历史新高。
第一产业
安庆市内种植业可分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粮作物如麦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茶叶、蚕桑、麻类等。
安庆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0420.3平方公里(折合3063.02万亩),其中可利用生产用地为2239.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可利用土地4.08亩;非农用土地面积为823.5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区内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栽培农作物品种520多个,木本植物品种800多个,畜禽品种20多个,淡水鱼类84种,还有数千种野生动植物。
建国前,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阶级占有,农民被剥削,受压迫,进行带有强制性的劳动。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原始,耕作技术粗放,因而安庆地区的农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只有3.10亿元(折新币),粮食总产量仅54.3万吨,平均亩产90.5公斤;油料总产1.76万吨,平均亩产25.5公斤;棉花总产1660吨,平均亩产6公斤。广大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常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安庆市中心城区对外交通规划(2010-2030)
建国后,进行土地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9年来,安庆地区农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57年,粮棉油等种植业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这一阶段,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区粮食总产113.65万吨,比1949年增长109.3%;棉花总产24.74万担,增长645.5%;油料总产47.9万担,增长35.5%。1958~1978年,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徘徊局面。这一阶段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随意改变基本核算单位,推行平均主义,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多年徘徊不前。20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农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执行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从而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业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213.1万吨,比1978年增长16.2%,比1949年增长292%;1987年棉花总产4.41万吨,比1978年增长80%,比1949年增长230%;1987年油料总产8.6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6%,比1949年增长400%;1987年出栏肥猪146.35万头,比1978年增长40%,比1949年增长960%;198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16.17亿元,比1978年增长51%,比1949年增长420%;1987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长338%,净增284.8元。另外,农民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农村在社会经济技术和物质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础,为今后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1]
截至2009年,安庆市建立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制度。实施水稻、棉花产业提升行动,粮食总产增长13.7%,棉花总产增长52.1%。畜牧渔业推广生态、规模养殖,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增长18.1%和18.9%。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12个。农村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万亩,集约化水平全省领先。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贫困人口54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座,建成“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决7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沼气发展到9.18万户。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整治取得实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由34.5%提高到36%。[12]
第二产业
早在东汉年间,境内已有采矿、冶炼、砖瓦、陶瓷、土纸和丝棉织品的生产。唐、宋时期,贵池、宿松等地的冶铜、铁、铅业较发达。李白《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就是描绘贵池一带冶炼工场的情景。南宋时,造纸业开始兴盛,贵池的白麻纸在唐、宋两代均为贡品。铸钱场所则分布于贵池、怀宁和宿松,以江南永丰监和江北同安监(今铜陵市枞阳县会宫镇境内)最享声誉。铁、竹、木农具及生活用具制造的历史也很久远,潜山竹席和竹编在汉代就销往国外。明、清时期,境内缫丝、纺织、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到民国初年,机织土布已年产数十万米。
安庆工业起步于1861年,就囊括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3种典型形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安庆南庄岭一带,创设安庆内军械所,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等中国一流的科学家,为中国最早的官办“洋务”之一,开创了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和造船工业。当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全国最早的近代机械工业,次年建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气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安庆在安徽最早创办邮政局(1875)、电报局(1875)、电厂(1907)和自来水厂(1910)。光绪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机器采煤的池州煤矿,为官督商办企业,共经营14年。其后,又相继出现20多家矿业公司。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为安庆近代工业发展高潮时期,源长织布公司、万新炼蜡公司等11家商办工业陆续开办。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战争以后,安庆工业曾出现短暂的高涨,但很快又复归衰落。
安庆近代工业因政治、经济环境动荡,资本投入重商重利、产业配置脱离本地资源优势,以及近代工业的技术先进性未能充分显现等缘故,故就整体而言,其消沉与兴盛几乎是相伴出现的。抗日战争以后的十几年间,安庆民族工业趋于凋败,经济日渐衰落。1949年,工业总产值221.9万元。
建国以后,国家对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和统购包销,对个体手工业采取组织联营、联产联销等办法,促使了区内工业的复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1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1倍。
1958年,区内工业管理体制作第一次大调整,兴建了一批小化肥、小农机、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等“五小”工业。由于“大跃进”时期的政策失误,到“二五”计划末期,工业总产值却降至9173万元。后经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又上升为1.34亿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全区工业发展十分缓慢。起初3年,工业生产处于全面动乱与停顿状态。直到1970年,工业管理体制进行第二次大调整,重新强调发展地、县两级的“五小”工业,故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1975年上升到2.98亿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工业企业实行整顿和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一批轻工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全区工业企业(包括乡办)共有2060个,职工13.3万人。当年实现利润总额887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和乡镇企业分别为4700万元、2749万元和1427万元。[13]
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5.1亿元,增长21.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02.5亿元,增长3.5%;集体企业6.4亿元,增长16.1%;股份制企业292.9亿元,增长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6.2亿元,增长30.5%。重工业增加值267.6亿元,增长16.7%;轻工业增加值187.4亿元,增长28.4%。
安庆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26.3亿元,增长40.9%;实现利税165.9亿元,增长22.4%,其中利润80.4亿元,增长31.8%。
安庆东部新城
第三产业
安庆地区商业历史悠久。北宋时,舒州人“善商贾”。南宋后期,安庆为府、县(怀宁)治所,城中“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为长江北岸商业重镇。清初定为安徽省会,商业更为发达,除省、县城外,一些重要集镇也逐渐繁荣。如桐城县枞阳镇(今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为县之首镇,系6县水口,“百货攸集”;桐城县青草塥,在丰水季节为皖西、鄂东土特产的集散地;怀宁县石牌镇为潜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贾云集,贸易兴旺”。
乾隆、嘉庆年间,徽州人在安庆一带经商甚多,时称“徽帮”或“徽商”。安庆城较大的钱庄、当铺、绸缎庄、布店、纸坊、茶叶店、南货店皆为徽商开设,他们资金雄厚,经营行业广泛,掌握着金融及大批物资,操纵了市场。区内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流等县,均有徽商开设的店铺或与徽商有贸易往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签订,安庆成为对外商埠。英、美、日、德等国商品源源不断涌来,区内城乡几乎无货不“洋”,国货则遭排斥和淘汰。
民国初期,安庆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为安徽四大市场之一;池州城内有钱庄、布店、日杂商店800多家;宿松县城关有商店500多家;岳西县衙前有商店60余家;至德、东流共有商户2100多家;怀宁石牌镇有大小商店800多家。
抗日战争时,安庆及沿江集镇为日军侵占,随即成立了“安庆物资统制委员会”,并开设“洋行”,用来控制经济、垄断市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老店复业,商业稍有复兴。但不久内战发生,通货日益膨胀,货币贬值,商业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国38年(1949年)3月,全区有私营商户14577户,从业人员22908人,年营业额为5837万元(折新人民币)。
建国后,区内商业几经曲折而逐步兴旺起来。1950年专区成立烟酒专卖管理处及百货、土产、粮食、花纱4个专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商业网点,逐渐形成了国营商业体系。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小商贩的合作化。1958年实行“大跃进”,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并,合作商店升为国营,商业网点减少,集贸市场被取消,使全区商业遭受严重挫折。1961年恢复供销社系统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网点。1962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放了一部分集贸市场。到“文化大革命”时,因全面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集贸市场再度关闭,商业战线又遭破坏。
安徽池州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
安徽池州是地级市不是县级市。是安徽省省辖市。池州市是成立才三十多年,是安徽省年轻的地级市。该市座落在长江下游南岸,属于皖南山区。该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全国最宜居城市之一。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佛教圣地九华山就在该市境内。